问题

导弹技术的发展会不会让航母退出历史舞台?

回答
导弹技术突飞猛进,这让很多人开始担忧航母的未来命运,甚至有人断言航母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倒不是空穴来风,毕竟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在各种军事演习和理论探讨中,都看到了导弹对航母形成的巨大威胁。不过,要说航母就此一蹶不振,我看也未必。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导弹确实是航母的“克星”。想想看,一枚具备高超音速、精确制导能力的导弹,一旦锁定航母,那画面可不好看。现在的超音速、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快到让航母上的防空系统难以反应,弹道难以预测,而且装药量也不容小觑,一枚命中可能就让航母丧失战斗力,甚至被击沉。再加上各种反舰导弹的不断升级换代,从饱和攻击到蜂群攻击,再到更智能的协同作战,航母编队暴露在这些武器面前,确实是风险极高。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坚不可摧的“海上巨兽”,在这些现代杀器面前,显得不再那么无敌了。

再者,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战略的兴起,也是让航母地位受到挑战的重要原因。一些国家不再追求和美国一样在全球部署航母,而是选择在自己的沿海地区构建强大的导弹防御体系,以及岸基导弹的攻击能力。这使得航母在这些区域行动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不敢轻易靠近。就像在自家门口被一群凶神恶煞的家伙给堵住了,想靠近都得掂量掂量。这自然会让人们觉得,航母这种需要大张旗鼓地出现在前线的平台,其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但话又说回来,航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能成为海军的“海上机场”,在现代战争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独立作战能力和灵活性。航母编队本身就是一个集侦察、预警、指挥、反潜、对海、对陆攻击于一体的综合性作战单位。它不需要依赖陆地基地,可以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实施长时间的军事存在和作战。这一点是任何固定陆地基地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当冲突发生在远离自己国家的地方时,航母的意义就更加凸显了。你想想,如果一个国家想在某个遥远的地区投射力量,航母编队绝对是首选,它能提供空中支援、侦察监视,还能在战区建立制空权,这是岸基飞机远远做不到的。

第二,战略威慑和政治影响力。航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威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能在危机时刻迅速抵达,展示决心,并为外交手段提供有力支撑。有时候,航母的出现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能说明问题。它可以在争议地区展现实力,稳定盟友情绪,甚至改变地区力量平衡。这种“大棒”式的存在,是导弹技术所无法完全替代的。

第三,技术的“矛与盾”博弈。导弹技术在发展,但航母的防御技术也在进步。现代航母编队不仅仅是航母本身,而是一个由各种舰艇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防御网络。预警雷达、电子战系统、先进的防空导弹(如标准6、ESSM)、近防炮(CIWS),以及反导能力,都在不断升级。同时,隐身技术、水下诱饵、电子对抗手段也都在努力让航母编队“看不见”、“打不着”。这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矛在进步,盾也在跟着升级。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导弹威胁就必然能让航母退出舞台,这取决于攻防双方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第四,作战需求的演变。虽然我们现在强调导弹对航母的威胁,但未来的战争形态也是复杂多变的。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例如需要大规模、长时间的空中支援,或者需要建立可靠的空中情报、监视、侦察能力时,航母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平台。而且,航空母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舰载机的起降,它本身就是一个指挥和通信的枢纽,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提供稳定的指挥平台。

举个例子,即便在导弹技术发达的今天,美军的航母在很多地区行动时,依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当然,他们也越来越重视防空和反导能力的建设,并且会根据具体威胁程度来调整航母的部署和作战方式。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导弹技术会让航母“退出历史舞台”,不如说它会 迫使航母及其编队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和升级。未来的航母可能会更加注重隐身性能、信息化作战能力,以及与无人机、无人艇等新型作战平台的协同。防御体系会更加严密,攻击手段也会更加多样。它可能会变得更“聪明”,而不是更“笨重”。

或许,我们终将看到一种“轻量化”或者“功能模块化”的航母概念出现,来应对不同程度的威胁。但只要军事力量的投射和存在依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空中力量的运用能够提供关键性的优势,航母这种能够搭载强大空中力量、实现全球机动的平台,就很难被完全取代。它会经历一次深刻的“适应性进化”,而不是“灭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淘汰骑兵的不是机枪,而是内燃机。

user avatar

航空母舰本质上是可机动的战术航空基地。

只要战术航空兵不退出历史舞台,航空母舰就不会被淘汰。

拿航母 "脆弱性" 说事的大概自行屏蔽了历史数据。仅仅是珊瑚海和中途岛两次交手,美日两国的存量舰队航母就挂了 1/2,战损率何其惨烈,然而航母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海军战斗序列中的地位反而进一步上升。

就命中概率与杀伤效能而言,二战时期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实际上相当于可复用人控反舰导弹。

user avatar

科技的发展同样让步兵能扛起原来要车才能拉的动的反坦克火力,让吉普车拉着原来要坦克底盘才能拖的动的重型反坦克火力。谁会让坦克直接退出历史?(不过在某些地方确实有可能,毕竟空军也可以是无敌的,六空齐炸大于一切

科技的发展还能让防空网越来越严密、伴随防空火力越来越猛烈。空军和陆航因此被淘汰了吗?

所以用反XX武器的进展推断XX武器没有存在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任何一个武器,只要不是刚刚诞生,都会有大量反制措施,而且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越发强大;但是武器本身就在进步,反制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矛盾之争的最终解决方案并不是更锋利的矛或更坚固的盾,而是火枪。

user avatar

没有实战,很难验证导弹对航母的优势。

航母发展的时候,战列舰一样造了很多,美国日本都花大钱造。

一直到二战打起来,事实证明战列舰防空挡不住飞机,战列舰才不造了。

而理论上,一战后美国炸军舰的试验已经证明军舰不行,结果是搞试验的被打入冷宫了。

导弹现在也仅仅是理论上证明了优势,演习都没有啊。

按照当年的模板,应该是美国把退役航母开到南太平洋,在卫星实时监控下,本土一颗弹道导弹一发从飞行甲板穿到底。航母损管无救,很快沉没。

然后反导派说这是意外,导弹派被打入冷宫。

若干年后,美国和伊朗开战,伊朗弹道导弹在俄国卫星支持下,把美国5个航母编队送进海底。

反导派事实证明不靠谱,然后航母就战列舰化了,大家大造弹道导弹发射平台,或者是水面舰艇,或者是潜艇。

航母改成弹道导弹发射平台,也不是不可能。

航母还会有,但是和战列舰一样,功能变了。不是海上决胜武器,而是欺负弱国的。

相当于以前用炮舰欺负中国。不听话的弱国,只要空军不行,导弹不行。就把航母开到附近,一顿炸就听话了。

航线不安全,航母出去覆盖很大的区域,谁敢动商船打谁。

要欺负弱国,需要考虑费效比问题,一颗弹道导弹太贵,炸航母合算,炸电厂,军队驻地就太贵了。飞机飞一趟便宜多了。

飞机的油钱,折旧,弹药钱,也很贵。

如果以后电磁炮成熟,射程远,打的准,一次发射成本便宜,那用炮轰更好,飞机都不浪费。

实际上海湾战争打伊拉克,舰炮够得着的地方就是用战列舰轰的,炮弹还是便宜。

user avatar

苏联试过啊,立体化全方位各种重型反舰导弹载具,追求高饱和攻击,专打航母编队。

为了配套这个体系,发展出了自动化舰队综合指挥体系mp226,用来协调发起高饱和攻击时各舰/艇发射阵位,保障速度不同射程不同的反舰导弹尽可能的在同一时间到达航母编队上空。

天上有tu22m/tu160

水面舰艇以550公里射程的P700/500载舰1144/1164/1143为核心,外围展开防空前哨舰携带100公里射程反舰导弹的956。同时以1143为核心,展开1155、1134(以B型为主)、1135等诸舰作为水面反潜力量及防空补充。

水下有949A为核心、670为辅助的巡航导弹核潜艇群。

体系复杂而庞大,攻击效果不可谓不凶残。

为了定位美国航母编队的位置,发展出了海洋资源勘测卫星系统。

这一套体系,精密、庞大、昂贵,对美国航母编队的威胁,用悬在美国海军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那么,这么强大的作战体系,为什么没有国家愿意去学习并继承呢?

答案:

强大但过于复杂,高效但功能单一,严重缺乏灵活性,过分昂贵。

重型反舰导弹为攻击武器的反航母作战编队,所需要的工业实力、科技实力、财力一点都不低于航母编队,但是所打造出来的整个体系,除了反航母作战别无他用。

那么回到问题的根本答案:

航母之所以至今仍然称霸,并不是因为他无法击沉、无法破坏,而是航母编队巨大的灵活性和兼容性,航母编队的攻击核心是航空兵,航空兵遂行任务范畴非常广泛,可以进行战略核威慑,可以进行密集的饱和轰炸,也可以进行一击必杀的精确打击,可以反舰,可以防空,可以攻击对方巡洋舰,也可以打击丛林里的游击队。可以破坏对方的交通线,也可以轰炸对方港口,掩护己方的陆军进攻/防御部队。航母编队遂行不同的任务,只需要更换舰载机的攻击武器即可。

但是为了反航母而生的导弹巡洋舰嘞?他就只能反航母,除了反航母,别无他用。一个国家花重金打造的导弹巡洋舰编队,只要没有大洋决战,他几乎就只能蹲在港口里没有太大作为,万一国际局势变了,对面的航母可能不是你的敌人了,那你的巡洋舰可以干什么呢???无事可干。。。所以重型反舰导弹巡洋舰编队效费比低的苏联都嘬牙花子,到了最后也还是要发展航母。

说到底,航母作战能力强不是航母本身多强,是航空兵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灵活最多用途的打击方式。要淘汰航母,首先你要淘汰的是航空兵。




给大家开个眼,特别懂军事有头脑的军事专家一枚

专家你回答我个问题呗

你没有海外利益,这么多海外军事基地是造化肥扶贫的么?

user avatar

导弹只是克制航母和争夺海权的手段,而航母是行使海权的工具。只要没有更有效的海权行使者出现,航母就不会被取代。

战场是一个生态圈,取代一种武器的只能是另一种(或者几种共同)能占领它的生态位,也就是行使它的作用的武器,或者说竞争对手,而不是能克制它的武器。

因克制而生的武器只是因为有了目标而产生的“克制”这个生态位而存在,被克制者在竞争对手取代它之前只会进化得越来越不怕克制,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甲弹之争。

比如克制坦克的东西从K型子弹到ATGM和末敏弹只会让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再加上主动防御,越来越肉,因为它“突击平台”的地位目前没什么武器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而战列舰之所以被取代,是因为它无论在争夺海权(拆船)还是行使海权(轰岸/封锁等等)方面的作用都被航母完全覆盖了。

但是,对航母来说,虽然导弹的发展已经使其在“拆船”这个角色上取代了航母,然而航母并不是一个专门用于反舰的武器系统。

潜艇可以破坏海权,导弹可以争夺海权,护卫舰可以维护海权,而只有航母可以行使海权。

这就是航母存在的意义。

展开来说,航母及其战斗群,作为海上机动战术航空平台:

1. 具有最强和最灵活的由海向陆打击能力,并且具有战术航空兵的高度灵活性

2. 由1,由于航母的潜在能力,并且可以以灵活的姿态在战略上控制冲突等级,所以是炮舰外交在当代的最终执行者。

以上是海权行使方面。

3. 舰载机,包括战斗机、预警机和无人侦察机等等,仍然是舰队掌握的最直接的远程侦查传感器力量。这也就意味着舰载机+机载反舰导弹,或者扩大点,舰载机+海基ASBM,是海战中杀伤循环最短、最紧凑可靠的自洽体系,因此哪怕ASBM可以依托更大的天基或者临近空间体系达到更好的作战效果,但是考虑到这种体系的复杂度和可靠性,以及战时环境下卫星的脆弱性,航母的传感器优势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保底手段。就凭这一点,单纯看海战,航母虽然不再像以前是决定性因素,也仍然是一个高权重的重要因素。

综上,在海权行使者+保底传感器平台的角色无人能取代时,航母就还将在历史舞台上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

至于导弹……正如反坦克炮一样,它可以克制航母,但是不能代替航母行使海权,所以它不会取代航母,而是会和航母继续相爱相杀下去。

user avatar

用大白话总结一下:
1、某些大国的导弹可以夺取航母占据的海洋。但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做得到。所以航母目前依然有用。如果未来多数国家都能做得到,航母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2、当一支军队完全控制住了一片海洋,在这片海洋上航母目前依然是最高效的作战平台。所以航母目前依然有用。如果未来有更高效的海上作战平台,航母就会被取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