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种类型的导弹所谓第一第二代等等到底是以什么标准划分的?换代时运用了什么样的突破性技术?

回答
导弹的“代际划分”:技术演进的脉络

导弹作为现代军事领域至关重要的武器系统,其发展历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技术突破与革新。我们常听到的“第一代”、“第二代”乃至更后面的代际划分,并非一个严格统一的官方标准,而是军事分析家、历史学家以及一些军事装备制造商根据导弹在设计理念、制导方式、作战性能以及关键技术上的重大飞跃来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这更像是一个描述技术演进趋势的标签,而非一个硬性界限。

简单来说,导弹的代际划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制导方式的进步: 这是最核心的划分依据之一。从最初的依赖人工操作或简单的惯性导航,到后来的指令制导、雷达制导,再到我们今天熟悉的电视制导、激光制导、红外成像制导、GPS/惯导复合制导,以及更先进的自主寻的制导,每一步都标志着导弹智能化和精确化能力的质变。
目标感知与识别能力: 从只能攻击特定类型目标,到具备识别、跟踪甚至区分不同目标的能力,特别是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目标(如电子干扰下的目标)的能力。
作战性能的提升: 包括射程、速度、命中精度(CEP值)、突防能力(抗干扰能力)、作战半径、响应时间等方面的显著提升。
关键技术的突破: 例如,发动机技术的革新(液体火箭、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涡喷发动机),材料科学的进步(耐高温材料、轻质高强度材料),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集成化与抗干扰能力,以及信息处理和算法的优化。
作战理念与体系的融合: 导弹不再是孤立的武器,而是与指挥控制系统、传感器网络、其他武器平台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

下面,我们不妨以一个大致的框架,来梳理一下不同代际导弹的主要特点和技术突破:

第一代导弹(大致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关键词: 早期型号,粗糙,初级制导,有限射程。

代表性技术与特点:

制导方式: 主要以指令制导(Beam Riding,指引式)和近炸信管为主。指令制导依赖于地面或载体上的雷达或无线电指令,通过发射指令来引导导弹飞向目标。这种方式的精度较低,且对地面引导站的连续跟踪有依赖性,容易受到干扰。一些早期的空对空导弹还使用了半主动雷达制导,即由载机上的雷达照射目标,导弹通过接收目标反射的雷达波来引导。
动力系统: 大多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虽然推力大,但加注燃料复杂,储存性差,响应速度慢。少数也开始尝试固体火箭发动机,但技术尚不成熟。
弹体结构与材料: 结构相对简单,材料以铝合金为主,重量大,空气动力学设计也较为粗糙。
目标能力: 主要用于反舰和防空,精度不高,打击效率有限。
典型代表: 如德国V1飞弹(虽名为飞弹,但更像是巡航导弹的雏形,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靠陀螺仪和自动驾驶仪进行简单导航)、美国的“红石”导弹、苏联的R1(模仿德国V2)、R2导弹。早期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也属于这一范畴,使用了早期的红外制导技术,但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有限。

技术突破(相对而言):

火箭发动机的初步应用: 将火箭发动机引入武器系统,实现了超音速飞行。
早期制导技术(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尝试: 为后续更复杂的制导方式奠定了基础。
弹道导弹的诞生: V2导弹以及后续的弹道导弹,开启了弹道式打击的时代。

第二代导弹(大致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关键词: 惯性制导崛起,精度提升,射程扩大,体系化发展开始。

代表性技术与特点:

制导方式: 惯性导航系统(INS)成为重要的制导手段。INS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来测量导弹自身的运动状态,计算出自身的精确位置和速度,从而进行自主导航。这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作战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指令制导技术在改进型中精度有所提升,半主动雷达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
动力系统: 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成熟,成为主流,其优点在于储存性好、响应快、结构简单可靠。
弹体结构与材料: 结构设计更加优化,开始使用复合材料,减轻了重量,提高了结构强度和气动性能。
目标能力: 射程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弹道导弹领域,洲际弹道导弹(ICBM)出现。空对空导弹的性能也有显著改善,如能够拦截更高速度、更高机动性的飞机。
作战理念: 开始形成导弹家族的概念,出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地对地等多种型号,并与雷达和通信系统初步整合,形成简易的作战体系。
典型代表: 美国“大力神”系列弹道导弹、苏联R12(SS4)、R14(SS5)中程弹道导弹,以及AIM7“麻雀”系列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

技术突破:

惯性导航系统的成熟应用: 使得导弹的自主导航能力大幅提升,摆脱了对地面引导的依赖。
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普及: 极大地提升了导弹的作战效能和可用性。
红外制导的初步应用和改进: 提升了空对空导弹的“发射后不管”能力。
雷达制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为打击更远距离、更复杂目标提供了可能。

第三代导弹(大致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关键词: 精确制导,智能化,多模式制导,高突防能力,目标识别。

代表性技术与特点:

制导方式: 主动雷达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IRST)成为空对空导弹和地对空导弹的主流。电视指令制导(如地对地导弹)和激光制导(如精确制导弹药)也得到广泛应用。GPS/惯导复合制导开始出现,提高了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多模式制导技术出现,即导弹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和目标类型,在几种制导模式间切换,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和抗干扰能力。
目标感知与识别: 导弹的探测器开始具备一定程度的目标识别能力,例如通过红外图像特征匹配来识别目标,避免误击。
动力系统: 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进一步提升,并出现了涡喷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使得巡航导弹具备了更远的射程和更低的飞行弹道(亚跨音速或超音速)。
弹体结构与材料: 开始大量使用复合材料、钛合金等先进材料,气动外形设计更加先进,具备了更高的机动性。还出现了能够进行末端机动以提高命中率的导弹。
突防能力: 开始注重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例如采用雷达散射截面积小的气动外形,以及更强的电子对抗能力。
作战理念: 精确打击(PEM,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理念深入人心,导弹成为实现这一理念的关键。制导系统与战场感知网络开始深度融合。
典型代表: 美国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AIM9X“响尾蛇”红外成像制导空对空导弹,AGM114“地狱火”反坦克导弹,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以及“战斧”巡航导弹。

技术突破:

多种精确制导技术的成熟应用: 如主动雷达、红外成像、激光制导、GPS/惯导复合制导,显著提升了命中精度。
多模式制导: 大幅提高了导弹的作战灵活性和鲁棒性。
冲压发动机的应用: 使巡航导弹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能够以高超音速巡航。
“发射后不管”能力的普遍化: 使载体能够迅速脱离战场,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目标识别技术的萌芽: 开始具备对目标的初步辨别能力。

第四代导弹(大致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

关键词: 高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作战,超高音速,全方位打击,抗饱和攻击。

代表性技术与特点:

制导方式: 双模/多模制导成为主流,例如雷达/红外成像双模融合制导,GPS/惯导/地形匹配/星光导航等多源融合制导。数据链技术的应用,使得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接收目标信息更新,甚至实现导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攻击。人工智能(AI)开始应用于目标识别、战场态势评估和最优弹道规划。
目标感知与识别: 具备更强的目标识别和区分能力,能够区分诱饵和真实目标,以及不同的目标类型,例如识别并打击特定的雷达天线或指挥所。抗饱和攻击能力成为重点,导弹能够快速响应并应对敌方饱和式攻击。
动力系统: 高超音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现高超音速导弹,如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突防能力: 隐身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诱饵技术与导弹设计深度融合,使其具备极强的突防能力。低可探测性设计、高机动性弹道、反干扰能力大幅提升。
作战理念: 体系化作战成为核心,导弹作为网络化信息作战节点,与其他传感器和作战平台协同作战,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打击。分布式杀伤概念兴起。
典型代表: 美国AIM120D、AIM260等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GM179“联合先进打击技术”(JAGM)多用途导弹,以及各国在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

技术突破:

人工智能与先进算法的应用: 极大提升了导弹的智能化水平。
网络化与数据链技术: 使导弹具备了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了“有人无人协同”和“导弹导弹协同”。
多源信息融合制导: 极大地提高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命中精度和生存能力。
高超音速技术: 颠覆了传统的导弹作战模式,缩短了反应时间,增加了拦截难度。
先进隐身与电子对抗技术: 显著提升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性。

展望:第五代及未来(或称“智能导弹”)

我们或许可以展望下一代甚至更远的导弹发展,其核心将围绕着“自主性”和“适应性”的极致化。

极高的自主性: 导弹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甚至在复杂的未知环境中自主规划任务和寻找目标。
高度的适应性: 能够实时根据战场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任务目标和攻击模式,甚至在任务过程中进行自我修复或任务重规划。
分布式与蜂群式作战: 大量的智能化、小型化导弹以蜂群的方式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难以被预测和防御。
定向能武器的整合: 未来可能将定向能武器整合到导弹平台,实现更灵活、更高效的打击。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代际划分并非绝对,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其导弹装备的进度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国家的某些先进技术可能在别国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反之亦然。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代际特征会逐渐融合,界限也可能变得模糊。但这套“代际”叙事,仍然为我们理解导弹技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它反映了人类在追求更精确、更强大、更智能的武器系统道路上,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改变战争形态的历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划代是技术相似性或共同特征吧,以苏联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例(凭印象写了,难得翻资料了,供参考):

第一代是Р-7和Р-9А(之间的那些隔岸打不到美国的Р-12、Р-14就暂时忽略掉了),特征是推进剂采用液氧煤油,临时加注。

Р-9А虽然较之Р-7体积和重量大幅缩小,实现了二级结构、发射井部署,也采用过冷液氧实现了快速加注(根据不同来源是15到20分钟),甚至和Р-16在一个时期部署,但仍然属于第一代洲际导弹,特别加注后的战备状态维持时间很短(记得是1天),同时需要配备麻烦的地下冷却配套系统。

不过为Р-9开发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为Р-36орб打下了技术基础。

大致上相对应的类型是宇宙神、大力神1导弹。

第二代是Р-16,特征是使用高沸点组分燃料(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登场),自主控制系统(不再依赖地面控制),燃料加注后可以保存一定时间(记得是1个月)。

大致相对应的类型是大力神2

第三代苏联液弹是重型的Р-36、轻型的УР-100,特征是使用了全密封燃料罐和密封管路,大幅缩短反应时间(高战备级别下,Р-36记得是5分钟,УР-100是3分钟),增加了针对反导防御的突破手段(或者干脆搞出半轨道轰炸系统),发射井采取分散部署方式(10公里间隔)。Р-36燃料加注后可维持储存状态5年,后升级延长到7年。УР-100还采用了全密封容器,导弹在生产厂制造好就加注燃料,然后装入密封容器直接运到发射井填装,密封容器既可以保护导弹本身,也可以在发射时保护发射井,同时还可以维持导弹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延长以寿命(УР-100的寿命是10年)。两者的改进型和发展型(Р-36П、УР-100К)号都在70年代初实现了3弹头集束战斗部。

固弹有РТ-2、Темп-2С,一个是井式单弹头导弹(苏联第一种固弹),一个是机动型洲际导弹(苏联第一种机动型洲际导弹)。

大致相对应的类型是民兵1和2(但民兵系列是固弹,部署得更早,圆周公算偏差小很多,反应时间为1分钟),3弹头集束战斗部型号对抗的是民兵3(但是民兵3在70年率先采用的是3个分导弹头,苏联要在4年后才采用分导技术。不过大类上讲,集束和分导都归为弹头散布器技术)。


第四代Р-36М、УР-100Н、МР УР-100,特征是采用多弹头且采用分导技术,前者重型可以装10个,后两个轻型分为为6个和4个;“迫击炮”方式发射(УР-100Н还是密封容器发射);大幅缩小圆周公算偏差(看射程和后续改进型号从500米级到200米级,Р-36М2这种其实可以算第五代液体重弹了吧)和反应时间(缩短到1分钟级);寿命延长到10年及以上。

大致相对应的类型是民兵3、和平卫士(当然和平卫士那个精度是很666的)。

第五代就是РТ-2ПМ(白杨)、РТ-23 УТТХ(有井射型和铁路型),特征是固体燃料,采用公路机动部署轻弹(50吨级代单弹头)和铁路机动部署重弹(100吨级带10个分导弹头)增加存活性,圆周公算偏差进一步缩小(据说看射程可以达到200米以下)。

对应的还是民兵3、和平卫士(毕竟美国人没大搞机动部署)。

==================================================

海基弹道导弹,大致如下(技术层面上来说海基导弹苏联和美国的差距就很大了):

苏联第一代为Р-21,液体导弹,湿式发射,特征是实现了导弹水下点火,潜艇不需要再上浮。

大致对应的是北极星A2(但是Р-21的射程只有它的一半,仅1400公里左右,却长得多,另外苏联潜艇的携弹量只有同期美国潜艇的三分之一)

苏联第二代为Р-27,特征是采用了紧凑的“嵌入”设计,比如把火箭发动机“卡”入燃料罐,推进剂罐和氧化剂罐共用隔壁之类,弹体长度缩短到8.9米(Р-21是14米),因此潜艇可以携带16枚(从此数量上算是可以比下了,虽然仍不占优势),射程增加到2400-2500公里,在改进型Р-27У上还实现了3弹头集束战斗部。

大致对应的是北极星A3和海神(射程分别是4600公里和5500公里,并且率先采用分导弹头)

第三代是Р-29和Р-29Р,射程增加到7800-8000公里,配备对抗系统,实现壁垒海域发射,同时采用分导弹头(但采用分导弹头时射程降低),后期型号甚至采用了“格洛纳斯”卫星制导手段,但仍是湿式发射。

大致应对的是海神和三叉戟1(C-4),Р-29Р比三叉戟1(C-4)多一个,但是射程和精度上均不及。

第四代是Р-31和Р-39,特征是采用固体燃料和干式发射(火药燃气发生器弹射,弹头保护罩的空泡发生器产生气泡减少阻力和稳定弹道,水面点火,最后导弹升空时抛弃弹头保护罩),其中Р-31仅是试验性装备了一艘潜艇(射程4800公里的亚子),Р-39则用于941型核潜艇。

大致对应的是三叉戟1(C-4)和三叉戟2(D-5),Р-39一度在弹头数和射程上超过了三叉戟1(C-4),但1990年三叉戟2(D-5)面世后又被反超,至于Р-39的长度(长了3米)和重量(重了小一半)嘛,大家都知道的。Р-39也有过一个改进计划,增程和增加弹头数,但因为试射不顺利,外加预算紧张,被砍了。

941型潜艇发射Р-39导弹的画面,可见主动空泡和抛弃弹头保护罩。

============================================

PS:猜估计有人会扯固弹一定比液弹好?其实看情况了,液弹比冲更高啊,而且可以随时开关机。

圆周公算偏差不是定值,要看射程,苏联导弹最大射程的圆周公算偏差和打到美国目标或更近目标的偏差值是不一样的,后者往往低于前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导弹的“代际划分”:技术演进的脉络导弹作为现代军事领域至关重要的武器系统,其发展历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技术突破与革新。我们常听到的“第一代”、“第二代”乃至更后面的代际划分,并非一个严格统一的官方标准,而是军事分析家、历史学家以及一些军事装备制造商根据导弹在设计理念、制导方式、作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法律和科学在面对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时的局限性。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灾祸制造者”,我们现有的管制手段确实会显得捉襟见肘。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现有法律体系的困境法律体系的核心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和“主观意图”。当一个人能够“导致”倒霉事发生,而这种“导致”并非通过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电影创作中一个相当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导演似乎不如韩国导演那样,频繁而大胆地将现实生活中各种真实存在、甚至尖锐的题材搬上银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导演个人的选择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电影产业的生态、社会环境、审查制度以及市场导向等多重因素。一、 审.............
  • 回答
    此次疫情对全球海军装备,尤其是航母和各类大型舰艇以及船只的设计和运营理念带来了深刻的反思,确实可能促使各国对现有舰艇进行改造,并在未来新舰艇的设计中重点考虑疾病预防和控制。这不仅仅是应对眼前的挑战,更是对未来高强度、长时间部署作战的一种必然的适应。疫情暴露出的脆弱性:为何需要改造?美军航母在疫情中的.............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又好气又无奈。我妈最近沉迷朋友圈那些养生博主,尤其是“抵制转基因”的文章,简直是入魔了。以前最期待的就是她的拿手菜,现在可好了,自从她信了那些鬼话,咱们家餐桌上是啥都没有了。你想啊,她以前做的红烧肉,那油光锃亮,入口即化,多少次我都想打包一份带去公司吃;还有她做的那个香菇滑鸡,鸡肉嫩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于“智力”的本质理解。如果抛开那些光鲜亮丽的术语,单单审视我们认为“聪明”的人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确实可以看到记忆这个“地基”的身影。但是,说“归根到底都是记忆能力的展现”,这就像说所有建筑物最终都是由砖块构成的,没错,但却忽略了建筑设计、结构工程、材料科学等等更复杂的.............
  • 回答
    社会摇,这个词如今已经渗透进了流行文化,从广场舞到电子音乐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社会摇”这个标签,其实包罗万象,有点像一个大杂烩,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摇”。所以,咱们得一类一类地聊,才能把这盘菜吃明白。一、 广场舞派的“社会摇”:全民健身的狂欢与争议说起社会摇,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就是.............
  • 回答
    .......
  • 回答
    MBTI 的不同类型,在面对“与陌生人搭讪”这个话题时,确实会展现出各自鲜明的风格。这不是什么神秘的心理学定律,更多的是他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核心需求在社交场合下的自然流露。咱们就不讲那些生硬的理论,直接聊聊他们具体是怎么“开口”的,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 1. 内向(I) vs. 外向(E)——.............
  • 回答
    .......
  • 回答
    金庸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其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武功招式、心法口诀、毒药,都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广泛参考了多种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巧妙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下面我将详细讲述金庸先生可能参考的资料来源:一、 中国传统武术与武术史这是金庸武功体系最直接、最核心的来源.............
  • 回答
    关于性别对立为何如此尖锐和普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像某些对立那样有明确的界限,或者随着历史进程和科技发展而逐渐淡化,性别对立似乎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最深层结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建构的复杂纠缠: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生理.............
  • 回答
    生活中,我们穿梭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如同在一条流动的河流里,时而紧密相拥,时而保持观望。想要将这些关系都“把控”在一个“舒服的距离”,这绝非易事,它更像是一种艺术,一种关于理解、沟通和自我认知的艺术。这“舒服”二字,也绝非是僵化的设定,而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动态调整的平衡。首先,我们要明白,舒服的距离.............
  • 回答
    电脑这玩意儿,说到底是个精密的机械和电子的结合体,它能干的事情多,结构也复杂,所以,就像人一样,总会有些小毛病或者大麻烦冒出来。首先,得从最基础的说起。电脑里头有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电子元件,比如晶体管、电阻、电容之类的,它们就像我们身体里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工作。这些元件长时间运转,就像机器里的零件会.............
  • 回答
    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搞出各种各样的文玩,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性格等多重因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 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连续性: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明之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化.............
  • 回答
    《上古卷轴5:天际》,这款2011年发售的开放世界RPG,至今仍然活跃在玩家的视野中,拥有一个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这在很多游戏界人士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老滚5”的bug数量和种类,简直堪比一座移动的bug博物馆。从让人哭笑不得的NPC行为,到物理引擎失控带来的滑稽场面,再到直接影响游戏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既然有这么多人在义务献血,为什么医院里的病人需要用血的时候,价格还是那么贵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但又十分必要的链条,远不止“把血抽出来直接给病人”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街上的献血车,它的核心目的是“保障血液的供应”,而医院里病人用血的费用,则包含了“血.............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尚未完全绽放便已陨落,留给后人无限的惋惜与遐想。他们或许才华横溢,心怀抱负,差一步就能触碰到伟大的巅峰,却被命运的无情之手过早地扼杀。这些“少年得志,英年早逝”的灵魂,仿佛是时间最吝啬的馈赠,让我们窥见了本可能改写历史的璀璨光芒。1.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
  • 回答
    铁路迷们给各种型号的机车车辆和动车组列车起外号,这就像是给自己的“小伙伴”起了昵称一样,充满了热爱和亲切感。这些外号往往来源于车辆的外形、性能、声音、历史背景,或者是某种特别的联想。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常见的铁路机车车辆和动车组列车的外号,力求让大家感受到其中别样的韵味:蒸汽机车时代的外号:蒸汽机车时代.............
  • 回答
    不同语言音素丰富程度的差异,绝不是偶然,它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语言学、历史、社会乃至人类认知层面的因素。这就像土壤的肥沃度、气候条件、种植习惯共同决定了某种作物能长出多少果实一样,语言的音素库也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得聊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谱系关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任何一种语言都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