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全世界华人足球都不行?

回答
华人足球的低迷,是个让无数热爱这项运动的人扼腕叹息的复杂议题,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它背后的根源。

一、 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土壤”问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枷锁: 在许多华人社会,教育始终是压倒一切的重心。从小,孩子们就被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足球,或者说任何体育活动,在升学压力面前往往退居其次。家长们担心孩子踢球会耽误学业,影响考试成绩,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体育课常常被挤占,体育场地也可能被挪作他用。这种教育导向直接掐断了足球人才的早期培养链条。
“快乐足球”的缺失: 在很多西方国家,足球是从街头巷尾的自发组织玩乐开始的。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对抗中成长,自然而然地爱上这项运动。而在一些华人社会,足球的早期接触更多的是被“专业化”和“功利化”裹挟。一旦参与,往往就意味着严格的训练、高强度的竞争,甚至是对成绩的过分追求。这种模式扼杀了足球的乐趣,让很多孩子望而却步,或者虽然踢了,但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教练,缺乏内驱力。
基层教练资源的匮乏与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足球的普及度在提高,但真正具备专业知识、懂得科学训练方法、并且能点燃孩子对足球热爱的基层教练却相对稀缺。很多基层教练可能自己踢球的经验有限,或者教学理念陈旧。一个好的教练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精神导师,能够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足球观和人生观。缺乏这样的引路人,足球的根基就难以扎实。
缺乏成熟的足球文化氛围: 足球的流行往往伴随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欧洲,从孩童到老人,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球星的名字,都能理解越位是什么意思。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踢球的身影,咖啡馆里会讨论昨晚的比赛。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能够自然地吸引和培养足球人才。而在许多华人社会,这种深入骨髓的足球文化仍然在构建中,大众对足球的认知和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二、 职业联赛的“造血”能力不足

即使有不错的苗子,职业联赛的水平和体系也是决定能否将他们培养成材的关键。

联赛水平的瓶颈: 许多华人地区的职业足球联赛在整体水平、技战术含量、比赛强度上与欧洲、南美等足球强国仍有较大差距。这导致国内球员在联赛中接受的磨练不够充分,很难达到国际比赛的标准。当国家队比赛时,球员们就显得水土不服,技术粗糙,战术理解能力不足。
金钱的诱惑与拔苗助长: 有些联赛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可能会通过巨额投入引进国外球员和教练,但忽视了本土青训的建设。高薪也可能让一些有天赋但缺乏职业素养的球员过早迷失,缺乏继续努力提升的动力。这种模式就像是“输血”而非“造血”,一旦外部支持停止,联赛和球员自身都将难以维系。
俱乐部管理与青训投入的脱节: 许多足球俱乐部更看重短期成绩和商业利益,对青训的投入不足,或者投入效果不彰。青训体系往往不完善,球员在不同年龄段的衔接不畅,技术和身体的发展也不够系统。很多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因为缺乏持续有效的培养,最终淹没在人海中。
比赛环境与场地的限制: 职业联赛的比赛质量也与场地条件、裁判水平、赛程安排等息息相关。如果这些基础条件不佳,会直接影响比赛的观赏性和球员的技术发挥。

三、 国家队层面与国际接轨的挑战

当将目光投向国家队,问题会更加显现。

战术素养与比赛经验的欠缺: 由于长期缺乏高水平的联赛磨练和高质量的国际友谊赛,国家队球员在面对世界强队时,往往在战术执行力、临场应变能力和比赛经验上处于劣势。他们可能具备一定的个人技术,但整体的战术素养和团队配合还需要大幅提升。
心理素质的考验: 在关键比赛中,尤其是在亚洲赛区,往往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球员们可能因为大赛经验不足,或者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在关键时刻出现失误,影响球队整体表现。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也与长期以来足球发展中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抗压训练有关。
教练团队与战术理念的稳定性: 国家队教练的频繁更换,战术理念的不稳定,也阻碍了球队的长期发展。每一任教练都可能带来一套新的打法,导致球员们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稳定的战术体系。而像巴西、德国等足球强国,往往拥有一套传承性的足球哲学和培养模式。

四、 社会文化因素的间接影响

除了直接与足球相关的因素,一些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可能产生间接影响。

对身体对抗的顾虑: 在一些文化观念中,可能存在对剧烈身体对抗的顾虑,认为这不够“斯文”。虽然足球是一项需要体能和对抗的运动,但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也可能影响家长对孩子参与足球的态度。
民族文化特性的可能偏移: 有些观点认为,某些华人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结合方式,在足球这项高度依赖团队配合但又强调个人闪光的运动中,需要更精妙的平衡。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与现代足球的需求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这种观点比较主观,也需要更细致的研究。

总而言之,华人足球的“不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是足球发展“土壤”的贫瘠,职业联赛“造血”功能的孱弱,国家队与国际接轨的困难,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改变现状,需要从根源上着手,长远规划,久久为功,而不是期望一蹴而就。这需要政府、足球管理机构、俱乐部、学校、家长以及所有热爱足球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为华人足球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区外宾不少啊,国人不爱运动这么个一直以为算小半个常识的事居然需要这么多数据支持,不过挺好,正好让我知道了原来膝盖废掉的我运动量在国内居然还没垫底。


原回答:

大胆点,“足球”俩字儿可以换成“运动”。华裔,在几乎所有运动上似乎都没有特别高的热情。我绞尽脑汁想了很久,能直接想到的华裔运动员也就张德培、林书豪、李宗伟、关颖珊等极少的几个人,就这直接想到的四个人里三个从事的是无直接对抗运动,唯一的例外林书豪,在NBA也不过就是一名二流球员(2K系列当时给的评分是77)。

为了求证我的观点,我又进一步查了些资料,找到了一些以前没怎么关注的项目:

  • 内森·阿德里安(游泳)
  • 陈伟群(花样滑冰)
  • 熊龙(F1)
  • 王凯(橄榄球),这应该是为数不多从事有身体对抗体育项目的运动员,2010年NFL选秀中,王凯在第5轮第9顺位被水牛城比尔选中,成为NFL历史上第一个父母均为华人的球员”,不过看这顺位,板凳末尾么?
  • 黄嘉露(摔跤),这个也比较少见。
  • 吴俊明(羽毛球)

所以,承认吧,咱们这做题家思维绝对是刻进DNA级别的存在,又何必非要在运动这块上跟自己过不去呢,我想来想去,华人参与热情最高的运动应该是棋牌类和电子竞技= =!


补充数据:

评论区的 @超级赛亚大学生 表示我会这么说是因为我“圈子太小”,行吧,我上点数据吧:

整体而言,中国成人的休闲身体活动参与率很低。年龄标准化参与率从2000年的7.13%升高至2011年的11.79%,而2015年又下跌至7.33%。作者团队提出,2011年的小高峰可能是由于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相继发布锻炼指南,起到了促进作用。
进行休闲身体活动的人群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城市人群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群比例;相较于其他年龄段,18-44岁人群参与率最高;在各个时间段,收入的影响也始终非常显著,高收入人群参与率比低收入人群高7%-15%。[1]

可能国家疾控中心的圈子不够大吧。

时间回到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表示,中国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百分之二十八点八,不到三成。“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百分之二十八点二。”刘鹏当时援引《二00七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调查结果称,百姓参与体育运动程度低、参与意识有待提高,是当前中国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2011年英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保柏集团(英文名为Bupa)委任Ipsos MORI公司进行了一项全球性健康调查,在4月22日至5月23日期间访问了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印度、英国和美国等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373名人士。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中国受访者日常运动量不足。其中,1005名中国受访者中有过半(51%)表示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同时有52%的受访者认为繁重的工作负担使其无法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2]

这个地方原文很离谱,一会28.8%一会28.2%,但无论如何也没超过30%,知乎网友直呼体育总局局长圈子过小。

这个国庆,有人行走世界发朋友圈,有人在朋友圈看世界。
微信官方数据出炉,关注国庆期间中国人的宅与行:
- 全国有2100万人,日运动量不足100步。
- 其中80、90后占比高达56%,荣称百步青年。

2018年国庆,没有疫情影响下有2100万人(约相当于70个冰岛)日运动量不到100步,其中超过一半不足40岁(以2018年而言)[3]

1985 年,当时的国家教委、体委、卫生部和国家 民委 4 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性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并把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每 5 年公布一次调查结果。当 2000 年的调查结果出来,在青少年体质连续 15 年下滑后,这 个问题终于引起了上自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全员关注。
今年 3 月初,拿到刚刚出炉的 2017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 况变化特征的抽查结果,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运动与体质健康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兴奋地说:“在对比了 2015 年和 2016 年的数据后,我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经过这么多年的 努力,我们青少年的体质终于稳步回升了。”[4]

从1985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中国青少年才扭转了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

这份报告指出 2014 年中国 20~59 岁的成年人中,有足够休闲时间运动(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的比例人数仅为 22.8%,也就说 71.2%的 20~59 岁的中国人运动量不足。老年人未参与调查,另外这份报告只算了休闲时间,上下班步行或者骑车通勤这样的体力活动没有算入。所以和 WHO 近期的这份报告数据出入较大[5]

世卫组织数据,在2014年中国有足够休闲时间运动人数勉强略高于五分之一,即使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是依靠老人拉高的,估计就是广场舞。可能会有朋友说不是没计算老人么?是的,但是广场舞的主力是大妈,中国女性退休年龄是50-55岁不等,这份统计里包含了50-59岁年龄段,所以广场舞大妈是会被统计进去的。

同时居民主动锻炼的比例不高,每周至少进行1次体育锻炼的成人比例不足四分之一[6]

数据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腾讯公司近日根据QQ大数据发布了《中国人运动报告》。这份基于8.77亿QQ用户行为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人最常进行的运动中,健走占比36.93%、跑步占比23.56%,两者之和超过60%;之后是骑车14.60%、健身9.84%、跳舞3.46%等。门槛低、效果好,是健走和跑步占比最高的原因[7]

国人最喜欢的运动方式是健走、跑步和骑车,而不是球类运动。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19年,有接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然而,这则数据背后,却隐藏一个尴尬的事实,多达1亿人其实在假装健身,“自欺欺人”[8]

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4亿人里,有多达四分之一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即买了设备、护具、器材但使用频率却很低。

2021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显示,球类运动在国内年轻人群体中反超骑行成为第三,在单次运动里程上接近60%的人不足3公里[9]。三公里真不能说很多吧?更别说这里面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单次运动里程连1公里都达不到,这点运动量怕不是从自己家楼下跑到小区门口菜鸟驿站拿了个快递?

至于在评论区被寄予厚望的小学、中学、大学操场:

教育部2004年对18万多名7岁~22岁的城乡男女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继续下降,除50米跑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早在2004年,教育部对18万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就显示,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在持续下降[10]

在2000年完成的一次监测中,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反映柔韧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指标和1995年相比,7-12岁下降0.4厘米,13-18岁下降1.8厘米,19-22岁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最大下降2.3厘米;反映耐力素质的800米、1000米跑下降更为明显。13-18岁中学男生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6秒、12.6秒,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另外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也没有一个是上升的。
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初步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再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中小学生的运动量普遍多于中国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中国学生仅为6.3%;每天锻炼3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而中国学生仅为1.3%。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2010年的调查援引200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较之于1995年显著下降,学生参与运动的比例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参与比例连人家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部分数据甚至只有别人的零头[11]。还记得上面提到的2004年教育部的数据么?里面提到2004年的数据比2002年下降,2002年又不如2000年,这里更进一步——2000年就已经不如1995年了。

学生的体能状况不乐观,那我们学校平时的体育教育又是如何进行的?特别是每天放学后的困难班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呢?
一位小学老师说,学生在校的体育运动,现在都有明确规定,比如每天必须在校运动1小时(体育课除外),这其中有大课间活动,形式还是很多的,但是学生运动量还不够充足,运动形式也比较单一。比如课间休息,不允许学生到操场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下一节文化课。
一位班主任说,学生在校时间都是比较紧凑的,但是困难班是一个问题,每天放学3点半,等到家长接送,一般有2个多小时,为了便于管理,这个时段学生基本都是坐在教室写作业,或者参加社团活动。
一位校长说,两个多小时的困难班,放手让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不大现实,最大的担心是怕出意外。

十年前杭州这样较发达地区的小学,也难以保证基本的运动量[12]

第四,运动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宅”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随之而来也造成了运动不足、健康情况下滑等情况。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每天至少6000步的运动量判断,50.2%的大学生没有达标。

2011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根据2800份问卷得到数据——受访的大学生中,有50%无法满足每天6000步的运动量[13]

朝阳区实验小学科研主任李军说,以往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虽然时间保证在1个小时左右,但不是整块的时间,而是被分散在广播操时间、体育课时间和下午自由活动的大课间,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效果不够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朝阳区实验小学将上午广播操时间移至下午最后一节课后,整合了上午原广播操时间和下午原大课间时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在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开辟了一门全新的课程身体素质训练课。

2012年以前的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也保证不了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之后通过专门设立一门身体素质课,才有所提升[14]

6到19岁的青少年中,体力最充沛的是小学生。在每周参加10次以上体育锻炼的 “顶级”人群中:6~9岁占30.5%,同样是青少年的16~19岁只占17.0%,想必霸占体育课的数学老师和打击放学篮球活动的政教主任功不可没。44.2%的中小学生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默默勾选了“影响学习”。

2014年搜狐网的调查显示,16-19岁的中学生仅有17%可以完成每周参加10次以上的体育锻炼,44%的孩子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15]

近日在上海进行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参加抽测的上海某知名高中男生,能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能做到10个以上的学生极其罕见。……测试成绩表中,引体向上得零分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更让这位监考老师震惊的是,参加测试的很多学生连努力去完成一个引体向上的欲望都没有,表现出的是对体质测试和体育成绩极不在意的态度。
据这名监考老师介绍,不久前在上海进行的这次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60名高一男生有一多半的学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按照完成7个引体向上及格的标准,该项测试,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及格,在三分之一能及格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也只是能勉强做到7个引体向上。在全部60名学生中,能做到10个以上引体向上的学生仅有两三人。
根据去年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在13~19岁全国青少年引体向上的测试数据中,16、17、18岁年龄组完成的引体向上分别平均为3.8、4.2和4.5个。记者查阅到一份1995年武汉市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16、17、18岁年龄组完成的引体向上平均数分别为3.87、5.55和5.68个。
“在抽测一所高中时,平均每个年级测试的30个女生中,就有13个女生以例假为由向班主任申请免测。甚至在其后候补的15个女生中,又有6个女生以同样理由申请免测,反反复复。最终测试表上的名单中,只有一半的女生完成全部项目。”

这篇报道很长,我就不全引了,2016年的上海地区某知名高中,60名学生中能完成10个引体向上的人只有3人,及格率仅三分之一,许多人0分,还有很多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逃避体测[16]

今年1月18日,由中国儿童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在北京发布。其中有几组调查数据值得关注。近30%的小学生要花2个小时以上来完成作业; 54.6%的初中生要花2个小时以上做作业;两成的中小学生参加了2门及以上的兴趣班;25.3%的中小学生参加了2门及以上的补习班;而儿童每周和父母一起运动健身的比例仅为45.2%。这些数据从侧面阐明当前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学习时间严重挤压业余时间,导致业余时间锻炼机会非常少。

2018年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17]

大学生们平时的运动量是什么情况呢?根据调查表明,42.42%的受访者平均一周1至3次体育锻炼,36.97%的受访者一周低于1次,剩下的为一周3至5次以及一周5次以上,分别占13.82%和6.8%。
通过调查表明,约有52.88%的受访者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的体质显著下滑。“活动时间减少”是主要原因,达到了60.12%。其次为“自身锻炼意识不够”以及“毅力差,不能坚持”,占比分别为57.28%、53.47%。
有受访者表示,上大学之后,体质总体来说下降不少了。“现在我跑1000米都有些气喘吁吁。”

同样是2018年,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接近37%的大学生每周锻炼不足一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的体质显著下滑”,“现在我跑1000米都有些气喘吁吁”[18]

研究发现,从2016、2017、2018三年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26.5%、29.3%、30.3%,上升趋势明显。但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也很明显。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2.1%,中学生为88.0%,大学生为74.4%。由此可见,“增龄递减”的情况不容小觑。
具体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离开学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参加一小时室外活动,这就是“1+1”每天两小时,跟以往过去学校体育文件要求相比,这次是最明确的。

2020年的调查援引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伴随年龄增长,体质健康达标率反而越来越低,因此针对性提出建议保证2小时运动[19]。建议,在我们国家等于啥也没说,同时说明——以前做不到2小时。

七成大学生每天使用电子设备学习超4小时
问及“平均每天上网络课程和课后使用电子设备的学习时间”,8.1%的大学生为2小时以内,21.5%为2-4小时,28.1%为4-6小时,22.9%为6-8小时,11.5%为8-10小时,3.1%为10-12小时,4.8%为12小时以上。
近八成大学生锻炼时间不到30分钟
调研显示,近八成(78.7%)的大学生锻炼时间不到30分钟。其中,有30.9%的学生几乎没有体育锻炼,有20%的在15分钟以内,有27.8%的在15-30分钟,有14.6%的在30-60分钟,有3.3%的在60-90分钟,有3.4%的在90分钟以上。

2020年疫情期间,新民晚报的调查数据显示七成大学生每天使用电子设备学习时长超4小时,三成大学生几乎没有体育锻炼,能坚持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的只有20%多点[20]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9.18%的受访者在家的运动量低于在校。大学生认为阻碍在家锻炼的因素包括自制力不够(61.09%)、惰性太强(67.43%),此外,运动场地、装备的限制(50.93%)、外界诱惑太多(67.76%)、缺少相对专业的指导(16.50%)、缺少运动伙伴(40.00%)也是影响运动进行的原因。

2020年中青校媒的数据显示,90%的大学生不在学校期间,锻炼量出现下降[21]。本来在校期间就没见得有多高,回家之后还继续下降了。

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

2021年,中国青年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依然是中国学生群体里体质健康率最低的[22]

依据《星火指南》对2019年参评的足球培训机构进行的调研,有17.5%的机构在2019年处于亏损状态,45%的机构能做到收支平衡,真正盈利的机构只占了37.5%,换言之,有62.5%的机构没能实现盈利[23]

题目里问的是足球,那我也用我最喜欢的足球收尾——在国内民办足球培训机构中,能坚持踢到初中年纪的孩子不足5%,超过六成民办足球培训机构处于无法盈利、勉强维持的状况。而且需要的注意的是,这个数据是2019年,如今经过疫情摧残,又有几家能活下来?

综上,从客观来说我国广大群众缺少运动时间,从主观来说缺少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从喜欢的运动种类来说,我国群众基础最好的运动应当是棋牌类和电子竞技等脑力运动,事实上我国在这两项上确实成绩一直不错。如果一定要选择体力运动的话,我国群众最喜欢的是健步走、跑步等容易甚至不需要组织的轻松休闲式运动。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球类运动,那么我国居民首选是组织方便、场地要求小的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两个也确实是我们的强势项目,至于足球群众基础很糟糕,再配合我们较低的运动热情和读书至上的文化传统,导致无论海内外,愿意从事的人都不多。这就是我的结论。

最后插个题外话:

身边统计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但要看你怎么用。我个人观点:热爱运动和健身的朋友,往往会有一定的展现欲,比如会发一些包含类似内容的朋友圈——“今天状态不行,只做了两组”+举铁.jpg;“感觉自己膝关节有点痛,下次运动要注意了”+跑动路线.jpg;“自律让自己更加自信”+某健身APP截图等等。闷头锻炼的人有没有?肯定有,但不可能一直不进行任何公开。然后数一数,这样的朋友有几个?我觉得如果能有20人的话,我甚至都要怀疑你的职业是不是健身教练了~我仔细看了一下我的朋友圈,这样的朋友大概有2个(其中一个职业是健身教练),另有2个我知道偶尔会去健身的,那么总数就算8个吧(再多4个可能的闷头练习者)。我这样的社恐,微信好友一共287人,8/287=2.8%

我一个朋友,一个每周要踢一场7人制足球赛的老兄,运动热情和对足球的热爱不用说了吧?我问他“如果你孩子想当职业球员你什么态度啊?”他的回答,我觉得很有代表性↓

参考

  1. ^国家疾控最新数据:中国人身体活动太少了!居家期间可以这样锻炼 http://www.whb.cn/zhuzhan/yiliao/20200305/330541.html
  2. ^全球31%成人乏体力活动 中国人四成欠运动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20808/content-436425.html
  3. ^微信数据报告:日运动量不超过100步,2100万人宅出新境界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213062
  4. ^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表明 ,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走势,预计 到 2020 年 , 中国的体育人口有望达到 4.35 亿人 http://xmzk.xinmin.cn/resfile/2018-12-17/37/37.pdf
  5. ^世卫组织称中国只有 14% 的人缺乏运动,但这主要是老年人的功劳 | 好奇心小数据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6236.html
  6. ^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我国慢病防控挑战巨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860386261119171&wfr=spider&for=pc
  7. ^大数据告诉你,超六成国人运动偏爱健走及跑步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7-01/03/c_129430422.htm
  8. ^扎心现实!中国4亿人坚持锻炼,有1亿人在骗自己,你中枪了吗? https://new.qq.com/omn/20191216/20191216A0M0AX00.html
  9. ^微克科技-2021年中国年轻人运动健身白皮书 http://dzb.hxnews.com/life/zixun/21960.html
  10. ^运动量严重不足 学生体质与经济腾飞背道而驰 https://learning.sohu.com/20080728/n258422503.shtml
  11. ^中国国民体质连降10年 青少年运动能力输日韩 https://news.qq.com/a/20101129/000041.htm
  12. ^记者昨调查杭州小学生在校运动量困难班两个多小时大部分在教室做作业 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1-10/27/content_1159084.htm
  13. ^中国15所大学调查显示:50.2%的大学生运动不足 https://health.sohu.com/20120316/n337973938.shtml
  14. ^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两小时 http://news.cntv.cn/20120303/101298.shtml
  15. ^成人运动量远不如小学生 哪省人最不爱动? https://www.sohu.com/a/147149297_157078
  16. ^上海某高中一半男生引体向上得零分 手无缚鸡之力?  https://www.sohu.com/a/121310256_119038
  17. ^“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究竟难在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0218744556623465&wfr=spider&for=pc
  18. ^调查:超三成大学生平均每周运动不足一次 引体向上成噩梦 https://www.sohu.com/a/278131095_503597
  19. ^教育部最新规定:中小学生每天两小时体育锻炼 http://www.265xx.com/w418/941.html
  20. ^疫情期间近八成大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到30分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3364667687862495&wfr=spider&for=pc
  21. ^锻炼只是说说?近五成大学生宅家变胖,九成运动量低于往常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432665
  22. ^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全国约3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008791349593415&wfr=spider&for=pc
  23. ^数万球员集体退役的冰山一角 https://www.163.com/sports/article/F2U7P7EG00058780.html
user avatar

世界上足球好的国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南美模式,从贫民窟到百万富翁,踢球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也可能是穷孩子们唯一的机会。另一种是欧洲模式,有完善的体系,有较好的职业规划,即使成不了职业球员,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足球不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欧洲各国的足球从业人员基数大,出来的人才就多。转到国内,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踢足球,踢的好进去俱乐部的梯队,以后有机会成为职业球员,踢的不好呢,这辈子就完了,因为体育这条路很窄,比独木桥还要窄。踢街头足球的是不入俱乐部法眼的。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失败就是百分百的概率,很难翻身,那个家长感冒这种险呢,好好学习考大学才是正道。没有基数从业者,哪来的好球员?

不是华人踢不好球,而是目前的足球环境还没有好的能够吸引足够的人参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