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信、达、不雅的翻译?

回答
“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界公认的翻译标准,由著名翻译家严复在1903年提出。它们分别是:

信 (Faithfulness/Accuracy): 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意义和思想,不得随意增减、歪曲或误解。这意味着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达 (Fluency/Clarity): 指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语言流畅、自然,意思清晰明了,易于读者理解。译文不应该是生硬的、晦涩的“中文式”外语。
雅 (Elegance/Literary Quality): 指译文在准确传达意思的基础上,还要力求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具有一定的文学美感。这尤其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需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这三个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差异,想要同时完美达到这三个标准有时是极具挑战性的。也正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翻译不达”或“翻译不雅”的例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突出“信”而牺牲了“达”或“雅”,反之亦然。

下面我将根据这三个标准,从不同角度来详细讲述一些“信、达、不雅”的翻译现象,并尽量给出详细的解释和例子:

一、 过度追求“信”而牺牲“达”和“雅” (过于直译,生硬别扭)

这种情况最常见,尤其是在一些非文学类文本或早期翻译中。译者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句式和词语对应,导致译文读起来非常不自然,甚至难以理解。

表现形式:

硬译的句法结构: 直接将原文的语序、从句结构等搬到译入语中,导致译文的句子结构怪异,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词语的机械对应: 对原文中的每个词都找到一个对应的词,但忽略了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差异,导致译文出现“词不达意”或“望文生义”的情况。
忽略语用信息: 没有考虑到原文的语用背景,例如俚语、习语、典故等,强行直译,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过多保留原文文化特色(不恰当): 有时为了体现“信”,会过分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却忽略了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导致文化隔阂。

详细举例:

1. 句法结构:
原文(英文):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意为:下着倾盆大雨)
不达的翻译: “猫和狗正在下。” (直译,完全不理解习语含义)
详细解释: 这个英文习语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雨下得很大。直译成中文,由于中文没有类似的表达,所以会显得非常荒谬和不自然。一个“达”的翻译应该是“倾盆大雨”或“雨下得很大”。

2. 词语的机械对应:
原文(英文): "He is a greenhorn." (意为:他是新手,菜鸟)
不达的翻译: “他是一个绿色的牛角。” (直译,英文“greenhorn”字面意思是绿色的角,但实际含义是缺乏经验的人)
详细解释: 译者只看到了“green”是绿色,“horn”是角,便将两者组合,却忽视了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合格的翻译应该根据语境来理解“greenhorn”的真正含义,并用符合中文习惯的词语表达,如“新手”、“生手”、“菜鸟”。

3. 忽略语用信息 (习语、俚语):
原文(英文): "Break a leg!" (在表演前常用于祝福,意为:祝你成功!)
不达的翻译: “打断一条腿!” (直译,会引起误解和不适)
详细解释: 这是戏剧界的一种迷信说法,用一种反语的方式来表达祝福,因为直接说“祝你成功”可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直译会让人以为是诅咒,完全失去了祝福的意图。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祝你演出成功”或类似的祝福语。

4. 保留不当的文化特色:
原文(可能涉及某个特定国家的小吃): "She ate a hot dog."
不雅的翻译(如果过度直译名称): “她吃了一个热的狗。”
详细解释: "hot dog" 是一个常见的西方食物名称,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热狗”。如果翻译时不过度解释或直接保留“hot dog”这个说法,对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不适感或误解。虽然现代很多时候会直接音译或意译为“热狗”,但早期或特定语境下,如果译者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文化特性的传递,就可能显得不雅。

对“信”的过度强调的危害:

读者难以理解: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读者理解原文。如果译文过于生硬,即使内容忠实,也无法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影响原文声誉: 拙劣的翻译可能会让读者对原文产生负面印象,认为原文本身就很晦涩难懂。
失去文学魅力: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生硬的翻译会完全破坏原作的艺术感染力。

二、 牺牲“信”而追求“达”和“雅” (意译过度,甚至失真)

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在一些对“可读性”要求极高的场合(例如某些广告语、宣传口号),或者译者个人风格过于强烈时可能会出现。译者为了追求译文的流畅和优美,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甚至加入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或者歪曲了原文的本意。

表现形式:

过度意译: 将原文的意思用另一种更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方式表达,但改动过大,偏离了原文的细节或语气。
添加或删除信息: 为了使译文更流畅或更符合某个目的,随意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或者删除原文的关键信息。
篡改原文含义: 为了迎合特定受众或宣传目的,对原文的含义进行曲解或歪曲。
过于追求“豹尾”(优美的结尾): 有时为了让结尾更惊艳,会加入一些原文并没有的情感色彩或升华,虽然可能更“雅”,但已非“信”。

详细举例:

1. 过度意译:
原文(英文): "The meeting was a shambles." (意为:会议非常混乱,一团糟)
不“信”的翻译: “会议顺利结束了,大家都很愉快。” (为了营造积极氛围,完全改变了原意)
详细解释: 译者为了让读者产生正面观感,将“shambles”(混乱、糟糕)的含义完全颠倒。这虽然“达”且“雅”(如果这段话是作为宣传语),但已经严重违背了“信”的原则。

2. 添加信息:
原文(中文): “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不“信”的翻译(为强调): “他是个沉默寡言、内心孤独的人,总是默默地承受一切。” (添加了“内心孤独”、“默默承受一切”等原文没有的解读)
详细解释: 虽然添加的描述可能符合“沉默寡言”的人的普遍特征,但原文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译者加入了个人推测和情感色彩,就不能算是完全忠实于原文。

3. 篡改原文含义(政治或宣传语境):
原文(某个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某项政策的执行遇到了“一些挑战”。
不“信”的翻译(为了弱化负面影响): 某项政策的执行“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将“挑战”改为“顺利成效”,完全扭曲了事实)
详细解释: 在政治宣传或特定语境下,翻译有时会被用来服务于特定的目的,这时对原文的忠实度可能会被牺牲。这种翻译虽然“达”(可能听起来更鼓舞人心),但已经失去了“信”。

对“达雅”过度追求的危害:

误导读者: 读者根据译文得到的信息可能与原文完全不同,导致认知偏差。
丧失信息价值: 原文所要传达的真实信息被掩盖或扭曲。
损害译者声誉: 一旦被发现翻译失实,译者将失去公信力。

三、 牺牲“信”和“达”而追求“雅” (华丽辞藻堆砌,空洞无物)

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有时在一些文学翻译或者评论中,译者过于沉迷于使用华丽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导致译文读起来像是某种文学作品,但仔细推敲,却发现其内容空洞,或者偏离了原文的朴素风格,甚至存在逻辑不清的问题。

表现形式:

词藻堆砌: 使用大量生僻字、成语、典故,但并不都恰当,只是为了追求“文采”。
过度修饰: 对原文平实的句子进行过度修饰,加入许多不必要的形容词、副词,使译文变得浮夸。
逻辑不清或自相矛盾: 在追求语言的华丽时,忽略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整体的连贯性。
风格失调: 用过于文学化的语言去翻译非文学性内容,或者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去翻译文学作品,导致风格不协调。

详细举例:

1. 词藻堆砌:
原文(中文): “他去了商店买东西。”
不“信”不“达”的翻译: “他循迹于市井之集,以充其日常之需而搜寻各类陈设之物。” (使用大量生僻词语,表达能力大大降低,且过于冗长)
详细解释: 这类翻译在追求“雅”的时候,反而失去了“信”(可能省略了“买东西”的直接行为)和“达”(难以理解)。原文简单明了,译文却变得晦涩难懂,失去了朴实的美感。

2. 过度修饰:
原文(英文): "The sky is blue."
不“信”不“达”的翻译: “湛蓝的天幕宛如无垠的画布,其上点缀着洁白如絮的云朵,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壮丽画卷。” (在简单的陈述中加入了大量不必要的描写,甚至引入了原文没有的“云朵”,显得过于夸张和不真实。)
详细解释: 原文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译文却赋予了它复杂的修饰,虽然听起来“华丽”,但已经不是原文的本意了。如果上下文需要的是简洁的描述,这样的翻译就显得突兀和不雅。

3. 风格失调:
原文(中文:某技术说明书): “将螺丝拧紧。”
不“信”不“达”的翻译(英译汉): “请您虔诚地将此固定件施以旋转之礼,使其与容纳之处紧密契合,以确保其稳固。” (用极其夸张、拟人化的方式描述,完全不符合技术说明书的风格。)
详细解释: 技术说明书要求的是清晰、准确、简洁的语言,这种翻译虽然使用了华丽的词汇,但完全不符合语境,显得非常怪异和不雅,并且“虔诚”、“礼”等词语已经不是“信”的范畴了。

对“雅”过度追求的危害:

内容空洞: 语言华丽却缺乏实质性内容,无法给读者带来真正的价值。
reader fatigue: 过多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会让读者感到疲倦。
失去原作风格: 将原作的朴实或独特的风格完全改变。
可能导致曲解: 过于复杂的表达有时会模糊原有的含义。

四、 综合来看:“信、达、不雅”与“信、不达、雅”的辨析

有时候,“信、达、不雅”和“信、不达、雅”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微妙的界限。

“信、达、不雅” 更多是指翻译内容准确,但语言表达不行,或者说“达”和“雅”的层面非常低。例如,一个信息很准的翻译,但因为语言太生硬、太有中式英语的痕迹,读者看了很不舒服,就可以说是“信达不雅”。
“信、不达、雅” 是一种更偏向于“为信牺牲达”的翻译。例如,一个文学作品,译者为了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所谓的“雅”),使用了很多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词语,导致读者难以理解(不“达”)。但如果译者对原文的原意和情感没有曲解(“信”),那么这种翻译虽然不达,但可能是在追求一种特殊的文学效果。

举个例子:

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古籍时,有时会保留一些古汉语的词汇或句式,以求更接近原文的风格和“雅”,但这可能会导致现代读者不理解(“不达”)。但如果译者确保了对古籍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信”),那么这种翻译或许可以接受,属于“信,不达,雅”(但这个“雅”是针对古文的风格)。

总结:

“信、达、雅”是一个理想的翻译目标,在实践中往往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做出权衡。

科技、法律、新闻等实用性文本: 优先保证信和达,对“雅”的要求相对较低。
文学作品: 需要同时兼顾信、达和雅,其中“雅”尤其重要,需要传达原作的文学风格和情感。
广告、宣传语等: 在保证“信”的前提下,可能更侧重于“达”和“雅”,但绝不能为了追求“达雅”而牺牲“信”。

理解“信、达、不雅”和“信、不达、雅”等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翻译时,要时刻思考这三个标准之间的平衡,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如何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传达,并适当注入译入语的艺术魅力,是每个翻译者都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翻译最基本的要求被概括为了“信 达 雅”三字,而往往比起“信达”来,“雅”似乎更多的是对于译者的考验。

中文文字底蕴深厚,很多时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在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碰撞之下,更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当然,没碰撞好,也是会炸的。尤其是作品名称,是整部作品的门面,就更加要命了。

信达而不雅的作品名,就好像江湖中的隐世高人,名讳也不敢轻易直呼的那种。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名讳实在太羞耻了!

“请千万不要直呼我名!”“???”“太不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陆的文艺作品的翻译大抵采取直译,虽然有时候会有无聊之嫌,但也往往中规中矩,不过不失;而香港、台湾因为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导致经常会出现一些欢乐多的译名,其中有些已经离题万里,有的倒是遵守了“信达”原则,就是……不太雅……

下面就是一些“信达而不雅”的作品译名,一起看看吧:


一、中二病晚期型


众所周知,日本文化在台湾影响极大,“匠人精神”学的怎么样不好说,日本的第一流行病——“中二病”倒是传染了众多翻译人员,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中二病也要做翻译”吧:


2001年微软在Xbox上推出的Halo

“照实翻译”大陆译名《光环》

vs

“中二大叔”台湾译名《最后一战》


其实本来吧,这个译名还算是符合游戏内容的,然而,万万没想到……

2004年Halo2出了……

而到现在,更是已经不知道是最后多少战了。

台湾翻译: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赛车电影FAST & FURIOUS

“照实翻译”大陆译名《速度与激情》

vs

“中二青年”台湾译名《玩命关头》/香港译名《狂野时速》

飙车这事确实很玩命,也够狂野。问题是——只看《玩命关头》这四个字,完全想不到飙车啊!


激情澎湃的The King's Speech

“照实翻译”大陆译名《国王的演讲》

vs

“中二少年”台湾译名《王者之声:宣战时刻》vs”邪派高手”香港译名《国王无话儿》

“王者之声”算是没啥没毛病,“宣战”也挺激情澎湃,而且也算符合事实。

可这溢出屏幕的中二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满脑子都是一副一群杀马特围在国王身边,手中拎着一人多高的大剑、两人多长的步枪准备开片的场景。



另外,香港的翻译们,你们应该知道“那话儿”在某些方言中指啥吧。你们这有嘲笑乔治六世“能力不行”啊,别忘了他闺女至今还在从普通人中汲取力量呢!

至于那些翻译成《国王的口活》的,我只能对你们投以


二、滥用谐音型


港台翻译对于“抖机灵”这一知乎固有技能也很是青睐,例如他们往往都喜欢在翻译电影名字时使用谐音,这其中,也有不少足以令人拍案叫绝的生花妙笔,但也有一些,就怎么看都有点……囧……


振奋了广大女性的Legally Blonde

比较雅”大陆译名《律政俏佳人》

vs

“还凑合”香港译名《律政可人儿》

vs

”邪派高手”台湾译名《金法尤物》

“可人儿”和“俏佳人”到底哪个更雅见仁见智,当然我个人是更喜欢“俏佳人”。至于台湾的“邪派高手”们……blonde确实是“金发碧眼的美女”的意思,这个翻译确实也做到了“信达”——问题是,一部讲述女性自强奋斗的电影,却冠之以“尤物”这个怎么看都有些轻佻和不尊重女性的词汇,你确定没问题?


2016年大热的动画电影Zootopia

比较雅”大陆译名《疯狂动物城》

vs

“哥俩好”香港译名《优兽大都会》/台湾译名《动物方城市》

这次哥俩齐齐玩谐音了,问题是,怎么感觉都这么别扭呢?


《炉石传说》的资料片Goblins vs Gnomes

“照实翻译”《地精大战侏儒》

vs

“冷笑话大师”《哥哥打地地》

地精在台服被翻译成哥布林,而侏儒则被翻译为地精。所以就有了这部《哥哥打地地》。

“哥哥打弟弟”,确实感觉很欢乐,但是作为一个冷笑话,是不是也太冷了点……


三、污力滔滔型


大陆因为各方面限制的存在,在院线上映的电影,普遍片名不会太“污”(当然《人奶魔巢》这种请选择性遗忘),而港台的翻译们要是污起来,那还真是小火车发动——污污污。


感人至深的Cinema Paradiso

照实翻译”大陆译名《天堂电影院》

vs

“不知所云”香港译名《星光伴我行》

vs

“嘿嘿嘿”台湾译名《新天堂乐园》

台湾的译名不知所云也就罢了,关键是“天堂”+“乐园”,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想起你们在金门的“军中乐园”啊!




(照片为笔者亲手所拍)


讲述大提琴家和她姐姐的故事的Hilary and Jackie

堪称经典”大陆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vs

“恋物狂魔”台湾译名《狂恋大提琴》

这个……我得说,看到台湾译名,我完全想像不到这是讲姐妹感情的故事——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有恋物癖……


反战喜剧片Pasqualino Sette bellezze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翻译成的”《七美女》

vs

“惊天地泣鬼神的”香港译名《七淫七纵七美女》

我觉得这个译名已经是精神污染级别的了,不过香港方面之所以会翻译成这个模样,也源于另一部本土港片——1970年由“红色艳星”狄娜主演的《七擒七纵七色狼》(王晶于2007年翻拍了此片)。估计是当时的译者看完狄娜之后,按捺不住自己洪荒之力,便有了这个令人面红耳赤的译名。

不过这也体现了香港电影译名的一大特点——非常喜欢套用本土港片的命名方式,故而“战警”、“威龙”、“迷城”、“喋血”等词汇也经常出现在港译片名中。


四、神鬼大家族


台湾翻译人员对“神鬼”二字可谓是爱得深沉,虽然考虑到台湾迷信文化盛行,甚至搞出过警察请“大师”参与破案的囧事,对怪力乱神之事偏爱也不为过。但关键是,很多冠之以“神鬼”的片子,根本就没有神鬼出现啊!


电影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照实翻译”《加勒比海盗: 黑珍珠号的诅咒》

vs

“隐世高人”《神鬼奇航: 鬼盜船魔咒》

老实说,作为一部有骷髅海盗、深海巨怪、幽灵船长出现的片子,这么翻译还不算多大问题。但是这是您第几个用这俩字的译名来着?


谍战片The Bourne Identity

“相当雅”《谍影重重》

vs

“隐世高人”《神鬼认证》

作为一部主打拳拳到肉、不玩花活的谍战片,我个人认为,这部片子(以及之后的整个系列)被打上“神鬼”这个标签,简直是太冤枉了。


两大奥斯卡影帝(当然其中一个去年才捞到)的智斗电影Catch Me If You Can

“半斤”大陆译名《我知道你是谁》

vs

“八两”台湾译名《神鬼交锋》

说真的,这次两边真是半斤八两,《我知道你是谁》已经不知所谓到了一定的地步,而《神鬼交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部魔幻大片。

当然说真的,咱老老实实翻译成《有种来抓我》不行嘛(当然,为了致敬某位NBA巨星,我个人强烈建议翻译为《你行你抓啊》)。




基本没啥人看的漫威改编电影The Punisher

“正常人的翻译”《惩罚者》

vs

“泥垢了”《神鬼制裁》

说真的,罚叔作为漫威旗下为数不多的没有超能力的英雄,咱能不能不把这俩字给他安上……

注意,下面是两岸三地风格的终极对决:


布兰登·弗雷泽成名大作The Mummy

“照实翻译”大陆译名《木乃伊》

vs

“保持个性”香港译名《盗墓迷城》/台湾译名《神鬼传奇》

我觉得《木乃伊》这部电影的陆港台三家的翻译是最能体现出三家特点的——大陆一以贯之的直译,台湾对“神鬼”二字的迷恋和香港对“迷城”这个词的喜好。得说对这部魔幻电影来说,港译台译都不算离谱,但是两家的个性,在此尽显无余。

顺便说一下,香港电影深爱的“迷城”一词,大体对应英语中的“Xanadu”,原本指元朝的夏都——上都。而上都之所以闻名于世,还是源于著名旅行家+大忽悠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极力渲染。故而使得“Xanadu”有了“世外桃源”、“迷雾重重之地”、“幻境”的意思。所以在讲述“神秘之地”的电影译名中加上这个词,倒是无可厚非。


此外,在“神鬼”之外,台湾翻译人员还喜欢在片名中加入“魔鬼”二字,这通常没啥别的意思,就是为了告诉你一件事——这片子里有施瓦辛格(当然,有时候也会是史泰龙)。


五、不知所云型


这一种情况就比较惨烈了——光看译名,你完全没法确定这作品讲的是啥,而且就算看过了作品,你也多半无法理解翻译人员的脑回路——他们到底是怎么翻译成这样的?


卡婊看家招牌/夫妻恩爱秀Resident Evil

“比较雅”大陆译名《生化危机》

vs

“你想说啥”台湾译名《恶灵古堡》

看到这译名,我想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画面都会是飘着白衣长发幽灵的古堡。问题是,古堡在那呢?恶灵在哪呢?的敌人明明就是万年不变的丧尸、神出鬼没的舔食者和皮糙肉厚的暴君啊!


令史克威尔赔到当裤子的Final Fantasy : The Spirits Within

“照实翻译”大陆译名《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vs

“不知所谓”台湾译名《太空战士》/香港译名《太空战士之灭绝光年》

其实我真的很好奇,当年到底是哪位仁兄把《最终幻想》译为《太空战士》的。而且那港译——如果你没弄错光年的定义的话,那这个灭绝的范围——还真是略大啊。


一代经典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照实翻译”大陆译名《肖申克的救赎》

vs

“终极惨案”台湾译名《刺激1995》

当然,我觉得这才是影史上最大的翻译惨案——“1995”和这部片子唯一的关系就是——这部片子在台湾上映的时候是1995年!


——————————

举了这么多例子,希望大家能够从中看到两岸三地因为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诸多有趣的对比。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以上对于电影译名的褒贬也纯属笔者的一家之言,如果各位读者有不同意见,也欢迎在评论中提出。

最后,附上那些两岸三地长久以来受到广泛称赞的“信达雅”典范——


GONE WITH THE WIND,译名《乱世佳人》

佳人于乱世中飘零,爱情与命运都变换莫测,《乱世佳人》与《飘》两个译名更是相映成趣,令观众们更对斯嘉丽心生怜爱。


Detachment,台译《人间师格》

这个译名是台湾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又一实例,这个典出日本作家太宰治作品《人间失格》的译名,点出了“老师”这一职业的职业道德和信条,堪称译名的典范。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港译《两生花》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两个同名的少女间的故事,配上这个极富韵味的片名,着实增色几分。


Léon,港译《这个杀手不太冷》

杀手本该铁石心肠,片中的杀手也确有着硬冷高大的外表。然而故事的动人之处就是“不太冷”。直接在题目中点出,形成了视觉上的反差,而观影后,这种反差得到了证实,也使得影片更令人感动。


PS:当然,我们也知道,广大观众对大陆电影译名最为不满的一点,便是美国CG电影译名中常见的“总动员”三字。不过有一说一,其实这个后缀,最早还是要追溯到台湾——1995年,皮克斯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Toy Story》上映,该片在台湾上映之前,译者考虑到该片讲述了一个玩具们“大家一起来”的故事,故而选用了“总动员”三字为其命名——要知道,台湾长期处于高度战备状态,许多军语已经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部分,“总动员”便是其中之一。而影片在大陆上映时,许是觉得这个译名不错,便沿用了下来——从而就成了延续了22年之久的“流毒”,这其中许多被“荼毒”的动画电影虽然也讲述了“大家一起来”的故事,但广大观众们,想必实在是对这三个字审美疲劳了。


————————

本文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 李攸然 & 团中央知乎团队 龙少爷

user avatar

Absofuckinglutely

绝逼

user avatar

吐槽一下我校食堂。



学一食堂

中国人看:XUE YI SHI TANG.

外国人看:XUE YI SHIT ANG?????

user avatar

刚刚看到的。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屁话少说,放码过来

user avatar

话说信达雅的“雅”不是指污吧……

————————————————

《诗经》的翻译。

家中翻出一本翻译版《诗经》, 随手一翻就被 深( )深( )吸( )引( ),

附原文: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

其实还是很“信”、“达”的有没有……

然后本着陶冶身心的目的把书看了一遍,


首先是《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二哥哥求求你呀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

原文: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


原文: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哎呀我是麒麟

原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

其实很多古诗文翻译成白话后,信达尚可,而雅致就难做到了,且极易丧失原有的美感。 比如看这种诗经翻译的时候,其实是感觉有些雷人的……


不过也不尽然,比如这篇就觉得很喜欢

user avatar

I am the bone of my sword.

我是剑骨头。

嗯,这梗超棒

user avatar

faptain翻译为老司机,答猪原创。

faptain一词来自于fap(打飞机)和captain(船长)的组合。基本上起源于国外论坛,例如9gag。最开始,有人发出电影截图或者GIF,经常有人问,出自什么电影。后边回答的人一般都会先说一句:captain here(船长来了),然后回答问题。后来逐渐演化为,人们直接会问,where is the captain?(船长在哪?或坐等船长开船)。后来这个词怎么演化的,大家肯定想到了,有人会在论坛求AV截图的种子或者AV的GIF截图的番号等。。。captain逐渐演化为faptain,这个词中甚至还夹杂了,马上就要fapping(打飞机)了,captain(船长)赶快来的急切情绪。

综上,翻译为老司机在贴切不过。

--------------------------------补充

老司机一词的诞生,可以说有很多巧合或者说机缘在里边。若不是那首云南山歌,或许还要晚几年。但也应该看到其必然性。在老司机这个词变味之前,其实这个词的原意,也有颇多谐谑和自嘲成分。中国作为大陆国家,“老司机”对应海洋国家美国的“船长”,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相得益彰。

------------------2017年3月14日22:45:04,貌似有点火,那就补充另一个,也是答主原创,你如果在微博搜到,那就是答主的小号------------------------

Hold my beer,大概意思是某人要去做某件很装逼的事,让别人帮忙拿一下啤酒。汉语中同样有类似的典故,例如2017年春晚小品中蔡明的那句“扶我起来”。另外,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羽的这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装逼系数跟hold my beer 并无二致。

user avatar

战锤40K的兽族技工大师 Big Mek 是一个技术力很强但非常粗俗的单位

台译:

技无霸

后来大陆爱好者感觉这个翻译没有体现出战锤40k中兽人日天日地日空气的魄力,而且原文【大】没有体现出来(兽人的文化里有越大越强的理念)改成了:

大技霸

这实质上还打击了兽人族的嚣张气焰,因为战锤40K的兽人族全族木有小丁丁……

user avatar

刚才看到

@Troy0919

写到黑洞的无毛定理,当然这是由英文No-hair theorem 直译过来的,单纯看翻译倒没什么不妥,不雅也不是中文的问题,英文本身No-hair 也算不上什么高雅的词。

无毛定理说的是黑洞形成后,除了质量、电荷和角动量,其他一切信息(“毛发”)都丧失了,所以Werner Israel称其为黑洞无毛定理。

所以这个定理要是诞生在中国,一定不会叫这个名字。这不还剩下三根毛嘛,所以明明应该叫“三毛定理(Three-hairs theorem)”。

认真脸。

user avatar

TECMO 脱裤魔

日本著名电子游戏软件制作公司,全称“TECMO,INC.”。于1967年7月31日建立,当时的名字是“TEHKAN,LTD.”,而当时的TECMO是一间从事物流运营的公司。直到1986年,会社正式改名为 TECMO,INC 并开始以游戏为公司主要事业,TECMO也算是日本早期的游戏开发公司之一,并在8位机以及16位机时代诞生了诸多名作,TECMO可谓风光无限。
因其许多作品靠泳装美女做卖点或涉嫌禁断之恋,TECMO被戏称为“脱裤魔”(音近双关)。

还有个黄油大厂Illusion,被玩家亲切地称为一撸神,与脱裤魔对仗

user avatar

跑题,勉强相关。

1915年左右的时代,黑洞的名字叫做“史瓦西奇点”。由于大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爱丁顿,奥本海默都不愿意承认黑洞的存在,这个名字就这么用着。

1965年左右的时代,苏联称黑洞为“冻星”,西方称黑洞为“视界”,前者在意人们观测到的,星体似乎在临界周长处冻结的静止特点,后者在意光无法从临界周长处逃出的运动特点。两者都有道理,也都不够形象。

于是,大物理学家惠勒,取名“黑洞”。信。达。这个词在法语里是“trou noir”,不雅,法国抵制了很多年。据说法国的黑洞研究因此停滞。

后来,物理学家金兹堡提出黑洞形成后不会保留形成之前恒星的特性,物理学家伊斯雷尔首先在论文中使用“无毛”一词,由此传开。这回,在法语和俄语里一起不雅,但还是被广泛使用了。因为十分信。十分达。

据说物理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才不在乎雅不雅的,是吧。

hairless:

black hole:

user avatar

电影《巴顿将军》里,巴斯托涅一役,101师的师长的经典名言nuts。90年代翻译为“球!”

现在翻译为胡说

雅则雅矣,然而……

好多朋友认为翻译为扯淡更好。

窃以为,nuts在美语中本身是个非常粗俗的词,扯淡和球表达的含义差不多,但明显后者跟脏更粗一些,所以,这里球似乎更加贴切。

user avatar

这是一部挪威爱情喜剧片,主演是Helen Bergsholm,剧情是青春期的女主角情窦初开,对于性的初体验。

英文译名为 Turn me on,dammit!

中文一般译为,调情圣手。

但是又译为, 挪威的呻吟。

绝了!!!!

user avatar

这个有点意思了,还记得马尔克斯出版过一部小说叫做《苦妓追忆》,听书名觉得挺好。

后来知道蒋方舟也翻译了这部,她的译名叫《我那些苦难婊子的回忆录》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画风差好多。

user avatar

shoot it 翻译 怼丫的

user avatar

A muscular man

大肌霸

user avatar

ACFUN 缺B乐


user avatar

之前看过一个版本的指环王3,娜塔莉.波特曼杀死戒灵一幕:

戒灵:No men can kill me!

没有那个鸟人能杀的了我!

娜塔莉:(大喊)I'm not a men!

老娘没鸟!(举剑杀死戒灵)

user avatar

人生第一次破百赞竟然是因为抖机灵,

这破乎吃枣药丸(雾



Fuck the world if you are rich

otherwise fuck yourself

user avatar

印式英语(English Vinglish)

蔡英文

图片来自网络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感觉上面的高票数答案都好随意啊,分享我听过的一个中文翻译史上的真实故事吧!个人认为比较符合题主「信、达、不雅」的定义。

-------------------------分隔线-------------------------

2000年11月中旬,北京一家以青年人为对象的报纸,爆出一条十分惊人的消息:

巴黎的华人社团状告法国律师弗郎索瓦·齐博将其小说搬上舞台,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为剧名,伤害了华裔族群的尊严与感情,要求巴黎高等法院以紧急程序受理此案,判决立即撤除该剧的剧名与相关的广告。

(话剧《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信息)

而这部作品正是发表于《世界文学》1999年第2期上的《去他的戒律》。这次在巴黎引起官司的剧本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后搬上台的。


(《世界文学》1999年第2期)

下面是作家弗朗索瓦·齐博特意为中文版《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而写给中国读者的一段话——



「我痛恨禁忌,痛恨排斥,痛恨设障,痛恨各种宗派和不能容忍异己。我 1976 年第一次访华时在上海得知,从前外国租界一座公园的入口处有过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我义愤填膺。其时心想,这倒是一本书的好标题,但不得不等上二十年才如愿以偿。为此,谨请不要从字面上理解这个书名,而应当把它视为反抗的表露。这本书是我的秘园,藉此表达对自由的热爱,对独立思考的诉求。这本薄薄的“出气小说”,经友人沈志明君的出色翻译,现有了中文版,特此祝愿尽可能多的中国读者光临本人的这座秘园,并望他们能够喜欢。也借此机会表达我不仅对中国文明和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而且对中国人民深怀敬意:中国人民在尊重自己几千年传统的同时,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开创着 21 世纪。」

不论齐博先生当初是怎么考虑的,他采用这样一个标题,必然会引起曾饱受殖民主义之苦的中国人的痛楚,使人有刺眼之感,因此,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在《世界文学》上发表时,柳鸣九先生因受托撰文作评,不得不建议译者与编辑部将标题改译为《去他妈的戒律》,既突出原著那种反清规戒律的逆反精神,又隐含作者采取此标题的初衷原意,至于用了粗词,则是为了和原著中那种骂骂咧咧的语调一致。《世界文学》编辑部采用了这一建议,只不过为了求雅,删去了建议中的一个「妈」字,如此将原作的标题一加改译,译本在《世界文学》上公开发表也就平静无事了。

-------------------------分隔线-------------------------

PS. 其实我觉得保留「妈」字未尝不可,书的内容还没开始看,看完再检验一下到底什么情况,也许还会写个读后感啥的,也许。。。

user avatar

最近又去查了一下,发现德语版的名字是直接拿英语版的来用的。。。所以才会看起来比较奇怪。

比如我们单身三十载臂力大过天的智爷,英文里面叫Ash,德语也这么叫,但是你架不住德语里面有个发音特别接近的单词。。。。

这TM就很尴尬了,不知道德国小朋友会不会觉得这是一部有味道的动画。不过我跟你们说,这可是小霞是真•女主的直接证据啊,你看这名字多配(滑稽)

。。。。。。分割线分割线。。。。。

那啥,想起了更一发。

《口袋妖怪》(《宠物小精灵》)的动画的第一代的女主小霞,德语翻译叫Misty。

Mist 你翻译成薄雾,霞确实是没问题,但是接触的更多的还是另一个用法

╮(╯▽╰)╭小霞你好惨

另外要是想要反驳之前那条的,不说别的,烦请您写的详细一点,回复里面短短两句话真的很难说法别人,要说也只能传递你是傻逼这都不懂的信息,所以要不您专门写篇回答或者文章来解释一下这么翻译在语言学或者翻译学上有啥谬误并at我一下,毕竟你和我这么个还在纠结dsh的学生是讨论不出啥的,请慷慨的用您高超的德语造诣碾压我,顺便让我也能学点东西,同时也节约大家的时间。

。。。。。。。无言的分割线。。。。。

之前上德语班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他们研究了一下,女汉子这个词该怎么翻译,得出的结论是der Frau。




好吧,好多同学不懂什么意思,德语单词是有阴阳中性的,一般来说像是职业什么的都会有两个对应的单词,代表女性的是阴性,冠词用die,代表男性的是阳性,冠词用der。这里把阴性的Frau 加上了阳性的冠词,相当于暗示了这个Frau 很爷们的意思,不就是女汉子吗(/ω\)




有的同学似乎很在意是不是真的信达,我觉得这个译法最有趣的地方是把女汉子这个词本身的那种含蓄可爱的意境传达出来了,毕竟你说女汉子一般并不是说一个女生豹头环眼性格粗鲁。至于德国人能不能理解,我觉得经过解释肯定是能理解的,但是需要解释不代表翻译的不好,这种含义本身对于德国人就是新鲜的,并不是什么日常的概念,要说这才是妨碍理解的东西。比如说造个句“丽丽什么粗活重活都是自己干,简直是个____”,中国人知道填女汉子,翻译成德语让德国人填他们会填什么?家庭主妇?其实你要是让五十年前的人来填说不定还会填出三八红旗手呢。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译法还是可以的。要是你觉得自己有更好的或者更好玩的译法也可以评论。要是想要就这个译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的话。。。。。我是说不出啥了,要不你私信我我把老师的联系方式给您?

user avatar

印度电影名字的翻译呀!!

《三傻大闹宝莱坞》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偶滴神啊》

结合评论区补充两部:

《印式英语》,网译《救救菜英文》,哈哈哈


《我的个神啊》,网译《外星醉汉pk地球神》,台湾译名《来自星星的傻瓜pk》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的前面:感谢督工和轮子哥的赞。

写在前面:

冯唐翻译飞鸟集诗三百二十六首,为了避免答非所问,答主特选其中几首“叛逆”者,其他翻译大多很正经且水平颇高并没有在答案里,希望大家不要在评论区撕,酱不好。

以下为原答案:

只放封面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具体:

还有:


答主不得不说明一下,除了图中这些骚骚的翻译,剩下其他的诗大部分其实还是很正经的。个人愚见冯唐在此部作品中的总体翻译水准很高,大家不要被这其中几首小骚诗给误导了。

至于信、达、雅,冯唐本人在书中表示:

user avatar

以前看香港八卦杂志,想不通为什么要用fan屎这两个字,现在看起来觉得很信达。

user avatar

foreplay=逗逼?

user avatar

把loser译为撸瑟,我想算一个吧,这个瑟要是改成色更正确

user avatar

日本摇滚音乐家布袋寅泰创作过一部乐器合奏曲

2003年昆汀的《杀死比尔》中就用了这部曲子

曲子名字叫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原名: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机器翻译:《不带有荣耀和人性的打斗》

正经翻译:《无差别格斗》

信达不雅翻译:《狗咬狗》

入乡随俗,太过经典,记忆深刻,没齿难忘


我是 @莫外长MolotovM ,希望能和你一起变得更强
user avatar

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是开车,却翻译得不得法,也没读通顺到底啥意思,翻错了还以为自己弄明白了。

首先,要知道黄段子的核心要义,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都是相同的,

那就是要么就不开车,只要有了开车的意思,就一定是油门焊死,谁也别想跑。

因为你已经打定主意要讲个房事来譬喻国事,所以根本不会讲讲正儿八经的睡觉,然后突然一杆子地板油飞上了月球,这没道理,也不可乐。

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

其实难点就是这句话,

首先,这句话一定也是描述为爱鼓掌的,不是什么睡觉翻身,

芈月一张嘴就是车速180了。

髀,有的学究说是大腿,有的觉得是屁股,吵来吵去其实都没差,都是那一截,

稍微懂点医学名词的,知道有个姿势叫截石位,

如果头低脚朝天,更高的截石位躺着,其实就是个体位,

实在不懂的去查查所谓的江户XX手,或者很古早的博客文就行了,

比如我找到这个图,叫什么维也纳牡蛎式,就很迷的形容方法,故作玄虚吧,

不管叫什么,其髀加妾之身,就是那么个意思,男的大腿全压到女的身上,女的脚抬在半空作截石位。

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

妾困不疲这四个字,很多人到这就卡壳,因为你头一句就没懂,后面不可能翻译对。

于是小白就联系上下文自己的理解随便蒙个意思,

我服侍惠王时,惠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疲倦不能支撑

解释成男人睡觉把腿压在女人身上,女人表示很累,完全把不疲按照疲的意思来解释,这句话就一点也不像开车了,很蹩脚又根本听不懂,为什么困还不疲,到底是累还是不累,

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

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

两句话都是一个意思,前面聊体位,后面聊感受。

头一个体位对女生的柔韧度要求很高,所以人成了个U形,几乎对折了,这种情况下,女生是“困”,也就是不舒展,绷着,憋屈,上不来气的意思,

而不疲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很窝着,但是也没觉得有多累,

所以个人觉得加个逗号,全都说清楚了。

后面那句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是个人都能理解,是最传统的传教士位压在身上,但女生也不觉得这时候肥唧唧的大王重了,

综上,

这段话其实就讲了俩姿势,开了一部车而已,下面我再翻译一遍,这次求小管家不要再删人答案了,这可是纯纯学术讨论好吧——


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译文:

芈月欧巴桑开车说:“我伺候大王的那会,大王把我压成U形,我都快断气了,但也没觉得累,他整个人全趴我身上,我也没觉得他沉,

为啥?

因为爽啊!

——

附原文如下,

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殽。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殽。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其实这个段子配合整个历史就特别好理解,

楚国发兵打韩国,韩国使者向秦国求援,用的是“唇亡齿寒”这一套说辞,宣太后买账吗?显然不买账,

因为秦国那时候已经有了点家底,韩国不配和他聊唇亡齿寒,

如果楚国只是单纯为了打韩国,并不想拖入和秦国的战争,这时候秦国发兵救韩国就很小白,属于白花钱和粮食去义务劳动,

所以宣太后一个段子就把韩使者给怼了,

意思特简单,你不要和我提唇亡齿寒,你让我费劲,必须得让我爽,不然我干嘛费劲对吧。

这就是特别朴素的啪啪逻辑。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
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殽,是无韩也。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殽以救韩。

后话就是韩国换了个说辞,说都这份上了,我们还派人来秦国,就说明咱哥俩还有的聊,不然我们就去楚国聊了。

秦国这边的明白人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和大王说当初韩国是觉得秦国会救他们他们才敢抵抗楚国的,现在秦国不救,那主战派啪啪打脸,他们会立刻在朝堂失势,主和派接管朝政后会立马投降,韩国就成了楚国附庸,城头变换大王旗罢了,但是韩国一旦被吞了,一个新的楚韩魏,三国围攻秦国的形势就会产生,

这时候宣太后就不用出来讲段子了,秦王自己也知道不出兵不行了,不爽也得麻烦一趟。

韩国用自己反水投敌作为威胁,换来了秦国只能出兵援韩。

这就是这个段子的整个背景,如果不理解宣太后的话,上下文都是断的,

从侧面也反映出那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谋士和说客都凭着一张嘴扭转乾坤,把大王忽悠得趴地上的,

宣太后这个段子就说明了某些说客的姿势水平还不如自己,

让她一顿开车给秀傻了。

user avatar




































user avatar

Ali G 在某届哈佛学生开学典礼的演讲里面的一句话:

“We all came from the same place: punani.”

“大家都是逼出来的。”


*****Ali G, is a satirical fictional character created and performed by British comedian Sacha Baron Cohen.


摘自

user avatar

《你的名字》的日文名《君の名は》

读音是ki mi no na wa

但是本答案和这部电影原版无关

后来某同人创作者画了一个本子,叫《君の中》(直译过来是“你的里面”),读音ki mi no na ka

在这个命名里玩了一个读音梗,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本子的名字和原作只有最后一个音wa换成了ka

后来这个本子汉化了,一般就会直译成“你的里面”,或者“你的体内”了,简单粗暴。但最终,翻译标题是:《你的名器》!

完美的还原了作者的换音梗,而且不仅具有直译的“信”,更是做到了“达”

只是雅不雅嘛,这个就各执己见吧,哈哈

user avatar

必然是这个 震撼了我很多年



故事讲述了一只人渣和多位女生辗转反侧的爱情故事,你懂的。当年因为神结局在全日本引起轰动,据说还引发了杀人事件,以至于重播都不允许了,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nice boat” 这个词。


直译的话应该是“校园的日子”。中文字幕组翻译成“日在校园”.......简直形神兼具有木有!一语道破整部片子的主要看点有木有!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


school days 其实是由游戏改编而成的,原作游戏大卖之后,又出来了一部续作,标题叫做:

中文翻译作“日在夏天”,嗯,中规中矩。
然而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怎么可能。
summer days同样大卖之后,制作方捞钱捞到手软,再接再厉推陈出新,又出来了一部:



cross days

这里,我就想问一句,如果换你你会翻译成什么呢?
交叉日?穿越日?日在穿越?

然而,你太小看中国字幕组的脑洞了
国内翻译组把这一作翻译成:


日穿校园


顺带说一下我当年的school days 观后感

刚开始追番的时候,我说:“哦,爱情片”

看了一半以后,我说:“哦,色情片”

看到最后,我:“WQNMLGB居然是部恐怖片!”

user avatar

看到“不雅”的翻译,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前段时间出的冯唐版的《飞鸟集》。

信、达姑且算他及格,不雅二字绝对是超水平发挥了,整本诗集很多地方都散发着蛋蛋的荷尔蒙的忧伤,能把泰迪般的风骚藏在文字中。

1. 泰戈尔英文原文: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

郑振铎的译文:

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 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冯唐的译文:

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 绵长如舌吻 纤细如诗行

2.泰戈尔英文原文:

Listen, my heart, to the whispers of the world with which it makes love to you.

郑振铎的译文:

静静地听,我的心呀,听那世界的低语,这是它对你求爱的表示呀。

冯唐的译文:

心呐
听吧
这世界和你做爱的细碎响声啊

3.泰戈尔英文原文:

The great earth makes herself hospitable with the help of the grass.

郑振铎的译文:

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

冯唐的译文:

有了绿草 大地变得挺骚

4.泰戈尔英文原文:

The night kisses the fading day whispering to his ear, I am death, your mother. I am to give you fresh birth.

郑振铎的译文:

夜与逝去的日子接吻,轻轻地在他耳旁说道:“我是死,是你的母亲。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

冯唐的译文:

白日将尽
夜晚呢喃
“我是死
我是你
我会给你新生 。”

5.泰戈尔英文原文:

O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

郑振铎的译文:

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冯唐的译文:

现世里孤孤单单的小混蛋啊 混到我的文字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吧

……

关于译作的产生,冯唐是这样解释的——

我固执地认为,诗应该押韵。诗不押韵,就像姑娘没头发一样别扭。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我决定,我的译本尽全力押韵。 翻译过程中发现,这个决定耗掉了我大量精力,翻译中一半的时间是在寻找最佳的押韵。 在寻找押韵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坚信,押韵是诗人最厉害的武器。
——冯唐-《翻译泰戈尔<飞鸟集>的二十七个刹那》

诚如其本人所言,翻译这本《飞鸟集》“押韵”二字是核心,为了追求韵脚上的和谐,有时甚至可以加上一些拟声词,比如那句“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 ”。。

关于翻译上的信达雅,冯唐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

具体到翻译诗,就需要更加“有我”,力图还魂。在翻译《飞鸟集》的过程中,我没百分之百尊重原文,但是我觉得我有自由平衡信、达、雅。人生事贵快意,何况译诗?
诗意不只是在翻译中失去的,诗意也可以是在翻译中增加的,仿佛酒倒进杯子。

嗯,关于“有我”与“还魂”,在此不再深入讨论,但是把诗意的酒倒进杯子供大家享用,也难怪这篇翻译诗作读起来这么醉人了。

看冯唐写的文字就像是饮一碗烈酒,爱的人爱它的纯粹过瘾,恨得人恨它的劳命伤身,这也是冯唐的文字常常会招来两种极端评价的原因之一。

比如上面的这部《飞鸟集》,李银河称之为“ 冯唐的译本是《飞鸟集》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译本 ”,又有人反对称“冯唐把泰戈尔的《飞鸟集》译成了《飞屌集》”。

无论是力捧也好、批驳也罢,冯唐还是冯唐,《飞鸟集》依旧是《飞鸟集》,所谓翻译的信达雅与否、文字的高低优劣,到头来还需要我们作为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鉴赏——

然后再一个人慢慢地肿胀。

user avatar

民间字幕组都挺符合要求,比如这句,集中国混混与美国流氓于一身,形神兼备~

user avatar

某个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小说。

有一段是这样的。爱斯梅拉达对帅气的菲比斯有爱慕之情,然而自私贪婪的菲比斯只喜欢她的美色,所以他不是爱慕她而是出手轻薄她,她的内心肯定是很复杂的。剧情处在高度的矛盾,性、爱、美的交缠之中……

就在这时,翻译突然来了一句“你还我的乳搭子(指抹胸)!”

菲比斯一定被吓萎了……

user avatar

第一反应是Robust:耐操性

这个翻译不知道比什么鲁棒性,健壮性高到哪里去了,就是不太雅而已,因此未能作为官方术语。甚是可惜。

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想到可以叫“耐噪性”。信达雅全有。其实Robust的英文词源就是取自拉丁文“ robustus”(像橡树一样坚挺耐寒的),用来描述耐噪的程度还挺形象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