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带动体育产业规模达5万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国务院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其目标是将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推高至5万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级的信号,预示着全民健身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对整个体育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份《计划》里的信息量很大,有几个关键点是咱们普通人也能切实感受到的,特别值得关注。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全民健身”这个概念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且有了明确的五年行动纲领。 这意味着国家不再是简单地号召大家动起来,而是要系统性、规划性地去推动这项事业。你可以理解为,过去大家可能觉得健身是个人行为,现在国家明确告诉你:“这是为了国家强盛、人民健康的大事儿,咱们一起来干!”

具体来看,这份《计划》在推动全民健身方面,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向和措施:

“15分钟健身圈”的普及和完善。 这是最接地气的一点。《计划》要求在城乡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找到合适的健身场所和设施。这不仅仅是增加几个体育场馆那么简单,更包含了社区健身设施的升级改造,比如在小区里增加健身路径、小型运动场,或者对已有的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以后,想出门锻炼,找场地将会变得更容易,也更方便。
体育设施的供给侧改革。 《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比如鼓励开发区、大型企业建设面向社会的体育设施,或者支持商业综合体、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能看到的体育设施种类会更多样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体育场馆,也可能包括更多面向特定人群、特定运动项目的场地。而且,这也能缓解公共体育设施的压力,提高利用效率。
运动项目和健身指导的普及。 除了硬件设施,软件也很重要。《计划》强调要推广普及多种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也要重视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户外运动等新兴项目的发展。同时,还会加强对科学健身的指导,比如培训更多的健身教练和指导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普及健身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家科学有效地健身,避免受伤。你可以想象一下,以后不光是跳广场舞,还能学到更多专业的健身知识。
将健身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这是《计划》想要达到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不再是把健身看作是“额外”的事情,而是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鼓励企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健身便利,甚至在设计城市时就考虑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这是一种“无处不健身”的理念。

其次,提到“带动体育产业规模达5万亿”,这其中的“带动”二字非常有深意。 这说明《全民健身计划》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更健康,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引擎。全民健身的发展会直接刺激和拉动整个体育产业链条的增长。

具体体现在:

体育消费的爆发。 当更多人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体育消费。这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鞋、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培训班,报名参加体育赛事,购买体育彩票等等。你想想,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跑步,跑鞋、运动手表、专业的跑步服装的需求就会跟着涨;当更多孩子开始学习足球,足球训练营、俱乐部比赛、相关装备的销售都会受益。
体育服务业的升级。 体育健身的普及,直接带动了健身房、运动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赛事组织、运动康复等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未来,这些服务会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出现更多细分领域的服务商。例如,针对特定年龄段、特定健康状况的定制化健身指导,或者围绕某项运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装备租赁、场地预订、教练匹配等。
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体育用品的生产商也需要不断创新,研发更舒适、更专业、更智能的运动产品。未来的运动装备可能不再仅仅是“穿在身上”,还会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比如智能监测心率、运动表现的服装和鞋子。
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开发与运营。 前面提到“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这意味着大量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需要新建、改建或升级。这不仅带动了建筑业、建材业,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的后期运营和维护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商业价值。比如,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在不举办大型赛事时,可能会转型为市民健身中心、主题公园等,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创造多元收入。
体育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联动。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人们会更愿意走到户外,去探索不同的运动项目和风景。这也会带动体育旅游的发展,比如组织山地徒步、骑行穿越、海滨冲浪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又会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再者,这份《计划》特别强调了“智慧体育”和“科技赋能”。 这意味着未来的全民健身将与科技紧密结合,让健身更加便捷、高效、有趣。

数字化健身平台。 我们可以期待出现更多智能化、数据化的健身平台,通过手机APP、智能穿戴设备等,记录我们的运动数据,分析运动效果,并提供个性化的健身计划和指导。比如,通过AI技术分析你的体能状况,为你推荐最适合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健身中的应用。 想象一下,你可以在家通过VR设备体验攀岩、滑雪等运动,或者在AR技术的帮助下,学习网球挥拍动作。这不仅能丰富健身的体验,还能降低运动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尝试过去难以接触的运动。
大数据分析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更精准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和偏好,从而更有效地配置体育资源,制定更科学的健身政策。

最后,这份《计划》也关注了特定人群的健身需求。

青少年体育。 除了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还强调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老年人体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计划》也关注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鼓励发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建设更多适宜老年人健身的场地设施。
残疾人体育。 同样重视残疾人的健身权利,保障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总而言之,这份《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的规划,它不仅仅是告诉大家要多运动,更是要通过发展全民健身,撬动整个体育产业,形成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繁荣的体育生态。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未来健身将变得更方便、更多样化、更智能,也意味着体育产业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这份计划的落地执行,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了一下文件,文件说: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在诸多健身场地里面,乒乓球算是占地很低,且容纳运动人很多的了。

而且文件也说了: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

那我就说乒乓球的问题。

大批的乒乓球馆都集中在大学,非大学区域几乎见不到。

全武汉乒乓球馆不到100家,这里面还有相当多的乒乓球馆是在学校里面,宾馆里面。

真正民间能玩的可能就60家左右。

武汉市人口为1400万,平均23万人才一个球馆。而且分布极其不均匀。

乒乓球馆是占地最小,所需的设施也最少的运动,如果乒乓球馆都如此,其他的我也不谈了。

出社会这么多年了,我打乒乓球的时间不及我上小学一半。

user avatar

这种没提确切标准(比如贫困户那样明确的标准)的计划,看看就行,对于我这样做咨询的人来说可以带动一批政策新方案的需求。对普通人来说没什么影响。原因很多人都吐槽了,缺乏体育锻炼是表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是内因,可见的未来内因解决不大可能,表象消除就更没可能了。


其实倒不如现实点,把体育产业先聚焦到离退休人员,这批人有时间有精力,而且锻炼好身体能够节约很多养老与医保费用,有实现基础和直接的经济效益,比稿全民健身可行性大多了。

user avatar

全民996+全民健身,有效防止老龄化。

只要高考加考体育,中国就能变成体育大国。

user avatar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央视网消息:近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揭晓了多组反映国人生活的大数据。其中一组数据显示,在最近一年里,中国人每天的平均休闲时间是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在众多城市中,哪些城市最忙碌?中国人又在为什么而努力呢?来看一看大调查的详细报道。

2.42小时=145分钟

短视频已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截至今年6月,我国短视频⽤户规模达8.18亿,这意味着近9成网民都在使用短视频,且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10分钟。抖音、快手以56.7%的占比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以二者为代表的两强格局仍在持续强化。而从使用人群所在的区域和年龄分布来看,短视频已全面下沉,在80后、中低学历用户使用率更高。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15分钟健身圈=30分钟来回

145-30-110=5分钟

新版眼保健操时长5分钟,共5节。

刚好够做完眼保健操。


所以接下来要整治哪一个行业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参考资料

科学生活:新版眼保健操到底新在哪?

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怎么样?人均每天休闲2.42小时,二线城市人民忙到飞起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中国人均休闲时间2.4小时,你的休息时间有多少?

user avatar

吐槽一下

主要是还是当下中国的肥胖率太高了,第二个虽然人均寿命延长了,但是生病的也更多了。

增加锻炼,可以减少患病率。

搞锻炼没几个钱,但是治疗癌症的经费可是呼啦啦的。

另外中国成年超重率是50%以上,这些都是慢性病的先兆。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的比率继续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也就是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肥胖和超重率超过50%。
与超重率和肥胖率一起上升的,还有这些慢性病的患病率: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对比五年前的25.2%和9.7%,均有所上升;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比2015年9.9%的患病率增加了三分之一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60%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此次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仍然偏低,膳食摄入的维生素A、钙等不足依然存在。居民畜肉摄入较多,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城乡合计已达到34.6%,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

本来社保医保基金就入不敷出,然后现在医疗手段还那么发达,往后老龄化社会一定要先考虑到医保结余问题。

还是那句话

为国之计,谋在深远

真正的把群众身体素质提上来,比啥都好。

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


拓展阅读

如何看待报告显示『34.9%的00后关注肿瘤科』,是因为现在年轻人的身体健康更差、环境更为恶劣了吗?

我的答案是,是也不是

第一个存在即是合理

就统计来看,个人认为 00后的关注,其实就是社会整体健康状况的风向标。

为什么关注这么多,确实是因为00后听到的,接触到感知到的病例的确在增加。

第二个,确实是当代年轻人身体健康变差了。

至于环境,如果是生活环境或者是社会环境,这个要分开来看。

先说我的结论

当代年轻人的身体健康确实变差了,后面的一个问题则是各有不同。

为什么说是,当代年轻人的身体健康更差了?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身体好不好,先看睡眠怎么样?

援引中国睡眠研究会2018年的报告

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其中43.3%睡眠时间为7-8小时,23.4%睡眠时间为8-10小时。同时,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人入睡需要30分钟以上,0.9%需要药物助眠才能入睡。[1]

根据我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到了睡眠时间,还是拿着手机刷短视频,普遍的晚睡,我本人也是这样。

说真的,睡眠都睡不好,身体得不到恢复,自然日积月累之下容易出问题。

所以经常能听到的是,某某90后过劳死,猝死,突发心梗的新闻。

另外熬夜多了容易脱发,所以我们可以时常看到年轻人植发或者治疗脱发的广告或者新闻。

再看一组数据

超重与营养过剩的国人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的比率继续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也就是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肥胖和超重率超过50%。

与超重率和肥胖率一起上升的,还有这些慢性病的患病率: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对比五年前的25.2%和9.7%,均有所上升;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比2015年9.9%的患病率增加了三分之一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60%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此次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仍然偏低,膳食摄入的维生素A、钙等不足依然存在。居民畜肉摄入较多,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城乡合计已达到34.6%,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2]

问题来了,肥胖会引发哪些慢性病?

会引发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

Ok,这两组数据看下来,我们大致知道当下年轻人的身体状况了。

一个是睡眠不足,一个是超重以及肥胖。

这两个成因是多种多样的,睡眠不足大多数是因为工作生活习惯。

当下的超负荷工作,经常听到的过劳死,则与之正相关。

后面是不健康的工作习惯,现在社会上996成了标配,在一些制造行业经常是9915.

年轻人根本得不到休息,前段时间某90后,10.30休息没有回复领导的消息都上了新闻。

当下的年轻人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

其次,肥胖,现在年轻人糖的摄入基本都是超量的,什么奶茶饮料零食就不谈了,就连正餐的摄入也比以往要丰富油腻的多的多。

晚上下班之后,去撸串,抽烟喝酒吃烧烤基本成了一个正常的社交趋势。

而一场烧烤,里面的致癌物可是不少呢。

这种工作生活方式,极大的伤害了身体,极大的影响了身体的正常代谢,自然容易出问题。

至于后一个问题,环境是否变差,这个看你如何理解。

个人认为是生存环境变好了,但是生活环境质量在下降。

生存环境这是肉眼可见的变好,毕竟咱们几十年的奋斗不是盖的,肉蛋奶现在是可劲的造。

生活环境质量近些年还是有所下降的,年轻人的竞争压力,生活压力更大了,更多人产生了心理或者生理健康问题,以至于出现了躺平这个词。可见生活压力多大。

至于如何改善

本人是90后,也是这些大军中的一份子,我还是个肥仔,我也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就这个改善而言,这个题目倒是警醒了我。

00后本身还只是一个青少年人群,还远没到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

但为什么这么多00后关注肿瘤,还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了解到的整体情况在变差。

也说明真实的社会情况,整个青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恶化,确实癌症年轻化。

确实也到了改善的时候

至于如何,个人认为

第一是保证睡眠,减少压力。

第二是改变生活饮食习惯,远离致癌物,比如烟,酒,烧烤。

最后,感谢统计,我想是时候换种生活方式了。






我一个月没带货了,推荐鸿星尔克2333

至于那个训练鞋,我是自己穿过还行。


金陵体育

去年我错过了一波大涨

今年依旧买不进去

残念。

参考

  1. ^ https://www.sohu.com/a/225971554_104952
  2. ^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94675691683849
user avatar

这个政策吧,我觉得利好两个行业。

其一,体育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主要针对在校学生跟退休人群。

其二,各类健身APP(此处广告位招租),主要针对上班族。

说到底,如果你指望中国的健身产业发展跟欧美那样整天泡健身房,其实并不靠谱。

一方面是生活习惯问题,另一方面是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因为新冠等因素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让绝大多数人很难那么优哉游哉地健身。

类似于下面这种以拍照为目的的除外,但你不能指望一个健身房就靠着拍照打卡养活。

如果想要开健身房的话,还得考虑资金链会不会断裂、房租会不会支撑不起、教练会不会跟富婆乱搞等等,其实麻烦事儿挺多。

相对而言,体育类基础设施只要建好,接下来仅需考虑维护保养问题,而且大概率国家会在老旧小区改造等行动中,强化这方面设施投入。

当然,如果能够多动动脑筋,研究如何实现运动设施的创新升级,也挺好。

至于健身APP,这个就更不用多说,免得有打广告嫌疑。

足不出户,利用碎片时间,做做运动出出汗(或者自我安慰正在减肥),也肯定能够成为接下来资本重点关注的对象。

说起来,《王者荣耀》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有效地利用人们攀比心理,不断暗示玩家“稍微努力点就可以超越本小区多少人/本学校多少人”,从而让大家愿意花费时间去玩,有面子。

而如果腾讯能够将同样的逻辑用在今后健身领域,进一步完善“每日步数”之类的玩法,加之自身拥有的强大社交功能,估计又能打造出拳头产品来。

至于会不会跟微信早期那样,靠着“摇一摇”“附近的人”之类增强性吸引力嘛……

你猜?

user avatar

从中学开始我就发现中学生高中生的体育课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拿去刷题了,尤其高中更甚,大家整天坐教室,如果发工资的话,那就是大学毕业后的办公室,车间状态。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公司当小头目,领导,体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是隐藏起来的,平时不说,但是一定要有。大家看一下特朗普和拜登的表现就知道了,同样是80岁的领导人,特朗普精神状态甚至比年轻人还好,拜登下一秒都要睡着了,明显不适合当领导(当然也有划水走神的功劳,壮哉我划水协会,渗透美国)。


也就是说,有很多领导层的岗位,是要求那个人的精神要非常好的,如果你中午不睡觉下午就钓鱼,恭喜你,你不是当领导的料,领导是不吃不睡都能精神抖擞给你开一天会的。


撇开当骨干不说,我国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佳的话,就体现不出一个国家国民有活力,精神抖擞的形象,每天昏昏沉沉的,和我国的大国形象不匹配。


给多点时间让人去运动,去锻炼,预防疾病,刺激新陈代谢,精神饱满,利国利民。这样也可以让年轻人多点时间参加线下活动,和现实中的人多点接触机会,这对于泡妞来说很有必要。在网上找对象夸夸其谈,不如线下一起跑跑步搭个讪,个人形象怎么样,一目了然。


新陈代谢快了,吃东西就多,这一波又利好餐饮业,让运动走进群众中去,摆脱白幼瘦审美,健康的身材才是新美学。

user avatar

先把全靠演技编剧导演的伪真人秀综艺废了。把流量明星废了。然后把NBA, 英超,西甲等全缝了。

逼着全民娱乐主要看国内体育比赛。互联网营销引导大众去体育馆看比赛。抽奖,广告赞助拉满。商业体育有了钱,投入社区体育设施。并营造社区体育比赛氛围。(社区最靓的仔就是社区体育比赛冠军)

把体育营造成第一娱乐活动远好于看综艺看流量明星或名人吃喝拉撒。文艺界所有选秀造偶像运动暂停,或豆芽菜3000米不及格不得上综艺。

新的楼盘考虑在楼顶或地下建立体育场馆,可作为物业收费部分微利运营。

必需发展全民如痴如醉参与和观看和擅长的体育运动。不必一定跟世界接轨。

候选项目:

1. 乒乓球,羽毛球(我们强而且有群众基础。)

2. 弹球,撞拐,骑马打仗(有广泛的儿童基础,可以象美式橄榄球一样带护具)

3.蹴鞠(可以综合足球橄榄球设计出适合于中国人玩儿的运动,把踢毽子技巧融入其中)

4.摔跤,自由搏击(尚武精神不能丢)。

user avatar

我们小区的运动设施有不少,最终发现很多都成了摆设,比如跑步机,比如健身器材,比如乒乓球场地,比如台球场地,比如网球场地,比如羽毛球场地,比如游泳场地,就一些老年人打牌的地方人多灯亮的时间比较久。

平时看到大家在小区散步的人比较多,可能是平时上班比较累了,不愿意剧烈运动吧。

说实话,要运动也得有时间,007和996先给收拾掉再说。

user avatar

在?什么时候把广场舞定为非法组织?

user avatar

想起了晋惠帝那句名言。

「何不食肉糜」。

user avatar

996不解决,房价不解决,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不会改善,没有精神上的改善,则不会形成健身的需求和动力。


我猜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普通大众的身体素质,应该还是落到基建拉经济,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生三胎上。

哎,可惜老百姓几十年的血汗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