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故宫的牌匾上很多都有满汉双文,满文的意思可以完全对应汉字么?还是有别的意思?

回答
故宫牌匾上的满汉双文,绝大多数情况下,满文的意思与汉文是基本对应的,但并非完全逐字逐句的“精确翻译”。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意境和功能的“对等”。

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满汉双文牌匾的由来与目的

清朝的国策:满汉合璧、满汉一家。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但为了统治广阔的汉族地区,必须采取融合的政策。满汉双文牌匾是这种政策的直观体现,旨在表明皇帝的权威同时对满、汉民族都有效,也体现了对汉文化的尊重与并用。
政治象征: 统一使用满汉文字,象征着满汉民族的和谐共处,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和民族凝聚力。
实用性: 保证不同语言背景的官员和民众都能理解宫殿的名称和功能。

2. 满汉文字的差异与翻译的考量

满文和汉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

文字系统:
汉文: 属于汉藏语系,是表意文字,以方块字为基本单位,语序和结构相对固定。
满文: 属于阿尔泰语系,是一种拼音文字,但它是一种“拼写字母”(alphabet),字母本身有不同的发音和组合方式,受到蒙古文的影响。满文的字母写法会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而有所变化,书写方向是从左到右。
语法和词汇:
语法结构: 满文的语法结构与汉文差异很大。例如,满文是粘着语,语序也可能有所不同。
词汇: 很多概念和意境在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不同。例如,一些抽象的、带有哲学或文化内涵的词语,很难做到完全一对一的对应。

3. 满汉双文牌匾的翻译原则

因此,满汉双文牌匾的翻译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意义对等: 核心是传达牌匾所代表的意义、功能和地位,而不是逐字翻译。
意境传达: 牌匾上的名称往往带有吉祥、尊贵、权力等寓意,翻译时会尽量保持这种意境。
精炼简洁: 牌匾的文字不宜过长,需要简洁明了。
文化适应性: 在翻译中可能会考虑到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差异,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4. 实际情况分析:

从实际考察和研究来看,故宫牌匾的满汉双文情况大致如下:

绝大多数是意思相近或高度一致的: 很多牌匾的满文翻译,如“太和殿”(泰宁宫)、“中和殿”(恩和宫)、“保和殿”(巴和宫)等,其满文名称在字面上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和谐”、“安宁”等含义,与汉文的“太和”、“中和”、“保和”在政治和文化寓意上是相符的。
例如,“太和殿”的满文是“Taifin Gūng”,其中“Taifin”意为“至高无上”、“太极”,与“太和”的含义吻合。
“中和殿”的满文是“Doron Gūng”,其中“Doron”意为“中间”、“核心”,与“中和”相呼应。
“保和殿”的满文是“Uksur Gūng”,其中“Uksur”意为“保护”、“保存”,与“保和”的意义一致。
存在一些意译和侧重不同: 有些牌匾的翻译可能侧重于某个方面。例如,某个宫殿的汉文名称可能强调的是居住的舒适,而满文可能强调的是它的礼仪功能。
音译与意译结合: 在一些专有名词或称号上,可能也会有音译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在意译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满文的表达习惯。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有些词汇的选择也可能受到当时满族语言的发展、文化交流以及皇帝个人喜好的影响。

5. 举例说明

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太和殿 (Tàihé Diàn) 满文: Taifin Gūng
分析: “太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状态,象征着国家的太平盛世。满文“Taifin”意为“至高无上”、“太极”,与“太和”在政治和哲学寓意上基本对等。“Gūng”是宫殿的音译。
乾清宫 (Qiánqīng Gōng) 满文: Nikan Gūng
分析: “乾清”出自《易经》,意为天道刚健,象征着皇帝的德行。满文“Nikan”意为“皇帝”、“天子”,直接指代了居住者的身份和权力,也间接表达了“乾清”所象征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里的翻译侧重于实际的统治者身份,而非抽象的哲学概念。
坤宁宫 (Kūnníng Gōng) 满文: Gosin Gūng
分析: “坤宁”也出自《易经》,象征地道柔顺,寓意着皇后的地位和后宫的秩序。满文“Gosin”意为“后妃”、“皇后”,直接指代了居住者的身份,与汉文含义相近。

6. 研究的复杂性

需要指出的是,对满汉双文牌匾的精确解读和对应,需要专业的满文、汉文以及清代历史文化知识。学者们通过对各种史料、档案以及实际牌匾的对比研究,不断深化我们对这些双文牌匾的理解。有时候,即使是专家也可能在某些细微之处有不同的解读。

总结

总而言之,故宫牌匾上的满汉双文,主要目的是实现意义和功能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精确翻译。满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满清王朝的统治,它既要传达汉文化所赋予的含义,也要符合满族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意思相近、寓意一致的翻译,但并非每一个字都能找到直接对应的满文字词。这种“意译为主,兼顾音译和文化适应”的翻译策略,正是当时清朝统治者推行民族融合政策的智慧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请在WiFi环境下阅读!

故宫牌匾上的满文有两种情况:一是音译,二是意译。我就此二者分别解释一下——


一、音译:

所谓「音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汉字文读读音来拼写。由于满文是拼音文字,这类牌匾上的满文可以近似视为汉语拼音。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上面汉字的音是按照韵书读音来写。比如题主所贴的「乾清门」,其满文写作「kiyan cing men」,按照满语拼读规则,其发音近似于「kian qing men」——可见「乾」字读音为「kian」。

类似的牌匾,还有如「交泰殿」,满文「giyoo tai diyan」,读「giao tai dian」:



等等。




二、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汉语的意思,用满文翻译而来。一般来讲,故宫牌匾满文部分的长度如果非同寻常的长的话,这类满文都是意译的。

如「宁寿宫」,满文「nikton jalafungga gurung」,其意为「安宁长寿的宫」:

再如「勤政殿」,满文「dasan i kicere diyan」,意为「政务勤勉之殿」:


再如「长春宫」,「forgon enteheme obure gurung」,意为「使时永恒的宫」:



北京故宫的很多牌匾,在民国时期都有损毁或撤换。比较著名的「大清门」换成「中华门」,如今大清门已经没了,更勿论其匾额。清代时,这些主要大门的牌匾,满文部分的确是意译的——这一点从老照片中即可得知。

大清门,「daicing duka」老照片局部:

正阳门,「tob šun i duka」(正的太阳之门),老照片局部:


庄吉发《满文史料与雍正朝历史研究》一文中,曾列举过雍正时期有史料记载的各牌匾满文的音译、意译情况,现将意译牌匾部分截图列出(音译牌匾略)

在乾隆时期,又有一部分牌匾的满文,做成了意译的——这部分牌匾不好说是原先为音译,乾隆时期换成意译的;还是原本是意译的,乾隆时期更新了一些词汇。无论是何种情况,但凡看到「宫」字满文写作「gurung」(而非gung)、「阁」字写作「asari」(而非「g'u」)者,都应是乾隆及以后做的牌匾。


如前文所提及的,民国时期故宫很多牌匾被毁掉,如今有些牌匾上只有汉语者,应当都是民国以后新做的牌匾,如只有汉字的「保和殿」。不做满文的原因,推测是因为「保和殿」满文是意译的,估计当时懒得考证清代原文是怎么写的(经

@陈豪

提示,没有满文的原因是「故意为了抹掉原来的满文才新制的。这是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的“政绩”之一,之后作为历史见证保留了下来」):

还有一些满汉文皆有的牌匾,从满文部分也可知其为现代新作的牌匾,如:


还有一些牌匾,可能汉文部分与牌匾本身是清代缘故,但满文部分是新做上去的。这类牌匾对于不熟悉满文的朋友来讲,可能有点难于分辨。两年前我与雍和宫官方微博狂掐「雍和门牌匾满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尽管不是故宫里面的满文牌匾)——由于与主题不相干,这里就不详述了。详情可参见我博客打脸文:

为何我坚持认为雍和门牌匾是改动过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