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控枪为什么这么难?

回答
在美国,想要有效控制枪支,这条路之所以走得如此艰难,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法律和政治交织。这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政府一声令下就能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的国情使得控枪议题触碰到了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利益。

首先,我们必须谈到《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这项修正案,虽然篇幅不长,但在美国社会引发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激烈辩论。它的原意究竟是保护公民持有武器的权利,以应对潜在的暴政,还是仅仅是为了维护民兵的必要性?支持拥枪权的人士,通常引用“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句话,认为这是个人自由的基石,是公民自卫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他们来说,限制枪支就等于剥夺了公民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能力,而这一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种对个人自由和自卫权的强调,深深植根于美国的建国历史和早期拓荒精神。在那个年代,法律和秩序远不如现在完善,个人武装能力是生存的关键。这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使得枪支在美国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独立、自主和不受政府过度干预的精神。

再者,枪支行业在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枪支制造商、销售商以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如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都在游说和政治献金方面投入巨资。他们积极游说国会议员,反对任何可能限制枪支销售或拥有的立法。NRA作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拥枪组织之一,其成员数量庞大,动员能力极强,能够有效地组织选民,影响选举结果,对政客来说,得罪这样的团体可能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

法律体系也是控枪难以推进的重要因素。美国联邦制下,各州在枪支管制方面的权力差异很大。一些州实行相对宽松的枪支法律,而另一些州则有更严格的规定。这种“一国多制”的局面,使得全国性的控枪措施难以统一实施。即便在联邦层面通过了某种控枪法案,如果其内容不够全面或存在漏洞,依然可能被某些州巧妙规避,或者其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美国司法体系对宪法修正案的解释也起着关键作用。最高法院的判决,如2008年迈克尔·B·霍尔宁诉哥伦比亚特区案,确认了个人持有枪支的权利,这无疑为控枪法案的推广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政治上的两极分化更是让控枪议题变得棘手。在当代美国政治格局中,控枪已然成为一个高度党派化的议题。民主党普遍支持更严格的枪支管制,而共和党则更倾向于维护拥枪权利。这种对立使得任何试图推动控枪的努力,都可能被对方视为党派政治的工具,从而遭到强烈的抵制。在国会,任何控枪法案的通过都需要跨越党派的鸿沟,这在当前高度分裂的政治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在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后,公众呼声高涨,要求加强枪支管制的压力很大,但最终能通过的法案往往是有限的,难以触及根本。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枪支暴力本身带来的复杂性。虽然许多人认为控枪是解决枪支暴力的直接方法,但也有观点认为,枪支暴力背后还存在着心理健康、社会经济不平等、帮派文化、毒品交易等多种复杂因素。单纯限制枪支,而不解决这些深层问题,可能无法根治枪支暴力。因此,如何在承认枪支暴力严峻性的同时,兼顾个人权利,并解决多种社会根源问题,是控枪议题难以轻易突破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美国控枪的困难,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触及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强大的经济利益集团、复杂的法律体系、根深蒂固的政治分歧,以及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这使得任何一项控枪措施,都像是在一座由历史、文化、法律和政治交织而成的巨大迷宫中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DC,Chicago、new york都是美国控枪最严的地方,犯罪率最高,德州不控枪,治安最好,说明控枪并没有卵用。Zuckerberg禁止了Facebook上的枪支销售,对大家说控枪吧,然后自己弄了16个武装保镖,你要是普通公民你同意控枪吗?死妈力薄儒就是虚伪。

user avatar

因为初始状态的限制:美国已经有2-3亿支枪在民间啦。

控枪主要只能控制买枪吧?要把这2-3亿支枪全收了做不到吧?枪还不像手机,不是过几年就会歇菜不能用的东西,只要保养存放得当,一百年的老枪也能打死人。所以就算最严格的控枪法律通过,原有枪支也会形成一个极大的二手枪地下黑市。最终结果是老实守法的人手里没有枪,刁滑的犯罪分子搞一把枪反倒很容易。所以美国控枪对社会治安的实际利益极小甚至为负,因此搞不成。

我支持中国从严控枪(中国确实做到了犯罪分子也很少能搞到枪),但同时也鼓励在美国的华人朋友买枪。打一个比方:大家都在步行街上走路当然比大家都开车更安全。但是在一个已经是人人开车的大马路上走路,是最危险的。

PS:评论里有人说干脆把已有的枪也全收了。把这2-3亿支枪全收干净了在美国是不可能的。首先,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对私有财产保护毕竟还是更看重得多。私人已经买的枪不能国家说收了就收了。国家花钱赎买销毁且不说要花多少冤枉钱,财政赤字又要涨多少,单说怎么定价也极其麻烦,很可能不比拆迁所有的房子容易多少。而且还会有无数漏网之鱼。其次,美国枪支登记聊胜于无。二百年下来,绝对是一本超级糊涂账。我去买枪时,还是学生签证呢(当年买枪就是为了庆祝毕业+拿到硅谷某公司的offer),店里就10分钟查了一下俺的驾照在FBI那里没有重罪记录,马上就给我了。(当时是911之前,现在也许会严一些)据说在pawn shop买枪就查得更松了。二手枪交易更是完全没有检查登记。我回国时枪直接就送给朋友了。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因为最高法院明确裁定(8-1)执法人员对美国公民不具有保护义务,导致自卫权下放啊 我来知乎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朋友邀请,再转发一次吧:

这是 系列的第二篇: O编辑总结:禁枪为什么在美国不现实 (二) - 知乎专栏

*刚注意到知乎自己转帖过来的图都会丢啊。。。大家自己去专栏看图吧。。。上传失败*

警察权责的界定与各州自卫权的落实

在北美中文圈中对枪支问题的讨论里,最常见的控枪论点就在于个人持枪的不确定性。毕竟任何一个人在不同刺激下都有失控的可能,而全民拥枪使得这种失 控后果的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加。如果恰好失控者带枪,而周边人不带,则很可能会产生悲剧。 基于此种概率,控枪/禁枪观点拥有者认为应该对枪支进行严格管制,将失控范围减少到少数经过训练的执法者手中,这样才能使得随机性大规模枪击概率降低同时 使得武力仍能够保护大多数人。

我对此观点是非常赞同的,问题在于,这种观点持有者搞错了一件事情:警察权责的界定范围。 即警察权力(关于警察权力可以参考O编辑总结:如何应对美国警察)和警察责任的相对应关系。如果我告诉你,美国警察在有第一时间基于他自身判断剥夺你生命 的权力的同时,却没有在你生命受到威胁时对你进行任何保护的义务时,你会怎么想? 绝大多数华人第一反应都会是

你在开玩笑。

错,我真的没开玩笑。 因为这是由美国最高法院从1981年来通过一系列法案确定的原则。(美国的案例法系中,一个案子的法理解释在未被推翻前就一直生效,而最高法院的对于美国 警察的权责对应是靠一系列案例来维持的,因此推翻几乎不可能)由于最高法院的这一界定,导致了美国各州的自卫权下放和公民持枪权的极大增加。今天我就来说 说这一系列案件中的两个很著名的案件: 1981年沃伦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Warren v. District of Columbia; 444 A.2d. 1, D.C. Ct. of Ap. 1981) 和2005年石城镇对冈萨雷斯案 (Castle Rock v. Gonzales, 545 U.S. 748 (2005)) 通过这两个案件,最高法院明确表示美国警察对任何公民不具备直接保护责任。

在正式开始阐述案情前先额外介绍一个背景就是实际上和大多数人印象不同,1980年代的美国对个人在公共场合的持枪(right of carry,注意,不是拥有枪支) 是十分忌讳的。上到立法者,下到平民都认为持枪保护公民是警察的责任。因此那个时期美国绝大多数州都是立法禁止个人在公共场合公开或隐蔽持枪,或者有很多 限制。

下图是1986年(美国各州对持枪权的限制,我原来要找1982年的,结果时间太老找不到。。。从文字记录来说1980年左右只有四个州是允许携带的)

图中红色的是完全不允许公民公开场合隐蔽/公开持枪,黄色是可能允许但需要由执法机构选择性批准,蓝色是一旦通过考试,那么就可以获得许可,绿色是完全不限制,无需任何证件可以公开/隐蔽持枪。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1986年,禁枪/控枪州比例是 41:9,更远的1980年是46:4.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让我们从1975年的某个周日清晨的华盛顿特区开始看起。

1975年3月16日,一个周日的清晨,两名年轻的女性 Carolyn Warren (就是本案的主角) 和 Joan Taliaferro 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租下了华盛顿特区(美国首都)西北角的1112拉蒙特街的一个公寓的三楼的房间并分担房租。在他们楼下是Miriam Douglas 女士和她四岁的女儿。 在大家都在熟睡的时候,二楼的公寓门 (美国的大多数公寓门是没有防盗门这说的,都是小木板门,很容易被踹开) 突然被两名壮汉踹开,这两名壮汉(后来被确定是Marvin Kent 和 James Morse)冲入了二楼公寓,并当着小孩的面轮奸了她的母亲。

睡觉中的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 听到楼下Douglas 女士尖叫声后立即拨打了美国报警电话911,并向调度员报案她们的公寓在被强行入侵中。并请求警方立即提供援助。警方调度员告诉她保持安静,让她放心,警 方将及时调度警力进行支援。

06:23华盛顿警察局总部接到调度员通知有人在强行侵入,但是不知何原因调度员给了巡警2级优先权(code 2), 而根据华盛顿警察条例,任何同类型犯罪都是1级优先(code 1)即警力应该马上支援。即使如此,四辆警车仍然响应了这一通报,其中三辆赶到拉蒙特街,一辆去调查可能的嫌疑人。

与此同时,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从窗户爬上屋顶等待警察的到来。在那里,他们亲眼看到一名警察开车路经他们的房子,但根本没有停下来,他甚至没有头伸出来看看房子的 前后就走了。第二个警察来了,敲了敲公寓的门,在没听到任何回复后也直接离开了。0633分,他们在到达五分钟后没有做任何确认房子内部的安全措施就都走 了。

于是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 爬回自己的房间里在哪里她们再次听到Douglas 女士的持续尖叫声; 于是她们再次打了911; 并告诉值班警官她们认为入侵者已进入了公寓,并要求立即提供援助。再一次,一名警察向他们保证援助已经在路上。这个电话在0642进行了记录 但处理结果竟然是 “随便查查”。 这次没有任何的警员为这个呼吁出警或者分配任务。

由于相信了警员的话,Carolyn Warren 和 Joan Taliaferro下楼来帮助Douglas 女士以协助警方。结果被两名犯罪分子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两名犯罪分子持刀劫持了所有三名女性到了Kent的公寓,然在14小时内对其进行轮奸,抢劫和殴 打。 三名女性中的两名被迫对彼此实施性行为的同时,另外一名女性被两名犯罪分子轮奸。

一系列机缘巧合下,三名妇女侥幸得以逃命(从犯罪统计来看,这个活命概率小于17%),三名妇女向哥伦比亚警方提起诉讼,内容包括: 1. 0623报案的处理不当,2. 巡警未能遵循标准调查程序。3. 0642的报警的彻底无视。

但是联邦下级法庭宣布此案流案,不予受理,他们的解释是: 警方对于大众的责任是广义的,并不存在警方对某一公民的特殊关系,在这一层面中,警察没有任何具体法律义务的存在。 (原文:”[t]he du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is owed to the public at large, and, absent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an individual, no specific legal duty exists.”)

三名女性不服,上诉到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庭。 在经过上诉法庭7名法官讨论后,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在1981年以4-3的票数的肯定了下级法庭的判决。 同年,最高法院对本案上诉不予受理(代表了最高法院的态度)

由于哥伦比亚上诉法庭是联邦高级法庭,其案例宣判覆盖全美国。(不同于区域的巡回法庭,仅限于数州)本案震动全美。 从此美国案例法开创了警方与普通公民之间不存在任何具体的法律义务的先例。

自此以后,全美各州立法机构开始全面下放公民自卫权。 无论是民主党的蓝州还是共和党的红州,自卫权和公开持枪权开始全面放开。 就地自卫(stand your ground) 城堡法案(castle law)开始全面取代强制撤退(duty of retreat) 而公民的隐蔽/公开持枪也纷纷放开。 截止2000年,情况变成了这样:

让我们复习一下:图中红色的是完全不允许公民公开场合隐蔽/公开持枪,黄色是可能允许但需要由执法机构选择性批准,蓝色是一旦通过考试,那么就可以获得许可,绿色是完全不限制,无需任何证件可以公开/隐蔽持枪。

在2000年,禁枪和控枪州是19个,开放个人公开/隐蔽持枪州 31个,完全无限制州仍然只有1个。

虽然一直在节节败退,控枪人士仍然有希望,因为最高法院对1981案例只是不予受理的表态,而一旦表态,则仍然可以推翻下级法院判决。那么他们仍然 有翻盘的可能。 最高法院没让他们多等。2005年石城镇对冈萨雷斯案 (Castle Rock v. Gonzales, 545 U.S. 748 (2005))给了其致命的一击。

比起上面案子的跌宕起伏,这个案子十分直接了当

科罗拉多州石城镇居民Jessica Lenahan-Gonzales和他丈夫Simon在1999年办理离婚手续。但是她丈夫一直在非法跟踪和试图控制她,为了保护自身安 全,Jessica 向法庭于1999年6月4日申请了禁止令。 法庭禁止令中明确表示,他在合法探视以外必须离Jessica和她四个孩子(其中儿子 Jesse不是Simon亲生孩子,而三名女儿Rebecca, Katherine, 和 Leslie是)100码以外(大概91米)。 6月22下午5点15分,Simon 突然闯入并劫持了三个女儿。 于是Jessica 在当日 晚7:30分,8:30分,10点10分,和23日凌晨12:15分屡次报警,并亲自在23日凌晨12:40分到了警局报警。 但是由于她原来曾经很善良的允许Simon在不同时间探视过孩子,警察无动于衷。 凌晨3:20分,Simon出现在石城镇警局门口,携带了枪支来追杀Jessica并主动向警察开火。 在交火中他寡不敌众的被警察乱枪打死,在他的车里发现了三名女孩的尸体。 根据法医检查,他恰恰是在进入警局之前杀死的她们。

悲痛欲绝的Jessica Lenahan-Gonzales 将石城镇警方与和她交谈过的三名警官告上法庭, 根据联邦法律42 U.S.C. §1983,她认为 警方“未能适当地执行对限制令侵权投诉作出回应。” 但是地区法院在讨论后根据1981年案件先例提出了此案流案(不予起诉)的动议并获得了批准。 愤怒的Jessica随即上诉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第十巡回法庭。该法院的一个小组在讨论后驳回了Jessica的实体性正当程序要求(即结果是否正义判 断),同时确认三名警官有职业豁免权,因此不能被起诉。 但巡回法院认为在此过程中石城镇警方对禁止令执行有程序性不正当; 因此Jessica可以部分胜诉。 此决定在巡回法院全体法官复审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此石城镇警方对三名女孩子的死有责任。 石城镇警方不服,反向上诉到最高法院。

2005年6月27日,最高法院以8比1的悬殊比分推翻了第十巡回法院的判决,并恢复了地区法院的判决。由法官安东宁. 斯卡利亚大法官(对就是刚去世那位)为首的多数意见认为,根据科罗拉多州法律来看,禁止令执行是没有警方强制性的; 它不会产生类似of Board of Regents of State Colleges v. Roth案例中一个受保护的权利范围。 即使有一个受保护的个人权利禁止令正在执行过程中收到了侵害,从法理来看这种侵害也是对法律本身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因而也不能算作生命财产保护的正当程序 条款。。。这些话说的可能有些绕,这里小O简化一下:就是禁止令是个法律命令,其意义在于如果侵犯后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里的惩罚基础在于对法律的破坏而 不是个人的伤害。 警方没有在这个禁止令被破坏途中进行干预的义务,但是有在这个破坏后把对方绳之以法的义务。 由于jesscia和警方在发现Simon杀死女孩尸体前都不能确定这个禁止令的破坏程度。 所以警察没有任何责任去管可能产生的伤害。而当事者Simon已死,所以这个追责已经可以停止。 至于在破坏这个禁止令产生的生命财产伤害,对不起,你自己倒霉吧。

通过这一案例,美国最高法院最终确认了“警察在提供警察服务时不对任何一名公民有任何公共责任规定下的具体责任(the police do not owe a specific duty to provide police services to citizens based on the public duty doctrine.)这一原则。

换句话说,警察在执行任务中如果认为公民是威胁,其拥有第一时间内根据自身判断剥夺生命的权力,但同时他拥有不对任何公民受到侵害时具体保护的豁 免。 警察的职业叫做执法(law enforcement) 即保证破坏法律后的追诉责任,但是对具体的侵害则没有任何保护的义务。

实际上刚刚发生的奥兰多案也是如此。 在凶犯数目不明下,奥兰多警方等了3个多小时才采取行动。 最后造成百余人伤亡。 而凶犯只有一个。 无论死亡者是被凶犯还是警察打死的,他都是活该。 因为他仅仅是执法活动中的附属伤害(collateral damage).

在05年最高法院案例之后,禁枪/控枪群体彻底失败

随着2013年最后一个完全禁止公民公开/隐蔽持枪州—伊利诺伊(对奥巴马大统领的故乡)的彻底沦陷,美国不在有任何一周禁止公民公开/隐蔽持枪进 行自卫。 截止2016年,美国对枪支完全不限制的州(不需任何证件即可公开/隐蔽持枪)有10个,资质合格后可以持枪州有32个,限枪州8个,禁枪州 0. 美国拥枪派 V 禁枪派 42:8 比起1986年的9:41来实现了完全的逆转。

其中30个州是无任何限制的公开持枪州(图绿色) 15个州(土色)允许公民考证以后公开携带。 不允许公开携带州5个(但允许考证后隐蔽携带)

当你了解了这些后,是不是应该自问一下? 在美国这个罕见的警察对公民没有防卫义务且自卫权下放的国家,当我遇到侵害时候,我应该等待警察,还是应该拥有一把枪自卫?

如果你能明白这点,你就不难了解,美国为什么无法禁枪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相关文章:

O编辑总结:为什么禁枪在美国不现实(一) - 知乎专栏

O编辑总结:禁枪为什么在美国不现实(三) - 知乎专栏

O编辑总结:如何应对美国警察 - 知乎专栏

O编辑总结:美国警察是如何做到能选择“是击伤还是击毙”? - 知乎专栏

个人对费城华人反暴力携枪游行看法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警察吗?我家门口有三名持刀的歹徒要闯进来。怎么办!"

“别慌,我们警察已经出动了,预计……40分钟后……到你家!”

请领会美帝的地广人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想要有效控制枪支,这条路之所以走得如此艰难,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法律和政治交织。这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政府一声令下就能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的国情使得控枪议题触碰到了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利益。首先,我们必须谈到《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这项修正案,虽然篇幅不长,但在美国社会引发.............
  • 回答
    关于中国当前是否处于国运上升期以及俄罗斯、中东等地区是否为中国“挡枪”吸引美国注意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展开分析:一、 中国是否处于国运上升期?“国运上升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持续且显著的增长态势,.............
  • 回答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为了鼓励民众接种新冠疫苗,推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活动:接种疫苗的居民有机会赢得一支枪。 这项政策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激励方式,而反对者则对其有效性和潜在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政策的初衷与背景西弗吉尼亚州在新冠疫情中曾面临严峻的挑战,疫苗接种率一度不.............
  • 回答
    美国不禁止枪支是一个复杂且由来已久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并受到历史、文化、政治、法律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 第二修正案(The Second Amendment)的基石作用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于17.............
  • 回答
    在中国,禁枪之所以比美国容易得多,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谁更容易”的比较,而是两国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所致。1. 历史文化根源的截然不同中国的历史悠久,但自秦朝统一以来,中央集权一直是统治的核心理念。皇权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历来就有严控民间武器的.............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在美国,关于武器的讨论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弹簧刀和枪支的禁令差异,以及公开持枪的体验,都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为什么美国会存在弹簧刀禁令,而枪支的管制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化以及法律解释等多个方面。弹簧刀,又被称为开关刀或自动刀,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刀片可以通过弹簧.............
  • 回答
    关于美国暴乱群众是否使用枪支的问题,这涉及到美国社会复杂且多层面的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美国发生的许多抗议和示威活动中,确实存在枪支使用的现象,但将其简单概括为“所有暴乱群众都不用枪”是不准确的。 不同事件、不同群体、不同动机的人,其行为方式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 回答
    在美国,禁枪与否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根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和法律的议题,它不像许多其他国家那样存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理解为何美国至今未实行全民禁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1. 第二修正案的基石作用: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便是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它明确规定:“纪律良好的民兵是.............
  • 回答
    在美国,禁枪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的问题,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宪法解释、政治博弈以及社会观念。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了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这成为限制枪支的最根本的法律障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枪支管控在美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在法律层面,禁枪最常见的体现并非是完全禁止所有类型的枪支,而是针对特定.............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加州的悲剧,一位71岁的华裔老人无辜地中了18枪,生命的终结如此残酷,实在令人心痛。警方初步认定为随机杀人,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和无助感。这种随机性,恰恰说明了潜在的危险可能来自任何地方,任何个体,而无需任何理由。这起事件,不幸地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美国亚裔群体不断遭受暴力.............
  • 回答
    说起亚历克·鲍德温在新墨西哥州拍摄电影《Rust》时发生的悲剧,那真是让人心痛又充满疑问的一件事。那一天,他手里拿着的道具枪,本应是安全的道具,结果却成了夺人性命的罪魁祸首。这件事发生后,围绕着他的法律责任,社会上讨论得非常多,也相当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任何拍摄现场,尤其涉及到枪械道具的时候,.............
  • 回答
    美国某州为鼓励居民接种新冠疫苗,推出“打疫苗送枪”的奖励计划,这确实是个颇具争议且充满戏剧性的话题。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出不少反映美国社会深层矛盾和独特文化印记的问题。首先,这直接暴露了美国枪支文化根深蒂固的现实。在美国,枪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与自由、权利、自卫等概念紧密相连,是许多人.............
  • 回答
    2021年初,美国接连发生的几件大事——全美步枪协会(NRA)申请破产保护,以及乔·拜登就任总统,民主党取得国会两院的控制权——让许多人看到了美国控枪政策可能迎来重大转折的希望。这股“新篇章”的论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的政治动向、社会呼声和历史背景的综合考量。NRA 的财务困境与政治影响力.............
  • 回答
    拜登总统近期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枪支管制的行政措施,并直言不讳地将美国的枪支暴力形容为一场“流行病”。这一举动在美国国内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也触及了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核心争议。为何拜登选择此时推出这些措施?拜登政府将枪支暴力视为一项紧迫的公共卫生危.............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四月高调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枪支管制的行政措施,本意是想为日益严峻的枪支暴力问题按下暂停键。然而,就在这个月,尤其是美国独立日前后这个本应是举国欢庆的节日期间,媒体报道的枪支暴力事件却依然触目惊心,全国范围内至少有 150 人在这短短几天内成为枪下亡魂。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让人们对.............
  • 回答
    美媒的这个说法,点出了一个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困境。在美国,枪支暴力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无论是在新闻头条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频繁出现,而且其烈度和频率,确实让其他发达国家望尘莫及。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它背后复杂交织的根源。枪支文化在美国历史中扮演着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角色,这可以追.............
  • 回答
    在美国卖枪的商家确实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风险:顾客买枪后,有可能会反过来抢劫他们。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很多枪店老板在经营中不得不考虑和面对的潜在危险。首先,让我们从 枪店本身的特性 来理解这个问题。枪店不是一般的商店。它销售的商品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极高的风险。一枚合法的枪支,在不法分子的手里,就成.............
  • 回答
    关于在美国全面禁枪是否能有效降低枪击事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其效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一概而论的简单答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枪支的获取难度和枪支的种类与枪击事件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许多国家,严格的枪支管制确实与较低的枪支暴力率相关。例如,澳大利亚在19.............
  • 回答
    美国禁枪难,这绝不是一个可以三言两语说清的复杂议题,它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乃至个人权利的深层矛盾。要深入理解,就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一、历史根源:第二修正案的“紧箍咒”要说美国禁枪难,绕不开的就是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一支受监管的民兵是自由州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