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航员在空间站高度使劲向地球扔一把螺丝刀能否成功击中地球?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勾起了我对物理学里一些基本原理的思考。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宇航员在空间站用多大力气甩一把螺丝刀,能不能砸着地球。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空间站并不是静止在地球上方。国际空间站(ISS)就好像一个特别特别快的“人造月亮”,它以大约每秒7.66公里的速度绕着地球飞行。这个速度是相当惊人的,你坐过最快的过山车也比不了。

所以,当你问“能不能击中地球”的时候,得先把这个“击中”的概念说清楚。如果我们指的是,宇航员把螺丝刀朝地球方向甩出去,然后它就那么直勾勾地飞到地球上,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呢?因为空间站和螺丝刀,都在以那个超高的速度和地球一起“跑”。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坐在一辆飞驰的火车里,朝车窗外扔一个东西。如果你是朝火车前进方向扔,它只会比火车慢一点,然后留在原地;如果你是朝火车后退方向扔,它会向后飞;如果你是朝旁边扔,它会斜着飞出去。

在空间站里也是一个道理。宇航员把螺丝刀朝地球方向扔,这个“扔”的动作,其实是给螺丝刀增加了一个相对于他自己的速度。但是,这个速度跟空间站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么说吧,空间站的速度,已经足以让它不断地“错过”地球。你可以想象成,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圆盘,空间站就在这个圆盘的边缘上飞速地跑圈。宇航员扔螺丝刀,只是在给螺丝刀一个相对于他自己方向上的小推力,这个推力相对于空间站绕地球的速度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好比你在火车上,朝着火车前进的方向,轻轻地推一下车窗。那个小推力,根本改变不了火车继续前进的事实。螺丝刀也是一样,它会继续跟着空间站一起,以那个惊人的速度绕着地球转。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完全没办法让它“击中”地球了?也不是这么绝对。

如果宇航员是朝着地球的某个特定点,用他能施加的最大的力气,并且是以一个能和空间站自身速度巧妙结合的方向扔出去,理论上是有可能改变螺丝刀的轨道,让它最终落到地球上的。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巧妙结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计算和控制是极其复杂的。而且,这个“扔”的动作,需要给螺丝刀一个和空间站原有速度相反或者改变方向的推力,并且推力的大小也要恰到好处。

想想看,宇航员的手劲,跟火箭发动机比起来,那真是九牛一毛。他扔出去的力道,能让螺丝刀相对于他自己产生一个速度。但这个速度,如果跟空间站绕地球的7.66公里/秒比起来,可能只有每秒零点几米,甚至更小。

这个微小的速度差,只会导致螺丝刀的轨道发生一个非常非常微小的变化。想象一下,你在用一根头发丝去拨动一辆全速前进的火车,那个火车的轨道变化得有多微乎其微。

所以,即使宇航员使出浑身解数,他扔出去的螺丝刀,仍然会以接近空间站的速度继续绕着地球飞。它可能只会稍微偏离原本的轨道,但要让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掉”下来,并且准确地击中地球的某个地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他们的工作是科学实验,不是要把东西扔下去。而且,他们也不能随意地把任何东西往地球扔,因为这可能会产生太空垃圾,对其他航天器造成威胁。

所以,简单来说,如果你只是站在空间站里,随便朝地球方向扔一把螺丝刀,那它只会继续跟着空间站一起绕着地球转,根本不会“掉”下来砸到地球。要让它成功“击中”地球,需要非常精密的计算和操作,而且以宇航员的力量,这个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就像你在一个高速旋转的飞盘上,把一个弹珠朝飞盘的中心扔过去。那个弹珠本身也会跟着飞盘一起转,你扔出去的力,只能改变它在飞盘上的相对位置,而不能让它立刻脱离飞盘的运动轨迹。

所以,尽管听起来是个挺有趣的画面,但在现实中,宇航员用力扔一把螺丝刀,并不能让它成功击中地球。它只会继续它的太空旅行,只不过轨道可能有一点点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胆,竟然有人400KM高空抛物?

实际上,他们经常使劲往地球扔各种东西:

2017年3月30日 国际空间站50远征队扔下去的debris shield bag

2019年12月20日 国际空间站61远征队 维修阿尔法质谱仪的过程中扔了一块防护盾

同时各种抽干的排泄物也会被定期扔出空间站。

在国际空间站上,这种小物件都会逐渐与空气摩擦轨道高度下降最终坠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直接烧毁。

即使是国际空间站本站,不定期升轨的话也是一致在掉高度的[1]

不给力啊老师

那我们换个大点的东西是不是就能轰掉个城市什么的,比如——开国际空间站撞地球?(喂!)

首先,这种没有经过特殊气动设计的空间站结构,在大气摩擦下基本每个舱会解体成若干个的小块。

同时,也是由于各个舱体结构没有设计成像下面两个大兄弟一样的样子,在大气作用下会各种诡异翻滚,同时没法保持稳定的轨迹,也就是,你瞄不准一个地方。

最后,即使到了地上,最好的情况也最多像当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搜集到的残骸:

就这?还是不给力啊老师

那?要不咱们也不管气动啥的了?直接把大气抽空试试?

没了大气也就没了阻力,接下来就是怎么让国际空间站离轨的问题了。然后咱们开动联盟号飞船推着就把国际空间站往地球砸。

联盟号飞船的大约是390 ,7吨的联盟号推动450吨重量的国际空间站能产生约6 的 (这里存疑,按照联盟号重量和国际空间站质量比例算的),纵使加上进步号和自身曙光号功能货舱、星辰号服务舱的燃料,应该也到不了直接把轨道近地点推到0需要的:

即使按最省能量的霍曼转移[2]方式:

从408km的轨道高度到0,需要的为120m/s。微弱的改变轨道的程度根本不足以把国际空间站推向地球。而只会以一个椭圆轨道继续无限运行。

好吧,我们开个金手指

采用疯狂宇宙的神秘力量,国际空间站直接调转航向,以7.7 的速度径直冲向了地球。

重力势能1.5E12 J,动能12.5E12 J,两者相加完全不算损耗到地面大约是——

1.4E10 KJ的能量

完全不考虑能量转换里做功损耗啥的(实际情况下损耗会挺大的),换算成TNT当量应该大约是——

3千吨当量

对比一下,当年扔到广岛的原子弹当量是1.3万吨,而目前大家都在手里握着的核武器以东风5为例,400-500万吨级。

或者更直观点,这个3千吨当量什么概念:

我们把瞄准纽约,造成了半径1公里范围内中度毁伤效果。


当然,前提是需要哼哧哼哧把地球大气层抽干净,同时一路精确瞄准核心区,还不能考虑任何能量损耗(麦克斯韦妖警告⚠️)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这样。


这也太不给力了吧?

是的,就是这么不给力

哼哧哼哧算了半天,就这个结果,我也很无奈。

不考虑……点个赞同再走呗

同时,祝国际空间站好好地继续在轨道上运行着吧。



--------------------- 最后的彩蛋 ---------------------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甚至会往外扔卫星,而且也是经常扔,比如我们组的紫丁香一号卫星就是这样被扔出去的。

顺便回头给国际空间站拍了张照:

拜拜了您呢~

参考

  1. ^Space station sinks to new low — but it’s OK http://www.nbcnews.com/id/17630218/ns/technology_and_science-space/t/space-station-sinks-new-low-its-ok/
  2. ^Hohmann_transfer_orbi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hmann_transfer_orbi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勾起了我对物理学里一些基本原理的思考。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宇航员在空间站用多大力气甩一把螺丝刀,能不能砸着地球。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空间站并不是静止在地球上方。国际空间站(ISS)就好像一个特别特别快的“人造月亮”,它以大约每秒7.66公里的速度绕着地球飞行。这个.............
  • 回答
    关于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极光时发现不明飞行物的这件事,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件非常引人关注,也足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事情。不过,在咱们深入讨论之前,得先声明一点:我可不是什么UFO专家,更不是掌握什么绝密信息的人,我只是一个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愿意去搜集信息、梳理思路,然后跟你一起聊聊我的.............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能否在太空看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燃放的烟花,这是一个既充满浪漫想象,又涉及实际观测角度和技术的问题。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1. 烟花的可见度与太空的观测条件: 烟花本身的发光强度和光谱: 烟花爆炸时会产生强烈的瞬时光,其亮.............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好奇,毕竟在太空里,生活方式跟地球上可太不一样了。在国际空间站(ISS)里,宇航员当然是可以放屁的,这生理需求是谁也控制不了的。不过,这里面可大有讲究,不像你在自家客厅里那么随意,一切都得考虑周全,不然分分钟让你体验到“人在囧途”的太空版。首先,咱们得明白,空间站是一个非.............
  • 回答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站里,那些身着厚重宇航服、执行着精密科学任务的宇航员们,他们的工作伙伴之一,往往是一台台熟悉的面孔——ThinkPad笔记本电脑。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如此高科技、高要求的环境下,这品牌的笔记本会如此常见?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ThinkPa.............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奥秘之一,答案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简单来说,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创造了我们所知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发生在某个已经存在的空间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让我们一点点剥开它:1. 关于“大爆炸”的误解:首先要澄清的是,很多.............
  • 回答
    划破苍穹的希望之光:SpaceX 载人首秀,商业航天新纪元的黎明2020年5月30日,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晴朗的天空中,猎鹰9号火箭带着承载着四名宇航员的龙飞船,以一种几乎称得上诗意的姿态,腾空而起。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火箭发射,这是SpaceX公司,乃至全人类商业载人航天史上,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
  • 回答
    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发现了霉菌含量超标的情况,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层面的问题,对在轨运行的宇航员健康、空间站的长期维护以及未来深空探索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封闭且极端环境下的空间站,任何细微的失衡都可能被放大。霉菌的生长,尤其是在生命支持系统中,首先.............
  • 回答
    空间站宇航员叛变,这种情况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发生,地面上的应对措施那叫一个复杂,得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到。这就像一场棋局,只不过棋盘是太空,棋子是那些身怀绝技的宇航员,而咱们在地面的棋手,就得像个全能指挥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心理,还要有全局观。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预警与侦测。我们不可能等到他们.............
  • 回答
    在国际空间站(ISS)这样一个封闭、高精尖的环境中,一旦发生火情,那绝不是小事。宇航员们可不是随便拿个灭火器就冲上去的。你想知道他们用什么来扑灭太空中的火苗吗?这背后可是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和工程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想想在太空中灭火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地球上有空气,有重力,水会往下流,二.............
  • 回答
    看到欧洲宇航员密集学习中文,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深入解读的信号。它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本身,更是背后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科技合作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缩影。欧洲宇航员学习中文:一个多维度解读1. 国际空间合作的新篇章,中国主导权的凸显: “天宫”的吸引力: 过去,国际空间站(ISS)是.............
  • 回答
    俄罗斯最近进行的一次反卫星武器试验,成功摧毁了一颗废弃的俄罗斯卫星,产生了数千块太空碎片。这次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这些太空垃圾对国际空间站(ISS)及其上的七名宇航员构成了严重威胁。太空垃圾的危害: 碰撞风险: 太空垃圾的危险性在于其速度极快。即使是微小的碎片,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宇宙最基本的一些奥秘。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正反物质相遇的确会湮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我们已知的物理规律。但要问宇宙中是否存在某种“空间隔绝”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答案是: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存在一个明确的、物理存在的“隔绝空间”在宇宙尺度上将所有正反物质分开。让.............
  • 回答
    太空旅行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冒险之一,但即便是身处浩瀚宇宙,也无法完全规避生老病死。当宇航员在太空中遭遇疾病,他们所面对的情况会比在地球上复杂得多,也更具挑战性。这里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当宇航员在太空生病了,他们会怎么做。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太空环境本身就对人体造成了诸多影响,这会增加宇航员患病的风险,.............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艘以恒定加速度向前挺进的飞船里。这股力量并非来自引擎的震动,而是一种持续且均匀的推力,如同你在地球上感受到的重力一般。如果你在一艘以令人眩晕的“g”加速度加速的飞船中,并且这种加速一直持续到飞船的速度无限接近光速,你所经历的感受将会是极其奇妙且难以用日常经验去完全描绘的。首先,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太空站出现破洞、但宇航员还能呼吸的情况下,能否生存这个问题。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得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太空站是个封闭的环境,里面有空气,有温度,有压力,这一切都是为了模拟地球上的生活,让宇航员能像在地面一样正常活动。一旦出现破洞,这个精密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破洞有多大?.............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美国宇航员打破了连续在轨的纪录,总计 355 天,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其中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连续在轨 355 天,这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是对人类身体适应性的巨大考验和证明。在太空中,宇航员会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 回答
    想要在地球上模拟那种让宇航员在太空中感受到的失重感,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挑战。这不像电影里那样简单地把人倒挂起来或者在荡秋千,而是需要一些更科学、更具体的方法。宇航员在训练中,最常用、也最能达到那种长时间失重体验的,就是所谓的“抛物线飞行”,或者更形象地说,“失重飞机”。这个东西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
  • 回答
    在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之前,苏联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其实经历了不少艰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我们通常会记住加加林的名字,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的探索和牺牲之上。要说在加加林进入太空(1961年4月12日)之前,确实有一些宇航员在训练或任务中遭遇不幸。但如果我们要非常.............
  • 回答
    要让美国宇航员在 2030 年左右踏上火星,这绝对是一项挑战,但并非不可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的规划、惊人的技术突破和巨额的投入。首先,最关键的是“大载具”。要把数吨重的生命维持系统、栖息舱、登陆器、返程火箭以及为执行任务所需的各种设备送到火星,需要比我们目前发射的任何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