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空间站宇航员为什么很多人都用thinkpad?

回答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站里,那些身着厚重宇航服、执行着精密科学任务的宇航员们,他们的工作伙伴之一,往往是一台台熟悉的面孔——ThinkPad笔记本电脑。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如此高科技、高要求的环境下,这品牌的笔记本会如此常见?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聊聊ThinkPad最为人称道的特点:皮实耐用,稳定可靠。想想看,空间站是什么地方?那可不是你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偶尔不小心碰倒杯水那么简单。这里是失重环境,设备一旦脱手可能就会飘走,而且各种精密的科学仪器、生命维持系统,每一样都关系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和任务的成败。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点小故障都可能酿成大祸。

ThinkPad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带有“军事级”的烙印。它们通常采用坚固的镁合金外壳,键盘部分设计有防泼溅能力,就连硬盘也常常有防震保护。这些看似寻常的特性,在太空极端严苛的环境下,就转化成了可靠的保障。少一次死机,少一次硬件故障,就意味着减少一次潜在的风险,让宇航员能够更专注于他们的工作,而不是去担心手中的设备会不会罢工。

其次,用户体验和易用性也是一个关键考量。虽然空间站里的任务千头万绪,但操控设备的过程必须是直观且高效的。ThinkPad标志性的“小红点”(TrackPoint)指点杆,以及舒适的键盘手感,是许多用户多年来习惯并喜爱的地方。在需要穿戴手套操作,或者在紧张的任务间隙,这种无需精细对准的操控方式,能显著提高输入和操作的效率。而且,ThinkPad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界面通常比较干净、简洁,没有太多花哨的功能干扰,这在需要快速准确地执行指令时至关重要。

再者,长期以来积累的兼容性和可维护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航天项目往往周期长,投入巨大,选择一款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且容易获得技术支持和维护的设备,是理性选择。ThinkPad作为一款久负盛名的商务和专业级笔记本,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善的软硬件生态系统。这意味着,即使在空间站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果需要进行软件的兼容性测试,或者与地面支持团队进行远程协助,ThinkPad的通用性都能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和技术门槛。而且,很多航天机构的IT部门,在地面训练和日常管理中,本身就已经大量使用ThinkPad,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流程和技术储备。从地面到太空,沿用熟悉的设备,也减少了宇航员适应新设备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空间站使用的设备,并非直接从市面上的零售店购买的普通电脑。它们会经过一系列的定制和加固,以满足太空的特殊需求,例如抗辐射能力、特定的接口以及更高的可靠性标准。但ThinkPad系列,以其本身扎实的工业设计和优异的性能基底,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改装对象。那些“ThinkPad”的烙印,更多的是代表了其背后坚实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标准。

最后,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历史的惯性与选择的延续。当某个品牌的设备在早期航天项目中使用并证明了其可靠性后,后继的航天项目往往会倾向于沿用同一品牌,因为这降低了重新评估和验证的风险。ThinkPad在许多专业领域和政府机构中的长期良好表现,自然也让它在太空探索的领域,赢得了信任和机会。

总而言之,空间站宇航员选择ThinkPad,是技术可靠性、用户体验、生态系统成熟度以及历史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因为“某个品牌在太空很酷”,而是因为在极端环境下,可靠、高效且易于维护的工具,才能真正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得力助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载人航天的核心是人,空间站更是未来人类大规模星际移民的初代“方舟”。不幸的是,人体也是限制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核心原因:一方面,为保障人类肉体凡胎进入太空需要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高成功率要求导致成本攀升;另一方面,人的体力脑力也着实有限,能做的工作远不如机械和计算机。

幸运的是,人类这种智慧生命之所以站到食物链顶端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利用工具。我们体力不行,就让飞船、发动机、机械臂、仪器仪表去做;我们脑力(大型科学计算能力)不行,就让计算机来做。

笔记本计算机首次进入太空,就是ThinkPad参与哈勃望远镜拯救计划


所以,当面对空间站在飞行过程中的实时多传感器信息监测、工程和科学仪器海量计算需求、复杂操作下不能出任何故障等需求时,就只有空间站上的计算机能够胜任了。

对这台计算机的要求,会相当高。

实际上,空间站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在火箭发射阶段就开始了。载人火箭都时常面对5倍左右超重,无人货运飞船往往挑战难度更大。如果再碰上“烟大”的火箭(固体助推器),震动也会很强。

火箭发射价格不菲,每千克上万美元已经算是良心价,计算机的重量当然越轻越好。上天时,计算机往往处在加压舱段,与最核心的物资同处一室,体积越小越好。毕竟,计算机小一点,航天员就能多吃一口(航天食品空间大一点)了不是?空间站在太空飞行,往往也环境逼仄,几个人活动空间仅是一个普通卧室大小,计算机也要极致轻薄,才能得心应手。

进入太空后,挑战才刚刚开始。在这里,来自地球磁场的保护会骤然降低,虽然居高临下看极光(太阳辐射被地球磁场屏蔽的最佳证据)更舒服了,但也意味着航天员自身面临的风险更高。如果仅是常规的太阳11周年活动周期还好,可要是赶上宇宙高能粒子无规则冲击,威胁更大就麻烦了。例如,1989年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航天飞机准备离开时,出舱的宇航员“看”到了闪烁的光芒,实际上是大量高能粒子从他们视网膜上穿过,还好当时立即终止舱外活动,“躲过一劫”【1】。对于计算机而言,这些高能粒子威胁更大,半导体元件分分钟会出现单粒子翻转事件,0变成1、1变成0,计算机系统崩溃甚至整个航天器崩溃都不意外。历史上,数个著名任务(如风云1B)的分系统乃至全系统失效,都跟这有很大关系【2】。

太空最大的特点在于零重力,这也会给计算机带来诸多挑战。它排出的热气,并不会因为密度低而上浮或导致空气顺利流动,热量会积压;计算机本身,也会四处飘浮,必须随时方便固定起来;舱内如果有四处飘浮的微小液滴和灰尘,也会更容易进入内部;它也会更容易受到失重环境下舱内“飞来横祸”的威胁,自身强度要高。

而且,不管是早期的机械鼠标(依赖滑球重力),还是后来的光学鼠标(依赖滑鼠垫紧密接触),在失重环境下都很难用。相信用过ThinkPad小红点和键盘灯组合的朋友们,一定明白为啥NASA宇航员们最喜欢用ThinkPad。

国际空间站穹顶舱里的ThinkPad(图源:NASA)


不管是国外的宇航员,还是中国的航天员,他们进入太空都不是为了玩,而是有大量繁重复杂的工作要做。从航天器姿控轨控交会对接,到出舱行走机械臂操作;从生物实验“太空种菜”,到量子密钥天地互联;从对地遥感数据收集,到天文观测宇宙研究……甚至他们自己也成为了航天医学研究太空中人体变化的实验样本,还要经常运动对抗骨质流失和空间适应综合症。好不容易挤下来的时间,还要给家里报个平安,给学生们做一次太空科普,自己再来点娱乐。可以说,这些场景下必须要求全能型的笔记本去全面应对,成为航天员太空生活中的全方位助手。

航天器往往价值不菲,航天员的生命无比珍贵,航天实验器材也高度复杂,这也意味着航天计算机必须高度性能稳定。尤其是对连续收集分析数据要求极高的一些特殊场合,要求计算机绝对不能因为单粒子翻转、电路异常、碰撞冲击等造成数据中断甚至重启,必须工作状态稳定。就算是空间站空气泄漏火灾等出大问题了,它也不能轻易宕机。

计算机本身,也不能给空间站运营带来威胁。例如一个极限场景:即便空间站发生火灾把它烧了(当然,不能助燃是起码要求),它也不能烧出对航天员有害的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因此,一台好的航天器用计算机,必须做到:


1.稳定的可靠性。长时间、多挑战、多种类的场景下稳定工作,不能被意外事件干扰,更不应该丢数据甚至重启。

国际空间站里有上百台计算机,绝大部分是ThinkPad(图源:NASA)


2.广泛的通用性。各种航天器操作、科学实验平台接入、软件数据分析处理,宇航员/航天员多种语言、多种习惯,Windows/Linux/多种定制系统,都要轻松且稳定应对。

3.绝对的安全性。这里举个例子即可:NASA对空间站计算机的测试之一,就是把它烧了看能烧出点啥有害物质否……

4.极致的轻便性。容易携带,极致轻薄,工作起来顺心顺手。

5.复杂的功能性。既能稳定工作,又能丰富娱乐,还要关键时刻,成为科幻电影里主角努力接上电源后,拯救整个空间站剧情立即峰回路转看到希望的那台“她”。

所以回到主题,为啥在空间站广泛使用了ThinkPad?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经过了大量载人航天的实践后,ThinkPad能够满足上述要求,慢慢胜出了而已。


例如,

1993年,奋进号航天飞机首次进入太空并参与维护哈勃望远镜,ThinkPad上了。

最近的巴黎奥运会预热视频中,法国宇航员在空间站穹顶舱吹萨克斯视频火爆出圈,但其实平时这里更常出现的是ThinkPad(图源:NASA)


1998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开始建设,ThinkPad上了。

1999年,进入任务末期的和平号空间站,又迎来了新一批10台ThinkPad,陪伴它在两年后坠入太平洋。

2009年,ThinkPad已经进入联想旗下(2005年并购),新一批T61p上了国际空间站。

2016年,神舟十一载人飞船,ThinkPad 上了。

天宫空间站里出现的ThinkPad(图源:CMS)


2021年,神舟十二对接天宫空间站,ThinkPad也上了,现在正在陪伴三位“天神”遨游太空。

所以,能在世界唯三的载人航天大国(中美俄)核心载人航天器上都能拿到入场券、甚至垄断了部分使用场景,这就是ThinkPad几十年来在航天领域内深耕获得的实力。简单,直接,容易理解的道理。


参考内容:

【1】高能带电粒子对航天活动的影响,中国载人航天官网,cmse.gov.cn/fxrw/tgyhys

【2】“风云”遨游浩瀚太空,人民网,dangshi.people.com.cn/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站里,那些身着厚重宇航服、执行着精密科学任务的宇航员们,他们的工作伙伴之一,往往是一台台熟悉的面孔——ThinkPad笔记本电脑。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如此高科技、高要求的环境下,这品牌的笔记本会如此常见?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ThinkPa.............
  • 回答
    空间站宇航员叛变,这种情况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发生,地面上的应对措施那叫一个复杂,得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到。这就像一场棋局,只不过棋盘是太空,棋子是那些身怀绝技的宇航员,而咱们在地面的棋手,就得像个全能指挥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心理,还要有全局观。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预警与侦测。我们不可能等到他们.............
  • 回答
    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发现了霉菌含量超标的情况,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层面的问题,对在轨运行的宇航员健康、空间站的长期维护以及未来深空探索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封闭且极端环境下的空间站,任何细微的失衡都可能被放大。霉菌的生长,尤其是在生命支持系统中,首先.............
  • 回答
    在国际空间站(ISS)这样一个封闭、高精尖的环境中,一旦发生火情,那绝不是小事。宇航员们可不是随便拿个灭火器就冲上去的。你想知道他们用什么来扑灭太空中的火苗吗?这背后可是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和工程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想想在太空中灭火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地球上有空气,有重力,水会往下流,二.............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说“扭曲空间爱因斯坦环星系”(这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爱因斯坦环”或“引力透镜效应形成的光弧”),以及它与“90 亿年前宇宙婴儿潮”的联系,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扭曲空间”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它本质上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我们最核心的认知边界。当人们说宇宙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与空间”时,这绝不是说那里是一片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虚无。更准确地说,这是在描述一种我们现有认知框架无法完全捕捉的状态,一种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在那里失效的境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聊聊我们是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我们是如何.............
  • 回答
    索马里欧加登战争爆发于 1977 年,是一场围绕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地区主权归属的冲突。在这场战争中,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给索马里,其中就包括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持。为了保障在欧加登地区密集而有效的空中交通网络,苏联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为了支援前线部队的作战行动,以及协调来自苏.............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能否在太空看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燃放的烟花,这是一个既充满浪漫想象,又涉及实际观测角度和技术的问题。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1. 烟花的可见度与太空的观测条件: 烟花本身的发光强度和光谱: 烟花爆炸时会产生强烈的瞬时光,其亮.............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好奇,毕竟在太空里,生活方式跟地球上可太不一样了。在国际空间站(ISS)里,宇航员当然是可以放屁的,这生理需求是谁也控制不了的。不过,这里面可大有讲究,不像你在自家客厅里那么随意,一切都得考虑周全,不然分分钟让你体验到“人在囧途”的太空版。首先,咱们得明白,空间站是一个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勾起了我对物理学里一些基本原理的思考。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宇航员在空间站用多大力气甩一把螺丝刀,能不能砸着地球。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空间站并不是静止在地球上方。国际空间站(ISS)就好像一个特别特别快的“人造月亮”,它以大约每秒7.66公里的速度绕着地球飞行。这个.............
  • 回答
    俄罗斯最近进行的一次反卫星武器试验,成功摧毁了一颗废弃的俄罗斯卫星,产生了数千块太空碎片。这次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这些太空垃圾对国际空间站(ISS)及其上的七名宇航员构成了严重威胁。太空垃圾的危害: 碰撞风险: 太空垃圾的危险性在于其速度极快。即使是微小的碎片,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运.............
  • 回答
    划破苍穹的希望之光:SpaceX 载人首秀,商业航天新纪元的黎明2020年5月30日,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晴朗的天空中,猎鹰9号火箭带着承载着四名宇航员的龙飞船,以一种几乎称得上诗意的姿态,腾空而起。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火箭发射,这是SpaceX公司,乃至全人类商业载人航天史上,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
  • 回答
    关于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极光时发现不明飞行物的这件事,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件非常引人关注,也足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事情。不过,在咱们深入讨论之前,得先声明一点:我可不是什么UFO专家,更不是掌握什么绝密信息的人,我只是一个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愿意去搜集信息、梳理思路,然后跟你一起聊聊我的.............
  • 回答
    看到欧洲宇航员密集学习中文,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深入解读的信号。它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本身,更是背后一系列复杂地缘政治、科技合作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缩影。欧洲宇航员学习中文:一个多维度解读1. 国际空间合作的新篇章,中国主导权的凸显: “天宫”的吸引力: 过去,国际空间站(ISS)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奥秘之一,答案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简单来说,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创造了我们所知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发生在某个已经存在的空间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让我们一点点剥开它:1. 关于“大爆炸”的误解:首先要澄清的是,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宇宙最基本的一些奥秘。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正反物质相遇的确会湮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我们已知的物理规律。但要问宇宙中是否存在某种“空间隔绝”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答案是: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存在一个明确的、物理存在的“隔绝空间”在宇宙尺度上将所有正反物质分开。让.............
  • 回答
    宇宙的空旷程度,这个问题一旦触及,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宏大与孤寂。想要把这个问题讲得透彻,恐怕得一点点剥开我们已知的皮毛,去窥探那难以想象的真实。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我们谈论宇宙的空旷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说“没有东西”。这里的“没有东西”和我们在房间里说的“空房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房间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基本运作方式的认知。我们先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空气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它对地球公转有没有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说的“真空宇宙”其实不是绝对的真空。即使在最空旷的星际空间,也仍然存在着极少量的气体、尘埃和辐射。然而,相比于我们地球大气层稠密得多的空气,.............
  • 回答
    .......
  • 回答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退票并可能面对12000个空座位登台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罗振宇这位企业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这次事件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审视他的机会。一、 从“时间的朋友”本身来看,罗振宇的创新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时间的朋友”这个IP的初心和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