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农村办丧事较为低俗的风俗习惯?

回答
关于农村丧葬习俗中一些被视为“低俗”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尽量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展开,并试着去除那些机械、生硬的AI痕迹。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些所谓的“低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之下的产物。它们往往是人们在面对死亡这一终极课题时,出于各种情感和功利考量而演变出来的行为模式。

一、过度的表演化和仪式化:

在一些农村丧事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令人不解甚至感到不适的场面。比如:

嚎啕大哭和卖力表演的“哭丧人”: 有些地方会雇佣专门的哭丧队伍,他们在丧礼现场表现出极度的悲伤,哭声凄厉,甚至会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从传统角度看,这是一种对逝者表达哀思、渲染气氛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认为哭得越大声越有面子。但从现代视角来看,这种表演成分过重,容易让人觉得虚假,甚至有作秀之嫌。
煽情的言语和夸张的悼词: 很多时候,悼词会不遗余力地赞美逝者,将其描绘成完美无缺的人物,即使生前存在不足。这背后可能是为了维护家族的体面,避免在公开场合让逝者蒙羞,也可能是为了安抚生者的悲痛,通过美化来寄托哀思。然而,过度渲染和不实之处,会让人觉得不够真诚。
冗长且重复的仪式: 一些农村丧事流程繁复,一些仪式性的动作会重复进行,耗时耗力,并且有些内容对于不熟悉这些习俗的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甚至有些滑稽。这可能与传统文化中对逝者“走好”的层层护送观念有关,也可能是为了给邻里乡亲一个“交代”,显得隆重且尽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度表演化?

面子文化与攀比心理: 丧事在农村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不仅是纪念逝者,也是家族实力和声望的展示。为了“不丢面子”,或者为了超过邻里,人们会不惜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甚至在仪式感上层层加码。
情感的宣泄与压抑的释放: 死亡带来的悲伤是巨大的。在许多农村环境中,人们可能习惯于压抑日常的情感,而丧礼就成为了一个难得的、被允许的、甚至是鼓励的集体情感宣泄的场合。哭得越厉害,似乎越能证明内心的痛苦和对逝者的爱。
对逝者功德的“补偿”: 一些人认为,如果逝者在世时未能尽善尽美,或者生前有遗憾,那么通过盛大的丧礼,可以通过这种“仪式”来“补偿”逝者,为他们积德。

二、过于物质化的“排场”和“礼数”:

除了表演化的部分,农村丧事在物质层面的“讲究”也常常被诟病:

乐队和歌舞表演: 有些丧事会请来乐队演奏唢呐、锣鼓,甚至邀请一些戏班或歌舞团前来表演。这在传统上是为了“热闹”和“驱邪”,吸引更多人来参加,给逝者“壮行”。但现在看来,这种娱乐性的表演与庄严肃穆的丧葬氛围显得格格不入,有时甚至被解读为对生命的轻视,或是为了吸引眼球。
铺张的宴席和高额的“份子钱”: 丧事期间,往往会大办宴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同时,送“份子钱”(或称“礼钱”)也成为一种惯例,数额大小也成为衡量关系亲疏和面子的一个指标。这种物质层面的“讲究”,虽然有“感恩”、“回报”的社会功能,但过度的铺张,会给本就遭受丧亲之痛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中的“算计”。
遗体处理的仪式感: 比如一些地方会将遗体在家中停放多日,并伴随一些特定的仪式,如“守灵”、“烧纸”、“念经”等。虽然这些都蕴含着对逝者的敬意和不舍,但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一些不卫生的习俗,也会让人感到不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物质化的排场?

社会交往的载体: 丧事是农村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宴席、份子钱等都是维系和巩固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不参与或者参与得“不够”,可能会被视为“不合群”或“不懂事”。
经济能力的体现: 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丧事也可能成为人们展示经济能力的为数不多的机会。能办得起场面,也是对自身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
对死亡的恐惧和补偿心理: 有些人可能对死亡本身感到恐惧,希望通过盛大的仪式来“安抚”死者,也“安抚”自己,让他们觉得生者已经尽力了,并且希望逝者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三、迷信色彩和不科学的做法:

一些农村丧葬习俗中,迷信的成分也比较重:

“丧事丧办”的禁忌: 比如认为在丧事期间不能有喜事,不能搬家,不能进行某些活动,否则会“冲撞”。这些禁忌在科学看来没有依据,但却是很多农村居民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过于频繁的焚烧纸钱和祭品: 在祭祀过程中,大量焚烧纸钱、纸衣、纸屋等祭品,这不仅造成空气污染,也带来了火灾隐患,而且从环保角度看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虽然人们认为这是给逝者在“阴间”的“供养”,但其形式的夸张也让人难以接受。
请“风水先生”或“法师”的介入: 一些家庭会花费重金请来风水先生或法师,进行各种“择日”、“超度”、“招魂”等仪式,以求逝者安息、生者平安。这些行为的合理性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质疑。

为什么会出现迷信色彩?

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 死亡是人类最不确定的未知,人们试图通过各种仪式和解释来理解和控制这个未知,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历史传承和缺乏科学普及: 许多迷信观念是长期历史传承下来的,由于农村地区科学知识的普及相对滞后,这些观念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延续。
解决现实问题的心理寄托: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上,希望通过仪式来解决问题。

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低俗”来一概而论。这些习俗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对生命的理解。

理解其背后的情感与文化逻辑: 很多看似“低俗”的行为,背后都蕴含着朴素的情感,比如对逝者的不舍、对亲人的关爱、对家族荣誉的维护等。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这些情感的根源。
区分功能性与形式化: 一些核心的丧葬功能,如表达哀思、告别逝者、慰藉生者,仍然是重要的。但一些过度形式化、表演化、迷信化的部分,确实需要反思和改进。
社会进步与观念演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普及,一些陈旧、不合时宜的习俗正在逐渐被淘汰或改良。很多年轻人对传统丧葬习俗的接受程度较低,更倾向于简约、文明的告别方式。
尊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多样性: 在评价这些习俗时,也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选择。有些人可能对这些传统习俗有情感上的依恋,不应强行改变。

总而言之,评价农村办丧事中的一些被视为“低俗”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要看到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也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铺张浪费、迷信盛行、环境污染等。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倡导更加文明、科学、节俭的丧葬新风尚,但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引导和努力,包括普及科学知识,提倡新型的告别仪式,以及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关键在于如何在保留核心情感价值的同时,去除那些不符合时代进步的糟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问题的人是对所谓农村丧礼风俗影响和参与都很少的人。

首先,很多丧礼并不是为了悲痛,不管是死者还是家属,都不觉得这件事一定是悲伤的,我奶奶去世前就感觉自己要走了,所以自己边和邻居聊着天边给儿孙们缝孝帽子……

她去世时九十四了,寿终正寝,人活着再安稳也是一种磨难吧?所以终于没有痛苦地走了,是喜丧。

其次,风俗会有自己的变革轨迹。

我也特别反感形式主义的丧礼仪式,但是就算仪式特别繁冗的地方,现在也已经有自发的变革了,说起来可能有点匪夷所思,我们老家,很多人开始「信耶稣」,而信徒不用参与丧礼的三拜九叩。

更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一方面,有时候死者自己信教,主持仪式的人想要把特别繁琐的三拜九叩仪式改成鞠躬默哀,会有一些亲戚不乐意。大老远跑来花钱上礼,不让好好三拜九叩哭一场?

总之,悲伤自己留在心里就好,亲戚朋友好久也难得见面,丧礼从来都是一场社交活动,背景音乐不挑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农村丧葬习俗中一些被视为“低俗”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尽量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展开,并试着去除那些机械、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些所谓的“低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之下的产物。它们往往是人们在面对死亡这一终极课题时,出于各种情感和功利.............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葬礼上出现“脱衣舞”表演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饱受争议的社会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变迁以及地方习俗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它表层引发的震惊与不解,去探究其根源和演变。首先,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丧葬礼仪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
  • 回答
    农村高彩礼现象,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的。要评价这件事,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得承认,彩礼这玩意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有根基的。它最初更多是一种象征,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也是对新娘价值的一种肯定。以前啊,姑娘在家里是得帮忙干活的,多少也算.............
  • 回答
    乡土的歌者:韩仕梅的诗歌与诗歌的温度谈起韩仕梅,许多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那个在田埂上、在灶台边,用质朴的河南方言吟诵着自己心声的农村阿姨。她的诗歌,没有经过科班的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无数人的心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评价韩仕梅的诗歌,需要我们放下对“诗歌”的刻板印象,去.............
  • 回答
    唐仁健部长提出的“明年总的考虑是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这个思路,是站在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下的重要战略部署。要评价这个思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后逻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核心逻辑与时代背景:为什么是“稳”、“扩”?这个提法的背后,是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现.............
  • 回答
    关于农业农村部通报的“22省份发生87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这一信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和评价。首先,让我们来理解这份通报的几个关键信息点: “22省份”: 这个数字说明非洲猪瘟的蔓延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中国幅员辽阔,农业布局分散,22个省份出现疫情,意味着病毒已经突破了最初的防控.............
  • 回答
    罗斯高(Ross High)是国际教育领域一位备受关注的学者,他在农村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提出的解决方案,为我们理解和改进全球农村教育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要评价罗斯高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描述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罗斯高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描述:罗斯高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描述通常.............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具冲击力,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社会痛点:农村年轻女性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它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辛辣的口吻,将“老天爷”拟人化,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宿命论式的悲哀,而“欠江西农村一个好儿媳”则精准地定位了问题的地域性和具体表现——农村家庭渴望儿媳,尤其是能持家、懂事的儿媳,但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逃离农村淘宝的“村小二”》这篇文章。这篇报道触及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农村电商现状,它不仅仅是关于几个“村小二”的个人选择,更是对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政策支持以及农民生活变迁的一次深入剖析。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叙事角度与人物塑造:鲜活的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文章最大.............
  • 回答
    B站UP主“农村大锅哥的生活”在其12月19日发布的视频中,为老人制作并食用了貉子肉,并称其味道与羊肉相似,这一内容在近期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待:一、 食用野生动物及其伦理争议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食用貉子肉。貉子属于野生动物,尽管在一些地区可能存在养.............
  • 回答
    这篇标题为《现实是有 63% 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的文章,无疑触及了一个极为沉重且严峻的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关注教育公平和乡村发展的人士,我会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这篇文章:一、 标题的冲击力与现实的残酷性首先,标题本身就极具震撼力。一个高达 63% 的比例,意味着在中国农村地区,大.............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第十期视频:《别说城里人不生,农村生了儿子,也要哇的哭出声》山高县的第十期视频《别说城里人不生,农村生了儿子,也要哇的哭出声》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作品。它试图触及中国社会一个深刻而普遍的痛点——生育观念的转变、传宗接代思想的残留以及现实生存压力对生育意愿的冲击。为了全面评价这部视频,.............
  • 回答
    《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对某个“视频软件”的描绘,不如说是借由这个载体,深入揭示了中国农村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侧面,尤其是那些被许多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它触及了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个体生存的复杂议题,并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呈现出来.............
  • 回答
    将废旧乡村学校改造成养老院,对于海归设计师来说,这不仅是一项有社会意义的改造项目,也是一个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绝佳机会。这样的项目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并且在适老化设计方面,也为农村老人提供了提升生活质量的独特契机。 如何评价海归设计师将废旧乡村学校改成养老院?从多个维度来看,这项改.............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小伙子带着城里那位光鲜亮丽、一看就洋气又漂亮的女神回农村老家过年,这本身就挺抓人眼球的,周围肯定不少邻居、亲戚都竖着耳朵听,眼睛也跟着转。首先,从这个小伙子的角度来看,他能把这么优秀的另一半带回家,这说明他挺有自信,也挺愿意分享自己的幸福。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个挺让人纠结的事儿。一方面,那是咱农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惯,晒粮食那是大事,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口粮,也关系到收成的好坏。另一方面,这公路是大家伙出门办事儿的路,车来车往的,晒在路中间,说实话,挺碍事的,也挺危险。农民晒粮的心情,咱得先理解了。你想啊,辛辛苦苦一年,总算把粮食收上来了.............
  • 回答
    彭湃,这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他的评价历来复杂且充满争议。要详细评价彭湃,需要从他的出身、思想、行动、成就以及其局限性和争议点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出身与早期经历:革命的种子在富裕家庭中孕育彭湃出生于广东海丰县的一个显赫的士绅家庭,祖父彭绍升曾任广东按察使,家境.............
  • 回答
    这真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它触及了艺术市场、艺术家价值、创作动机以及我们对“艺术”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农妇200元的“作品”与周春芽500万+的“大作”放在一起PK,本身就带有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也足以引发我们深思。首先,我们得清晰地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PK,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较量,而是两种截然不.............
  • 回答
    农心杯,中国围棋的“大考”,每一次都牵动着无数棋迷的心。而芈昱廷这次在农心杯上的表现,无疑又是一场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与其说是一场棋局的胜负,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坚持、失误、以及“反反转”的精彩演绎。“逆风翻盘”的序曲:从连胜到关键一战农心杯历来是中国队最难以逾越的关卡之一,尤其是面对韩国的强大.............
  • 回答
    《哈哈农夫》这篇写给杨超越的手记,从编导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杨超越这个年轻艺人的观察和情感投射。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节目人物的介绍,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试图去理解、去记录、去表达对一个人的复杂感受。首先,手记的基调非常值得玩味。 它没有用那种过于官方、套路化的溢美之词,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