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海归设计师将废旧乡村学校改成养老院?哪些适老化设计能从本质上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回答
将废旧乡村学校改造成养老院,对于海归设计师来说,这不仅是一项有社会意义的改造项目,也是一个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绝佳机会。这样的项目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并且在适老化设计方面,也为农村老人提供了提升生活质量的独特契机。

如何评价海归设计师将废旧乡村学校改成养老院?

从多个维度来看,这项改造项目值得高度肯定:

1. 社会价值与意义的突出:

解决农村养老难题: 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居家养老条件简陋等诸多养老难题。将废旧学校改造为养老院,直接为农村老人提供了集中、专业的照料服务,缓解了家庭照料的压力,也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化乡村空间资源: 废弃的乡村学校往往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社区情感。将这些闲置的建筑重新利用,赋予新的生命力,避免了拆除浪费,也保留了乡村的文化肌理,是对乡村空间的“二次激活”。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海归设计师带来的现代设计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与乡村的传统特色相结合,能够提升乡村养老院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促进城乡人才、资源和文化的交流。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养老院的运营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厨师、维修人员等,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稳定乡村人口,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 设计理念的创新与落地:

“回溯”与“新生”的结合: 海归设计师通常具备跨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学校原有的建筑特点和空间尺度,同时又能融入现代化的适老化设计理念。这种“回溯”历史,“新生”空间的设计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既有怀旧感又不失现代舒适度的居住环境。
人性化与功能性的平衡: 成功的改造项目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翻新,更在于对老人生活需求的深刻理解。海归设计师能够将国际上先进的适老化设计原则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和设施配置,在满足基本生活功能的同时,更注重提升老人的居住体验和心理感受。
文化元素的融入: 乡村学校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教育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优秀的海归设计师会挖掘并保留这些元素,例如将教室改造成活动室,保留操场作为活动空间,或者将学校的校徽、老照片等作为装饰,让养老院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一个充满回忆和情感连接的社区。
可持续性的考量: 在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等方面,现代设计往往更注重可持续性。例如,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设计减少能源消耗,选择环保、易清洁的材料,这对于乡村养老院的长期运营和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

3. 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改造废旧学校可能面临结构加固、消防安全、水电管线更新等工程难题。同时,农村地区可能在技术支持、人才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短板。此外,如何在保留乡村特色与满足现代养老需求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一个设计上的挑战。
机遇: 乡村学校的改造为设计师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可以尝试更具实验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同时,由于是乡村项目,往往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为设计的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总体评价: 海归设计师将废旧乡村学校改造成养老院,是一项极具前瞻性、创新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举措。它将现代设计智慧与乡村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乡村空间的活化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不仅是对建筑的改造,更是对乡村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哪些适老化设计能从本质上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本质上提升”意味着设计的落地性、普适性以及对老人身心健康的深远影响,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或概念性的设计。以下是一些能从本质上提升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适老化设计,并会详细阐述:

一、安全与便捷的居住环境设计:

1. 无障碍通行与防滑设计:
无障碍坡道与低门槛: 在所有出入口、房间之间以及楼层之间设置坡度平缓(坡度不大于1:12)的无障碍坡道,替代或补充楼梯。所有门槛应低于2厘米,甚至做到完全平齐。这对于使用助行器、轮椅的老人至关重要,避免了跌倒风险,提升了行动自由度。
防滑地面材料: 在所有区域,特别是厨房、卫生间、走廊、楼梯和公共活动区,使用防滑性能好的地面材料,如哑光瓷砖、防滑地板、橡胶垫等。地面应保持干燥,避免积水。即使是光滑的石材,也应选择表面有纹理或做过防滑处理的。
扶手设计: 在走廊、楼梯、卫生间、淋浴区、床边等老人容易站起、坐下或需要支撑的地方,安装牢固且高度适宜的扶手(高度一般在7085厘米之间)。扶手应是圆形的,直径约3.54.5厘米,方便抓握,并有防滑纹理。楼梯两侧扶手应延伸至台阶两侧,方便上下。

2. 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动线设计:
紧凑且流畅的动线: 减少不必要的迂回和长距离行走。例如,将卧室、卫生间、起居室布置在同一层或相近区域。厨房和餐厅的位置也应便利。
开阔的活动空间: 每个房间都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在床边、桌边和活动区域。避免过多的家具堆积,确保轮椅或助行器能轻松通过。
充足的采光与通风: 乡村学校原有的建筑结构往往有很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改造时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优化这些优势。大面积的窗户能提供充足的自然光,改善老人情绪,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良好的通风则能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疾病传播。

3. 易于操作的门窗与家具设计:
推拉门或轻便的平开门: 使用易于推拉的门,特别是带杠杆式把手的门,而非小巧的圆形旋钮。房间门宽度应保证轮椅可通过(一般不小于85厘米)。
易操作的窗户: 窗户应易于开启和关闭,例如使用摇杆式开关。高度适中,方便老人向外眺望。
安全圆角家具: 所有家具的边角都应做圆角处理,避免尖锐的磕碰。家具的高度也应考虑老人坐姿和站姿的便利性,例如,桌子高度适中,床的高度便于上下。

二、舒适健康的居住体验设计:

1. 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房间设计:
温馨的色彩搭配: 选择柔和、温暖、对比度适中的色彩,避免过于刺眼或单调的颜色。颜色可以根据老人的个人喜好进行调整,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
智能照明系统: 引入感应式照明,例如在夜间走廊、卫生间设置感应灯,老人起床时自动亮起,方便出行。灯光亮度可调,主光源宜为暖白光,营造温馨感。
适宜的温湿度控制: 确保室内温度适宜,冬季保暖,夏季凉爽。可引入新风系统或独立的空气净化设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人性化的卫生间设计: 除了防滑和扶手外,卫生间应配备易于操作的马桶(高度约4550厘米,带扶手),方便淋浴的花洒(可调节高度,带淋浴座椅),以及充足的置物空间。

2. 促进社交与活动的空间设计:
多功能活动室: 改造原有的教室或图书馆,设置集阅读、棋牌、手工艺、音乐欣赏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空间应宽敞明亮,配备舒适的座椅,方便老人交流互动。
户外活动空间: 改造学校操场为平整、安全、绿化良好的休憩和活动场所。设置带靠背的座椅、简单的健身器材(如太极推手器、漫步机等),鼓励老人户外散步、锻炼和交流。考虑设置小型菜园或花园,让老人参与园艺活动。
社区连通性: 如果可能,设计与村庄社区便捷连接的通道或区域,方便老人参与社区活动,与邻里交流。

3. 心理慰藉与情感支持的设计:
怀旧与回忆空间: 保留和展示学校原有的历史痕迹,如黑板、旧课桌、校训、照片墙等,唤起老人的美好回忆,增强归属感和安全感。
绿化与景观设计: 在室内外引入绿植,营造生机勃勃的自然氛围。选择老人熟悉或喜爱的花草树木,让环境充满生气,同时也能促进情绪的舒缓。
家庭式用餐体验: 将食堂设计得像家庭餐厅一样温馨,允许老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并提供一个可以边用餐边交流的社交空间。避免冷冰冰的集体食堂感觉。

三、智能化与个性化服务的辅助设计:

1. 辅助用具的便利化:
智能床具: 可调节高度和角度的床,方便老人上下床和休息。
呼叫系统: 在卧室、卫生间、活动区等关键位置设置易于触碰的紧急呼叫按钮,确保老人遇到紧急情况能及时求助。
辅助行走工具: 提供轻便易用的轮椅、助行器等,并为这些工具的存放和充电提供便利。

2. 信息与沟通的无障碍:
简易易懂的指示牌: 所有指示牌应使用大字体、清晰的图标和简洁的文字,并采用对比度高的颜色。
便于沟通的设备: 提供易于操作的电话、视频通话设备,方便老人与家人保持联系。
数字化的健康管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简单的健康监测设备(如血压计、血糖仪),并将数据上传至管理系统,方便医护人员或家人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

总结:

从本质上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理解和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即安全、舒适、尊严和连接。海归设计师的价值在于将国际先进的适老化理念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精细化的设计,让废弃的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能成为一个承载爱与关怀,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的温暖家园。这需要设计者深入社区,倾听老人心声,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设计细节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材施教,因老施援

  有的老人需要物质保障,有的老人需要精神需求

  有的老人希望提笼架鸟钓鱼下棋

  有的老人需要超市排队特价鸡蛋

  有的老人儿孙满堂对天伦之乐不屑一顾

  有的老人孤苦伶仃对世态炎凉颇有感悟

  当然了,指望他人去满足这些东西太难了,亲生子女时候多了都嫌烦,所以对于老人的适老化设计应该主要向扶助老人自力更生方向发展。比如公共场所少楼梯多缓坡,有钱的地方可以考虑电动的升降。

  昨天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地铁口的无障碍通道停满了电动车,蓦然惊醒,以前根本没在乎过那种东西,现在一想,有时候无意间堵住的,就是别人唯一的通路。

  所以,适老化建设还是应该着重落地,以扶为主,以帮为辅,帮扶结合,才是正路。

user avatar

周末在家看完了这一期,看的时候就想到了之前同样一档家装节目翻车的新闻,很多人应该都有印象。



那一次节目选取的主人公是甘肃68岁老农杜兴昌。他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人要有根有底”,希望通过老宅翻新让子女回家时能适应一些,甚至是成为子女退休后的居住地,而邻居们的“二楼小洋房”羡煞了他,已经和设计师说明了自己的需求,但是最后的成品却和委托人心中的样子大相径庭,设计师完全朝着自己心中追求的的艺术性去设计房子。


只是这样朴素的愿望,并没有被达成。设计师陶磊交出的“红砖毛坯房”,以及132万的高昂花费,被很多人吐槽。


相比之下,这次《设计理想家》的改造,简直是很好的正面例子,首先这次是张北县政府委托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发来邀请,为张北县郝家营乡幸福互助院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两个可以给老人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这期是这个节目的收官最后一期,之前都是二胎家庭、小夫妻、单身独居这些群体的装修改造,这次把人群转移到了“老人”这一群体,虽然这一期的收视率可能不会很高,但是把视角对到这一弱势群体,不得不说,节目组真的很有心,当一个企业或者国家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这才是一个进步有担当的体现。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而这在十年前的数据还只有13.26%(上涨5.44%)。


对于很多农村的房子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设计,只是简单的装修完成就入住了,但是如果房屋内设置不合理,老年人群很有可能面临滑倒、摔跤或被家具棱角撞伤等风险。


所以适老化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安装防滑、防水、除菌的地板墙面;布局简洁减少地面障碍;减少尖锐家具的使用,选用更为圆滑的家具;装修材料尽量选择健康的环保材料等等。


那回到节目本身,三位设计师也是非常专业,在到达前就做了十足的准备,到达后也是一位位的了解老人的想法,根据老人的需求和想法完成设计,最终的成果也是非常不错,而且做到了很强的可复制性,节目播出后,也可以给到更多像张北县郝家营乡幸福互助院这样的地方一些借鉴作用。


三位设计师是真的很用心的在做好这件事情,实地考察房间,找到现有一些影响老人使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室内插座太低老人不方便弯腰使用。


升级成为双控开关,方便老人们两边都可以开关,不用跑来跑去!


不仅仅是现有的问题,设计师还给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合理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呼救按钮,防止老人出现意外情况时候无法通知人!


除了设计师自己表面上看到的问题,还去采访了23位老人,结合他们的爱好和需求,以及每日的行动线,进行细节上的设计,比如有些老人想要有液晶电视、有些老人觉得椅子太高了、想要偏蓝色黄色的装修颜色等等!



收集好老人们的需求后,其它的就可以发挥设计师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做好适老化设计。包括色彩搭配选择暖色调、材料选择抗菌防滑可以更好保护老人、布局以舒适安全为主,方便老人日常使用!


最后聊聊问题提到的,“哪些「适老化设计」能从本质上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其实这个节目里面已经展示的很好了,我就结合节目内容说说吧!

颜色

对于老年人来说,视力的逐渐衰退,对于家里的光线要求会比较高,配色建议以暖色调低饱和度为主,可以营造温馨宁静的氛围。

圆角化设计

防磕碰是适老化改造的一大重点,老人容易碰到的家具最好都有做圆角或包边处理,或是比较柔软的材质。



简约舒适为主


简约舒适是适老化改造的一大标准,过多的装饰不容易清理,一些小的易碎的复杂的装饰品也会成为生活上的累赘。


考虑轮椅使用需求

一般的住宅通道在80cm左右,但适老化需要考虑到轮椅能够顺畅通过,门和通道则需要达到90cm,过程中也要注意最好不要有阶梯,有的话要做好无障碍通道!


过道扶手

过道一定要宽敞,在拐弯处安装扶手,扶手直径控制在35mm左右即可,方便老人走动。


地板材料选择

地板选择防水、防滑、环保抗菌的材料,可以更好的保护老人,防止出现滑倒的情况。


紧急按钮

最好能够在床、客厅、卫生间安装紧急呼叫按钮,防止老人出现意外摔倒等情况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智能设备

对老年人来说,语音遥控的智能平板,比复杂的操作面板更方便,让老人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


看到节目最后,才知道这个是阿里巴巴的公益项目,不得不说阿里近几年在公益上真的做了很多事情,这次张北县郝家营乡幸福互助院的改造,让那里的老人们来说能让自己有所依、有所乐、有所安,真的非常有意义!

user avatar

从结构设计上来讲,把学校改为养老院还是很合适的。

首先,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对不同类建筑有了明确的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时,中小学校和养老院都是“乙类”建筑,也就是“重点设防类”建筑,在抗震设防要求上比普通的“丙类”建筑要求更高,这也是考虑了学校和养老院里的使用者在地震时的逃生能力比普通人差一些。“丙类”建筑主要是指一般建筑,例如住宅,小型商场等,在抗震设防类别上,属于“标准设防类”。

其次,学校和养老院的设计使用荷载都基本一致,老规范都是每平米200kg,从学校改为养老院,不会产生大范围加固需求。

再次,学校的教室一般为大开间,养老院的住房一般为小开间,从大开间改为小开间比较容易,只要采用轻体隔墙,结合装修做法,一般也不会超载,精细化设计也不用加固楼板或者简单加固。而从反之则很难,从小开间房间改为大开间房,需要拆除很多墙体,就需要对结构进行大范围加固了,土建成本会上升。

从学校改为养老院,结构需要改动的,主要是电梯。很多中小学不设电梯,或者即使设电梯,也是比较小型的民用电梯,而不是医院里那种可以放病床的医用电梯。而养老院的老人,有些需要轮椅,危机情况需要病床、担架进电梯,因此,学校改养老院,一般需要新增设电梯,需要在楼板开洞,会有局部加固需求。

综合以上几点,仅从结构设计调度分析,学校改养老院还是挺合适的,不需要对结构大动干戈,当然,结构自身有问题的除外。

user avatar

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有起居上的关怀照顾,也要有精神上的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好的养老院应该提供的。

可是要维持一个好的养老院,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农村老人恰恰是经济不富裕的一群,那么这些养老院的运营怎么搞,怎么能切实地保证这些硬件和软件条件能一直维持下去?

今天我想讲讲另外一个关于养老的故事,一个自发自强的养老故事。

这个故事恰巧也发生在河北,这个地方叫肥乡县,它地处河北南部黑龙港流域,下辖9个乡镇,265个行政村,人口36.8万,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级财政困难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留守老人不断增加,而现有的养老机构不能覆盖农村老人,而经营型养老机构收费很高,大多数农村老人及其子女根本负担不起。

肥乡县老年人有4.38万,其中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一共1.3万,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0%。

作为经济贫困县,财政压力巨大,可是这些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是得解决啊,怎么办?

他们不但办了养老院,还办的有声有色,这里我放一张照片。

这是肥乡前屯村的互助幸福院,是一栋二层红色小楼。

这个养老院其实是村集体利用闲置房屋进行改造的,日常的水、电、暖等开支由县里给一部分补贴。

二楼栏杆上挂什么?这就是他们的秘诀:“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

你肯定猜出来了,他们的“互助幸福院”是一种互助养老模式,让村里的老人们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在自家门口也能享受好的养老服务。

养老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生活值日、打扫庭院、卫生监督等都由老人自己完成,村干部担任管理员。让老人们彼此照顾,相互服务,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这个养老院不大,但是非常整洁,走进去感到很温馨,走廊墙面上贴心的安装着供老人行动的扶手,在娱乐室里,可以看到老人们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厨房的配套设施齐全,同时还配备了村卫生员的入驻,给老人们提供了健康生活的保障。

这个互助幸福院的实际运转,其实是靠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身体好的老人照顾身体弱的老人,实现养老服务的传帮带。

在我们整个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下,这个养老思路值得借鉴推广,让“低龄老年人”这个群体既可以发挥余热,给他们满足感,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高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user avatar

大概看了下新闻,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无论如何这也算是件好事。

农村的孤寡老人其实很多,相比于经济发达服务业普及的城市,许多农村的养老资源非常缺乏,近乎没有,上了年纪的老人除了待在家里,得人看顾,否则也就是等死的下场了。

我姑公身体虚弱,长期卧病在床,家中两儿,一个是领养,一个是他兄弟的儿子(也是从小带在身边抚育)。两儿长年在江上开船,水里讨生活,谁也不管他。周边邻居看不过去,可怜他,时不时给他做点饭,带点吃的东西之类,不然饿死家中也没人知道。

姑公风烛残年,晚年凄凉,我姑婆去世没几年,他也跟着去了,到底是饿死还是病死还是绝望而死,则没人知道了。

现在很多乡镇的人口往城市里迁移,村里的希望小学废旧学校越来越多,笔者亲眼目睹的也有很多。这些资源能够被重新装修,激活利用,能够提升一些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我觉得挺好的。

但这个是需要地方基层去组织大量人力和投入许多资源才能做好的事情,单单依靠组织和单位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很难推广和维持,毕竟无利不起早,没有什么功劳只有苦劳的事没有多少人愿意干。

世上很多事,难的不是开始,而是维持和运转,而这些事情往往需要极其强大的力量才能流动,仅仅依靠道德和爱心是没办法持续运行的!

虽然不看好它的前景,至少在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阶段来看,不具备推广的可能性,但至少,对当地的一些老人来说,是有益处和价值的。

就像每天都有很多小鱼搁浅在海滩,有人路过的时候顺手帮助一些小鱼脱困,放回海里,也许并无太大的意义和用处,但至少对那些获救的鱼来说,它是在意的,对它是有意义的。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另外一个新闻:

我们暂时抛开企业参与的“目的”暂时不谈!只谈题目里提到的这种方式对于“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首先,必须肯定,做这件事的设计师,出发点一定是好的!我相信她们是真的希望自己的设计能给老人带来幸福!

但是,有句话叫:“因地制宜!”

“房屋的改造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多大呢?”


其实,很早很早以前,就有过这样的情况——“让在农村生活习惯的老人到城市生活,他们很多人不习惯!”

有些在城市生活的子女,希望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城市“享福”,结果,父母却觉得“并不享福”!有很多最终又回到了农村生活........

是城市里物质条件不好?

个人认为,对于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需要的是晚年的“安稳”生活,不需要物质条件上有多大的改善!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陪伴”!不仅仅是亲人的陪伴!虽然那种陪伴对他们是最重要的!


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包括作品,确实做到了满足了她们视频中“调查”的情况,但这不代表,这些“调查”的情况,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就像是文章开头的那个新闻,古天乐捐助的爱心学校,是真心真意的,相信他也提前做过一些调查,也确实帮助了很多的孩子,但,十年,甚至几年之后,当年的“爱心”就被“荒废”了.......其实,报道里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有没有这种“爱心学校”在建成之后,压根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呢?

而现在这种由“企业”发起的“改造”,会不会也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呢?

个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作为一个广告人,曾经接触过城市里“养老院”的客户,在跟客户的沟通中,我也从多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口中了解过,养老院的里的生活,并没有我们这些“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且不说那些“虐待”等黑暗面的东西,即便是这些养老院里的老人平日的生活,不同家庭的老人,遇到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考虑到最近经常有回答因为“违反规定”被删除,所以,言尽于此,多的就不多说了........

想表达的就是,有些看似简单的“提升”,要做的恐怕是经过多方面,系统的,深入的调查之后,再确立的项目!只是,作为参与企业,他们能这么做的几率有多大呢?


最后,作为旁观者,我也只能说:“聊胜于无!”,我相信,我这个回答之后,会有人说我“光说不练”,所以,不多说了,只是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毕竟,当看到古天乐先生捐赠的学校,建成之后不久就荒废了,还是有点感慨的!真心希望,每一份爱心都能发挥它做大的作用!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