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因老施援
有的老人需要物质保障,有的老人需要精神需求
有的老人希望提笼架鸟钓鱼下棋
有的老人需要超市排队特价鸡蛋
有的老人儿孙满堂对天伦之乐不屑一顾
有的老人孤苦伶仃对世态炎凉颇有感悟
当然了,指望他人去满足这些东西太难了,亲生子女时候多了都嫌烦,所以对于老人的适老化设计应该主要向扶助老人自力更生方向发展。比如公共场所少楼梯多缓坡,有钱的地方可以考虑电动的升降。
昨天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地铁口的无障碍通道停满了电动车,蓦然惊醒,以前根本没在乎过那种东西,现在一想,有时候无意间堵住的,就是别人唯一的通路。
所以,适老化建设还是应该着重落地,以扶为主,以帮为辅,帮扶结合,才是正路。
周末在家看完了这一期,看的时候就想到了之前同样一档家装节目翻车的新闻,很多人应该都有印象。
那一次节目选取的主人公是甘肃68岁老农杜兴昌。他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人要有根有底”,希望通过老宅翻新让子女回家时能适应一些,甚至是成为子女退休后的居住地,而邻居们的“二楼小洋房”羡煞了他,已经和设计师说明了自己的需求,但是最后的成品却和委托人心中的样子大相径庭,设计师完全朝着自己心中追求的的艺术性去设计房子。
只是这样朴素的愿望,并没有被达成。设计师陶磊交出的“红砖毛坯房”,以及132万的高昂花费,被很多人吐槽。
相比之下,这次《设计理想家》的改造,简直是很好的正面例子,首先这次是张北县政府委托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发来邀请,为张北县郝家营乡幸福互助院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两个可以给老人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这期是这个节目的收官最后一期,之前都是二胎家庭、小夫妻、单身独居这些群体的装修改造,这次把人群转移到了“老人”这一群体,虽然这一期的收视率可能不会很高,但是把视角对到这一弱势群体,不得不说,节目组真的很有心,当一个企业或者国家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这才是一个进步有担当的体现。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而这在十年前的数据还只有13.26%(上涨5.44%)。
对于很多农村的房子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设计,只是简单的装修完成就入住了,但是如果房屋内设置不合理,老年人群很有可能面临滑倒、摔跤或被家具棱角撞伤等风险。
所以适老化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安装防滑、防水、除菌的地板墙面;布局简洁减少地面障碍;减少尖锐家具的使用,选用更为圆滑的家具;装修材料尽量选择健康的环保材料等等。
那回到节目本身,三位设计师也是非常专业,在到达前就做了十足的准备,到达后也是一位位的了解老人的想法,根据老人的需求和想法完成设计,最终的成果也是非常不错,而且做到了很强的可复制性,节目播出后,也可以给到更多像张北县郝家营乡幸福互助院这样的地方一些借鉴作用。
三位设计师是真的很用心的在做好这件事情,实地考察房间,找到现有一些影响老人使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室内插座太低老人不方便弯腰使用。
升级成为双控开关,方便老人们两边都可以开关,不用跑来跑去!
不仅仅是现有的问题,设计师还给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合理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呼救按钮,防止老人出现意外情况时候无法通知人!
除了设计师自己表面上看到的问题,还去采访了23位老人,结合他们的爱好和需求,以及每日的行动线,进行细节上的设计,比如有些老人想要有液晶电视、有些老人觉得椅子太高了、想要偏蓝色黄色的装修颜色等等!
收集好老人们的需求后,其它的就可以发挥设计师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做好适老化设计。包括色彩搭配选择暖色调、材料选择抗菌防滑可以更好保护老人、布局以舒适安全为主,方便老人日常使用!
最后聊聊问题提到的,“哪些「适老化设计」能从本质上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其实这个节目里面已经展示的很好了,我就结合节目内容说说吧!
对于老年人来说,视力的逐渐衰退,对于家里的光线要求会比较高,配色建议以暖色调低饱和度为主,可以营造温馨宁静的氛围。
防磕碰是适老化改造的一大重点,老人容易碰到的家具最好都有做圆角或包边处理,或是比较柔软的材质。
简约舒适是适老化改造的一大标准,过多的装饰不容易清理,一些小的易碎的复杂的装饰品也会成为生活上的累赘。
一般的住宅通道在80cm左右,但适老化需要考虑到轮椅能够顺畅通过,门和通道则需要达到90cm,过程中也要注意最好不要有阶梯,有的话要做好无障碍通道!
过道一定要宽敞,在拐弯处安装扶手,扶手直径控制在35mm左右即可,方便老人走动。
地板选择防水、防滑、环保抗菌的材料,可以更好的保护老人,防止出现滑倒的情况。
最好能够在床、客厅、卫生间安装紧急呼叫按钮,防止老人出现意外摔倒等情况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对老年人来说,语音遥控的智能平板,比复杂的操作面板更方便,让老人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
看到节目最后,才知道这个是阿里巴巴的公益项目,不得不说阿里近几年在公益上真的做了很多事情,这次张北县郝家营乡幸福互助院的改造,让那里的老人们来说能让自己有所依、有所乐、有所安,真的非常有意义!
从结构设计上来讲,把学校改为养老院还是很合适的。
首先,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对不同类建筑有了明确的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时,中小学校和养老院都是“乙类”建筑,也就是“重点设防类”建筑,在抗震设防要求上比普通的“丙类”建筑要求更高,这也是考虑了学校和养老院里的使用者在地震时的逃生能力比普通人差一些。“丙类”建筑主要是指一般建筑,例如住宅,小型商场等,在抗震设防类别上,属于“标准设防类”。
其次,学校和养老院的设计使用荷载都基本一致,老规范都是每平米200kg,从学校改为养老院,不会产生大范围加固需求。
再次,学校的教室一般为大开间,养老院的住房一般为小开间,从大开间改为小开间比较容易,只要采用轻体隔墙,结合装修做法,一般也不会超载,精细化设计也不用加固楼板或者简单加固。而从反之则很难,从小开间房间改为大开间房,需要拆除很多墙体,就需要对结构进行大范围加固了,土建成本会上升。
从学校改为养老院,结构需要改动的,主要是电梯。很多中小学不设电梯,或者即使设电梯,也是比较小型的民用电梯,而不是医院里那种可以放病床的医用电梯。而养老院的老人,有些需要轮椅,危机情况需要病床、担架进电梯,因此,学校改养老院,一般需要新增设电梯,需要在楼板开洞,会有局部加固需求。
综合以上几点,仅从结构设计调度分析,学校改养老院还是挺合适的,不需要对结构大动干戈,当然,结构自身有问题的除外。
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有起居上的关怀照顾,也要有精神上的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好的养老院应该提供的。
可是要维持一个好的养老院,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农村老人恰恰是经济不富裕的一群,那么这些养老院的运营怎么搞,怎么能切实地保证这些硬件和软件条件能一直维持下去?
今天我想讲讲另外一个关于养老的故事,一个自发自强的养老故事。
这个故事恰巧也发生在河北,这个地方叫肥乡县,它地处河北南部黑龙港流域,下辖9个乡镇,265个行政村,人口36.8万,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级财政困难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留守老人不断增加,而现有的养老机构不能覆盖农村老人,而经营型养老机构收费很高,大多数农村老人及其子女根本负担不起。
肥乡县老年人有4.38万,其中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一共1.3万,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0%。
作为经济贫困县,财政压力巨大,可是这些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是得解决啊,怎么办?
他们不但办了养老院,还办的有声有色,这里我放一张照片。
这是肥乡前屯村的互助幸福院,是一栋二层红色小楼。
这个养老院其实是村集体利用闲置房屋进行改造的,日常的水、电、暖等开支由县里给一部分补贴。
二楼栏杆上挂什么?这就是他们的秘诀:“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
你肯定猜出来了,他们的“互助幸福院”是一种互助养老模式,让村里的老人们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在自家门口也能享受好的养老服务。
养老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生活值日、打扫庭院、卫生监督等都由老人自己完成,村干部担任管理员。让老人们彼此照顾,相互服务,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这个养老院不大,但是非常整洁,走进去感到很温馨,走廊墙面上贴心的安装着供老人行动的扶手,在娱乐室里,可以看到老人们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厨房的配套设施齐全,同时还配备了村卫生员的入驻,给老人们提供了健康生活的保障。
这个互助幸福院的实际运转,其实是靠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身体好的老人照顾身体弱的老人,实现养老服务的传帮带。
在我们整个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下,这个养老思路值得借鉴推广,让“低龄老年人”这个群体既可以发挥余热,给他们满足感,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高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大概看了下新闻,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无论如何这也算是件好事。
农村的孤寡老人其实很多,相比于经济发达服务业普及的城市,许多农村的养老资源非常缺乏,近乎没有,上了年纪的老人除了待在家里,得人看顾,否则也就是等死的下场了。
我姑公身体虚弱,长期卧病在床,家中两儿,一个是领养,一个是他兄弟的儿子(也是从小带在身边抚育)。两儿长年在江上开船,水里讨生活,谁也不管他。周边邻居看不过去,可怜他,时不时给他做点饭,带点吃的东西之类,不然饿死家中也没人知道。
姑公风烛残年,晚年凄凉,我姑婆去世没几年,他也跟着去了,到底是饿死还是病死还是绝望而死,则没人知道了。
现在很多乡镇的人口往城市里迁移,村里的希望小学废旧学校越来越多,笔者亲眼目睹的也有很多。这些资源能够被重新装修,激活利用,能够提升一些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我觉得挺好的。
但这个是需要地方基层去组织大量人力和投入许多资源才能做好的事情,单单依靠组织和单位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很难推广和维持,毕竟无利不起早,没有什么功劳只有苦劳的事没有多少人愿意干。
世上很多事,难的不是开始,而是维持和运转,而这些事情往往需要极其强大的力量才能流动,仅仅依靠道德和爱心是没办法持续运行的!
虽然不看好它的前景,至少在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阶段来看,不具备推广的可能性,但至少,对当地的一些老人来说,是有益处和价值的。
就像每天都有很多小鱼搁浅在海滩,有人路过的时候顺手帮助一些小鱼脱困,放回海里,也许并无太大的意义和用处,但至少对那些获救的鱼来说,它是在意的,对它是有意义的。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另外一个新闻:
我们暂时抛开企业参与的“目的”暂时不谈!只谈题目里提到的这种方式对于“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首先,必须肯定,做这件事的设计师,出发点一定是好的!我相信她们是真的希望自己的设计能给老人带来幸福!
但是,有句话叫:“因地制宜!”
“房屋的改造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多大呢?”
其实,很早很早以前,就有过这样的情况——“让在农村生活习惯的老人到城市生活,他们很多人不习惯!”
有些在城市生活的子女,希望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城市“享福”,结果,父母却觉得“并不享福”!有很多最终又回到了农村生活........
是城市里物质条件不好?
个人认为,对于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需要的是晚年的“安稳”生活,不需要物质条件上有多大的改善!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陪伴”!不仅仅是亲人的陪伴!虽然那种陪伴对他们是最重要的!
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包括作品,确实做到了满足了她们视频中“调查”的情况,但这不代表,这些“调查”的情况,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就像是文章开头的那个新闻,古天乐捐助的爱心学校,是真心真意的,相信他也提前做过一些调查,也确实帮助了很多的孩子,但,十年,甚至几年之后,当年的“爱心”就被“荒废”了.......其实,报道里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有没有这种“爱心学校”在建成之后,压根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呢?
而现在这种由“企业”发起的“改造”,会不会也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呢?
个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作为一个广告人,曾经接触过城市里“养老院”的客户,在跟客户的沟通中,我也从多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口中了解过,养老院的里的生活,并没有我们这些“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且不说那些“虐待”等黑暗面的东西,即便是这些养老院里的老人平日的生活,不同家庭的老人,遇到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考虑到最近经常有回答因为“违反规定”被删除,所以,言尽于此,多的就不多说了........
想表达的就是,有些看似简单的“提升”,要做的恐怕是经过多方面,系统的,深入的调查之后,再确立的项目!只是,作为参与企业,他们能这么做的几率有多大呢?
最后,作为旁观者,我也只能说:“聊胜于无!”,我相信,我这个回答之后,会有人说我“光说不练”,所以,不多说了,只是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毕竟,当看到古天乐先生捐赠的学校,建成之后不久就荒废了,还是有点感慨的!真心希望,每一份爱心都能发挥它做大的作用!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