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火星车直传地球,数据速度 16bps,优先发送着陆期间采集的数据和机体本身自检数据,方便下一步工作。
图像数据,数据量大,但对工作展开意义不大,要延后。等周二,火星车和轨道器建立中继链接后再发。
图像数据应该会有100米悬停图像和着陆过程中的监视拍照。
题外话,我国航天的一贯特色,工程操作大于宣传炒作。国内的航空、航天迷要学会习惯等待。
但反之,在互联网传播越来越快、越来越广的今天,老是把宣传放到二线,甚至说句话都不愿意,那就很有问题了。一时半会不给图可以,哪怕央媒上说一句:大家等一下,目前优先工程数据,之后网速快了,就有图,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宣传阵地全靠老航天迷用爱发电给别人解释,口水仗打的心累,这时候还有心思分辨谁是黑、谁是不懂的路人吗?没心思的,结果往往是无辜路人被骂。你们说这是在维护航天形象还是毁掉航天形象?
宣传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占领了。让不专业的人占领,和让敌人占领,没太大差别。
新消息就放前面了:
这个帖子的消息会新一些,建议来看这个帖子:
大图来了(均来自微博)现在有分析,有数据,有图,还有酸中国航天不行的,那就是纯杠,让子弹多飞一会,中国航天绝不让人失望,牛逼!!!!!!
有人在评论区问了个问题:为什么海盗2号下去25S就有照片回来?答主是通信小白,因此希望有大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可能吗?如何做到这么短时间回传呢?
天问一号轨道器确认变轨成功进入中继轨道,周期8.2 h, 远点高度 15970 km, 近点高度261km. 这个轨道每3圈在近点过祝融着陆区一次。 现在别急,确定火星车状态比什么都重要,有了通讯链路照片视频都会有的,先干正事。
建立链路以后,环绕器的中继威力就会显现,地球日一天绕火星3圈,经过着陆区火空时,祝融火星车就会和环绕器建立通讯链路(UHF或X波段),上传给环绕器20Mbit(2.5MB)或50Mbit(6.25MbpB)的数据,环绕器择机回传地球。
可以看一下文中的天线图,很小,轨道器上的天线口径也仅仅2.5m,好多人说美国怎么传那么快,当然了,它们有三颗可以用来中继的卫星,毅力号的传输速度都到250Mbit,一次还能传8分钟,中国这才第一次火星探测,美国成功第五次,算上失败得十几次了,
再来几回,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
下面是轨道的gmat图(图源微博)
天问一号飞了200多天,设备的状态可能还需要调试,日火距离远,光靠祝融号自己传输,传输速度可能跟限速的百度网盘似的,而且也传输不了大的文件,只能是一些系统参数,这时就需要天问一号的轨道器作为中继通信,但是轨道器在绕火星转,所以得飞到祝融号头上才能中继信息,不像探月那样我们可以在拉格朗日点放中继星,火星太远了,此外,火星环境复杂,最低气温-140摄氏度,平均温度零下60左右,还会有龙卷风沙尘暴之类的恶劣天气,运气不好碰到了火星车会关机保护,所以照片还得等等官方发布。
下面的话引用自微博博主@PhiLeafSpace:
祝融号火星车设计了超高频(UHF)、X频段两种不同频率的数传链路。UHF链路作为主用数传链路,实现对环绕器的数据传输,数据率适中,但传输距离有限,只有当环绕器处于近火弧段时才能进行数传。出于简单方便考虑,UHF天线通常设计为固定天线,没有自主指向控制需求。
X频段链路采用可转动式定向天线,可以实现直接对地传输,但数据率太低,难以满足图像数据传输需求,通常用于应急状态;也可以实现对环绕器的数传,数据率相对较高,但存在天线指向控制需求,当环绕器位于近火弧段时,由于其方位角和高度角快速变化,对火星车定向天线提出了更高的指向控制要求。
根据这两种频段的特性,祝融号设计了两种通信数传机制:一是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二是器间通信(UHF为主,X频段为辅)。
1.X频段直接对地通信:持续时间长,但数传速率极低,仅为16bps,故主要用于传输工程遥测数据以供判断火星车状态,传输图像啥的是不可能的
2.器间通信(UHF为主,X频段为辅):持续时间短,但数传速率较高,主要用于传输图像及科学探测数据。环绕器在中继通信轨道运行期间,祝融号每一个火星日(sol)可与处在近火弧段的环绕器进行一次器间UHF双向通信,每次约8~10min,平均数传速率约38kbps,平均数传量20Mbit;受供电约束影响,每3sol才能与处在远火弧段的环绕器进行一次器间X频段通信(单向,只可发送),每次约25min,数传速率约32kbps,数传量约50Mbit。
引用完毕,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原博主微博啊。
叶培建院士的ppt也展示了这一点(图源微博)
微博上有航天大佬持续在跟踪天问一号的状态,别急,照片快来了
对别的内容感兴趣可以来看我这篇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