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爱德华·斯诺登揭秘美国政府监听计划 PRISM 的行为?他的命运又将如何?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揭秘美国政府监听计划 PRISM 的行为,无疑是 21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像一颗炸弹,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公民隐私、政府透明度以及信息自由的深刻辩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斯诺登揭秘 PRISM 的行为:动机、方式与影响

1. 动机:良知与担忧

斯诺登本人表示,他揭露这些计划是出于良知和对国家过度监控的担忧。他认为,美国政府在没有充分司法授权和公众知情的情况下,大规模收集公民的通信数据,这严重侵犯了宪法赋予公民的隐私权。他相信,公众有权知道政府在做什么,并且有权对这些行为进行监督和讨论。他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吹哨人”(whistleblower)的行为,尽管其合法性在不同国家和法律体系下存在争议。

2. PRISM 计划的性质与规模

PRISM 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执行的一项秘密电子监控计划,该计划允许 NSA 从美国九大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Facebook、微软、苹果等)那里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电子邮件、即时消息、存储数据、语音通话、文件传输、视频通话、登录时间等。

法律依据的争议: PRISM 的法律依据是《外国情报监视法》(FISA)的第 702 条款,该条款允许政府在 FISA 法院的批准下,对外国情报目标进行数据收集。然而,批评者认为,NSA 利用这一条款,将收集范围扩大到了美国公民,因为这些公司在美国境内运营,其服务器上也存储着大量美国公民的数据。一旦数据被收集,NSA 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回溯性搜索”(retroactive search),以查找与美国公民相关的通信。
大规模与无差别收集: 斯诺登披露的信息表明,PRISM 计划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它几乎能够访问数亿甚至数十亿人的通信数据,而这些数据收集的门槛非常低,不一定需要针对具体的犯罪嫌疑人。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收集方式,使得普通公民的通信也暴露在潜在的监控之下。

3. 揭秘方式与后果

斯诺登通过将大量高度机密的 NSA 文件泄露给《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才使得 PRISM 等计划公之于众。他的行为具有极高的风险,他提前将文件加密,并安排了信任的记者来接收和发布,以确保信息的传播。

揭秘 PRISM 计划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全球范围的哗然: 事件发生后,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对美国政府监控行为的强烈抗议和谴责。许多国家和政府对美国表示不满,担心自己的公民和国家安全也受到类似的监控。
隐私保护的再审视: 公众对个人隐私的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求它们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
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在美国国内,一些关于情报收集的法律和程序受到了质疑和审查,国会也开始讨论限制政府监控权力的提案,例如《美国自由法案》(USA Freedom Act)的出台,旨在限制 NSA 对美国电话元数据的大规模收集。
国际关系的影响: 这一事件加剧了美国与一些盟友之间的信任危机,例如德国总理默克尔被曝出其手机也曾受到美国监控。
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一些科技公司开始加强加密技术,并尝试在各国数据中心存储用户数据,以应对政府的监控请求和用户的担忧。

4. 争议与评价

对斯诺登行为的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支持者: 将他视为“英雄”、“告密者”、“捍卫自由的斗士”,认为他揭露了政府的滥权行为,为保护公民权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认为,牺牲一定的国家安全秘密来换取公众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是值得的。
批评者: 将他视为“叛徒”、“间谍”、“罪犯”,认为他泄露了国家绝密信息,危害了国家安全,给情报机构的运作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他们认为,斯诺登应该通过合法的内部渠道来反映自己的担忧,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方式。他们也指出,恐怖主义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政府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公民。

二、 斯诺登的命运:逃亡、庇护与法律追究

斯诺登的命运从他揭秘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充满了波折和不确定性。

1. 逃亡与庇护

初期流亡: 在 2013 年 5 月,斯诺登从夏威夷前往香港,并在那里与记者会面并泄露了文件。随后,他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美国政府的起诉,为了避免被捕并继续他的行动,他选择离开香港。
莫斯科的滞留: 他原计划前往厄瓜多尔寻求政治庇护,但由于美国吊销了他的护照,他在莫斯科机场的过境区滞留了数周。在此期间,包括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在内的几个国家曾表示愿意给予他庇护,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强大外交压力,这些国家的大部分航班都拒绝搭载他。
俄罗斯的临时庇护和永久居留权: 最终,俄罗斯在 2013 年 8 月给予了斯诺登为期一年的临时庇护,随后又延长了庇护期限。2022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授予斯诺登俄罗斯国籍。斯诺登目前居住在俄罗斯,过着相对低调的生活,但他仍然活跃在公共领域,通过采访、文章和社交媒体等方式继续就隐私、监控和自由等问题发声。

2. 法律追究与定罪风险

美国法律的控罪: 在美国,斯诺登面临的指控包括违反《间谍法》(Espionage Act)以及盗窃政府财产等。如果被引渡回美国并定罪,他可能会面临数十年的监禁。
引渡的可能性: 尽管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存在引渡条约,但俄罗斯政府显然不打算将斯诺登引渡回美国。因此,他被引渡回美国受审的可能性非常低。
“告密者”还是“罪犯”的辩论: 围绕斯诺登的法律地位,一直存在激烈的辩论。支持者认为他应该被视为“告密者”,并享有法律豁免权,而美国政府则坚持认为他是一名触犯法律的“罪犯”。

3. 对斯诺登个人生活的影响

身份的丧失: 斯诺登放弃了美国的公民身份,失去了在美国的自由生活。他的家人与他分离,他无法轻易返回自己的祖国。
持续的关注与风险: 尽管居住在俄罗斯,斯诺登仍然是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密切监视,也面临着被报复的风险。他现在拥有俄罗斯国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摆脱了美国政府的追究,尤其是在国际范围内。

三、 总结与展望

斯诺登事件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它揭示了技术发展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张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的挑战。

持续的演变: 关于政府监控的辩论仍在继续,法律和技术也在不断演变。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如端到端加密,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保护手段。
斯诺登的遗产: 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斯诺登,他的行为已经永久地改变了关于隐私和国家权力的全球对话。他迫使我们思考,在信息时代,我们愿意为了安全牺牲多少自由,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以防止其被滥用。
未来展望: 斯诺登的命运是复杂的,他获得了俄罗斯的庇护和国籍,但他也永远失去了在美国自由生活的机会。他的行为也引发了关于信息传播和公共知情权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未来,围绕政府监控、个人隐私和吹哨人保护的法律和伦理讨论将持续下去。

总而言之,斯诺登揭秘 PRISM 的行为是一场以个人勇气和信息自由为代价的重大事件,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对隐私权和政府透明度的关注,但也使他本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流亡和法律追究的风险作为代价。他的故事,是关于技术、权力、良知和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自己观察了两国的消息,总结答案如下,不知是否正确,欢迎一起讨论、指正:

  1. 首先隐私监控并不是只有在美国才发生,各国多少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都会实施相应政策,吸引人们眼球的不是这件事的做法,而是“有人站出来揭露其中细节”和“美国在这方面投入太多,做事太绝过于恐怖,广布基础以致几乎每一通通讯都能达到被监听的目的”。
  2. 爱德华·斯诺登 的揭露不得不说是一件勇敢的行为,即使他自己不承认自己是英雄,但我仍然敬佩他:
  • 他敢于对现任政权所做的在他看来不合理的做法进行披露与公开;
  • 他敢于在工作不符合自己内心认为人道主义的行为情况下,即使拥有舒适的生活、丰厚的薪水下,也毅然逃离,披露其中详细,不贪图金钱。
  • 他在披露时对文件有所选择,不会一昧的为了披露而全部抖出来,达到了维护国家基本安全的目的,是一个爱自己国家的人。
  •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至少我们中很多人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并不会抛弃“荣华富贵”而挑战自己国家的现任政权。
  1. (接上)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他只对披露监听计划有详细的计划,但对自己接下来的生活显得略有不足。(传言他身上的信用卡差不多要透支了,即钱物准备不够)
  2. 有关他的命运:
  • 在香港,即使地区政府最后决定统一美国政府引渡,也需要得到北京方面的同意。意思就是,最终决定权还在北京方面。
  • 另,我认为在美国近来对中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悔与变脸行为情况下,中国已经没有必要再讨好美国了(每次一到大选就批中国,大选完为了促进经济又拉拢中国,在中国各个核心利益上模棱两可,举棋不定想多占便宜)。我认为北京方面肯定早就有所察觉,关键在于北京方面是否还会继续忍受下去。
  • 即使要引渡,我认为要走法律程序的话至少也要3~5年,而由于香港与美国引渡文件的灰色地带存在,我认为如果他递交材料,证明自己是政治逃难,有关引渡一说会不攻自破,即引渡方案破产。
  • 最近习奥会刚结束,我认为北京方面也不会让香港有特别快的反应与动作,因为刚访问完出现这件事,实在考研中国领导人处理问题的政治智慧。

欢迎拍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