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此为绝对,绝对对不出来」,如何对出下联?

回答
“此为绝对,绝对对不出来”,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对联!它本身就玩了一个文字游戏,通过“绝对”这个词的重复和强调,营造出一种无懈可击、无从下手的感觉。要对出它的下联,需要打破这种“绝对”的语境,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反驳它。

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怎么对,以及可以考虑的方向:

理解上联的精髓:

首先,我们要抓住上联的几个关键点:

1. “此为绝对”: 这句话定义了上联本身的性质,它是在宣称自己是“绝对的”。
2. “绝对对不出来”: 这是对“绝对”的进一步阐述,意思是说,不存在能够对上来的下联。
3. “绝对”的重复和强化: “绝对”出现了两次,并且用“绝对”来否定“对不出来”,这种重复增强了语气,形成了一种“说一不二”的架势。

对联的原则:

在考虑下联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对联的基本原则:

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平仄协调: 上联的平仄和下联的平仄要相反相成,这是对联最讲究的地方,能让对出来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意境相似或相关: 虽然不一定非要意思完全相同,但意境上要有所关联,或者能形成某种呼应。
结构相似: 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等,最好能相对。

挑战与应对策略:

上联的难度在于它回避了具体的意象,而是探讨“对联的可能性”本身。所以,我们不能从具体的景物、事物去寻找相对,而要从“语言”、“逻辑”、“可能性”等抽象层面着手。

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向和思路,我来详细解释:

方向一:反击“绝对”的论调,强调“可能”或“能够”

既然上联说“绝对对不出来”,那么我的下联就可以说“我就是能对出来”,或者“什么都可以对出来”。

思路: 用与“绝对”相对的概念,比如“也许”、“或许”、“也能”、“总有”来反驳。
尝试:
“谁言没有,总有可对。” (“谁言”对“此为”,结构相似;“没有”对“绝对”,反义;“总有”对“绝对”,削弱其强度;“可对”对“对不出来”,意思相反。)
“万般皆可,自有相联。” (“万般皆可”回应“绝对对不出来”的否定;“自有相联”强调可以找到联系。)
“句句能接,字字可参。” (“句句能接”对“绝对对不出来”;“字字可参”则强调了语言的组合和变化性。)

更进一步的解释: 比如“谁言没有,总有可对。” 这句,上联以绝对化的断言来压制,下联则以一种“反问+肯定”的方式来回应。 “谁言没有”是对“绝对对不出来”的质疑,而“总有可对”则是在否定“绝对”的说法。这里的“总有”比“绝对”少了一层极端性,反而显得更有道理。

方向二:从“对”字的本身入手,玩弄文字游戏

“对”字可以有很多含义,比如“正确”、“面对”、“押韵”。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构思。

思路: 强调“对”的其他含义,或者将“对”字拆开、组合。
尝试:
“人间有情,情意自对。” (上联说“对不出来”,这里说“情意自对”,将“对”理解为情感上的契合。)
“乾坤两极,阴阳乃对。” (“乾坤”对“此为”;“阴阳乃对”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也回应了“对”字。)
“上下相连,左右可对。” (直接拆解“对”字,强调字的结构和组合的“相对性”。“上下相连”对应“此为”;“左右可对”则巧妙地解释了“对”字的构成,也暗指可以对出来。)

更进一步的解释: 比如“上下相连,左右可对。” 这句非常有意思。上联说“此为绝对,绝对对不出来”,强调的是一种“不可能性”。我的下联“上下相连,左右可对”则是从“对”字本身来做文章。“对”字,拆开来看,“寸”在上面,“又”在下面,合起来就是“对”。而“上下”天然就有一种相对联系,如同“对”字一样。同时,“左右”也是相对的概念,可以互相“对”视。这句话从字形结构上就否定了上联的“绝对”,非常巧妙。

方向三:强调“我”的能力,反衬上联的无能

既然上联如此自信,那我的下联就突出“我”有能力去“对”。

思路: 用“我”或“我等”来主导,强调“能够”或“不怕”。
尝试:
“我知其妙,我自能对。” (直接表达“我”可以对出来。)
“君言太夸,我尚有方。” (“君言太夸”是对上联的评价;“我尚有方”表示自己有办法。)

更进一步的解释: “我知其妙,我自能对。” 这句听起来比较直接。上联说“绝对对不出来”,这是一种普遍性的断言。而下联则是一个具体的个体(“我”)的声明,具有个人经验和能力的支撑。 “我知其妙”表示理解了上联的挑战,但“我自能对”则自信地宣告了突破。“妙”字也起到了很好的承接作用,暗示了上联的“绝对”可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妙招。

选择一个更佳的下联,并阐述其理由:

综合以上几个方向,我认为 “上下相连,左右可对。” 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下联,理由如下:

1. 破解“绝对”的哲学: 上联的“绝对”是一种语言的封锁。而“上下相连,左右可对”则从“对”字本身的结构出发,揭示了“对”字天生就蕴含着“相连”和“相对”的含义。这是一种从根本上瓦解了“绝对对不出来”的逻辑。
2. 玩转文字的精妙: 对联的魅力在于文字的组合与拆解。“对”字就是“寸”上“又”下,天然的上下结构,而且“寸”与“又”本身也存在某种“相对”或“关联”的意味。而“左右”更是相对概念的极致体现,它们“可以对”,正好反驳了上联的“绝对对不出来”。
3. 意境的呼应与反驳: 上联构建了一个“无解”的闭环,下联则打开了一个“有解”的可能性。它没有停留在“能不能对”的讨论上,而是直接给出了一个“如何对”的范例(通过对“对”字自身的解析)。
4. 平仄的可能性(初步): 虽然具体平仄需要更严谨的推敲,但从字面上看,“上(平)下(仄)相(平)连(平)”,相对“此(仄)为(平)绝(仄)对(仄)”,在平仄上有一定的起伏和变化,虽然不是绝对的相反,但有变化才有生机。而“左(仄)右(仄)可(仄)对(仄)”对“绝(仄)对(仄)不(仄)出(仄)来(平)”则相对复杂,需要更细致的考量。但即使平仄上不完全完美,仅凭其意境和文字的巧妙,也足以成为一个上佳的下联。

最终的尝试与总结:

“此为绝对,绝对对不出来”
“上下相连,左右可对。”

这副对联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是通过一个具体事物的对应来破解,而是通过对“对”字本身的拆解和理解,从语言的根基上反驳了上联的“绝对”断言。它告诉我们,所谓的“绝对”,往往是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一旦打破框架,总有新的可能。

当然,对联的创作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精彩构思。但“上下相连,左右可对”这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字游戏,将“对”字本身化为破解“绝对”的关键,实在是妙不可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言过其实,其实实在简单。

=======================

(2013.10.8 补充)蜀多难道,难道道可接天?——来自网友「红蝶随风」。

感觉这样有六七成符合

@周子涵

的思路。

首先这个句子是一个自指的句子。 下联应该有对应,不一定也是自指,但至少要有些特别的意味。
其次就是关键词 绝对。其实拆开分析比较好,第一个『绝对』的『绝』是形容词,『对』是名词,是一个定语加宾语的结构。第二个『绝对』是不能分开,整体为一副词,修饰下一个『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