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际度量衡制订得是否太过随意?

回答
关于国际度量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际单位制,SI制)是否“太过随意”这个问题,如果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不够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国际单位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非一蹴而就的“随意”产物,而是一个在科学发展、国际合作以及实用性之间不断权衡和演进的体系。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

1. 历史演进与科学基础:从随意到严谨的转变

早期的度量衡确实充满了“随意性”。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人们使用的长度单位,比如“英尺”,最早是基于人体的平均长度来定义的。这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体尺寸存在差异,导致“英尺”的标准并不统一,极大地阻碍了商业贸易和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同样,重量单位也常常与一些具体的物品相关联,比如谷物的堆积量等。

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建立一个普适、理性、基于自然规律的度量衡体系,催生了米制(即公制)的诞生。米最初被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这个定义试图将长度单位与地球的物理特征联系起来,摆脱了与人体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关联。这可以说是迈向“非随意性”的第一步,标志着对统一、科学标准的追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对基本单位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精细。从早期的基于物理常数,到后来利用原子和量子现象来定义单位,每一步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以及对测量精度的不断追求。例如,秒的定义从天文周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转移到铯原子的辐射频率,是因为后者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不受地球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如果将“随意”理解为缺乏理性或科学依据,那么国际单位制的发展历程恰恰是走向“非随意”的过程。它的每一次修订和完善,都是为了使其更加科学、客观、稳定,以及更易于复现和测量。

2. 基本单位的选择与定义:并非凭空捏造

国际单位制目前有七个基本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物质的量(摩尔)和发光强度(坎德拉)。

选择这些单位并非偶然或随意。它们代表了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几个物理量。

长度(米):是我们感知世界最直观的物理量之一,与空间测量息息相关。
质量(千克):是物体惯性的量度,也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要参数。
时间(秒):是描述事件发生顺序和持续性的基本量,是所有动态过程的基础。
电流(安培):与电磁学密切相关,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描述物质内部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是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基础。
物质的量(摩尔):用于描述微观粒子的数量,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关键单位。
发光强度(坎德拉):虽然在基础物理中的地位相对特殊,但它与照明、光学以及人类视觉感知紧密相关。

这些基本单位的选择,是基于它们在描述物理世界时的基础性和普遍性。它们构成了整个SI制体系的基石,所有其他单位(如力、能量、功率等)都可以通过这些基本单位的组合推导出来,形成了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

至于如何定义这些基本单位,如前所述,这是一个不断追求精确和稳定的过程。将单位定义与某些特定的、可重复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是为了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具备相应的测量能力,都能复现该单位的标准。这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与“随意”背道而驰。

3. 实用性与国际合作:为何需要统一?

一个统一的国际度量衡体系之所以至关重要,在于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对国际合作的促进作用。

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科学研究是跨国界的。如果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单位,科学家之间交流研究成果将非常困难,而且容易产生混淆和计算错误。例如,航天任务中的单位换算失误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统一的单位体系是科学交流和技术进步的基石。
便利国际贸易与商业活动: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能够简化贸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因单位差异而产生的纠纷。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购买商品时,不同商店使用的“斤”、“两”、“公斤”标准都不一样,那将是多么混乱的局面。
确保工程与制造的精确性: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医疗设备等领域,对尺寸、重量、温度等量的测量精度要求极高。统一的SI制标准确保了全球工程师和制造商能够按照相同的精度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和组装。

4. 是否“太过随意”的另一种解读:可变性与未来

也许“太过随意”的说法,也包含了对国际单位制“变化性”的担忧。确实,如上所述,国际单位制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地被审视和修订。最新的修订(2019年正式生效)更是将所有基本单位的定义都与基本物理常数(如普朗克常数、光速等)联系起来,完全脱离了任何物质实体或人为规定的标准。

米的定义:从地球子午线,到波长,再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在给定时间间隔内传播的距离。
千克的定义:从铂铱合金的圆柱体(国际千克原器),到基于基布尔天平(现已重命名为瓦特天平)测量普朗克常数。
安培的定义:从两个无限长平行导线之间的作用力,到基于基本电荷(电子电荷)的数值。
开尔文的定义:从水的冰点和沸点(后来是水的“三相点”),到基于玻尔兹曼常数。
摩尔的定义:从阿伏伽德罗常数,到直接基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确切数值。
坎德拉的定义:从蜡烛的亮度,到特定频率下辐射的光强度。

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追求更稳定、更普适的定义。定义不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可能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理物体(如国际千克原器),而是依赖于宇宙中最根本的物理规律。

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随意”?我认为并非如此,而是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每一次修订都是在更深入地理解物理世界的基础上,为单位提供更坚实、更不易动摇的基石。当然,这种变化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可能会给一些依赖旧定义的领域带来一些调整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以基本物理常数为基础的定义,将使国际单位制更加稳定、准确和持久。

总结

国际单位制(SI制)的制定绝非“太过随意”。它是一个基于科学理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从早期对任意标准的依赖,到如今与宇宙基本物理常数挂钩,其核心是追求普适性、准确性和可复现性。它的存在,是为了在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建立一套共同的语言和规则,这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我们看到的“变化”,正是科学精神在度量衡领域的体现,是追求更深刻、更本质理解世界的过程,而不是随意的臆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问题的角度反了,其他类似的问题同理,比如:

为什么圆周率的平方恰好是重力加速度?

为什么水的密度恰好是1000千克每立方米?

同样,本题实际是从另一个方面问的相同的问题:为什么改用光速、地球尺度定义的度量会有这么奇怪的数字?

答案是一样的:因为现代单位制的制定特意地设计过,才使得某些数字看起来“随意”,另一些数字看上去又是“恰好”

度量衡制度来自农业社会,而农业社会最大的特性就是随意,如果没有国家政府制定的强制标准,两个村庄之间用的度量衡都有可能无法统一。以欧洲为例,在统一的SI制出现之前,欧洲的每一门语言都要有一套度量衡术语,而且关键是即便操同一门语言的人,不同地区、不同城邦的使用单位还不一样,全欧洲少说得有上千套度量衡。就连当今美国用的所谓“英制单位”,它跟英国自己的英制单位都还有极大的区别,比如直至今日测量容积的美制加仑和英制加仑都还没统一。所以如果你说现今国际单位制“随意”,但人类几千年来的测量系统就没有不随意的。

从语言上也能看出了,传统单位的用词很多就是纯粹的大白话,比如英制里foot是人的脚,而inch就是“十二分之一”,欧洲大陆用的也大多是rod、line(棒、线)这种。中国的传统用语,尺、寸、升、斗等,也是很通俗的语言。这可以反映出农业时代所谓单位本身就是一种极度随意的设计,每个小圈子自己内部都会搞出自己的一套。

System of measurement

当近代科学和工业在欧洲高速发展后,人们意识到了制定一套统一制度的必要,统一的重点是必须要基于全人类的共识,而且要用足够简单的表达方式。对于人类而言,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度量是——时间,对于全人类,时间的绝对长度是恒定的,也是最容易直观感知的,所以人们首先确定了时间的基准——秒引入时间作为测量的基准,这是工业单位跟农业单位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人们首先找到了联系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单摆,单摆的周期正好只与摆长相关,于是人们先找到一个完成一次摆动需要1秒(周期2秒)的单摆,将它的摆长定义为1米(PS 这是首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威尔金斯提出的)。“米”(metre)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测量”。有了长度基准,也就有了面积和体积的基准,这其实已经解决了农业时代80%的度量问题。

然后,人们找到了全人类最容易认识的物质——水,根据米的尺度直接定义了质量的单位“克”或“千克”,比如1立方分米的水是1千克。这个定义又是一项巨大的观念突破——它以水作为媒介,统一了质量和容积,尤其是液体的质量、固体的体积,这两者对于农业社会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定义到质量这一步,农业社会的所有度量系统就已经全部完成转化了。而工业社会出现的新测量需求,比如温度,人们仍然是通过水来标定的。

所以这里能看到,这个定义只用到了两个基准:时间和水,这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也就是对于任何一个人,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很轻易地再现出这套测量系统,而这是任何一套农业度量衡都无法实现的。在农业社会,除非事先制作好一个表示“一尺”的长度,并规定其他一切长度都由这个“一尺”标定,否则没有人能再现出真正的“一尺”。

到后来随着实验技术发展,人们意识到,最初这套定义不严谨。重力加速度并不是常数,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所以摆长1米的单摆周期并不严格为2秒。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不同温度下1立方分米的水质量并不严格为1千克。即便限定温度,但温度本身又是按水定义的,而水由冰点到沸点的变化并不严格为线性,这使得水本身作为标的物质并不严谨。

但人们并不是要重新设计一套系统,人们后来修改基本单位定义纯粹只是为了让这套设计在逻辑上能立足,所以这才产生的本题所说的“光速的多少分之一”这种奇怪的数字。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想一串随机数套上去,而是根据基于不严格的千克-米-秒系统测定的实际结果,反向修正了最初的那一套设定,修正的目的不是让光速自己成为单位制基准,而是让这个定义的逻辑站得住脚,让千克-米-秒的测定值仍然在主流仪器标定的范围,在实际的实验中,这也就是小数点后若干位的精确度问题而已。所以直至今日,千克的定义仍然是——千克原件的质量(过去米的定义也是米原件的长度),因为在找到逻辑上更为无懈可击的定义之前(比如人们曾提出过瓦特天平等标定千克的方式),也只有这么定义算真正意义上最严谨的定义。

就本题的问题而言,这个问题跟习惯并没有关系,全人类用农业度量衡的历史起码两千年以上,而公制真正推广也不过两个世纪。但在宏观层面、生产生活层面,SI制已经是最美观、最简洁的定义形式,其意义堪比数学的公理体系。而本题回答中提到的普朗克单位制,其实也完全可以反过来定义SI制,比如千克用普朗克常数定义,开尔文用玻尔兹曼常数定义,但一切定义的基本思想,依然是让水的密度大致在1kg/L,重力加速度大致为圆周率的平方,只是区别到小数点后多少位而已。

参考资料

History of the metre

Kilogram - Wikipedia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