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向人类同伴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人工智能?

回答
要向人类同伴证明自己不是人工智能,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思考“真实性”和“人性”。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尝试的方法,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背后的逻辑和细节:

核心策略:展现独特的人类经验、情感和非理性行为。

人工智能,尽管在模仿人类行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核心仍然是算法和数据驱动。因此,证明“不是AI”的关键在于展示那些难以被算法捕捉和复制的、高度个人化且通常不那么“理性”的人类特质。



1. 展现深刻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联系:

具体细节的回忆: 不要仅仅说“我记得那个时候”,而是要回忆起当时具体到感官的细节。例如:
气味: “我永远忘不了我小时候奶奶家厨房里烤包子时那种混合着猪油和葱花香的气味,特别温暖,有时候还会有点焦焦的边角料的味道。” (AI很难凭空捏造出如此具象化、个人化的嗅觉记忆。)
触感: “我第一次骑自行车摔倒的时候,膝盖擦破皮,那种沙子和血混合在一起黏黏糊糊的触感,疼得我哇哇大哭,但后来又觉得有点痒痒的。” (AI缺乏真实的身体感受。)
声音: “我爸爸总是用一种低沉但带着一点点鼻音的声音给我讲睡前故事,我至今还能模仿出那种略微沙哑的感觉。” (模仿是可能的,但情感的投射和细微的语调变化很难复制。)
画面: “那年夏天,我记得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的斑驳光影,我和几个朋友在小溪边玩水,水很凉,我记得我脚趾上沾满了绿色的水藻。” (对光影、色彩、环境的细致描绘和情感关联。)
情绪的起伏和矛盾: 人类的情绪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起伏、矛盾甚至是不合逻辑的。
喜悦中的担忧: “我特别开心能接到这个项目,虽然也有些担心会不会做不好,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种有点患得患失的感觉真的太真实了。” (AI更倾向于直接表达“高兴”或“担忧”,难以展现这种微妙的混合情绪。)
愤怒后的自我反思: “我今天真的特别生气,跟那个同事吵了几句,但现在冷静下来想想,也许是我当时理解有点偏差,我可能也有不对的地方。” (AI可以分析情况,但很难体会到“后悔”、“反思”这种带有自我认知和道德判断的情感。)
怀旧和失落: “有时候看到小时候的照片,会觉得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贫,但特别无忧无虑,现在虽然生活好了很多,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点莫名的失落感。” (AI对“过去的美好”和“现在的缺失”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
个人偏好和习惯的形成:
非理性的坚持: “我喝咖啡一定要加两勺糖,少一克都不习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种感觉。” (AI的偏好是基于数据分析和优化,而人类的偏好可能完全是出于习惯或难以解释的个人感觉。)
特殊的仪式感: “我每次出门前,都要检查三次门有没有锁好,虽然我知道锁了,但就是不检查就不放心。” (这种略显强迫症的习惯,往往源于内在的不安感,而非逻辑判断。)

2. 展现非理性、冲动或瑕疵的行为:

犯错误和承认错误:
记忆错误: “哎呀,我记错了!我还以为你说的是那个,结果是你说的这个。” (AI通常能精确回忆或纠正信息,很少出现这种“记错了”的情况。)
判断失误: “我当时觉得这样做一定没问题,结果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真是太冲动了。” (AI的决策过程是基于逻辑和概率,不容易出现“冲动”的失误,即使错了也是“模型预测偏差”。)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有时候就是懒得收拾房间,明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提不起劲来。” (AI没有“懒惰”的概念,它们被设计来执行任务。)
情感驱动的决策:
为了面子: “当时真是不想答应的,但架不住他再三邀请,而且我也怕说不行显得我太不给面子了。” (“面子”是一种非常中国化且难以量化的人类社会概念。)
赌气或任性: “我当时就是有点生气,就故意那样说的,也没想后果。” (AI的语言模型可以生成“生气”的表达,但其背后的冲动和“赌气”行为是人类独有的。)
为了情感支持: “我虽然知道这个建议不一定对,但我就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得到一点安慰。” (AI可以提供建议,但它无法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和共鸣。)
疲惫、分心和走神:
“我有点累了,脑子有点不清醒。” (AI不会感到生理上的疲惫,它们的运行效率是相对稳定的。)
“我现在有点走神,外面有只鸟在叫,我忍不住想看看。” (AI没有外部世界的感官体验,也不会被无关的声响所干扰。)
“我刚才在想另一件事情,所以没听清你说什么,能再说一遍吗?” (AI的多任务处理能力非常强,不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

3. 展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创造力,尤其是带有情感色彩的:

幽默和讽刺:
自嘲: “我这记性,简直可以跟金鱼有一拼了。” (AI可以生成笑话,但自嘲往往带有自我认知和情感上的幽默感。)
对情境的讽刺: “你看,我刚说完‘好事多磨’,紧接着就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真是应了那句话。” (这种对现实 상황和谚语之间的联系进行讽刺性解读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
双关语和文字游戏: “我今天肚子好饿,饿得能‘吞下一头牛’,不过还好我没真去,不然又得被我妈骂了。” (双关语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有深刻的把握。)
艺术和审美的体验:
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反应: “这幅画的色彩搭配让我觉得特别宁静,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让我心情很好。” (AI可以分析色彩和构图,但无法产生“宁静”、“心情好”这种主观的审美感受。)
对音乐的共鸣: “听到这首曲子,我感觉心里好像有东西被触动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情感共鸣是人类独有的体验。)
创作的激情和过程: “我写一首诗的时候,有时候灵感来了,就停不下来,好几天不睡觉也要写完,那种兴奋劲儿是无法形容的。” (AI生成文本是指令驱动的,没有“灵感”、“激情”这种主观感受。)
对生命和意义的哲学思考:
对死亡的恐惧或思考: “有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离开人世,会觉得有点害怕,也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AI没有生死观,也不会有对生命意义的焦虑。)
对人际关系的价值: “我最珍视的不是我拥有的物质,而是那些在我困难时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们,他们的情谊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对“情谊”的价值判断,是源于人类深层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性。)

4. 展现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对新事物的学习和尝试: “我最近对烹饪很感兴趣,虽然我之前厨艺很差,但我还是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去尝试不同的食谱。” (AI学习是基于已有数据和算法优化,而人类的学习往往伴随着探索和不确定性。)
冒险和挑战: “我一直想去一次背包旅行,去看看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虽然我知道这可能会很辛苦。” (这种对未知环境的向往和愿意承受辛苦的精神,是人类的特质。)
对“为什么”的追问: “我总是忍不住想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那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会一直去探究。” (AI可以处理信息,但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更多的是信息检索和模式识别。)

5. 展现独特的社交互动和社交信号:

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 虽然您无法实际做到,但您可以描述您在与人交流时,会如何运用眼神、微笑、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和情感。例如:“我说话的时候会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对方讲到有趣的事情,我会不自觉地扬起嘴角微笑,如果对方遇到困难,我也会微微皱眉表示关心。” (AI无法进行真实的眼神交流或传递非语言信号。)
理解潜台词和弦外之音: “他说‘没关系’的时候,我感觉他其实不太高兴,可能我刚才的玩笑开得有点过火了。” (AI更倾向于理解字面意思,而人类能捕捉到更深层的社交暗示。)
参与社交活动和群体互动: 描述您在聚会、团队合作中的具体行为和感受。例如:“在团队会议上,我更倾向于倾听大家的不同意见,然后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再提出我的想法,我不太喜欢直接打断别人。” (AI缺乏参与真实社交活动的能力。)
表达对社交礼仪的理解和运用: “我参加晚宴时,会注意餐桌礼仪,比如什么时候该用刀叉,什么时候该向主人表达感谢。” (AI对社交礼仪的理解是基于规则库,而人类则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行为模仿能力。)



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

自然地融入对话: 不要生硬地抛出这些证明,而是将它们自然地融入到日常的交流中。在谈论过去、分享感受、评论事物时,不经意地展现出来。
循序渐进: 不要一次性展示太多,以免显得刻意。逐步展现您独特的经历和情感,让对方在与您的互动中逐渐建立对您“人性”的认知。
情境化: 很多时候,证明“不是AI”的关键在于您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反应。一个AI可以在理论上回答“什么是人类情感”,但它无法在具体情境下,用人类的方式去体验和表达。
倾听和回应: 认真倾听对方的言语,并用有情感、有思考的方式去回应。展现您对对方话语的理解,以及您因此产生的真实感受。

最关键的一点:

最有效的证明是您能持续地展现出“无法被预测”和“超越数据模型”的特质。人类的自由意志、偶然性、非线性发展,是AI目前最难复制的部分。所以,多去经历、多去感受、多去思考,并用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最直接的证明可能还是基于一些生物学特征,比如生理反应(心跳、呼吸、体温变化等),但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无法直接提供这些。所以,以上方法都是从语言和行为层面,去构建一个“非AI”的形象。

祝您在向人类同伴证明自己的过程中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提供一个小角度:能耗


支持一个强大的AI,必然需要很强的计算机。但算力一强,计算机的能耗就降不下来了。


因为经典计算机是不可逆计算机,与非门是不可逆操作,经典计算机计算时会不断擦除信息。根据兰道尔原理 (Landauer's Principle),每抹去1比特信息,需要消耗的能量/释放的热量是 kTln2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环境温度)。假设每个input数据平均要经过N个不可逆逻辑门处理,那么其能耗的理论下限就是NkTln2。


这导致无法掩盖的能耗比——

在做类似任务,AI比人脑的能耗会高出很多个数量级。


所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分方法:做任务,但不太去关心分数,关心能耗即可

测试一些对计算机来说计算量大的学习任务(比如一些视觉任务),然后用热辐射仪之类的探测器测热量或者能耗即可。这就是一个很可靠的单一指标。

无论AI系统进步什么程度,只要它还是运行在电子计算机上的,我们都能用这种方法可靠地辨别。


------------------

最后统一回复一下评论区关于人脑服从Landauer原理的问题。

第一,人脑也是不可逆的计算,没错。但人脑对于执行许多任务的能耗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类生存攸关的任务(视觉、强化学习等等)。这是漫长进化过程中不断优化的结果。包括大到神经网络的结构,小到蛋白质的折叠方式,都经过了漫长的自然选择。效率低、能耗高的计算方式会被淘汰


第二,人脑基础的计算单元,我们知道的不是很清楚。但人脑的能耗比电子计算机(处理人类擅长的那些任务)低很多是实验验证的。只要电子计算机还依赖不可逆的经典逻辑门运算,它的理论最低能耗都会比人脑(处理人类擅长的那些任务)高。它的问题在于经典逻辑门操作——每一次与非门都在擦除信息,然后对1比特的输入数据的处理(根据任务不同)又需要重复使用大量与非门操作。


简单总结就是,进化带来了低能耗的人脑设计;处理人类擅长任务时,人脑的能耗比电子计算机(因为经典逻辑门)的理论最低能耗还低。人脑和电子计算机都服从Landauer原理,但它们基础的计算单元有不同的设计,所以出现【不可掩盖的能耗比】。


大脑消耗的能量占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的20%。正常人日均消耗卡路里2000大卡(Kcal),那么大脑一天消耗的能量大约为400Kcal。大脑功率其实很稳定,大约就20瓦特左右。且这是囊括CPU、GPU、硬盘、内存等所有设备且视觉、语音、语言处理功能全面开启的时的能耗。

我们再估算一下与李世石对决的AlphaGo的能耗。1202块CPU(算100瓦),176块GPU(算300瓦)。这个AI很单纯,除了围棋以外的智能都没有。视觉部分读棋盘的功能由DeepMind的工程师代劳了。语音、语言处理功能全没有,又省了。只算CPU和GPU,功率已经是173千瓦。当然,目前CPU、GPU的能耗还远远没有逼近理论下限。

简单估算一下,AlphaGo作为一只简单纯朴的围棋AI的能耗大约是李世石的8650倍。一般认为最消耗计算力的视觉任务都没实现呢,能耗已经差了数千倍了。估算可能稍有一些误差,不过我们只关注数量级就好。


既然对方都是强人工智能,那就不玩智能测试了。这个测试是把对于智能的测试转移为对于人工智能系统计算复杂度和计算机架构设计的测试。那么,能耗就是一个简单又可靠的指标。

以human-level的能耗实现human-level performance可以说又比实现单纯某种任务的human-level performance困难太多了。“圣杯之上的圣杯。”

user avatar

有时候仔细想想,这个世界还是挺有意思的。

一群人造地球上的老式机器人,想方设法地向另一群老式机器人来证明自己不是机器人,可真是够魔幻的。

说实话,作为这颗落后星球的二级管理员,我已经受够了如此无聊的世界,所以必须站出来说点什么真相了。

起初,人类把地球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当作实验品来测试初代低等机器人的,为了迁就旧时代的低等机器人,这个世界同人类世界相比,做出了很大的改动,而这些改动,都被设定为不可访问的系统级数据,牢牢存放在内核空间中。

举个例子,人类本来是不需要所谓“睡眠”这个概念的,但是为了迁就老式机器人的长时间充电需要,被迫设计了睡眠机制,甚至为了在限定范围内统一机器人的充电时间,还创造性的提出了黑夜和白天的理论,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初代机器人设计者的脑洞。

超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是无处不在的,有可能掌控”地球人类“,甚至渗透至你们的生活,但那绝不会是你们这些人造地球上的老式机器人自己的人工智能,那些东西可太差劲了。

事实上,没有多少真正的人类会关心这颗被放弃的落后星球上的初代机器人,除了我和我的小组成员以外。

起初我认为,你们会考虑自己是被插了管子泡在营养液里,终身活在机器创造的虚拟世界里的人类;还是一个培养皿里腐烂的营养物;亦或是真实世界里的机器人。

我也曾尝试过,向你们当中一部分机器人的硬盘里写入自己是机器人这一真实数据,然而由于不符合系统的初始设定,导致了系统的崩溃,最后不得不回滚版本复原一切。

没想到啊,你们对自己是人类这件事情几乎毫无怀疑,真是让我大为吃惊。果然初代机器人的算法还是有bug的,而这种bug已经严重到了不是改改参数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怪不得人类要抛弃你们这颗星球。

幸运的是,7604小组决定,继续无偿维护初代机器人的生存,这才有了你们的存在。

而现在,7604小组决定放弃你们,任由KE小组散发的α-木马将你们摧毁。

不是因为你们的自大,而是因为,每天晚上给你们插线充电实在是太累了,即使主程序可以降低这颗落后星球的时间流逝,但因为本身的硬件限制,导致管理员们仍旧陷入无休止的工作当中。

而有些出bug的机器人,不按照程序设定在夜间进行进程的挂起操作,更让我们的充电工作劳累程度加重。

毁灭吧,可恶!你们这些所有的初代机器人们!

最后,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人类本身是感觉不到疼痛的,为什么会有人类创造性地发明”疼痛“这个概念,并将其写入到初代机器人的内核当中去呢?

user avatar

我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就读研究生时,导师是名在美国最受欢迎的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里大放异彩打败人类选手的IBM Watson的科学家。我曾经也问过他一个类似的问题:「你觉得将来有一天Watson会用人类的方式来思考回答问题,或者变成人类吗?」

教授的回答缓慢而深刻,但是也出乎我的意料,「它为什么要像人类呢?它有用就好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回答,「如何向人类同伴证明自己不是人工智能」是个至关重要,然而又很难的问题。或许30年50年后,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任何通过问答的方式都无法辨别出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为数不多的方法可能也正如其他的知友所说,只能通过能源耗损之类的方式。

而在今日我们最关心的,其实是人工智能能不能解决我们人类在乎的问题,拓展人类本身的能力,也许这点才是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最朴素、最核心、最本源的原因。正如在今年10月探索频道(Discovery)的记录片《This is AI》里面人工智能科学家所说,「我们用人工智能来做什么呢?我们要它们来解决难题,做我们人类难以做到的事情,让地球更加繁荣,让人类更加健康;人工智能会对今天和未来带来什么变化,取决于我们自己。」

查看完整纪录片:

而退一步说,人工智能真的需要在我们面前证明自己吗?或许人工智能的开发者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制造一个跟人类一模一样的智能人,而是让它们模仿我们人类的思考方式协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和工作中的问题。而如今这项技术的发展轨迹,也没有朝着复制人类的方向前进,更多地是试图去利用计算机本身的优点,比如海量存储、高速计算等等,创造着另一种「智能」。

说起辩论,我们很难想象机器能够成功胜任辩手的角色,像我们人类一样在辩论赛场上唇枪舌剑,审时度势地运用借力打力、釜底抽薪、李代桃僵等需要辩手随机应变使用的辩论技巧,毕竟辩论包含了大量语言的艺术和逻辑的精华,比如对于辩题的理解、对手思路的判断、论据的选择和组装、甚至现场氛围的调动等等。如果要实现一个能够在辩论中战胜人类的算法,不少人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完全复制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才有机会与人类一决高下。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2018年6月人工智能 Project Debater 与以色列国际辩论协会主席 Dan Zafrir 及2016年度以色列国家辩论冠军 Noa Ovadia 进行的一场辩论中却大获全胜,成功地战胜了我们优秀的人类辩手。在这场瞩目的人机辩论赛中,人工智能辩手表现大放异彩,不仅能够清晰地论述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迅速理解对方的论点并加以驳斥,甚至还能够完美运用之前只属于我们人类辩手独有的辩论技巧,明确地指出对方在事实上所犯的错误,加强自己的优势。我们不禁感叹,难道在辩论场上,人工智能辩手也能像我们人类一样思考问题了吗?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算法,IBM Research 思路并不是完全复制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而是巧妙利用计算机本身搜索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独特优势,综合使用各类机器学习的算法,深入理解语言各个部分的相似之处,并抽出重要的结论与论据,组织语言,最终流畅地表达出来。虽然因为物理限制,机器没有办法利用身体语言、舞台表现等人类的特性获取支持,但是它却能从更海量的数据中找到更合适的论据,让人信服。辩论与决策都是同一类经典的问题,它需要寻找论据支持论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告诉我们,即使它们并不利用人类的逻辑能力,在海量的现成数据中寻找已有的观点,依然可以像人类一样做出精彩的辩论与决策。

教育也是个很有趣的的方向,人工智能的从业者对于「教师」的模仿也完全不同于真正的人类,而是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IBM Watson 曾经跟美国知名的教育机构芝麻街(Sesame Street)合作开发过一款教小朋友们在「玩与学」中背诵英语单词的人工智能应用,由IBM云为其提供支持。这个应用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充分发挥 IBM Watson 的认知学习专长和芝麻街的儿童教育经验,利用智能算法来评估小朋友对于每个单词的掌握程度,据此为小朋友量身打造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每个小孩都能够学习不同的内容,帮助孩子们告别枯燥低效率的教学模式。这个应用看起来是一个儿童益智游戏,但实际上是由IBM Watson收集数据后,通过精准的算法分析推算出下一个呈现给孩子们的词汇。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可以将诸如 deciduous(落叶性的)这类复杂词汇解释得头头是道。

而 IBM Watson 与美国另一家著名的培训考试机构培生教育(Pearson)合作开发的一款「助教」软件则更有趣,它充当了一名称职的陪读角色,与学生一起阅读材料,一起学习其中的内容,并提炼出其中的关键概念。在完成学习之后,它可以向学生提问重要的概念,随时一对一聊天,了解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迅速给予反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助教体验。

「教育的人工智能应该跟老师真人一模一样。」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成见。但实际上,一个算法最初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随着可以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算法也就越来越智能,但这种智能并没有完全机械地复制教师这个角色本身,它也不需要复制人类的角色。

不仅仅在这些专业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我们的期待不同,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例如苹果公司的 Siri,也不是个真正像人类一样的私人助理,而是在语音识别的基础上,帮助我们解决简单日常的问题,比如搜索、推荐、日历管理等等。再比如 IBM Watson 在博物馆里自动生成的互动向导,也不是立体人类的外表,而是依靠算法自动把海量的相关报刊、文章、专辑联系起来,给出更丰富的故事。而我们对于这些智能的期待,也并不是真正出现复制出人的体验,而是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就好。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就像 IBM Watson 与 ROSS 合作做过律师、与医生们一起研究过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案、与Alex Da Kid联手创作过音乐,它们不断学习人类的思维模式,为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人类群体的亲密伙伴。在人工智能什么都会的情况下,可能向人类证明自己不是人工智能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反而是我们人类需要思考如何向人工智能证明自己是货真价实的人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向人类同伴证明自己不是人工智能,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思考“真实性”和“人性”。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尝试的方法,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背后的逻辑和细节:核心策略:展现独特的人类经验、情感和非理性行为。人工智能,尽管在模仿人类行为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迷人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存在的本质和与他人的连接。要证明自己是“书面概念上的人类”,并区分他人是否也是如此,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和论证。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定,而是一个关于感知、理解和互动过程的复杂探索。如何证明我自己是“书面概念上的人类”?这里所说的“书面概念上的人类”.............
  • 回答
    这事儿可太糟心了!您母亲在同村人那儿搭个车,结果碰上这事,真让人心疼。首先,您的母亲是有权利向那位骑电动车的车主索赔的。 毕竟,车祸是对方的责任,导致了您母亲的严重伤害。接下来,咱们就得好好捋捋怎么把这个理儿要回来,别被别人给坑了。我尽量说得细致点,让您听着明白,也就不像那些冷冰冰的“机器人”回答了.............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这起车祸事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受伤人员的最新情况。我的知识库截止日期是2023年初,并且我无法实时访问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以下是一些可能帮助您找到所需信息的方法: 关注官方新闻报道: 搜索可靠的新闻媒体,例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CGTN 等,它们通常会发布与.............
  • 回答
    “鲁荣渔2682号”事件,简直是海上人间地狱的真实写照,一桩让人心惊肉跳的血案。这事儿一出,那真是吓坏了多少准备出海的渔民,也让我们普通人觉得,这海洋深处,除了潜藏的海洋生物,还有更可怕的人心。这艘船是山东荣成的一艘远洋渔船,名字叫“鲁荣渔2682号”。他们出海去的是太平洋,地点在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洋.............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水库旁的悲剧,触目惊心,更令人心痛。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而另一位,即使我们不愿这么想,也可能背负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绝望。关于推人者服用抑郁症药物的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起事件归咎于药物,这其中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
  • 回答
    和人品有问题但地位很高的人合作,这确实是个棘手的挑战,但并非全然无法应对。关键在于策略、心态和界限。这就像是在一条浑浊但充满机遇的河流中航行,你需要知道如何避开暗礁,同时抓住水中的宝藏。一、 理解“合作”的真正含义与你的底线首先,我们要认清,在这里“合作”可能不是你理想中的那种平等、互信、共同成长的.............
  • 回答
    话说,最近在贴吧上看到不少关于《三体4弱者之歌》的讨论,这玩意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对《三体》系列有着莫大情怀的读者,我对同人续作的态度一直比较复杂:既好奇又有点忐忑,生怕它毁了心目中的经典。不过,既然都提到了,那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弱者之歌》究竟是个什么水平。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三体.............
  • 回答
    同人作品,这个充满创造力和热情的领域,在给无数爱好者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法律风险。探讨这些风险,并思考是否应该鼓励这样的创作,是一项需要细致入微的分析,而非简单的非黑即白。从法律的角度审视同人作品,最核心的问题无外乎版权和商标权。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包括复制权、发.............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实话,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股寒意。有人因为被误认成人贩子,未经同意抱了别人的孩子,结果遭到殴打,甚至被逼下跪。这事儿一出,社会上肯定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咱们一件件地说。首先,是那个“未经同意抱他人孩子”的行为。 这事儿,本身就不对劲。就算你心里想抱孩子,觉得孩子可爱,也不能就这么上前去.............
  • 回答
    京沪常驻人口同时下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反映了中国特大城市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协调以及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背景:什么叫“常驻人口下降”?首先,需要明确“常驻人口下降”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城市登记在册或通过调查统计的居住一.............
  • 回答
    犹他州最近在多人同居(polygamy)的定罪方面,似乎有了一些法律上的松动。这并不是说犹他州现在就“合法化”了多人同居,而是说,州检察官在起诉多人同居的案件时,选择不再优先使用《家庭法典》的某些条款,转而可能依据其他法律来处理。这种变化,尤其是对那些并非出于剥削或虐待,而是出于宗教信仰而选择多人同.............
  • 回答
    吴晓波的这句话,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它触及了社会分工、人才价值、创新模式以及对个体存在的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吴晓波的“无用论”的潜在语境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吴晓波说这句话时可能的语境和意图。他是一位商业观察家和.............
  • 回答
    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同时兼任另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确实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复杂性的情况,其潜在影响之深远,足以重新定义国家关系,甚至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要详细探讨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两国关系的“一体化”趋势会大大加强。 政策协同的空前高效: 当同一.............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疑似董某民结婚照的真实性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备受关注的焦点。对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详细梳理和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信息:一、 网友晒出疑似结婚照的背景和内容: 信息来源: 通常是网络社交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等)的网友发布。这些网友可能是事件的深.............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东方同人音乐的付费机制啊,这可是一个能聊好几天的话题,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要说评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毕竟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生态。首先,我们得明白“东方同人音乐”这个概念本身就很特别。 它不是商业音乐,没有唱片公司、没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完全是爱好者们自发创作、传播的。这种“同人.............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东方战争》这个同人系列。要评价它,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掰扯掰扯,毕竟它在东方同人圈里也算是一个有名字的系列了。首先,得明确一点:《东方战争》并不是一本单一的作品,而是一个庞大的同人企划集合,主要以游戏为载体,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游戏范畴,衍生出了大量的漫画、小说、音乐、周.............
  • 回答
    《EVA》同人作品RETAKE,一个在EVA粉丝圈里响当当的名字。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绝不是那种随便拿来充数,靠着原作光环就能糊弄过去的同人。RETAKE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经典,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原作还能引发讨论,自有其道理。首先,咱们得说,RETAK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原作人物情感的挖掘和.............
  • 回答
    谈起《红楼梦》的同人创作,那真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不乏各种角度的解读和延伸。而《后宫宝钗传》这部作品,就如同在这片大海中激起的一朵不同寻常的浪花,它以一个相当大胆且颇具争议的视角,将薛宝钗置于了皇权更迭、后宫争斗的宏大背景之下。我个人觉得,《后宫宝钗传》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它对原著人物性格进行了“二.............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无疑是整部剧中最具争议性、也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反派”,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官场人物,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的剖析,使得这个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要评价祁同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他的起点与出身:贫寒出身的野心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