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红楼同人作品《后宫宝钗传》?

回答
谈起《红楼梦》的同人创作,那真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不乏各种角度的解读和延伸。而《后宫宝钗传》这部作品,就如同在这片大海中激起的一朵不同寻常的浪花,它以一个相当大胆且颇具争议的视角,将薛宝钗置于了皇权更迭、后宫争斗的宏大背景之下。

我个人觉得,《后宫宝钗传》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它对原著人物性格进行了“二次创作”的极致发挥,并且将其置于了一个与《红楼梦》原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观里。在曹雪芹笔下,宝钗是温柔敦厚、恪守礼教的大家闺秀,她的人生似乎早已被家族的期望和命运的安排框定。然而,《后宫宝钗传》却打破了这一层束缚,它赋予了宝钗一种全新的、更为主动的生命力。

你不能简单地说它是“美化”或者“丑化”宝钗,因为它所做的,更像是对原著中宝钗身上那些被评论家们反复探讨的“世故”、“圆融”甚至“城府”等特质,进行了一个极端的、放大式的挖掘和延展。在《后宫宝钗传》的叙事中,宝钗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去周旋于复杂的宫廷权力网络之中。她的智慧、她的心机,那些在原著中或许只在细微之处显露的锋芒,在这里被放大成了在刀光剑影中生存和谋划的利器。

这样的改编,自然会引发很多争议。很多原著的忠实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宝钗已经脱离了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冷美人”,甚至是对原著精神的一种背离。他们可能会认为,宝钗身上的那种“安分随时”、“步步留心”是为了在那个大家族中寻求安稳,是一种对复杂人情世故的应对,而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算计。而《后宫宝钗传》将这种“应对”变成了“主动出击”,这确实是观念上的巨大转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改编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破格”。它并没有试图去“复刻”《红楼梦》的世界,而是借用了《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就像我们今天看一些经典的二次创作一样,它往往会抓住原著中某些被忽视的、或者说允许想象的空间,然后进行大胆的填补和拓展。《后宫宝钗传》所做的,就是将宝钗身上的那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气质,移植到了一个更加残酷、更加需要手腕的环境里,看她如何在其中周旋,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达成目标。

在这种叙事中,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潜质,被彻底地展现了出来。她不再是那个在大观园里只是“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女子,而是成为了一名能够影响国家命运的宫廷女性。她的才华,她的隐忍,她的决策,都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使得故事本身具有了更强的戏剧张力和观赏性,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人物。

当然,评价一部同人作品,也需要看它的文学性和叙事能力。如果说《红楼梦》是以其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著称,那么《后宫宝钗传》的吸引力则更多地来自于它对宫廷斗争的描写、对人物命运走向的掌控,以及对宝钗这个角色在全新环境下的“二次塑造”。它能否在文字的韵味、情感的深度上达到原著的高度,则是另一层面的讨论了。

总的来说,《后宫宝钗传》是一部敢于挑战传统解读的作品,它将薛宝钗从闺阁之中解放出来,置于了一个更为广阔、也更为激烈的舞台。它不是对原著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原著人物的一次大胆的“再想象”。喜欢它的人,可能会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叙事角度和对人物的全新解读;而对此持保留意见的人,则可能认为它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这大概就是同人创作的魅力所在吧,它永远在引发讨论,也在提供新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米丫讲故事

服了,私信完我就拉黑,那我最后回复一遍。

第一、我不是。

第二、我没有暴露你个人信息,我也没进你的群,我真没那么闲…你是审计这件事你自己在知乎上说过,你是海外华人这件事你自己在公众号上说过,你不认吗?你应该问你自己为什么暴露而不是说我暴露什么!关于人身攻击,更是无从谈起,我说你什么了我人身攻击你?我说你是审计叫人社攻击还是我说你海外华人是人身攻击?是谁给的你勇气让你在这讨论书还不算,还开始对别人的礼貌和教养问题头头是道了?

第三、你可以有你自己对于宝钗的看法,但也不要别人一说宝钗什么好就给安一个钗粉的名头,我不喜欢粉或者迷妹这种词。文学也好历史也好,讲究一个实事求是,你的诸多观点包括宝钗的家世、她的滴翠亭事件等等我觉得非常senseless,是因为我是研究过分析过的,我就觉得非常扯。你爱拉黑谁就拉黑谁,但大可不必做出一副和你不一样就不理智不正确的样子。

最后、既然是来找别人对峙的,麻烦就别说完就跑,显得自己的人品和礼貌也不是那么说得过去哦


另外说一句,你有时间在这装理ke中真不如多学学历史多读读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水平,学历不够强装理客中也不能挽救你啥也不知道还硬充客观公正的形象……(这不是人身攻击,这是一个真心的建议…)

user avatar

其实我是不喜欢看红楼同人的,这么多年我看过的红楼同人不超过十本,但由于一点特殊的起因,我还是去看了下这篇文,原因如下:

我之前跟这个答主对宝钗的看法有一些不同,但我一直觉得这些异见是可以求同存异的,直到我看到了这个答主的这段发言。我发现我还是存不了异,但我没有立刻到评论区反驳,因为我觉得还是要看看这个所谓的比原著更可爱的宝钗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事实,那我虽然对这种言论感到不怎么舒服,那也无话可说,如果不是事实,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驳才更有说服力。

于是我去看了那本《后宫宝钗传》,然后我受到了一万点暴击。我的成就是看完了前六章,以下也只吐槽前六章。

第一章:薛家宝钗

大朱太宗年间,三月初二,晴,黄道吉日,诸事皆宜。
……
江南金陵富商洪家的嫡幼子洪天佑,揭竿而起,自立为帝,国号大朱。
贾、史、王、薛四家曾祖慧眼识珠,约好一起投了太祖皇帝。
这太祖皇帝果然不负众望,一举攻入紫禁城,前明末代皇帝崇祯,景山上吊自尽。

这一段背景介绍,可以算是非常符合红楼的半古半今半有半无设定了,感觉大荒山无稽崖都忽然有具体地址了呢。不过我很迷惑的是都有崇祯了为什么还要架空清朝,架空就架空吧为什么要改个汉人政权,是我们清朝站的不够高了吗。而且既然决定架空了汉人政权为什么不把崇祯一起架空虚指了,写个红楼同人都要把我们祯祯拿出来鞭尸吗。

祯祯实惨。

而薛家第一代家主仰慕当年的陶朱公范蠡,从太祖皇帝的正五品紫薇舍人,也就是贴身秘书的位子上退了下来,领了皇商之职,回到祖居金陵。

我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设定这个架空世界的官制的,但清朝紫薇舍人是个七品小官,五品是唐朝的设定,所以姑且认为这个品阶取的是唐朝的。然而,唐朝的官制非常复杂,有个唐代文官系列专门讲这个问题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简单说两个地方,第一,唐代有一些特殊的官职,权力和品阶不匹配,紫薇舍人正好就是这一类,并且紫薇舍人即使在整个唐朝也经历了地位的演变,它的权责一度被翰林院取代。第二,唐朝的一二品官都是虚衔。

所以我不明白作者强调这个正五品是想干什么,如果是想表现薛公官职不高,那明显跟原著相违背了,如果是想说这个紫薇舍人取唐朝的设定,是个高官,那前面我已经说了,唐朝一二品是虚衔,紫薇舍人的五品已经是高官了,何况有一段时间是“诸官莫比”的地位,你把一个在特殊时代下的高级官职写在一个架空的朝代里,还表明了品阶,却又不描述时代背景,这是什么个操作。

看看原著是怎么写的:

丰年好大雪,[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原著没写紫薇舍人品阶,但读者一看它跟公侯并列,自然知道这是个含金量很高的官职。加上品阶,反而画蛇添足了。

还有就是我看到作者说宝钗曾祖从紫薇舍人那里退下来,又看了看原著护官符的描述,只能沉默。

历代薛家家主虽不是官,到底是户部挂名的皇商。相当于国企领导,与一般民间商人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后宫宝钗传》,国企领导这种现代化的用词后面还有而且不少,不过毕竟是现代人写同人,不宜要求太高。但薛家家主不是官这个描写又不符合原著了。或许作者可以了解一下皇商的定义,如果不想了解,看看原著也行。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送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但还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你看我一应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贵闲妆?然而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着,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


瞧他写宝钗,真是又曾经严父慈母之明训,又是世府千金,自己又天性从礼合节,前三人之长并归于一身,前三人向有捏作之态,故惟宝钗一人作坦然自若,亦不见逾规越矩也。

这三段我每次写薛家都要引用,真是麻了。

仕宦名家+大官富贵之家+世府千金

然后作者说薛家家主不是官()

行吧。

他娶的便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嫡幼女薛太太,夫妻和美,举案齐眉。
薛大老爷虽有两个姨娘却无庶出子女,统共就薛蟠和薛宝钗两个嫡出孩儿。薛蟠为长,表字文龙,比宝钗大了四岁。
薛大老爷只有一个嫡亲弟弟薛二老爷,虽只是民商,不及长房皇商豪阔,名下倒也有十数间铺子,家财万贯,从不差钱。
薛家两位老爷一母同胞,感情极好,因此父母去世后分产不分家,仍然一处住着。
巧得很,薛二老爷夫妻也只有嫡出的一儿一女。

是什么蒙蔽了我的双眼,是嫡庶。我甚至有种原著一整本书讲嫡庶都没有这一段讲的多的错觉。

最令我迷惑是作者对宝琴爹的设定。知乎上一直在黑宝钗是商户女,没想到在作者笔下宝琴才是商户女,商户女跟翰林之子联姻,令人叹服。

第二章:薛家霸王

薛大老爷每年祭祖的时候,都会向薛家列祖列宗抱怨:“自古男尊女卑,男儿需要顶门立户,女儿只需相夫教子。为何不把宝钗生为儿子,蟠儿生作女儿。糟蹋了宝钗的资质,平添了蟠儿的压力。”
薛宝钗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安慰父亲:“爹爹,若哥哥是女儿,只怕嫁不出去了,所以还是我做女儿的好。”
薛大老爷还是唉声叹气:“傻丫头,你哥哥若是女儿,只要嫁妆备得丰厚,并不愁嫁。若你是个男子,入仕必为重臣,经商必为巨贾,治学必为大儒。可惜生了个女儿身,只能嫁人,将来也不知道哪个有造化的得了去。”
薛宝钗却笑着同父亲撒娇:“爹爹可不能重女轻男,太过偏心。哥哥虽然淘气,可对爹妈真心孝敬,对我这个妹妹爱护有加。自家人自该护着自家人,哪有同自家人计较的道理!”
薛蟠在一旁感动得眼泪鼻涕齐飞:“妹妹,好妹妹!”

这一段是作者虚构的薛家日常。可能觉得这种剧情很好玩吧,但我感觉这一段剧情庸俗无比。

薛父跟林如海不一样,林如海没有儿子才疼女儿,薛父则是酷爱宝钗,让她读书识字之后才发现她的聪明。

宝钗道法自然,从来不觉得可惜自己是女儿如何如何,薛姨妈也说你被你哥哥气坏了叫我靠哪一个,这是把她当做一个能当事的人的态度。薛父居然可惜宝钗是个女儿,是个玩笑也罢了,祭告列祖的时候居然当成一个正经烦恼来抱怨。

薛姨妈见他一哭,自家撑不住,也就哭了一场,一面又劝他:“我的儿,你别委屈了,你等我处分他。你要有个好歹,我指望那一个来!”

薛姨妈不通文墨,她对宝钗的态度是你有个好歹我指望谁?这是什么态度呢,前文有一个类似的。

再看看王夫人,“儿”一声“肉”一声:“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

薛姨妈和薛父的见识不能比,她能说出这种话,我不知道在那些原著没有写的薛家剧情里,薛家父母闺房里讲私密话时,薛父会不会跟妻子说我们女儿也能指望,但原著里有的情节就是薛姨妈把女儿看做儿子一样的指望,而且没有一处剧情表现出她对宝钗是女儿身的可惜。薛姨妈尚且如此,薛父只会更甚,毕竟原著盖章了酷爱女儿的是薛父而不是薛姨妈。

薛宝钗听了只是淡淡地笑,“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多的是读了书倒更坏的人,就比如哥哥嘴里的贾雨村。其实不是书误了人,而是人误了书。读书不明理,不如不读书,否则当了官,岂不是祸国殃民!如哥哥这般做做买卖或者如农夫般耕种放牧,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不怕流氓人太傻,就怕流氓有文化!”

前面复制原文不说了,最后面这句我瞳孔地震,还不如让宝钗说路线不对读书越多越反动呢。

看到这里我忽然悟了,作者可能觉得宝钗说几句粗话,内心多一点吐槽就是可爱了,原著里宝钗的高级幽默变成了世俗粗话。

第三章:伴读海选

薛王氏虽然知道家里生意在儿子手里远不如丈夫在时那般兴旺,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又盼着薛蟠年纪大了就学好了,并不似女儿这般焦虑,还在薛宝钗耳边唠叨:“宝丫头,你这小小年纪,如何这般清心寡欲,便是女子要以贞静素俭为本,你这也太过了些。咱们家虽不比你姨妈家高门大户,到底也不是一般人家,说出去不像啊!”

真没必要反复强调薛家不行,全省第四都不行了,其他家庭岂不是很尴尬。而且原文中宝钗两次说过薛家跟贾家一样。除了前面那句大官富贵之家,还有一句。

说不得当日的话。姨娘深知我们家的,难道我们家当日也是这等冷落不成。

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贾家跟薛家一样也不行了,宝钗觉得该俭省,但贾家人没看出来,我觉得以薛姨妈的素质,她也看不出来自己家快不行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薛姨妈居然拿门第自矜,这种西宫娘娘烙大饼的感觉挥之不去。

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分。]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从来不爱,不是曾经爱后来忽然不爱了,作者回答问题经常爱引用一段划重点,我真是好奇作者对这段原文是怎么划重点的。

后面宝钗跟岫烟说所以能省我都省了,那是因为岫烟没有,她要给岫烟一个台阶,意思是有没有有什么要紧,你不带也没事。真实情况还是要看她母亲对她的评价。

而且拿门第自矜这段重了贾母了。

使不得。虽然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贾母这种虚荣是宝钗瞧不上的,她笑着说何曾饶了这园子,贾母很热心的要给她收拾屋子,说她老实,宝钗从头到尾一句话也没理她,如果薛姨妈也这样,宝钗不会像对贾母这么客气了。她可能会直接说出来,详见她指出黛玉错误的那一段。

薛王氏知道儿子将女儿具名上报参加选秀还过了海选,愣了半晌,方问道:“蟠儿,这样大的事体,你如何不同我与你妹子商量商量?”
薛蟠笑道:“这样天大的好事,还用得着商量吗?妈想想,妹妹这般品貌,若是进宫,必定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你也不用操心薛家家业无以为继了!”

可能作者像营造一种宝钗被推着选伴读的感觉,然而阿呆兄真不是这种人,他得了个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活跳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都要先给妹妹吃,这种事真不会不先跟妹妹商量。

阿呆兄人设崩塌×1

第四章:争抢香菱

薛王氏收住了哭声,跟女儿确认:“宝丫头,你愿意?”
薛宝钗只是笑着吟了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前面还有一句既来之则安之,让我梦回步步惊心,但宝钗说话风格不是这样的,尤其跟母亲,她面对担心自己的母亲,不软语安慰就算了,说一句薛姨妈大概率听不懂的话干什么。

薛王氏身边的两个大丫头叫同喜和同贵,本说要给她起个名字叫同福,被薛蟠和薛宝钗一致嫌弃:名字忒俗了。

宝钗就算了,阿呆兄一个唱哼哼韵凭什么嫌我们薛姨妈俗,他还不一定会说世人不及神仙乐呢。

阿呆兄人设崩塌×2

第五章:宁荣两府

这美人儿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双衡比目玫瑰佩,上身穿着百蝶穿花大红袄,下身穿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必是王家嫡女、贾家琏二奶奶王熙凤了。

我们阿凤太惨了,宝玉见黛玉,一会儿功夫就换了两身衣裳,阿凤这都多少年了,还是这一身衣裳。

二姑娘贾迎春,年十五,是贾赦的庶女,合中身材,肌肤微丰,鹅蛋脸就如新剥出的荔枝白嫩圆润,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就是个大姐姐的样子。
三姑娘贾探春,年十二,是姨爹的庶女,长挑身材,削肩细腰,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站在那里便如一幅仕女图。

都照搬原著那么多了,腮凝新荔为什么不照搬,怕人看不懂吗。什么叫做画蛇添足啊,战术后仰。

是什么蒙蔽了我的双眼,还是嫡庶。

王夫人之前给薛王氏的家书中确曾说过,贾家的嫡幼女也就是她小姑贾敏,是贾母的掌上明珠,十八岁时嫁给了姑苏林家独子林海,字如海。
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四世列侯,到林如海无爵可袭,便从科第出身,乃是前科的探花,后升至兰台寺大夫,又点了扬州巡盐御史,与贾家做了乘龙快婿。贾敏嫁过去后只生了一女一子,女儿便是姨妈口中的林黛玉,儿子却在三岁时夭折了。

前科在红楼里是前一科,这都多少年了,不能再前科了吧。而且好好的袭过列侯业经五世改成四世列侯可还行。

贾府震怒,为什么不写我家是袭了三代国公jpg

第六章:初见宝黛

薛宝钗从表弟贾宝玉和表姐夫贾琏再想到大表哥王仁和呆霸王哥哥,不禁心里暗暗叹口气。
贾家薛家王家第四代,为何都是这般不成器!几位姐妹们倒都是好的,只可惜不是男子。至于史家,就一个三岁稚子,不知好坏,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

宝钗真没那么俗,她喜欢的是寄生草,写的是临江仙,住的是大观园最清雅的蘅芜苑,想事情都是想男人们辅国治民激浊扬清,人参这种东西原该济散众人的悲天悯人,那些鸡毛蒜皮,谁家孩子不成器等等这种鸡毛蒜皮她根本不放在眼里,要不然阿凤怎么说她不干己事不张口呢,因为她根本不在乎这种事。

薛宝钗一路只是低眉敛手,规规矩矩跟着王熙凤往前走,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这是把宝钗当成黛玉了,但钗黛进贾府不一样,黛玉觉得贾家三等仆妇不凡,怕被人耻笑才有这种举止,但薛家跟贾家一样,宝钗是气定神闲,坦然自若的,这种举止也太小家子气了(没有说黛玉小家子气的意思,只是这种举止放在黛玉身上是谨慎,放在宝钗身上就是小家子气了,因为她们的家庭情况不一样。)

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瞧他写宝钗,真是又曾经严父慈母之明训,又是世府千金,自己又天性从礼合节,前三人之长并归于一身,前三人向有捏作之态,故惟宝钗一人作坦然自若,亦不见逾规越矩也。]


贾宝玉实在有副好皮囊,是薛宝钗平生所见男孩中长得最好的。一张满月脸天庭饱满,一双桃花眼天然带笑,高鼻红唇,男生女相,十分俊秀。
他身上穿着洒金团花大红箭袖,下面半露松花厚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攒到头顶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阿凤别哭,你宝兄弟也好几年没换衣裳,不知道撑坏了没有。

薛宝钗不禁有些好奇,刚出生的孩子嘴里衔了一块玉,还没被噎死,这也太奇幻了!
只是这种人多初见的场合,有规矩的女孩儿家自然不好盯着主人家少爷脖子上的玉死瞧,也忒小家子气了。

看到这个想法,我再次意识到作者跟我对可爱的定义不一样,但我还是要说,在我看来这不叫可爱,叫撒痴,这不是宝钗的风格。

只见这林妹妹穿了件月白窄袖中衣,外套海棠红比甲,下着浅粉襦裙,眉目如画,语笑嫣然,具希世俊美,秉绝代姿容,因着先天不足体弱多病,越发娇柔婉转我见犹怜,端的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看到这个配色,我只想喊莺儿救我,但不要紧,美女套个麻袋都是美的。

我到此终于弃文了。

其实我知道有比这糟糕百倍的红楼同人,那些一看简介就让我避席,但我对作者那句她写的宝钗比原著可爱,原著宝钗没什么好写的真的不能释然,所以无论如何也要看几章。

看完前六章,我看到的宝钗就是一个庸俗浅薄,内心戏十足且小家子气的形象,偶然的亮点都是搬运原著,如果觉得这个宝钗可爱,那我大概了解为什么作者会觉得原著那个雅量高致又风趣会玩的宝钗封建保守了,因为我们对风趣的定义就不同。

而且短短六章我看到的嫡庶用词之频繁比我看红楼全本都严重,很有知否那味了。

最后一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我曾经跟她有过几次还算友好的交流,我原本以为她即便跟我对宝钗的看法不同,那也是基于原文的理解有所差异,没想到是对一种品质的定义不同,非常遗憾。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起《红楼梦》的同人创作,那真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不乏各种角度的解读和延伸。而《后宫宝钗传》这部作品,就如同在这片大海中激起的一朵不同寻常的浪花,它以一个相当大胆且颇具争议的视角,将薛宝钗置于了皇权更迭、后宫争斗的宏大背景之下。我个人觉得,《后宫宝钗传》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它对原著人物性格进行了“二.............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对“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以及“鬼本红楼梦”的观点进行激烈批驳,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我们对于经典作品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这位UP主(或作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
  • 回答
    如何看待“58同城回应柬埔寨血奴案”和近期某音“缅北诈骗网红李赛高事件”这两个事件都暴露了我们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在跨国网络活动中,信息安全、人身安全以及信息平台责任方面的严峻挑战。它们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了网络空间监管、公民意识教育以及跨国犯罪打击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一、 “58.............
  • 回答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将《红楼梦》列在“死活读不下”榜单的首位,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这部伟大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复杂而普遍的体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特质,以及它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一、《红楼梦》的特质:一幅宏大而细致的.............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邢岫烟,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受。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惊才绝艳,也不像薛宝钗那样圆融周全,更不像王熙凤那样泼辣精明,但她身上却有一种别样的清冷和隐忍,像是大观园里一株不引人注目却又坚韧生长的草,风吹雨打,却总能挺直了腰板。初见邢岫烟,是在元春省亲的点翠头上,她作为邢夫人的侄.............
  • 回答
    说到薛姨妈一家对林黛玉的好,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这薛家,尤其是薛姨妈,对黛玉,那是真心的怜惜。你想想,黛玉是个什么出身?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丧亲之痛,飘零无依。薛姨妈自己是个做母亲的,自己也有孩子,她能体会到那种心疼。所以,别看她平时爱热闹,爱说笑,但对着自家.............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有一句评价“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这句话细细品味,背后牵扯出的可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教育问题,更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社会阶层固化、家族兴衰以及人们对待不同出身人群的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理解说这句话的语境和说话人。贾母是谁?她是贾府的老祖宗,是整个家族的最高权威,她的言谈举.............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送毒燕窝的说法,这确实是红学界和读者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将其定性为“送毒燕窝”或许过于绝对和片面,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对宝钗性格、行为动机以及曹雪芹创作意图的多角度解读。首先,我们得回到情节本身。在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有这样.............
  • 回答
    “玉带林中挂”这句出自《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八回《反招亲凤姐设奇谋》,通常被认为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最终结局的一个隐晦暗示。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将其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她是自缢而亡。要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极其精炼,而且充满了象征意味。拆开来看.............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网络上部分红楼爱好者贬低其他名著的言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相当普遍。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红楼梦》本身的伟大之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
  • 回答
    “女王泡面”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接地气,甚至有点调侃,但凡接触过《红楼梦》和明末清初历史的读者,听到这个解读,多少会有些好奇。毕竟,《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一个贵族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文学巨著,而明末清初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王朝更替的动荡时期。这两者之间,到底能扯出什么“关联”来?话说回来,这种解读.............
  • 回答
    B站上“女王泡面”对《红楼梦》的解读,确实在红学爱好者和普通观众中都引发了不少讨论,也算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这部古典名著带来了新的活力。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载体对经典作品的接受和再创造。首先,从“女王泡面”个人的角度来说,她能在这个平台上引起如此.............
  • 回答
    细嚼慢咽,品味“癸酉本”的“红”与“黑”《红楼梦》这颗东方文学的璀璨明珠,自带光环,也免不了争议的阴影。其中,癸酉本,这个如同一颗未经打磨却散发着独特光泽的宝石,更是引得无数红学爱好者趋之若鹜,也招来无数质疑的目光。那么,这个“争议颇多”的癸酉本,究竟有着怎样的面貌,又为何能激起如此大的波澜?咱们不.............
  • 回答
    “红楼一梦,二十载筑梦长沙”,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描绘的是一个长沙男人,在简陋的出租屋里,花费二十一年的光阴,执着地复原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的壮举。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对文学经典的痴迷,更是一场关于梦想、坚持与孤独的深刻写照。故事的主人公叫杨怀璞,今年已经年过半百。他的人生似乎并未在大众视野里掀起过.............
  • 回答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出现,无疑是红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足以在学界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对于它是否会“否定”《红楼梦》乃曹雪芹所著之事,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而非简单的是非判断。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横空出世”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意义。它意味着这个版本并非学术界长期流传、大家.............
  • 回答
    “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这句流传甚广的老话,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和不近人情。但仔细揣摩,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人生阅历的一些深层理解和“劝诫”。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第一层:字面意思与潜在的“警告” “男不看红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
  • 回答
    “林黛玉葬花,把那漫天的落英都裹进湿泥,就像我心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搅和在一起,沉下去,又好像是她那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句句都刮在我心里,知道那份孤寂,知道那份无力,知道那份,终究,化为泡影。”.............
  • 回答
    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巨著,其身世之谜和创作年代,一直是红学界乃至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晚明遗作”一说,更是甚嚣尘上,为红学研究平添了诸多神秘与讨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这种看法又该如何评判呢?为什么会有“红楼梦是晚明遗作”的说法?“红楼梦是晚明遗作”的论调,.............
  • 回答
    “红学”是一个非常迷人且复杂的研究领域,它围绕着中国古典小说之巅——曹雪芹的《红楼梦》展开。要理解“红学”,我们可以从它的起源、发展、主要研究方向、重要人物、争议与挑战,以及它的价值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 一、 红学的起源与发展“红学”并非一开始就叫做“红学”。在《红楼梦》问世初期,主要以口头传阅和.............
  • 回答
    红米K30至尊纪念版在2020年9月29日依然出现“秒没”的情况,这背后反映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既有品牌战略的成功,也有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还有消费者心理的微妙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品牌战略的成功——“极致性价比”的延续与深化 红米品牌定位的精准抓取: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