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京沪常驻人口同时下降?

回答
京沪常驻人口同时下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反映了中国特大城市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协调以及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定义与背景:什么叫“常驻人口下降”?

首先,需要明确“常驻人口下降”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城市登记在册或通过调查统计的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数量减少。这与户籍人口不同,它包含了流动人口。京沪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聚的两大城市,其常驻人口的变化具有风向标意义。

过去几十年,京沪一直是人口流入的高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和劳动力。因此,常驻人口的下降,意味着过去那种“虹吸效应”正在减弱,甚至出现“倒流”的趋势。

二、 京沪常驻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1. 高昂的生活成本压迫:
住房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和租金长期处于全国甚至全球最高水平。不断上涨的居住成本,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和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使得在此地长期定居和安家落户变得越来越困难。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为了高昂的居住成本而牺牲其他生活品质的考量,促使一部分人选择离开。
教育和医疗成本: 尽管京沪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全国领先,但其优质资源的获取也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包括学区房、私立学校、高端医疗服务等。这增加了家庭的生活负担。
日常消费: 除了住房,其他日常开销如交通、餐饮、娱乐等也相对较高,进一步加剧了生活压力。

2. 城市发展策略与调控政策:
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 北京明确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并积极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这包括关闭或外迁低端产业、污染企业、部分批发市场、仓储物流等。这些产业的搬迁往往也伴随着大量劳动力的转移,降低了城市的承载压力,但也直接导致了部分低技能或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离开。
人口总量调控(上海): 上海也实施了人口规模和结构优化政策,例如对部分区域的“群租”进行整治,提高外来人口的居住门槛,以及引导部分功能性产业和人口向郊区或周边城市转移。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北京和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而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或低端服务业的需求可能相对减少。这客观上会筛选掉一部分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人群。

3.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群的崛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天津、河北的部分城市(如廊坊、保定等)在产业、交通、公共服务方面与北京的联系日益紧密,并且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对一部分“通勤族”和寻求更好生活平衡的人群具有吸引力。一些企业和人才可能选择落户在这些更具成本优势的城市,同时仍然能享受到北京周边的经济辐射和部分资源。
长三角一体化与大湾区辐射(上海):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周边如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的经济活力也在不断增强,它们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并且拥有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更宽松的发展空间。这使得一些人才和企业有了更多元的选择,不再仅仅将上海视为唯一的目的地。
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区域的吸引力: 中国整体经济在发展,其他一些二线或新一线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政策支持以及生活成本方面不断改善,也吸引了部分原本可能流向京沪的人才。

4. 生活质量与城市宜居性考量:
环境问题: 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京沪等特大城市的空气质量、交通拥堵等问题仍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生活节奏与压力: 京沪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对于一些追求慢节奏生活、更平衡工作与生活的人来说,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 虽然流动人口的统计已纳入常驻人口,但户籍制度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长期迁移和定居意愿。不过,随着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逐渐向非户籍人口开放,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可能在减弱,但仍不能完全忽视。

5. 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的影响:
与其他发达地区类似,京沪也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挑战。出生率下降直接导致了自然增长率的降低,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虽然这是长期趋势,但也会对常驻人口总量产生影响。

三、 京沪常驻人口下降的潜在影响与启示:

1. 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 人口下降可能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或服务业领域。这可能推高劳动力成本,对某些低端产业造成冲击。
消费市场: 常驻人口的减少意味着潜在的消费群体萎缩,可能对城市消费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创新活力: 年轻人口的流入是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如果人口增长放缓甚至下降,可能会对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产生长期影响。
房地产市场: 人口流入减少可能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产生一定影响,但考虑到当前京沪的土地供应和城市规划,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机制更为复杂,不能简单地与人口直接挂钩。

2. 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启示:
转型升级的必然: 人口下降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是京沪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反应,表明城市发展模式正在从“人口红利”驱动转向“创新红利”和“要素效率”驱动。
优化区域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过度集聚,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沪人口的调整,也体现了这种区域均衡发展的趋势。
提升城市宜居性: 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关注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包括改善环境、缓解交通压力、降低生活成本、完善公共服务等,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人才吸引与保留策略: 未来,京沪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可能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不仅要依靠产业优势和高薪,更要关注人才的生活质量、发展空间和情感归属。

3.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加剧: 如果离开的多是年轻人,而留下的是已形成家庭或面临养老问题的中老年人,那么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人才结构优化: 如果离开的多是低技能或非高附加值产业的从业者,而留下的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那么城市的人才结构可能会得到优化。

四、 如何看待“人口下降”:是“衰退”还是“健康调整”?

对于京沪常驻人口下降,不能简单地定性为“衰退”。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这是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更加均衡,特大城市不再是唯一的“香饽饽”。
是城市发展策略主动引导的结果。 通过疏解非核心功能,京沪在努力摆脱“大城市病”,追求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是市场选择和个体理性权衡的结果。 在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日益增多的发展机会面前,人们会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总结:

京沪常驻人口同时下降,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复杂现象。它既是挑战,也为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数字变化,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环境驱动力。未来,如何平衡城市规模、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将是京沪乃至中国所有特大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可持续性的深刻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朝现在这个环境下,拿着数据做分析,一定要先读懂数据。不然过几年看自己当时的侃侃而谈会很尴尬。

比如说最近各省都在挤水分,那么前面那些头头是道的分析这些省份GDP增长速度的文章,就全成了空中楼阁,除了尴尬什么都留不下。

在我朝,你甚至要锻炼出这样一种能力,那就是,透过数据看本质。别人给你一大堆统计数据,你没有任何依据,就凭经验,就凭感觉,你就得大概搞清楚,哪些数据靠谱,哪些数据不靠谱。没这个能力,你就危险了,你懂的越多,你分析能力越强,你就越危险,因为你分析的基础可能就不存在。

举个例子,08年奥运会,最终公布的账目,大概是赚了一个亿。一共投入了三千多亿吧。

所以你看08奥运会到底还是赚了钱的对吧。

呵呵。

我相信有无数的办法证明这个数是对的。但你没有理解,到底这三千亿怎么实现了一个亿的盈利,那你可能对于财务,对于数字,对于社会的理解都不太到位。


同样的,我们回过头来看,

北京17年人口,以两千到三千万的体量,实现了大概2万人的减少。

这个数字又是如何实现的?

user avatar
  1. 求仁得仁,求锤得锤子。
  2. 限制人口进入特大城市,一直是既定政策。
  3. 制定这样政策的原因,则基于30年来计生宣传“少生快富”、“人口是负担”这个错误价值观的洗脑。这思想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政策制定者。
  4. 但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告诉我们,人口向几个中心城市聚集,是全世界内的普遍现象。比如日本东京聚集了日本1/3的人口,法国巴黎28%,英国伦敦、俄国莫斯科,其人口都占了全国人口的1/5左右。
  5.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人口占全国比例都不到2%,这个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我们对比下北京地区和日本东京地区,同样都是1万多平方公里面积,但是东京地区人口超4000万,北京只有2200万。
  6. 人口集中有优势。有统计,大城市的劳动力生产率,比中小城市高30%以上。别的不说,光快递你说得节省多少成本?
  7. 数据帝有一个zip什么曲线,是研究一个国家城市人口聚集程度的,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差不多,但是中国北上广大城市明显背离这个曲线,显示出中国大城市人口明显偏少。
  8. 为什么人口偏少?当然是政策原因。没有户口,没有市民待遇。甚至还千方百计赶人。
  9. 驱赶大城市人口政策是花钱求退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完全背道而驰。是嫌中国经济发展的太快了。
  10. 把发展大城市的资金,转移到发展小城市和乡镇,是事倍功半。中国现有的生育率决定了大批小城市及乡镇衰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投入再多也是打水漂。
  11. 中国城市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建设不力,建成区太小,这由于几点因素造成:a. 呆板的耕地保护政策、b. 限制大城市扩张的思想牢笼导致的莫名其妙限制发展政策。c.分税导致的地方财政紧张。举例:东京北京地区面积相差不多,但是东京建成区约8000平方公里,是北京的4倍,人口只有北京的2倍。
  12. 我们完全可以放手大胆的发展北上广,但是从小脑子被计生人口宣传洗的脑残了,领导不想,屁民反对。
  13. 一个国家核心城市人口的减少是极为罕见的现象,是全世界是没有先例的,虽然政策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则显示出经济方面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14.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评价这个政府好坏的最重要标志是人口增减,所以评价一个城市发展好坏最重要的标准也是人口增减,一个持续人口减少的城市是最糟糕的城市,不信看看底特律。我不敢说北上广会成为底特律,但是其他很多有名的城市难逃这种命运。
  15. 城市人口减少,会导致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减少,生活成本上升,生活品质下降。北京靠全国支撑还不至于,上海就危险了。
  16. 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人无法通过制造痛苦的方法获得幸福。别想着牺牲别人,成全自己的方法获得幸福,错的离谱,兄弟!把穷人赶走,城市就成为富人的天堂啦?做梦吧。只不过原来一部分中高端人群会变成低端而已。
  17. 天气好冷。我想尿尿。先写到这!不服来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