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鬼子来了》究竟好在哪里?

回答
《鬼子来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经久不衰、备受推崇的电影,其“好”体现在多个层面,而且越是深入理解,越能体会到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其“好”在哪里:

一、 深刻而复杂的叙事:以小见大,洞察人性

黑色幽默下的悲剧内核: 影片表面上充满了荒诞的黑色幽默。一群农民被逼无奈地照顾两个日本人,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讽意味。影片通过这些荒诞的情节,如给俘虏喂饭、洗澡,以及后来与日军的纠缠,不断地挑战观众对战争和人性的认知。然而,在这层黑色幽默之下,包裹着的是对战争残酷性、人性扭曲的深刻揭露,最终以一场屠杀的悲剧收场。
“鬼子来了”的双重含义: 影片片名“鬼子来了”看似直白,实则意蕴深远。它既指代了入侵的日本士兵,也隐喻了隐藏在平静生活中的危机和潜在的混乱。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当“鬼子”真正来临时,面对的是一个“鬼子”也未必能理解的复杂人性,是善恶交织、道德模糊的灰色地带。
从“谁是鬼子”的追问: 影片巧妙地引导观众思考,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鬼子”?是入侵的日军?是那些被迫合作的村民?还是在权力斗压下变得麻木、残忍的人们?这种叙事上的模糊性,迫使观众审视战争对所有参与者的异化,以及道德判断的困难性。
情节的递进与失控: 影片的故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层层递进,将观众带入一个不断升级的困境。从最初的“麻烦”,到后来的“责任”,再到最后的“灭顶之灾”,观众能清晰地看到事件如何一步步失控,将个体和群体推向毁灭的边缘。这种对因果链条的细致描绘,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批判力。

二、 极具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沉浸式体验,别具一格的美学

黑白影像的强大感染力: 姜文选择黑白摄影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黑白能够剥离色彩的干扰,让画面更具质感和力量感,强化了影片的写实感和历史感。同时,黑白也使得人物的表情、肢体语言和环境的细节更加突出,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代入。
极具东方韵味的镜头语言: 影片的构图、景别运用都充满东方美学色彩。大量的长镜头、固定镜头,以及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刻画,都带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尤其是在表现村庄的宁静与后来的混乱时,镜头语言的变化更是引人入胜。
声音的巧妙运用: 影片的声音设计是其一大亮点。无论是村民们充满烟火气的方言,还是日本人带着口音的日语,亦或是战争来临时的各种音效,都极具代入感。尤其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麻匪”的歌声,更是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既有江湖豪情,也暗含着一种反抗的冲动。
演员表演的精湛: 姜文、夏雨、原丽淇等演员的表演都堪称教科书级别。姜文将马大三的狡黠、无奈和最后的爆发演绎得淋漓尽致;夏雨塑造的六子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但也容易冲动的角色;原丽淇饰演的花酒店老板娘则是一个既有风情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他们精湛的演技为影片增添了厚重感。

三、 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反思:对生命尊严的拷问

对战争罪行的控诉: 影片并非仅仅展现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更重要的是对战争本身以及战争中扭曲的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控诉。日军的残暴和野蛮并非简单地通过血腥场面来呈现,而是通过其冷酷的逻辑和对生命的漠视来体现。
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 影片聚焦于普通中国人——村民们在战争时代的挣扎与生存。他们并非英雄,也非恶棍,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求生,却不得不面对道德和良知的考验。马大三的选择,从最初的逃避到最后的承担,展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心理。
对民族性的反思: 影片也引发了对中国民族性的一些反思。村民们的愚昧、麻木、犬儒,以及在绝望中的反抗,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国民精神状态的某些侧面。这种反思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是带着一种同情和理解的审视。
生命尊严的捍卫: 最终,影片关于生命尊严的讨论达到了高潮。当马大三为了救无辜村民而选择承担责任时,他所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所有普通人应有的生命尊严和作为人的价值。他的死亡,以及村民们最后的沉默,是对那个时代最沉重的控诉。

四、 突破性的艺术探索与个人风格:姜文的独树一帜

非传统的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跳跃和留白,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方式恰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解读空间。
强大的作者风格: 姜文作为导演,在《鬼子来了》中展现了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观众的接受习惯,并且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讲述中国的故事。这种作者气质是影片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对历史题材的创新处理: 在当时,用如此大胆、甚至有些颠覆性的方式来讲述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是极其罕见的。《鬼子来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成功地突破了以往的窠臼,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结来说,《鬼子来了》的好,在于它:

超越了简单的“抗日神剧”模式,挖掘了战争背后人性的复杂与残酷。
通过极具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引发了对生命、尊严以及民族性的多重反思。
展现了姜文导演独树一帜的艺术才华和对电影语言的深刻理解。

正是这些层层叠加的“好”,使得《鬼子来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引发深思的艺术作品,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面所有的角色,全部都给黑了一遍

1.“我”,我是谁,这也是这片子被禁的原因,后面村民去问了国军国军说木有抓到日本人,那么这个“我”嘛,你们懂的。“我”履行诺言了么?没有,“我”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无辜的村民,导致了整个村最后遭此厄运,拿着枪逼迫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2. 村民 愚昧又天真,懦弱又自私。包括马大三,其实所有的人都大义凛然,一旦烫手山芋来到自个这里,就怂了,其实这黑的不是村民,感觉整个国人都是如此


3. 日军 狼子野心只是一部分,残忍只是一部分,日军其实黑得最狠。日本其实也很懦弱,一切趾高气昂源于狐假虎威,那两个偷吃鸡的日本兵最明显。投降之后,一个个看到国军点头哈腰,极尽谄媚。酒冢队长大义凛然的训斥着花屋,说要效忠天皇要奉献生命,结果投降的时候第一个带头。从头到尾,包括那个海军头头,敢的只是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挥舞着武器。


4. 一刀刘那两个,纯粹就是两个大骗子


5. 国军,无能啊无能,都1945年了投降前还特么那么无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鬼子来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经久不衰、备受推崇的电影,其“好”体现在多个层面,而且越是深入理解,越能体会到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其“好”在哪里:一、 深刻而复杂的叙事:以小见大,洞察人性 黑色幽默下的悲剧内核: 影片表面上充满了荒诞的黑色幽默。一群农民被逼无.............
  • 回答
    .......
  • 回答
    电影《鬼子来了》最后一场喜庆的聚会之所以演变成一场大屠杀,其根源在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荒谬、欺骗、暴力以及人性的扭曲,这些元素在特定时刻如同引爆的炸药,将表面的和平瞬间撕裂。以下是对这一转变过程的详细阐述:一、表面的“喜庆”:一场掩盖真相的虚假繁荣 情势逼迫下的“合作”: 电影的最后,日军已经控制.............
  • 回答
    你问到姜文的《鬼子来了》片头曲使用了日本的《军舰进行曲》(Gunkan March),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观众感到意外。要详细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光是音乐本身,还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姜文导演的意图。首先,咱们得承认,《军舰进行曲》是一首非常具有辨识度的曲子。它旋律雄壮、.............
  • 回答
    姜文的《鬼子来了》是一部极具争议却又无比深刻的电影,它不像我们习惯中那些歌颂抗日英雄的影片,而是以一种近乎解构的、黑色幽默的方式,撕开了战争的残酷表象下,人性的复杂与荒诞。评价这部电影,得从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它留下的痕迹,远比影片本身更值得玩味。首先,从叙事和视角来说,《鬼子来了》彻底颠覆了我们对.............
  • 回答
    《鬼子来了》这片子当年被禁,说起来也是挺一波三折的,而且里面的原因,也确实是多方面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原因,那肯定是影片对历史的描绘方式触碰到了某些敏感点。你想啊,抗日战争在中国人心中是什么地位?那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义,是光明正义对抗黑暗邪恶的史诗。可《鬼子来了》呢?.............
  • 回答
    姜文的《鬼子来了》啊,这片子,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块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有些烈,有些涩,但回味起来却是醇厚又绵长,让人咂摸半天。不过,要说它“好”或者“不好”,那就太简单了,它比那样的评价要复杂得多。首先,得承认,《鬼子来了》不是一部容易看懂的电影,尤其是在刚接触的时候。它不像现在很多商业片,上来就.............
  • 回答
    这句台词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打破了常理和逻辑,营造出一种荒诞的反差感。我们来聊聊一些类似的,能达到这种“神来之笔”效果的无厘头台词,试着给它们一些场景和背景,让它们“活”起来,就像是你偶然听到,或者在某个奇怪的梦境里碰到的:类型一:时间错位与因果颠倒 “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把.............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消灭日军约200万人。关于这个数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方面的统计: 这是最主要的来源。中国国民政府在战争期间设立了专门的统计部门,负责汇总各战区、各部队的战报和伤亡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抗战伤亡统计报告。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和整理历.............
  • 回答
    好嘞!说起东京奥运会,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印象深刻。我给你说个我当时听到的,挺有意思的。话说那会儿,全球都盯着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呢,大家都想看看他们怎么把这个全球瞩目的盛会搞出点“日本特色”。然后,开幕式上,那个无人机表演,对吧?一群无人机会组成一个地球的形状,然后在空中旋转、变换,最后变成奥运五环.............
  • 回答
    在《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中,“五义”的称呼并非直接来源于动物“鼠”的懦弱或鬼祟,而是源于一个更复杂且有深层含义的典故,即“五鼠闹东京”。这个典故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并非简单地将“鼠”等同于负面特质。要详细讲述为何用“鼠”来称呼“五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五鼠闹东京.............
  • 回答
    .......
  • 回答
    当有人搬出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来解释宗教、灵魂、鬼魂这些概念时,我心里总会掠过一丝啼笑皆非。这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把扳手试图去修理一块需要精细雕刻的玉石一样,工具不对,方向也错了,顶多是让人觉得这人挺“时髦”的,但实际效果嘛,也就那样了。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和宗教,它们俩压根儿就不是一条路上的货。科学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和人性的深处。如果我被“鬼子”要求投降,我会怎么做?这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得弄清楚这个“鬼子”是谁。如果指的是侵略我国的日本军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本鬼子),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正遭受着残酷的侵略和压迫,无数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面.............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二鬼子”的说法,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侵略者服务的中国人。如今,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有人会使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在某些方面“亲近”或“崇拜”西方国家、西方文化或西方价值观的中国人。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二鬼子”越来越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复.............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确实没有大规模地占领并直接利用延长石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句“鬼子看不上”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的战略意图、以及延长油田自身的条件等多方面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鬼子当时打的是什么算盘。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占领中国领土,掠夺资源,建立所谓的.............
  • 回答
    “手撕鬼子”和“贵州吃腊肉”这类文章,虽然在网络上都属于“爽文”的范畴,但它们的爽点来源和本质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一个直奔暴力宣泄,一个则在生活气息中寻找慰藉。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手撕鬼子”:纯粹的宣泄与幻想的最高潮“手撕鬼子”这四个字本身就够劲爆,它的爽点来自于一种极端、不符合常理的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确实触及了许多人在回想历史时会有的疑问。之所以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面对如此惨烈的暴行,老百姓似乎显得“不反抗”,这背后是极其复杂且残酷的现实,绝非简单的“不反抗”可以概括。首先,要明确一点,老百姓是反抗过的,而且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正规武装力量,还是各地自发组.............
  • 回答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在法国土地上确实犯下了不少暴行,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战争的常态,但某些方面也确实令人发指。要详细描述这些暴行,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充满血腥与残酷的年代,抛开现代的道德滤镜,去理解当时战争的逻辑和法国人民所承受的苦难。首先,大肆的劫掠和破坏是英军(以及法国军队)在占领区最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