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中为何用“鼠”这种懦弱、鬼祟的动物来称呼“五义”?

回答
在《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中,“五义”的称呼并非直接来源于动物“鼠”的懦弱或鬼祟,而是源于一个更复杂且有深层含义的典故,即“五鼠闹东京”。这个典故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并非简单地将“鼠”等同于负面特质。

要详细讲述为何用“鼠”来称呼“五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五鼠闹东京”的典故来源及情节:

故事背景: 《三侠五义》中的“五义”指的是北侠欧阳春、小侠卢方、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鹞子孙绍宗、翠云峰韩三公、锦毛鼠白玉堂等几位英雄豪杰。然而,最核心、最广为人知且与“鼠”相关的,是“五鼠闹东京”这一经典故事。
故事梗概: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南侠展昭在东京,为了给被奸臣陷害的包拯洗刷冤屈,挺身而出。然而,奸臣势力强大,展昭一人难以匹敌。此时,江湖上的五位身怀绝技的义士——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钻地鼠孙绍宗、金毛鼠白玉堂、锦毛鼠白玉堂(这里可能有些混淆,实际常见的版本是: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钻地鼠孙绍宗、锦毛鼠白玉堂、穿山鼠徐庆)——因为景仰包拯的清廉正直,并对奸臣的恶行深恶痛绝,决定挺身相助。他们潜入东京,利用各自的特长,制造了一系列事件(闹东京),成功地揭露了奸臣的罪行,洗刷了包拯的冤屈。
“五鼠”的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五鼠”并非贬义,而是对他们高超技艺和潜行能力的赞美和比喻。“钻天”、“彻地”、“钻地”、“穿山”等词语,都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如同老鼠一般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穿梭自如、悄无声息地达成目标的本领。而白玉堂的“锦毛鼠”更是因为其华丽的外表和矫捷的身手,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角色。

2. “鼠”的象征意义在故事中的体现:

灵巧与敏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鼠并非总是负面形象。它以其灵巧、敏捷、能在黑暗中穿梭的特性而闻名。在“五鼠闹东京”的故事中,这正是五位义士所具备的特点。他们身手不凡,能够在戒备森严的东京城中来去自如,如同老鼠在房屋的缝隙中穿梭。
暗中行动与出其不意: 老鼠常常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行动,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与“五鼠”在东京暗中行动,出其不意地给奸臣制造麻烦,达到揭露真相的目的相契合。他们的行动方式是“潜行”和“奇袭”,而非光明正大的武力对抗。
洞察与机智: 老鼠善于观察和寻找机会。故事中的“五鼠”也展现了非凡的机智和洞察力,他们能够抓住关键的线索,利用奸臣的弱点,巧妙地进行反击。
“鼠”作为一种江湖隐喻: 在武侠小说中,很多绰号都带有动物的象征意义,用以概括人物的特点。这里的“鼠”是一种江湖的隐喻,代表了那些不畏强权,敢于在暗处行动,用自己的方式为正义而战的英雄。

3. 为什么不是其他更“英勇”的动物?

避免落俗: 如果用“虎”、“狮”等常见的“英勇”动物来称呼,反而会显得比较普通和缺乏特色。选择“鼠”反而更能突出这群人物的独特性——他们不是那种正面硬撼的猛将,而是更像是在暗中运作,以巧破力、以智取胜的奇兵。
反衬主人公的特质: 相较于展昭(御猫)这种正面形象,五义的“鼠”绰号,反而形成了一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他们不走寻常路的行事风格。这种反差本身就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人物的立体感。
强调团队的互补性: 展昭作为“御猫”,是名门正派,堂堂正正的代表。而五义则代表了江湖中那些身怀绝技、不被世俗所约束的群体。他们虽然被称为“鼠”,但他们的行为却是为了“义”,与展昭的目标一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

4. “五义”的构成和绰号演变:

需要注意的是,“五义”这个称呼,在不同的版本和叙述中,具体指代的人物可能会略有出入,但核心的“鼠”字绰号和“闹东京”的故事是贯穿始终的。

《三侠五义》中的五鼠: 通常指的是卢方(钻天鼠)、韩彰(彻地鼠)、孙绍宗(钻地鼠)、白玉堂(锦毛鼠)、徐庆(穿山鼠)。他们是合力“闹东京”的主角。
《七侠五义》中的“五义”: 《七侠五义》是《三侠五义》的续书,在“五鼠闹东京”之后,他们继续为包公效力,并且成为展昭的得力助手。这里的“五义”更加侧重于他们作为一群有能力的义士对国家和百姓的贡献,但他们的“鼠”的绰号以及所象征的特质依然保留。

总结:

总而言之,“五义”之所以用“鼠”这种动物来称呼,并非出于贬低,而是一种巧妙的文学比喻,是对他们高超技艺、灵巧身手、暗中行动以及出其不意地为正义而战的特质的赞美和概括。这个绰号充满了江湖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得这群人物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是武侠小说中一群独特的英雄,用他们的“鼠”一般的身法,在大宋的江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下结论,因为《三侠五义》中的“五义”的原型,在明清时代的确是五只人人喊打的鼠妖,“御猫展昭”的原型也的确是佛祖处的“玉猫”。现在我们所见的“三侠五义”,其实是清嘉庆到同治年间活跃的说书人石玉昆受“侠客故事”与“公案故事”合流的影响,套用旧有的“五鼠闹东京”的神话外壳新写成的,没想到武侠故事过于成功反杀了原有的神话。

北大潘建国教授对此多有考述,在此引用其研究成果介绍一下“妖怪五鼠”转变为“义士五鼠”的过程:

一、元杂剧《金鼠银猫李宝》:故事源头?

元朝大都杂剧作家邓聚德,创作了一卷杂剧《金鼠银猫李宝》,曾被收录入《永乐大典》。由于原作已散佚,保留下来的部分曲目也不能连缀成篇,因此只能推断出主要角色李宝是开封府陈留县人,剧中有官人收留落难女子、书生赴京赶考、途中遇到“银猫智伏金天神(金鼠)”的故事。

这部《金鼠银猫李宝》似乎是所有“五鼠闹东京”故事的源头,可惜语焉不详。


二、明小说《轮回醒世·五鼠闹东京》:五鼠的诞生

《金鼠银猫李宝》在明朝初期仍有流传,并且在词话艺人的传颂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流派的“五鼠闹东京”,最大区别在于有无包公。

这两种流派作品都是在万历年间得到刊行,因此很难从出版时间来推断推断谁先谁后,不过学界暂且认为没有包公版本出现的时代可能更早。

没有包公版本的“五鼠闹东京”,保留下来最早的故事是明万历年间聚奎堂刊本小说集《轮回醒世》中的《五鼠闹东京》,故事的内容如下:

宋代符州穆玙及妻彭氏,因“淫逸之行”被阴府勾去, 仍判作来生夫妇,但须受“群妖魔障” 。 两人转世为绿萍县柳舒及妻梅氏,途中遭遇五鼠精,两鼠化作假柳舒、假梅氏,为辨真假,先后由绿萍县令、张天师、天子审断, 而三鼠、四鼠、五鼠先后变为假县令、假天师、假天子,大闹东京,最后大慈(观音菩萨)从西天佛祖处借来“金睛火眼白猫”,最终降伏五鼠。

发现和点校《轮回醒世》的程毅中先生认为这个版本的《五鼠闹东京》被后人加工过,不能说其本身便是最早版本的“五鼠闹东京”。


三、明说唱词话《五鼠大闹东京记》与小说《百家公案》:五鼠与包公案的结合

从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年间说唱词话中“包公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来看,词话艺人将“五鼠闹东京”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包公案相结合,形成了明朝中后期传承至今的经典神话版本。

这个版本的一大作用是解释“家猫”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因为上古时代的“猫”显然并非家猫,而猫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又十分模棱两可,于是明朝人编造了“玄奘取经带回猫”,和“降服五鼠带回猫”两种传说,影响至今。

明万历年间廊房费氏所翻刻的词话话本《五鼠大闹东京记》似乎是现存形态最为古老的“五鼠闹东京”和“包公案”结合的版本。

同样是万历年间的文人安遇时,在收集话本,编纂《百家公案》(包公传)时评论道:

此段公案名《五鼠闹东京》,又名《断出假仁宗》,世有二说不同。此得之京本所刊,未知执是,随人所传。

显然,安遇时知道还存在一种没有包公版本的“五鼠闹东京”,但是他写的是包公,自然是选择有包公的版本,因此将《五鼠大闹东京记》稍加改编作为《百家公案》第五十八回《决戮五鼠闹东京》:

五鼠从西天下来,神通变化,骗取钱财美色,危害人间。
清河县秀士施俊告别妻子何赛花,赴京赶考,途中遇到化为店主的鼠五,鼠五下毒毒倒施俊后,变成施俊的模样,回家骗得何赛花身体。施俊经老妪提醒相助,拜托仆人小二,向茅山董真人讨得丸药得救。
施俊回家后发现鼠五变成自己的模样大惊,由岳父一纸状书告到王丞相处。王丞相分辨出真假施俊,却不成想鼠五的兄弟鼠四又化作王丞相,只好再去宋仁宗御前分辨。而鼠三化为宋仁宗,被国母利用掌纹识破关押,结果鼠二又化成假国母。仁宗只好拜托包公审理此案,包公分辨出真假仁宗、国母,将四鼠、王丞相、施俊关押于城隍。四鼠请来鼠一变化做包公模样,包公只好服毒自尽,魂魄来到天庭拜见玉帝,玉帝查明是雷音寺鼠妖作怪,因此向佛祖借“玉面猫”降妖。
包公复生后带真假五组人来到台前,从袖中放出玉面猫捉得四妖,仅有鼠四逃脱,玉面猫亦追鼠四而去。四只鼠妖被包公提议交由军卒烹食,施俊、何赛花夫妇得以回家团聚。

《五鼠大闹东京记》被《决戮五鼠闹东京》改编的地方只有三处:施俊主仆是经由“白云长老”而非“老妪”相救、五鼠结局为鼠一幸免被罚为一般大老鼠、施俊最终做到安丘县尹。

由于明朝后期的人们对于“五鼠闹东京”的神话故事十分喜闻乐见,因此同样是万历年间罗懋登所著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九十五回《五鼠精光前迎接 五个字度化五精》中,甚至不厌其烦的由国师复述了这个故事。

由于早先版本只是说“五鼠”来自西天,没有详细交代背景,于是《三宝太监西洋记》为五鼠塑造了一个在西天负责看仓库的“天厨太乙星君”的父亲“金星天一鼠”。并且“闹东京”的结局中,五鼠并未被金睛玉面神猫所杀,而是被降服后洗心革面修成正果,化名“褚一、二、三、四、五”,渡海前往满剌伽国,做了国王手下的值殿将军,负责看守佛宝。

大量引用《百家公案》故事的明末《龙图公案》(包公案)中,也将《决戮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删改成大同小异的《玉面猫》。


四、《五鼠闹东京传》:“五鼠闹东京”的扩写与演化

万历年间的无名氏作者,将《百家公案》中的故事单独抽出来,扩写成单行本的《五鼠闹东京传》。主要是大篇幅增加了施俊的背景,以及五鼠在闹东京前从鳖精手中夺得洞穴,骗取商人粮食钱财的故事。

《五鼠闹东京传》因为写得比较长,所以在明清之间和其他长篇小说一样,出现了书商为了配图而删减内容的现象,典型的有明文萃堂本《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保存较好的是清代刊行的《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较早的版本为了解释五鼠的由来,可能融合了同样收入在《百家公案》中的四十一回《妖僧感摄善王钱》中“弹子和尚”的故事,便将“五鼠”解释成“弹子和尚”所化:

卻說西天雷音寺,乃上界世尊如來講經說法道場。每遇朔望,世尊坐在九層蓮花寶殿講經說法。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重地獄,中至人間神靈,俱來聽講……有一彈子和尚,不尊佛法,謗道重愆之徒,玷厚清規,激怒世尊。慈顏將彈子貶作一隻無聊老鼠。
那彈子和尚變成一隻老鼠,每遇朔望,世尊登於蓮座說經講法,那鼠伸出頭來盜聽經法。耳聽心聰,鼠張貓勢,日積月累,鼠假虎威,法力漸大,變幼無窮。一隻老鼠變化為五隻老鼠。一鼠道:「我與你五個兄弟,分派大小,第一個大的稱為一鼠,第二大的稱為二鼠,依次而派,稱為五鼠。夜則露形,出外盜食仙果、胡麻、黃精、仙桃、仙酒、玉粒、金丹,張貓作勢於闇昧之中。日則縮首潛跡,藏形斂跡於光天之下。」終畏佛法諸神,不敢放縱分毛。只是五個兄弟夜靜之時,各顯神通,自相鬥演,大抵本事略無爭差,彷彿相似。

这个弹子和尚便是1983年上美厂出品的《天书奇谭》里的主角“蛋生”的原型,但是在冯梦龙万历末年增补的《三遂平妖传》流传开来前,弹子和尚一直是个反面角色,主要是事迹是作妖法化为弹子进入善王太尉家中骗取三千贯施舍,摄取杜七圣之子的灵魂而与之斗法失败、摔死举报他而致富的店主李二,靠喷酒施法摆脱包公的抓捕,最后加入王则起义的叛军失败被斩。

弹子和尚可能是宋代词话《贝州王则》故事中的一员,因此也被写进了所谓“罗贯中”二十回本《平妖传》。冯梦龙比较同情贝州王则故事里这些没什么太大劣迹的“妖人”,因此在增补《平妖传》时,将“弹子和尚”改写成从蛋中孵出来的“蛋子和尚”,最后离开王则军,得到白猿神传授的天书,变成老僧诸葛遂智的样子参与平叛。

明末小说宇宙便是这般纠结和神奇……


五、清代初中期“五鼠闹东京”到“三侠五义”的过渡

由于《龙图公案》在明末清初的流行,其中许多故事经过艺人的说唱在民间生根发芽,甚至从内蒙到云南,从东北到藏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五鼠闹东京”。

这些艺人们不断向原有的故事添油加醋,加入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和情节,导致主角也不一定非得是施俊,闹东京的也不见得是五只老鼠,借猫灭鼠的也不见得是包公。有一些版本甚至还和“弃老传说”结合,内容是由于包公的老父亲提议借猫灭鼠,中国才最终废除了弃老的习俗之类的奇奇怪怪的故事。

到了乾隆六十(1795)年刊本,津门老艺人颜自德编写的《霓裳续谱》卷七收录的《莲花落》,便已经出现了《三侠五义》中和白玉堂一起行动的次要角色“颜查散”:

替天行道的宋公明,把你的替天行道是且靠后,听我表宋朝一大臣。宋朝有个包丞相, 昼断阳来夜断阴,黑驴儿告状救主难,定远县里断乌盆,草桥也曾断过后,一根丁断出两根丁,因为错断了颜察散,才惹的五鼠闹东京。成了精的耗子,你就算不了事,听我说上一部反 《西厢》。

“包公错断颜察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不知是什么故事,还能引发老鼠精版本的“五鼠闹东京”。

潘建国教授认为二人转版本的《五鼠闹东京》中似乎保留了这一故事的原始形态:

民女柳金蝉观灯,贼人小李保垂涎珍珠衫而将其杀害,柳父诬陷是发现尸首的外甥阎查伞(颜查闪)所为,包公错斩阎查伞,阎查伞尸体不倒,包公一惊之下魂游阴府,得知阎、柳二人冤情。
包公恼怒杀了大鬼、二鬼、牛头、马面和判官张三,五鬼化成五鼠前往金銮殿,变成包公等公卿的样子大闹东京。
小甘罗的七旬老父因为弃老的传统怕被活埋,只能躲在夹壁墙里,听说了这件事后提议让包公向王母娘娘借猫,从而降服五鼠。
包公把猫留在人间没还回去,因此猫到现在睡觉打呼噜还在骂老包。
仁宗听说是甘罗的老父亲的提议,认为人越老越有经验,因此也废除了弃老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贼人”叫李保(宝),和元杂剧《金鼠银猫李宝》的主角名字相同,虽然元杂剧中李宝未必是个反派,但是似乎也反映了一定的传承关系。这个版本的结局跑题了,没提包公为颜查散伸冤、处置李保的事情。

民间艺人为了加强戏剧性,总是让公正廉明著称的包公错斩各种角色,结果集合起来仔细一品,包公怕不是错斩了一个排,实在是有损形象。

因此,京剧版本《探阴山》则将错斩(绞)颜查散的角色改为祥符县令江万里,包公前往阴间断案后,严惩了偏袒外甥李保(宝)而将颜查散魂魄锁在阴山的阴曹判官张洪,也成功将柳金蝉、颜查散救活,算是圆回了故事,不过这个版本把容易带跑题的错斩五鬼和五鼠闹东京都给删掉了。


六、《三侠五义》:“五义”的诞生

在清乾隆末期到嘉庆年间,社会黑暗,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大小民变接连不断,绿林豪杰啸聚山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还是出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心理,希望绿林好汉和朝廷中的清官联合起来,消灭恶霸强盗和贪官污吏,由此“侠义”和“公案”两类作品开始结合,成书于嘉庆年间的《施公案》便是这类作品的开山之作。

说《龙图公案》的说书人石玉昆或许便是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首次将天津传唱的“错斩颜查散-五鼠闹东京”的故事中神话色彩过于浓厚的“五鼠”改编成了五位侠客——钻天鼠卢方、彻底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而降擒拿他们的“玉面猫”改编成了“御猫”展昭;神话版本里五鼠齐心合力从鳖精那里夺取的洞穴,也改编成了陷空岛;神话版本“五鼠闹东京”结局里单走的一只鼠妖,在侠义版本里被改编成老二彻地鼠韩彰等等。

在这个版本里,为了维护包公的形象,因此包公从头到尾都没错斩过,改编成了书生颜查散赴京赶考 ,借住于未婚妻柳金蝉家 ,后被柳父冤指谋杀丫环绣红,幸得侠客白玉堂暗中相助 , 仆人雨墨至包公府替主告状,白玉堂则潜人包府,飞刀留谏,上书“ 颜査散冤 ”,包公接状后明辨是非, 颜查散冤情得以昭雪, 凶手冯君衡则被处以极刑 。后来颜查散成了包公门生、与白玉堂一同探查襄阳王谋反案,便是后话。

至于“五鼠闹东京”的主角施俊,石玉昆则把他放到88回之后,原有的部分情节结合《百家公案》中的《金鲤鱼迷人之异》,成了新篇章的主角。

石玉昆说的书后被人记录下来,称为《龙图耳录》,后来在光绪五(1879)年被稍作修改称为《忠烈侠义传》(《三侠五义》),朴学大家俞樾因为推崇书中故事,将“黑妖狐智化”、“小侠艾虎”、“小诸葛沈仲元”都列入“侠”中,在光绪十六(1890)年标题《七侠五义》出版,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看的版本。

由于石玉昆塑造的武侠部分过于成功,以至于此后的说书人按照短打书的传统,在光绪十六(1890)年又给五义续上子孙后代,创作《小五义》、《续小五义》,民国年间又出现《白眉大侠》、《白眉毛传》等等,让武侠夺舍公案成功。

《三侠五义》可以说是清末民国时期各种武侠小说的始祖,“五鼠闹东京”只是其中一个篇章,故事也几乎是原创的,因此很少说石玉昆当初“挂着羊头卖狗肉”,结果导致羊肉没人吃了之类的时代背景,而原本神话版本的“五鼠闹东京”,也因为没有如同《包青天》、《七侠五义》之类铺天盖地的影视作为传播素材,只是作为民间故事、不常见的传统曲艺、古典小说流传,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中,“五义”的称呼并非直接来源于动物“鼠”的懦弱或鬼祟,而是源于一个更复杂且有深层含义的典故,即“五鼠闹东京”。这个典故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并非简单地将“鼠”等同于负面特质。要详细讲述为何用“鼠”来称呼“五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五鼠闹东京.............
  • 回答
    好嘞,这位知友!你这需求提得可有意思了!“三侠五义同人”,还得是“现代男频网文”的味儿,这可真是把经典和潮流玩到一块儿了!让我这“老书虫”来给你扒拉扒拉,好好给你聊聊,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千篇一律的AI味儿,给你点儿真材实料的!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三侠五义同人”是什么意思?《三侠五义》这书,那可是公.............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其中隐藏着许多令人捧腹、细思极恐又啼笑皆非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需要读者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和讽刺。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细思笑爆的细节:一、 .............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劫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被多次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其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戏剧性。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劫寨指的是 在敌方主营或重要据点受到骚扰、麻痹、或者兵力分散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发动攻击,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摧毁或占领敌方营寨,并消灭或俘虏守军的一种突袭.............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然而,正如任何改编作品一样,《三国演义》在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塑造和改写。要说“反差最大”的人物,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因为不同读者对“反差”的定义和侧重点可能不同。但我认为,曹操 是《三国演义》.............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智计百出的谋略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的无奈选择,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无尽的感慨和叹息。以下列举几个尤其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并尽量详细讲述:令人扼腕的人物:1. 周瑜.............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魅力在于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正如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或烘托主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骗人”(即虚.............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章回体小说,虽然以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但也穿插了不少令人捧腹的搞笑细节,为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色彩。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比较搞笑的细节:1. 张飞的“大嗓门”与“粗鲁”行为:张飞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喜感的角色之一。他的搞笑之处主要体现在他那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三国演义》里这种“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的场景,细细想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打仗的“套路”,更是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表现手法的集中体现。绝不是单纯的“AI创作”那样冰冷机械的逻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这个现象。一、 源于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战术考量(有历史影.............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让我心酸的画面有很多,但如果说最让我难以释怀的,那一定是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面对烛火的那个夜晚,以及他临死前对姜维的托付。那是一种混合着无尽悲凉、壮志未酬和对后世深深忧虑的极致心酸。画面是这样的:时值仲秋,五丈原的夜晚寒意袭人。 军帐内,往日里神采奕奕、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此刻却形容.............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以蜀汉为主角,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作者罗贯中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基于个人价值观、创作意图以及读者群体偏好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正统观念与“汉贼不两立”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原因。《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当时的统治者是朱.............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中,两军交战时,一开始往往不是全军压上,而是以大将单挑作为开场,这种设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军事和戏剧性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原因:1. 英雄主义的崇尚与个人荣耀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核心是围绕着众多英雄人物展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时期.............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
  •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一、 什么是“索命”?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偏爱的角色和看重的情感。然而,如果论及普遍的感人程度和引发的观众悲痛,那么有两位人物的死亡场景最为刻骨铭心,他们的离去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这位集智慧、忠诚、品德于一身的.............
  • 回答
    《三国演义》电视剧(这里主要指1994年央视版,也是流传最广、最经典的一版)虽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在其长达84集的篇幅里,自然也存在一些“硬伤”,这些硬伤有些是由于历史局限性,有些是由于艺术改编,有些则是技术层面的不足。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改编与艺术加工导致的“硬伤”1. 部分人物.............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之一。然而,当我们剥去小说浪漫主义的色彩,以史学和逻辑的角度审视,会发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确实被“过誉”了。这种过誉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