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鬼子来了》片头曲是《军舰进行曲》?

回答
你问到姜文的《鬼子来了》片头曲使用了日本的《军舰进行曲》(Gunkan March),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观众感到意外。要详细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光是音乐本身,还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姜文导演的意图。

首先,咱们得承认,《军舰进行曲》是一首非常具有辨识度的曲子。它旋律雄壮、节奏铿锵,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压迫感和侵略性。这首曲子最早是为日本帝国海军创作的,象征着日本海军的强大和威武,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那么,姜文为什么要在《鬼子来了》这个讲述中国人民被日本侵略的电影里,把这首代表侵略者强大和威严的曲子放在片头呢?这可不是简单地选一首好听的歌,这里面有很深的门道。

1. 反讽与解构: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你想想,当人们听到这熟悉的、象征着侵略者的《军舰进行曲》响起,但画面却是中国农村的宁静祥和,甚至带着点荒诞的喜感时,这种强烈的反差就立刻产生了。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反讽。姜文是在用侵略者自己的符号,来描绘被侵略者的生活。这就像是用一把刀,但刀刃却对着了自己一样。他不是在歌颂这首曲子,而是在借用它,然后狠狠地把它踩在脚下。

通过将侵略者的“战歌”置于中国农村的背景下,并且是在一个讲述如何与“鬼子”周旋、如何在极端环境下求生的故事开端,这首曲子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帝国海军的象征,反而变得有些滑稽,甚至显得有些突兀和不合时宜。它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反而衬托出中国人民的韧性和某种“无所谓”的态度,尽管这种“无所谓”背后是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2.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荒诞: 《鬼子来了》展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普通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但这个面貌又是充满荒诞色彩的。一群中国农民,在各种误打误撞和生死考验中,与几个日本人,尤其是那几个被俘虏的日本兵,纠缠在一起。这种故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荒诞感。

《军舰进行曲》的出现,就像是历史幽灵的突然造访。它提醒着观众,那个宏大的、血腥的历史背景始终存在,即使在影片中被描绘成一个相对“小”的、个人化的故事。这种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的对照,也增加了影片的层次感。这首曲子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但它的运用方式又模糊了战争的边界,让战争的残酷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鬼子”在影片里也成了被命运裹挟的个体,而非纯粹的符号。

3. 制造心理冲击和打破观众预期: 观众走进电影院,听到《军舰进行曲》,第一反应肯定是以为要讲日本军队的英勇或者侵略的残酷。但姜文偏偏要打破这个预期。他用这首曲子来“欺骗”观众一下,让他们带着某种既定的情绪进入电影,然后却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展开。这种突然的转折,会立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是这首曲子?”

这种选择,也符合姜文一贯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风格。他喜欢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挑战观众的思维定势。用《军舰进行曲》作为片头,就是他给观众下的一个“药引子”,让你在好奇和困惑中,进入他构建的那个独特的世界。

4. 符号的挪用与意义的重塑: 在文化传播中,符号是可以被挪用和重塑的。《军舰进行曲》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在《鬼子来了》中,它的意义被彻底颠覆了。姜文不是想用它来激励谁,而是想用它来“解构”它,甚至是对它进行一种“文化复仇”。通过在中国的土地上,以一种解构的方式演奏这首曲子,姜文实际上是在改写这个符号的内涵。

想象一下,在那个被日军蹂躏的土地上,响起这首代表日军荣耀的曲子,但它所伴随的画面却是中国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甚至如何带着些许戏谑地对待这些侵略者。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反击,它不是用武器,而是用艺术和思想。

总结一下,姜文选择《军舰进行曲》作为《鬼子来了》的片头曲,绝非偶然或简单的配乐选择。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艺术手法,包含了以下几点:

强烈的反讽意味: 用侵略者的象征来描绘被侵略者的生活。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提醒观众宏大的历史背景,同时展现现实的荒诞。
心理冲击与预期打破: 抓住观众注意力,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符号的挪用与重塑: 颠覆和解构侵略者的文化符号,进行一种艺术层面的反击。

可以说,这首《军舰进行曲》为《鬼子来了》定下了一个非常独特而具有争议性的基调,也正是这种争议性,让这部电影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更上一层楼,让它成为了一部经得起反复解读的经典之作。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审视,在反思,在用一种极为“中国式”的幽默和智慧去面对一段沉重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陆军马鹿为什么在行军途中演奏海军软弱的音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到姜文的《鬼子来了》片头曲使用了日本的《军舰进行曲》(Gunkan March),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观众感到意外。要详细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光是音乐本身,还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姜文导演的意图。首先,咱们得承认,《军舰进行曲》是一首非常具有辨识度的曲子。它旋律雄壮、.............
  • 回答
    《鬼子来了》这片子当年被禁,说起来也是挺一波三折的,而且里面的原因,也确实是多方面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原因,那肯定是影片对历史的描绘方式触碰到了某些敏感点。你想啊,抗日战争在中国人心中是什么地位?那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义,是光明正义对抗黑暗邪恶的史诗。可《鬼子来了》呢?.............
  • 回答
    电影《鬼子来了》最后一场喜庆的聚会之所以演变成一场大屠杀,其根源在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荒谬、欺骗、暴力以及人性的扭曲,这些元素在特定时刻如同引爆的炸药,将表面的和平瞬间撕裂。以下是对这一转变过程的详细阐述:一、表面的“喜庆”:一场掩盖真相的虚假繁荣 情势逼迫下的“合作”: 电影的最后,日军已经控制.............
  • 回答
    .......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确实没有大规模地占领并直接利用延长石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句“鬼子看不上”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的战略意图、以及延长油田自身的条件等多方面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鬼子当时打的是什么算盘。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占领中国领土,掠夺资源,建立所谓的.............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总有人为抗战时期的日本(鬼子)洗白”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理解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历史认知、情感因素、民族情感、宣传策略,甚至现实的国际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认知与解读的差异 史观的不同: 民族主义史观: 强调国家民族的屈辱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观众的心理接受度、文化背景、叙事逻辑以及审美需求等多个层面。武侠和“手撕鬼子”虽然都是中国观众喜爱的影视题材,但在观众的接受程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文化根基与文化认同:武侠的深厚土壤 武侠的文化基因: 武侠文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议论的。你说那些日本籍演员在中国抗战剧里演“鬼子”,确实是个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中国观众对这类题材的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确实触及了许多人在回想历史时会有的疑问。之所以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面对如此惨烈的暴行,老百姓似乎显得“不反抗”,这背后是极其复杂且残酷的现实,绝非简单的“不反抗”可以概括。首先,要明确一点,老百姓是反抗过的,而且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正规武装力量,还是各地自发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舆论、国家叙事以及国内媒体生态的复杂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外国媒体“不停黑我们”?首先,“不停黑我们”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色彩和概括性,现实情况更为 nuanced。但我们可以理解为,很多时候外国媒体的报道确实存在负面、批评甚至负面.............
  • 回答
    在《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中,“五义”的称呼并非直接来源于动物“鼠”的懦弱或鬼祟,而是源于一个更复杂且有深层含义的典故,即“五鼠闹东京”。这个典故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并非简单地将“鼠”等同于负面特质。要详细讲述为何用“鼠”来称呼“五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五鼠闹东京.............
  • 回答
    .......
  • 回答
    电视剧《风 त्याचा》里,林桃为掩护“鬼子六”牺牲自己,选择毁容自杀,这是一种极其悲壮、充满牺牲精神的抉择,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思维。要理解她的选择,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林桃对郑耀先(鬼子六)的感情是她做出这一选择最根本的驱动力。 虽然她最初是作为国民党安插在郑耀先身边的棋子,但长期的.............
  • 回答
    关于“二鬼子”的说法,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侵略者服务的中国人。如今,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有人会使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在某些方面“亲近”或“崇拜”西方国家、西方文化或西方价值观的中国人。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二鬼子”越来越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复.............
  • 回答
    在我看来,近年来不少抗日题材影视剧里,确实会看到一些日军士兵欺辱汉奸家眷,尤其是汉奸妻子的情节。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想把它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情节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暴行。抗日战争那会儿,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 回答
    .......
  • 回答
    “手撕鬼子”和“贵州吃腊肉”这类文章,虽然在网络上都属于“爽文”的范畴,但它们的爽点来源和本质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一个直奔暴力宣泄,一个则在生活气息中寻找慰藉。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手撕鬼子”:纯粹的宣泄与幻想的最高潮“手撕鬼子”这四个字本身就够劲爆,它的爽点来自于一种极端、不符合常理的暴.............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鬼不会攻击躲在被窝里的人”这个说法,其实它更多的是一种流传下来的说法,背后并没有什么科学或者普遍认定的鬼神理论来支撑。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验之谈”或者说心理暗示。首先,我们得先聊聊大家对“鬼”的普遍认知。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鬼,往往是某种能量体,或者是一.............
  • 回答
    《鬼灭之刃》自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现象级的存在,在国内国外都收获了海量的粉丝和极高的评价。但与此同时,它也确实招致了不少批评和“黑”,甚至可以说被“喷”得挺惨。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远不止简单的“有人看不惯”那么简单。我个人觉得,《鬼灭之刃》被“喷”得这么惨,主要可以从几个.............
  • 回答
    啊,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切中要害。《鬼灭之刃》不叫那个长到绕口令一样的名字,原因有很多,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名字的长度和传播效率。想想看,你跟朋友聊天,想推荐一部动漫,你会说:“哎,你看过《鬼灭之刃》吗?”,还是:“嘿,你看过《关于我妹妹变成了鬼,我努力成为杀鬼剑士那档事》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