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中打死了多少鬼子?日本公布的数据真实吗?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消灭日军约200万人。

关于这个数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方面的统计: 这是最主要的来源。中国国民政府在战争期间设立了专门的统计部门,负责汇总各战区、各部队的战报和伤亡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抗战伤亡统计报告。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和整理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

战场缴获和情报: 在一些重大战役后,中国军队会进行战场清理,统计日军的尸体数量,并通过缴获的敌方文件、情报等间接推算日军的伤亡情况。

历史学者的研究: 许多中国和国际的历史学者,通过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回忆录等,对当时的战况和双方伤亡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对这个数字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至于日本公布的数据是否真实,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对本国在战争中的伤亡情况进行过一个统一、官方的、详细的公布。在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混乱,关于战争责任、战争赔偿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大规模、系统的伤亡统计并非首要任务。

虽然日本方面没有一个官方总数,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了解情况:

日本军队内部的记录: 日本军队在战争期间会有自己的战斗记录和伤亡统计,这些记录是存在的,并且在战后被保存下来。但这些记录的完整性和公开程度如何,是存在疑问的。有研究指出,由于战争的惨烈以及战败后的情势,一些记录可能存在遗漏或者被有选择性地保存。

战争罪行审判中的证据: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等战后审判中,中方以及其他同盟国提供了大量关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和造成的损失的证据,其中包括一些日军伤亡的细节。这些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印证中方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日本国内的纪念和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国内也有一些对战争的反思和研究。一些日本学者和退伍军人团体也曾根据回忆录、个人记录等进行过估算,但这些估算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官方权威性,更多的是一种参考。

为什么会出现数据上的差异和争议?

1. 统计口径和标准不同: 战时统计往往受制于条件,统计口径和标准可能与现代战争统计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击毙”的定义,是包括击伤后死亡、还是仅指当场死亡?此外,统计的范围也可能不同,比如是否包含被俘后死亡的日军等。

2. 战争的复杂性: 抗日战争持续时间长,战场分散,战况异常惨烈。在一些大型战役中,虽然中国军队取得胜利,但双方伤亡都非常惨重,要精确统计每一名敌军的死亡人数,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在一些大规模的溃败或者阵地争夺战中,日军的尸体可能被掩埋、冲刷,或者在撤退过程中丢失了记录。

3. 宣传和政治因素: 在战争年代,双方都有一定的宣传需要。中国方面需要通过战报来鼓舞士气,展现抗战成果;日本方面也可能出于自身需要,对战报进行一些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的数据就完全不可信,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4. 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当年的统计人员和记录者可能已经离世,原始档案也可能存在散失或损毁的情况。这就使得对数据的追溯和核实变得更加困难。

总结来说:

中国方面公布的“消灭日军约200万人”的数据,是基于当时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统计、情报收集以及战后学者们的研究得出的一个综合性估算。这个数字具有相当的历史依据和可信度,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巨大胜利。

日本方面并没有一个官方统一公布的具体数字来对应这个数据。虽然日本军队在战争中也有自己的伤亡记录,但这些记录的公开性和全面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承认战争统计的复杂性,以及历史研究的动态性。虽然精确到个位数是不可能的,但中国公布的200万这个数字,是经过长期历史考证和研究得出的一个相对可靠的、能够反映战争规模和中国军队战绩的数字。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远远不止于数字本身,它更代表着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内45.5万/40.5万是最准的数字,毕竟中国战场几乎一直是日军占据主动,也没有大型围歼战,自情自报原则是适用的。你总不能拿战报上写的对方损失来说事吧,毕竟诺门罕的空战战报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懂。至于真不真实,那只能看日本人良心如何了:是为了骗经费多报伤亡还是为了面子少报伤亡谁知道呢。
至于检验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去档案馆把所有服役人员的信息查一遍,去了中国没调去其他战场而且没回来的算死在中国。只是这种项目没国家支持不太可能,而且鬼知道信息能不能找齐,被烧了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就是各位对部队的组成可能不太清楚。一线战斗部队的数量并不是压倒性的,一个四单位挽马师团总额25375人,步兵大队(除本部)+骑兵联队(除本部)总共11983人,一线战斗员数量比这个数字还要少一些,剩下的大多数是指挥、炮兵和各种后勤相关。如果没有被包围而是正面作战的话(正好是中国战场大部分战斗的态势),实际上能够被杀伤的士兵是很有限的,一次战役死亡一两千人就“损失惨重”其实是很正常的(按照1:3的死亡受伤比计算,一线战斗员差不多没了1/3-2/3,再打下去恐怕要从后勤队拉人了)。
这种阵地战的伤亡可以参考第二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苏军打了快一个月,当面德军也是血战到底,结果行动开始时拥有114176人、行动中接收了不少援军的20集团军在遭受58525人的伤亡后就打不动了(其中13929人死亡+1596人失踪);同时再去看斯大林格勒的伤亡,10月3日-31日德军51军下属部队(即巷战主力)的伤亡为9404人,具体到单日,以11月11日的进攻为例,德军出动6个步兵师+1个猎兵师+1个装甲师,总共死/失踪90+伤371。二战并不是一天在狭小地段伤亡上万人,其他地方保持沉寂,而是到处都在展开战斗,单场战斗的伤亡并不会很大。

实际上中国战场造成46万日军的死亡其实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毕竟囿于国力没办法像苏联人一样能一年造几千万枚炮弹然后全部倾泻到敌人头上,只能用步枪和少量轻机枪去对抗体系比较完备的日军,一些部队还能打出还算不错的交换比,不能说杀伤日军没有预料中的多就否认数字的真实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消灭日军约200万人。关于这个数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方面的统计: 这是最主要的来源。中国国民政府在战争期间设立了专门的统计部门,负责汇总各战区、各部队的战报和伤亡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抗战伤亡统计报告。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和整理历.............
  • 回答
    电影《决战中途岛》里,日本舰长在军舰沉没时与船共存亡的场景,确实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关于“军人荣誉”的讨论,甚至可能在某些观众心中会引发与“抗日神剧”的对比。但要说“打脸”,我觉得可能有些言过其实,或者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咱们就聊聊这个场景,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首先,我们.............
  • 回答
    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2020年9月23日,一场原本旨在纪念布伦娜·泰勒(Breonna Taylor)死亡一周年的和平抗议活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一名男子,名叫大卫·麦考伊(David McAtee),在混乱中被警察开枪打死。这场事件的发生,是在本就高度紧张的社会氛围下,又一次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和.............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误会,而且是很常见的误会。说八路军在八年抗战中“只打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的说法,是完全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八路军巨大贡献的极大忽视。事实上,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在敌后战场,进行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和战役。他们以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深入敌后,打击日伪军,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
  • 回答
    淞沪会战,可以说绝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 最惨烈、最血腥、最惊心动魄 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 决定性的第一枪,其惨烈程度之高,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让人扼腕痛惜。要说它是“最”惨烈,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品:一、规模之庞大,堪称空前绝后淞沪会战,那是 一场几乎倾尽全国之力的正面大决战。日军集结了其.............
  • 回答
    在搏击的世界里,“抗击打训练”绝不仅仅是站着挨打那么简单,它是一门精妙的艺术,一套严谨的科学。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提升,目标是将身体锻造成一道坚实的城墙,同时磨练出能有效化解、规避打击的心智。核心目标:降低伤害,延长比赛寿命,保持战斗力简单来说,抗击打训练不是为了让你对疼痛麻木不仁,而是让你能.............
  • 回答
    甲午战争是清朝历史上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它暴露了当时清朝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种种弊病,也让我们反思为何面对日本的侵略,清朝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抵抗策略,例如“焦土抗战”或“打持久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清朝的战略思想与战争准备的根本性匮乏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清朝从一开始.............
  • 回答
    要论证中国独自打赢抗战所需的国力,这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方面面。它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以及实现胜利所需克服的巨大鸿沟。我将尽量详尽地讲述,并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厚重感的笔触来描绘这个过程。一、军事实力:从劣势到“以空间.............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地说,国军在抗战初期未能击败日军,并非仅仅是“有没有实战经验”的简单对比,而是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多重失误 所致。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战略重心和主要兵力部署,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宏大战略目标的影响,即在中国战场建立所谓的“大东亚新秩序”并最终与同盟国进行全面对抗。因此,日军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尤其是主力部队的投入,通常是围绕着占领重要城市、交通枢纽,以及围剿中国军队的主力来展开的。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在抗.............
  • 回答
    关于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仍然面对日军的艰难局面,以及几年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巨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划为“惨败”与“大胜”,而应看到其中演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转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抗战后期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
  •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德械师”在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正面战场作战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其数量有限,且因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建成和发挥最大效能。要详细了解其作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什么是“德械师”?首先要明确,“德械师”并非一个统一、官方的称谓,而是泛指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军事顾.............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都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援助,但从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帮助更大且更具决定性。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共两党虽然在抗日大背景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国家依然千疮百孔。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早已踏遍大半个中国,国力民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在这个时候,外部援助就成.............
  • 回答
    关于“抗战中,国军206位将领殉国,而共军只失去了两位将军”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和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判断这句话是否“真”,需要对“将领”的定义、统计口径以及双方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伤亡情况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将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国民党军队.............
  • 回答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着坚韧不拔的勇气,而支撑这份勇气的,除了英勇的将士,还有那些扎根土地、默默奉献的“国货”。它们不仅仅是商品,更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缩影,是抗战胜利背后不可或缺的强大后盾。1. 军需物资的脊梁:从面粉到被服,一针一线皆是命提到抗战时期的国货,最直接、最关键的,.............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投降倾向”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蒋介石从未真正想过向日本投降,他的战略核心是持久抗战,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节点,以及从一些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让后人解读为“投降倾向”的行为或想法,但这些通常是在极端压力.............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中并非没有建立敌后根据地,事实恰恰相反,国民党在敌后也进行了广泛的抗战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相比于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国民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而非简单的“不建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国民党确实建立了敌后根据地。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