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中,美国与苏联哪个对中国帮助大?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都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援助,但从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帮助更大且更具决定性。

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共两党虽然在抗日大背景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国家依然千疮百孔。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早已踏遍大半个中国,国力民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在这个时候,外部援助就成了中国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方面:一场从物质到战略的全面支援

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解读:

军事援助: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滇缅公路的生命线: 在日本封锁了海上运输线后,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唯一的国际生命线。美国不仅在修建和维护这条公路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物资支持,还通过“驼峰航运”将急需的飞机、汽车、弹药、汽油和粮食从印度空运到中国。要知道,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驼峰航运”的风险极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源源不断地将战略物资运抵中国,保证了中国军队的继续作战。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如“飞虎队”的战斗机、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坦克、火炮以及大量的步枪、机枪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特别是“飞虎队”的出现,有效打击了日军的空中优势,为中国空军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先进武器让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有了与日军一较高下的能力。
军事训练与战略指导: 美国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军队进行现代化训练,改革军事战术。例如,著名的“美械师”的建立,就显著提升了国军的战斗力。此外,美国在战略层面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建议,帮助中国更有效地组织抗战。

经济援助:维系国家运转的血脉
经济支援与贷款: 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贷款,帮助中国政府维持了财政运转,支付军饷、购买物资,这对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且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援助不仅仅是钱,更是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下去的保障。
物资援助: 除了军事物资,美国还提供了大量的民用物资,如药品、食品、工业原材料等,缓解了国内的民生困难,也为战后重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外交与国际政治上的支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联合对日作战: 在美国参战后,中国正式成为同盟国的一员。美国通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将中国抗战纳入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战线。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直接支持。
争取国际同情: 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战况进行了大量报道,唤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谴责,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国际道义支持。
废除不平等条约: 在1943年,美国主动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这不仅是道义上的支持,更是对中国主权的极大尊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苏联方面:关键时刻的支援与战略牵制

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虽然不如美国全面和持续,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治与外交上的支持:
早期援助: 在抗战初期,尤其是1937年至1939年期间,苏联是中国获得外部援助的主要来源。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顾问、飞行员以及飞机、坦克、步枪、弹药等武器装备。这些早期援助对于中国军队在初期抵挡日军进攻至关重要,让中国有了喘息和集结力量的机会。
《苏日中立条约》的微妙平衡: 虽然在1941年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理论上中立,但实际上苏联也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向中国提供援助。更重要的是,苏联与日本在中苏边境的军事对峙,迫使日本不得不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北方,从而减轻了中国正面战场的压力。可以说,苏联在地理位置上对日本形成了一个战略牵制。

军事援助的特点:
数量可观,但更新换代较慢: 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在数量上是可观的,但相较于美国后期援助的先进武器,苏联的武器装备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援助性质的变化: 随着苏联自身战略的变化,特别是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逐渐减少,重心转向了自身防御。

对比与结论:为何说美国援助更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苏联在抗战初期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援助,而且其战略牵制作用也不可忽视,但从援助的持续性、全面性、技术先进性以及对中国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影响来看,美国的援助是压倒性的,并且更为关键。

持续性与全面性: 美国的援助贯穿了抗战的始终,从早期物资运输到后期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覆盖了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层面。苏联的援助虽然重要,但在数量和持续性上不如美国,尤其是在战争的后半段,苏联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欧洲战场。
技术先进性: 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飞虎队”的飞机和后来的美械装备,在技术上明显优于苏联当时援助的武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效能。
战略决定性: 美国的参战并对日宣战,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战场成了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直接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没有美国的全面参战和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日本的战败过程将完全不同,中国也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苏联虽然在最后阶段对日宣战,对中国的牵制作用也存在,但其影响力和决定性远不如美国。
经济维系: 美国经济援助对于维系中国政府的运转、支撑中国的经济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苏联援助难以比拟的。

简单来说,苏联的援助像是“雪中送炭”,在最困难的时期帮助中国渡过难关,并且在战略上提供了支持。而美国的援助,则像是“锦上添花”并最终“决定胜负”:它不仅让中国能够坚持下来,更在根本上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并最终将中国纳入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体系中。

所以,尽管我们不能否定苏联的贡献,但从历史的整体进程和最终的胜利结果来看,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帮助,无论是从规模、深度还是影响力上,都要比苏联更大。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结果,而外部援助则为我们争取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凊泠

这个问题我先给你上张历史照片



照片是39年美籍华人抗议美国向日本出口战争物资,标语口号是,这些钢铁将变成子弹,你们的妻儿将成为下一个。

事实上40年之前日本大部分进口的石油、硬铝、橡胶、钢铁、机床这些跟战争息息相关的战争物资都是来自美国。37年日本获得的战略物资有55.4%是美国卖的,陶行知在美国演讲时专门提过美国这事。

40年先总统 蒋公迎来他新任的苏联军事团总顾问,总顾问把一笔150架战斗机、100架轰炸机、300门火炮、500辆汽车的军火交给了蒋介石。那可是中国抗战最困难的1940年。

哦,忘记说了新任苏联驻华军事团总顾问是这位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日后在斯大林格勒一战成名的红军战将、苏联元帅。



有人说毛子在42年彻底抛弃中国是背信弃义、毛子坑中国无耻,这个有点不要脸了。我承认毛子不是什么善茬,但是毛子在莫斯科战役这种自身都要完蛋的情况下还继续帮中国还有什么好斥责的呢?崔可夫苏联顾问团彻底离开中国的时候德国人都打到伏尔加河边了,人家回去保卫自己的祖国有错?

在抗战最生死攸关的37-41年中国最大的外援是苏联

抗战前期苏联给外汇要么没有要么进高官银行户头的民国3笔军购贷款

第一笔5000万美元,于1938年3月签订;

第二笔5000万美元,于1938年6月末签订;

第三笔1.5亿美元,于1939年6月签订。

但是第三笔由于卫国战争爆发未能彻底落实,

实际购买军火的贷款共计1.71亿美元。

这笔贷款中国获得了以国民党提供的资料可以确定1937.9—1941.6月提各类飞机997架,苏联于1937年12月派出第一批航空志愿人员(共计254人)赴华,到1939年初,包括飞行员在内已经有5000名苏联军事专家抵达。武汉会战中甚至有苏联飞行员对日本侵略者玩起撞击战术。

并且帮助中国在在伊宁、兰州绥宁等多地建立航校,培养空军飞行员。

陆军方面杜聿明手里的200师就是纯苏械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

37-42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82辆坦克、1500多辆各型车辆、1100多门各型火炮、9700多挺机枪、5万把步枪、1.67亿发步枪弹、1700万机枪子弹。


苏联是在中国最危急的时刻雪中送炭,(这种军火交易不是中国想买买得到的)美国嘛,就像那张照片里说的那样也算是咎由自取吧,


至于飞虎队跟苏联援华飞行队的区别是前者是国府自己掏钱买的雇佣军,后者是苏联政府派遣的正规军,前者是私人性质,后者代表官方态度。二者区别都分不清楚的,别浪费我的时间了。

user avatar

我亲爱的题主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大了,属于一个定性的比较性研究。咱们不如这样,做一点定量的微小工作,把苏美两国对中国的援助一起摆出来做个比较。

比较的时间自然是从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为什么用这个时间呢,很简单,传统的许多研究都是以这个时间为起点的,从918算起搜集资料有点难度,所以就容我偷个懒吧)。

苏联方面各种援助统计:

1.贷款

1938年3月1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伍仟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5000万美元低息贷款,五年以实物形式偿还。

1938年7月1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伍仟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5000万美元低息贷款,五年以实物形式偿还。

1939年6月13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间关于实施壹万万伍千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1.5亿美元低息贷款,十年以实物形式偿还。

以上三期贷款共计2.5亿美元,第一期、第二期贷款正常划拨,第三期贷款受苏德战争影响,只划拨了73175810.36美元。因此三期贷款总计划拨173175810. 36美元。


2.军事援助

抗战早期的军事援助实际上是通过三期对华贷款来完成购买的,虽然这些武器装备对当时的中国抗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为了避免重复计算,这里我们还是姑且不再计算早期苏联提供的军事物资。这些物资中包括飞机千余架、各类大炮1.6万门,各类车辆及坦克一千多辆。

而为了运送这些装备,苏联与中国联合修筑了西北公路。

1937-1942年,苏联先后派遣军事顾问300多人,其中包括卡扎科夫、日加特列夫、雷巴尔科、雷恰戈夫、帕宁、卡恰诺夫等后来的苏联元帅(值得一提的是朱可夫也在1938年夏被派到过中国,不过来了没多久就被召回去了)。这些军事顾问覆盖了国军几乎所有的战区与兵种。

1937年10月开始,苏联向中国提供空军志愿队。(关于空军志愿队的飞机来源,目前无十分明确的数据表明是否有一部分为无偿提供,因此我倾向于将这些飞机算在三期贷款援助购买的飞机头上,如此则空军志愿队主要提供了人力资源。)1941年底随着苏德战事开启,空军志愿队集体回国。先后共有3665人在华轮战(含地勤),其中大部分是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苏联空军精英,这些人里先后涌现出14位苏联英雄,4位双重苏联英雄,苏联空军中将5名,苏联空军上将2名,苏联空军主帅1名、苏联空军副司令2名,苏联空军司令1名。此外,苏联还为中方培养了近万名飞行员、机械师等技术人才。

与苏联空军志愿队相比,飞虎队则更像一支雇佣兵:他们每击落一架日机能获得500刀的奖金,而为了组建飞虎队所购买的飞机高达每架4万多刀。(所以我也实在是想不懂,常凯申你钱这么多,当初多拿一点来勾引毛子飞行员不好么?竟然还买假氧气给这些人吸……)


美国方面各种援助统计:

1.早期各类借贷

1938年12月,“桐油借款”,2500万美元。

1939年4月,“华锡借款合约”,2000万美元。

1940年10月,“钨砂借款合同”,2500万美元。

1941年2月,“中美金属借款合约”,6000万美元。

1941年4月,“平准基金借款”,5000万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借款与苏联三期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苏联三期贷款基本都用于购买军事物资,而美国借款限制了部分用途。“平准基金借款”用途则更为特殊,该借款用于维持法币汇率稳定,中方需要额外注入2000万美元至平准基金池中。但这一借款对于维持国民政府经济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而1942年3月,中美签订的五亿美元借款协议,实际上是“租借战争物资的现金折合“,鉴于下面我们还要统计租借法案时期美国对华援助,因此这个借款协议就暂时不重复计算了。


2.“租借法案”时期对华援助

1941年,2600万美元。

1942年,1亿美元。

1943年,4900万美元。

1944年,5300万美元。

1945年,高潮来了:11.07亿美元。

1946年,又亮了:2.1亿美元。


至于军事顾问什么的,我以为跟这些援助比起来反而不算什么。尤其是史迪威跟常凯申之间激烈的大撕逼很难说到底是在阻挠战争进程还是在帮助抗战……

总体而言,在比较艰苦的抗战前期,苏联援助无疑是中国抗战的强心剂。而随着苏德战事的开启,苏联不得不停止对华援助,而美国及时补上了这个缺口。从援助的总额来看,美国无疑超过苏联,但从起到的作用来看,美苏起到的帮助半斤八两,难分伯仲。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抗日战争可能会打得更惨烈、伤亡更大、损失更重。但请允许我在这里与大家重温一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结论: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际上难于成功。

所以归根结底,天助自助者。


以上。

user avatar

都不大。

咋说呢,美国和苏联在抗战中都援助了中国一些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基本都给到光头的果军那边去了,毕竟光头那个时候名义上是中国的领袖。

这些东西吧,有枪有炮有子弹有车有服装,数量跟美国援助苏联当然没法比,但跟中国当时的工业产能来比,简直就是久旱降甘霖。

混蛋就混蛋在,光头拿了这些物资,碰到了日军仍然是一样的一触即溃。辛辛苦苦经驼峰空运和滇缅公路运过来的装备,还没发挥作用呢,就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日军。

其实光头在解放战争中运输队长干得好,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积累了8年运输经验啊。


被日军缴获的国民党军队武器和装备。_weiguojunhun_新浪博客

8年抗日苏联给国民党的援助_mikezczxt_新浪博客

user avatar

我说各位国人能不能有一点自信,别老给自己找爹。

我在Quora 看到这样的一个题目:现在日本能不能像二战时期一样击败中国。

多数心智健全的人的回答是:上次日本根本也没赢,更别说现在了。可惜这样心智健全的多是外国人,很少有中国人能够自豪的说出抗日战争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获得了胜利。

我们应该自豪的说:我们用我们的空间和鲜血将百万日本军队困在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获得了五常的席位。

正因为中国政府没有投降,才使得盟国有了帮助的机会。不要本末倒置。

苏联红军啃着美国罐头开着谢馒头(装备了相当多的谢尔曼)攻入柏林。

你看见哪个毛子大张旗鼓的说是因为美国的帮助,苏联才取得了胜利。没有。

当别人根本就不在意,甚至遗忘的时候,我们有些奴才却天天对主子的帮助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我们现在虽然物质强大了,更要除掉心魔。

现在有些年轻人有思维误区: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勉励大家奋发进取的话,目的是让大家努力变强不挨打。但是有一些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把它变成了挨打的借口。)

我们落后所以挨打也活该,伤亡2000万算我们倒霉。

反正也打不过,投降算了,落后就要挨打嘛,不丢人。

我接着把逻辑补完:

竟然能赢!?一定是有干爹帮助,干爹你要好人做到底啊。

干爹你怎么这样啊,原来在骗我,之前一直给日本供应石油(美国)。

干爹你太不是东西了,居然把东北抢了一空,还割走了外蒙(苏联)。

干爹你出卖我啊,在缅甸作战不说一声自己就撤了(约翰牛)。

你们都不是东西!!不,我美爹还是好的是你俄爹太坏,太遗憾了要不是TG,美爹永远爱我。

才不是呢,你美爹最坏了,一开始就没安好心,要不是历史上的误会,我现在还和苏俄是一家。

事实上,美国、苏联和英国都没做错,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

相反是我们自己太贱,总想着用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来幻想着别的国家心甘情愿的忠贞不渝的帮助我们。

我从来也没有否定历史,苏联和美国都对中国进行了很大的帮助,一个前期一个后期,但也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让中国付出了代价(如果民国不退到台湾,中国将成为反苏的桥头堡以及美国产品的倾销地)。更何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得到的援助跟欧洲战场的英国苏联甚至法国相比是九牛一毛。

所以不如将外界的帮助统一的看做客观的环境因素,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但不能主次不分。

这个答案是有些跑题,是为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做一个实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都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援助,但从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帮助更大且更具决定性。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共两党虽然在抗日大背景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国家依然千疮百孔。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早已踏遍大半个中国,国力民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在这个时候,外部援助就成.............
  • 回答
    关于孙立人是否是抗战中国最好的将军,以及与同时期苏联和德国名将的差距,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孙立人在抗战中的作用、成就,以及与那些在世界战争舞台上留下赫赫战名的将领的比较。孙立人:从“仁安羌之战”到“缅甸战役”孙立人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推.............
  • 回答
    要说抗战时期中国武器装备与日本的差距,还是朝鲜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与美国的差距,哪边更大,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咱们先来看看抗战时期。那时候,中国积贫积弱,经历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军队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杂牌军的枪支弹药很多都是清末甚至更早.............
  • 回答
    印度与中国在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抗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治理等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全球舞台上的相对位置和发展潜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领域。经济层面:追赶与差距从经济总量上看,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日本的国家战略、经济实力、技术积累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如果美国真的大幅度削弱或放弃对日本的安全承诺,日本自主发展军事以抗衡中国,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时间维度:需要多久?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年数”,.............
  • 回答
    近代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较量,与其说是一场直接的你死我活的对抗,不如说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中国从屈辱中奋起、寻求国家独立与发展,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历程。这其中,美国的角色复杂而多维,既有干涉和利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与扶持。要详细梳理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讲起。一、屈辱的开端.............
  • 回答
    中国能否在未来与美国抗衡?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涉及经济、科技、军事、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简单地说,“抗衡”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空间,是全面的超越,还是在特定领域形成有力的制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经济层面:体量与结构性挑战中国经济的体量毋.............
  • 回答
    关于“美国翻看佩洛西电脑的男子疑似中枪身亡”以及“是否说明美国人已经进化出对于枪击的抗性”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仔细分析,并且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美国翻看佩洛西电脑的男子疑似中枪身亡”这一事件的分析:1. 事件的性质与已知信息: 背景事件: 您提到的事件很可能指的是2021年1月.............
  • 回答
    法国主流媒体就中国援助法国的报道中,提及“掩饰先前抗疫不力与封锁消息”的论调,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种观点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任何一次国际援助或合作,在不同国家和媒体那里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法国媒体作为其国内舆论场的一部分,其报道自然会.............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如果联合抗日战争(假设这里指的是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作战,并且美国选择性的向八路军提供了大规模的美械装备),并且具体到援助八路军八个师的美械师(这本身就是个非常庞大的支援计划),那么抗战的进程,我个人认为,会显著加快,并且深刻影响战争的走向和战后格局。下.............
  • 回答
    英国驻美大使对中俄在抗击疫情中扮演角色的评论,实际上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和公共卫生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他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外交辞令的层面来看,大使的表态往往代表着其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考量。当他说“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时,这绝不仅仅是对疫情本身的比拼,而.............
  • 回答
    说起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那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充满了血泪、挣扎与不屈。与“鬼子”(日本侵略者)相比,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方方面面,从源头到末梢。中国军的武器装备:一把辛酸一把泪咱们先得明白,抗战爆发时的中国,国家分裂、内战不断,工业基础薄弱得可怜。中央军勉强算是有个“家当”,但装.............
  • 回答
    中国抗战剧中频繁出现狙击枪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考量,并不是单纯的“有没有”这么简单。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狙击枪”以及在二战时期它的地位。狙击枪,在当时通常指的是高精度步枪(HighPrecision Rifle),或者说是.............
  • 回答
    八年抗战,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迸发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在那个年代,情报战同样是一场无声的硝烟,而密码破译,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中国密码学家的努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确实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密码学家,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他们的事迹远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抗日战争中最令人痛心和复杂的层面之一。那位老兵的话,虽然简练,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的背叛者——汉奸,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痛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坏人”标签就能解释的,它牵涉到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议论的。你说那些日本籍演员在中国抗战剧里演“鬼子”,确实是个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中国观众对这类题材的电.............
  • 回答
    关于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时期担任中国战区参谋总长一职,您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他没有带兵经验,却能做到这个职位?”——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事实上,史迪威将军并非完全没有带兵经验。 他的军事生涯积累了丰富的陆军作战和指挥经验,只是他的经验更多集中在 参谋工作、后勤保障、情报分析以及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它触及了战争中最残酷和最令人痛心的层面。如果中国真的不幸沦陷至今,那将是一段难以想象的黑暗历史,对中国人民而言,那将是无法磨灭的民族伤痛。在这样的情境下,讨论针对日本平民的无差别袭击,无论是发生在沦陷区还是日本本土,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伦理、道德和战略考量。关于在沦陷区执行的、以日本.............
  • 回答
    关于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仍然面对日军的艰难局面,以及几年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巨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划为“惨败”与“大胜”,而应看到其中演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转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抗战后期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