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队不跟我走,我就去濠州城找红巾军去
他会继续带你回到明初
带不带主角光环?带的话好说,不带就看运气了。
不过连穿越这种事都发生了,估计还是带的,那么就稳稳的。
开局被裹挟成为流民大军也好,被抓成包衣也好,趁乱投了东江镇也好,以朱八八的手段很容易小头目达成,然后开始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干掉一切不服
“你明军不跟我走?我就到商洛山上找闯军去!”
“要否定我革命,办不到!我同李自成南下,上商洛山打游击去!”
知乎颇有一种贬抑伟人的风气,但这种贬抑是很小资产阶级的贬抑,它所专门贬抑的是不符合小资产阶级叙事的人物,所吹捧的自然是符合小资产阶级的人物。
如闯献至洪杨等农民军的起义人物,近代以来未尽全功而或稍有一二缺点的革命人物,都是这种小资产阶级贬抑风气所着重贬抑的人物。
与之相对的,符合这种小资产阶级褒贬标准的,如符合其民族主义和奋斗论、结果论的朱元璋,就成为了可以跨越时光而无视历史环境的神话人物。这种褒贬标准的极致,则是将毛主席神化成了穿越到任何时代都可以一本毛选取天下,到任何地区都可以一本毛选闹革命(其中典型如毛选救非洲、毛选平中东之流神话)的神话人物——此种的朱元璋、此种的毛主席,本身自然是经过改造了的符合了小资产阶级褒贬观后的他们,而非历史上的他们。
就此一层来讲,朱元璋在元末的成功,有历史环境和背景的造就,而李自成在明末的失败,也有另外的客观因素。我认为孙中山讲的是十分客观的(孙又是知乎这种褒贬观下的一介失败人物了):
胡元亡汉,运不及百年,去古未远,衣冠制度仍用汉官仪。加以当时士君子,半师承赵江汉、刘因诸贤学说,华夷之辩,多能道者。故李思齐等拥兵关陕不出,刘基、徐达、常遇春、胡深诸人皆徒步从明祖,群起亡胡,则大事易举也。
蒙元的统治相比于大明是建立在一个非常脆弱的基础上的,因此红巾军和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可以趁势而起,很早就建立起了广泛的、巩固的根据地来。而且蒙元对于汉族精英的笼络,也不可能同明朝相比,因此从红巾军到朱元璋,都可以聚集到大批精英阶层出身的人物来。
这些都是明末所不具有的条件,朱元璋如果以其丐僧的身份在明末起义,是很难搜集到这些汉族精英、也很建立和经营其根据地的。明末的农民起义者并不是不知晓搜集汉族精英、经营根据地的重要性,但从铁角城被明军攻破到宝丰为明军所攻取,都证明了,即使到了拥有数万战兵的农民军后期,农民军所据有的资源还是很难巩固和保卫一块广泛的根据地的。
满清窃国二百余年,明逸老之流风遗韵,荡然无存。士大夫又久处异族笼络压抑之下,习与相忘,廉耻道丧,莫此为甚。虽以罗、曾、左、郭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太平天国遂底于亡。岂天未厌胡运欤?汉子孙不肖应使然欤?抑当时战略失宜有以致之欤?
这些话是孙中山为洪杨的辩解之词,但放在明末,明朝的朝廷较之满清,对汉族精英的掌握更加优胜,绝非蒙元脆弱的统治可比。明朝臻至极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远远超过了自相攻伐不断的蒙元朝廷,甚至乎后金政权的政权组织建设水平和对汉族精英的笼络都要远高于蒙元。
强大的明朝使得农民军的成长空间过于狭小,组织能力更高的后金则让这些农民军要过早面临着过于强大的敌人。这些都是朱元璋的元末所未尝面临过的问题,他能否处理好?这很难说,但直到明军北伐时,蒙元朝廷大势已去,还在汉族地主武装为主的王保保手上吃了瘪,能否处理好难度更高更加复杂的明末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难说的。
其实历史上的李自成已经表现的很好了,许多人认为他进取北京过早了,忽略了后金的存在显得殊为不智。却没有注意到李自成进取北京时,正是皇太极病重逝世的时间节点,按照 @生死都从李晋王 的看法,皇太极可谓十七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一大伟人,皇太极的去世无疑将给后金政权的内部造成很大混乱,为李自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迅速平定华北的时间窗口。
李自成很有可能正是效仿了明太祖朱元璋,趁着蒙元政权内部组织混乱、爆发内战而趁机北伐迅速光复北方大片土地的历史经验,才选择了这个微妙的时机。只是后金政权的内部建设远胜于蒙元,皇太极死后失衡的后金政权不仅没有爆发内战,甚至于连什么内讧和混乱都没出现,就迅速达成了共识,当机立断、冒着整个政权灭亡的巨大风险,空国出击进攻立足未稳的大顺政权。
这种敌人是朱元璋未曾遭遇过的,他能否妥善应对好呢?实际上在明末,人们一度将李自成比喻为“沛上长者”、“太原公子”,也就是汉高祖和唐太宗,这无疑是比朱元璋还要更高的一个评价。而在实际的军政操作当中,李自成其实是常常在参考和模仿着朱元璋的历史经验,例如许多人用来指责李自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李自成自己所努力奉行的原则。
朱元璋起兵十五年称帝,李自成起兵十四年称帝(李自成并未自称过新顺王,而是先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后称帝,至于闯王,是民间的他称而非一种自称,根据相关记载来看,闯军内部将领对李自成的称呼是元帅而非闯王),在根据地的建设上,李自成很早就曾试图以洛阳为基地进行发展,对于根据地的建设也相当着力,以至于在一片石决战时,顺军的数十万兵力分散在其各处根据地当中,在山海关仅有五六万部队参加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在粮食的积蓄上,清军占领西安后所缴获的未被田见秀销毁的物资,就足以支持清军此后很长时间的连续作战了。
相比起讨论朱元璋在明末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远不如讨论李自成在元末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来的有意义。酒徒曾经写过一本小说《男儿行》,其中设想了李自成穿越到元末芝麻李身上的故事,只可惜这本书只是酒徒的涂鸦之作,并未认真创作,一个有趣的点子没有得到很好的描绘。
【李自成察罕说
李自成崛起于河南,李察罕也崛起于河南
李自成围攻开封数次击败明军,李察罕围攻汴梁数次击败红巾军
李自成同罗汝才合营又翻脸火并,李察罕同李思齐合营又翻脸火并
李自成宽纵降将导致失败,李察罕宽纵降将导致身死
李自成=李察罕
Q.E.D.】
【李自成李秀成说
李自成农民军出身历经百战从士卒到领袖,李秀成也是农民军出身历经百战从士卒到领袖
李自成爱护士人、优待的士人李振声里通外敌,李秀成爱护士人、优待的士人徐少蘧里通外敌
李自成过于宽纵导致叛将四起,李秀成过于宽纵导致四王四天将跳反
李自成在一片石和潼关决战失败后畏敌,李秀成在安庆和雨花台会战失败后畏敌
李自成=李秀成
Q.E.D.】
【李自成胡大海说
李自成严禁杀人和藏匿妇女,胡大海不妄杀人、不掠妇女
明军决堤想灌水淹李自成反被自淹,吕珍堰水想淹胡大海反被自淹
明遗民写小说明季北略黑李自成,元遗民写小说保越录黑胡大海
李自成被降将坑,胡大海被降将杀
李自成=胡大海
Q.E.D.】
(至于说让朱元璋直接穿越到崇祯那个位子上,天呐,一个二百多年的王朝早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政权的腐朽老死是非人力能够改变的,这是历史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