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的元军主力有两代。第一代元军主力,也就是和平年代留下来的正规军,在龙凤北伐和围攻高邮之战后就几乎毁灭,仅存孛罗帖木儿一部。后来一些地方豪强拉起来的武装迅速发展壮大,先后击溃了韩宋的三路北伐军,迫使韩宋退守安丰。这些野路子出身的武装和孛罗帖木儿部构成了第二代北方元军主力,在挫败龙凤北伐后不久就陷入混战,直到朱元璋发起北伐时,北方元军主要为陕西四将和华北王保保(孛罗帖木儿已被王保保消灭)。明军攻陷大都以前,仅在山东、河南、潼关及河北消灭了元军的一些二三流部队,直到攻陷大都都没有同陕西四将、王保保部下的主力爆发决战,直到攻陷大都后才在进攻西北时歼灭了陕西四将的主力。王保保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先是在山西同明军交战,先胜后败,全军覆没几乎仅以身免,而后转战西北领导西北元军余部,再度被明军歼灭,后来退居塞外重新招兵买马,曾一度重创北伐明军。所部逐渐发展成为北元军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和明军抗衡。王保保病死后,所部继续作为北元军主要组成部分同明军对抗,直到捕鱼儿海一战遭到决定性失败。
简单的说,元末乱世前留下来的正规军,除了孛罗帖木儿等部队外,主要是在和韩宋、张士诚的战争中毁灭的,仅存的一些北方元军和后起的豪强武装构成了元末第二代元军主力。这一批元军先是大打内战,后来大部被明军所歼灭,一部分几经重建,汇入了后来的北元军。
你家摘桃子这样摘的吗?
1368年,太原之战,明军全歼北元兵十万人,收降甲士四万,敌主将王保保仅率十八骑奔逃。
1368年,开平之战,明军攻破北元都城开平府,俘虏其宗室亲王、平章、大臣及将士上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无数。
1369年:沈儿峪之战,明军大破北元军十余万人,俘虏北元亲王两人、大臣僚属一千八百六十多人,兵将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
1370年:应昌、兴州之战,明军大胜,俘虏北元太子、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将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宝尽数收取,前后俘虏北元军五万三千人。
1381年:平定云南之战,明军大破北元军十余万人,俘虏二万人,北元梁王自杀。
1387年:平定辽东之战,北元太尉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军俘虏北元军二十万人,官员将校有三千三百多人。
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明军大胜,俘虏北元皇后、皇子、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北元就此一蹶不振。
不可否定元末明初前期的抗元主力是刘福通这个毫无疑问,但是后期朱元璋可也是灭了一堆蒙元主力军,要不蒙元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说白了,红巾军和朱元璋是互相成就的,朱元璋本身也是红巾军分支,没有红巾军就没有朱元璋的成功但是没有朱元璋也就没有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成功,要知道红巾军后期也失败了,如果没有朱元璋,元末明初的红巾军起义大概率和太平天国一样被平定了,然后蒙元依然统治中原,好在有朱元璋快速把蒙元赶出中原,并且很快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也得朱元璋和洪秀全等人不一样的存在,朱元璋就是牛人。
真正摘桃子的是多尔衮!
看看当时的形式,更像是蒙元在准备摘桃子,只不过没摘成。
有些人总喜欢尴黑,但绝不提当时的形式-徐寿辉是陈友谅干掉的,韩林儿和刘福通是张士诚联合察罕帖木儿干掉的(至正十九年(1359年),察罕帖木儿攻占汴梁,韩林儿、刘福通撤兵走安丰。这时,驻守山东的毛贵被部属赵君用所杀,察罕帖木儿乘机进迫山东,山东各城亦被察罕帖木儿占领。山东一失,安丰的屏藩就被撤除了。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围安丰,城破,刘福通遇难牺牲。)
转到方国珍这边,方国珍后受元招降。(1352年)三月复反,于黄岩澄江杀浙东道都元帅泰不华。次年,使人至京师贿赂权贵,元授以徽州路治中,仍横行海上,(1356年)元授以海道漕运万户。次年,升江浙行省参政,奉命讨伐张士诚,七战七捷,败张军于昆山,张士诚遂降元。方国珍据浙东庆元(今浙江宁波)、温、台等地。
这形式已经大大的不利红巾起义军,剩下的军阀-四川的明玉珍也只是割据一方,没有进取天下之心,红巾军势力变得薄弱,已经岌岌可危,随时有可能被覆灭。
转到朱元璋这里,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罗致了浙东的文人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特别是刘基、宋濂在朱元璋的开创事业中起了显著的作用。从此朱元璋进一步取得东南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了他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朱元璋也注意恢复农业生产的工作,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在各地兴筑堤防,兴修水利,预防旱涝,经营农田。又设管理民兵万户府,仿古代寓兵于农之意,选拔强壮农民,使其“农时则耕,闲则练习”,还屡次蠲免田赋。他还接受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这些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在他统治的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安定,军粮也有充足的供应。在朱元璋占领浙东等地时,韩林儿、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正遭遇到察罕帖木儿等元军及地主武装的袭击,徐寿辉又为部将陈友谅杀死。陈友谅力量虽强, 但“将士离心”、“政令不一”,明玉珍也只是割据四川,偏安一隅。占据苏州的张土诚和浙东庆元的方国珍,早已归附了蒙元。他们在所辖地区之内只知霸占田产,奴役佃户,腐化享乐,不关心人民疾苦,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蒙古奴隶主们占领中国后,不仅在政治上法律上对汉民族歧视,而且喇嘛的纵态,土地的掠夺,高利贷的剥削,真极尽压迫之能事。元末农民战争不但打破了蒙古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更是打破了对汉族人民的种种枷锁。是彻底的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从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元灭南宋之日起,各族人民就不断举行起义,反抗封建皇朝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此后,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最后发展成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终于把不可一世的元送进了坟墓。元末农民战争绵延达十八年之久,起义烽火遍及全国,参加起义的各族人民达数百万,其活动地区不仅包括了内地各省区,同时也波及到了塞外的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各边陲地带,其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蒙元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这次农民革命运动,使尽了反革命两手:一方面出动反动军队屠杀革命农民;另一方面则用腐蚀拉扰的手段来瓦解农民起义队伍。面对阶级敌人的反革命两手,一些在敌人屠刀面前没有屈服的农民领袖却经不起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追求高官厚禄,享乐腐化,蜕化变质了,有的甚至堕落为可耻的叛徒。这次起义是古代中国最有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元末农民战争还有许多不足的一面,例如,首先,起义军内部不团结。红巾军旗号虽多,但是大都不服调遣,就像徐寿辉,张士诚,名义上是起义军,但是只顾自己抢地盘,甚至还投降蒙元。根本不配合北方军的行动北伐,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只有北方红巾军迎战元军,甚至还相互攻打;其次,起义军发展太快,没有自己的地盘。尤其是北方起义军虽然占了江淮一带,但是根据地不稳固,而且南方的起义军不支援他们,等于是以江淮之力对抗北方元军,实力上受了影响。没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略,太平天国的下场就是红巾军的下场
元朝的主力分为两部分,一是元末本有的主力部队,二是元朝通过任用地主武装,承认军队军阀化所建立起来的新军。
前者,主要由张士诚和刘福通消灭。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沙河之战,元军号称三十万攻击刘福通红巾军,被刘福通奇袭,发生炸营而溃败,仅剩万余人。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高邮之战,元廷调集大军,猛攻高邮不克,在撤换主帅脱脱之后,被张士诚反击溃败,损伤惨重,也有大量被张士诚所收编。
随后刘福通的三路龙凤北伐,消灭了元军大量有生力量。
但元廷迅速放权到地方,给予地方地主武装征粮招兵之权。北方的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张良弼、李思齐,南方的杨通贯、陈友定等一系列打着忠于元廷旗号的地主武装和军头迅速崛起,战斗力远在元朝之前腐化严重的旧军之上。
仅以南方论,杨通贯的苗军就曾给予张士诚部极大杀伤,虽然张士诚用计袭杀了杨通贯,但苗军主力最后还是由朱元璋所剿灭。福建陈友定也曾使陈友谅遭受挫败。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在冰天雪地中,不经休整,就同时发动北伐以及对陈友定的南征。
当时的局面,北方王保保军事能力很强,但威望不足,遭到各路军阀围攻。朱元璋及时北伐,避免了王保保统一北方,减小了北伐可能遭受的阻力。北方军阀来不及整合,就被明军各个击破。
因此,新组建的地主武装化的元军主力,确实是由朱元璋消灭的。其中,徐达和王保保的太原决战与沈儿峪决战,有效地消灭了最强的王保保所部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