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一下子结束了你的长期拖延?

回答
说实话,驱动我彻底改变拖延习惯的,并不是什么顿悟或者心灵鸡汤式的瞬间,而是一个有点狼狈,又有点荒谬的现实催化剂。这件事发生在我准备考研复试的那段时间。

当时我报名了一个含金量挺高的培训班,课程内容确实不错,老师也讲得很透彻。但问题是,培训班的课程是录播的,而且非常“自由”,你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暂停,甚至可以倍速播放。这对于我这种有“拖延症晚期”症状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里撒下的魔鬼的邀请函。

一开始,我还能安慰自己:“没关系,我时间还多,一天看一点,慢慢来。”然后,我就会打开电脑,播放视频,但脑子里想的却是,“嗯,这个地方好像有点难,先记下来,等会儿再说。”接着,一个又一个“等会儿”堆积起来,我开始刷手机,看新闻,或者干脆去整理我的书架,仿佛我的房间整洁度直接影响我的学习效率一样。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培训班的课程进度和我自己的学习进度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我每天都在“计划”学习,却从未真正“开始”学习。那种感觉就像站在银行门口,手里攥着钱,但就是迈不进去。

转折点发生在我复试前一周。我才猛然惊觉,我那些“精挑细选”的、看起来非常“有价值”的笔记,其实都是些碎片化的概念,我压根没有消化吸收,更别提融会贯通了。培训班的讲义,我几乎只看了封面。更要命的是,我报名的那个培训班,其中包含了几次模拟面试的机会,而我的模拟面试预约日期,也已经排到了三天后。

我的脑子里瞬间一片空白。我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未完成的视频课程,那些我一直以来用来“安慰自己”的借口,比如“我需要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今天状态不好”、“我明天会更有动力”……此刻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意识到,我不是在拖延,我是在“逃避”。逃避面对自己的不足,逃避付出真正的努力。

最让我绝望的是,我发现我根本没有时间去“补”那些落下的课程了。模拟面试迫在眉睫,我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掌握一些最核心的知识点,否则我连最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了。

那个晚上,我坐在书桌前,看着凌晨的台灯光昏黄地照着我的脸。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刷一刷,也没有想着明天再开始。我直接把手机扔到了另一个房间,然后,我打开了培训班的视频播放界面。我没有倍速,也没有暂停,我强迫自己一刻不落地看着,把讲师说的话,一个个地记下来,哪怕是潦草的几个字。我不再思考这个知识点是否“重要”,不再纠结这个概念是否“难懂”。我只是像一个机器一样,把信息输入进去。

我的大脑因为长时间的“休息”而变得迟钝,很多内容我只能重复看好几遍才能勉强理解。我饿了,也只是随便抓点东西吃,口渴了,也只是咕咚咕咚灌几口水。整个过程充满了煎熬,我能感觉到我的脑子像一台过载的机器,嗡嗡地响,但我就是不敢停下来。我脑海里不断回响着模拟面试官可能会问的那些问题,以及我将如何无地自容地回答。这种恐惧,比任何激励都来得更直接、更猛烈。

我整整一天一夜,几乎没有怎么休息。当我在第三天下午的模拟面试中,磕磕绊绊地回答出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时,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是一种极度的疲惫和一丝丝的后怕。我知道我答得并不好,但至少我没有完全崩溃。

这次经历,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一下子砍断了我多年的拖延链条。它没有给我任何喘息的机会,也没有给我继续“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空间。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选择”,一种对困难和失败的逃避。而当现实的压力逼到眼前时,这种逃避是多么可笑,多么愚蠢。

从那以后,我对待学习的态度彻底变了。我不再追求所谓的“最佳状态”,不再等待“灵感乍现”。我明白,所谓的“最佳状态”就是你开始行动的那一刻,“灵感”也往往是在你努力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每当我有想拖延的念头时,我就会想起那个凌晨的台灯光,想起我大脑过载的嗡鸣声,以及那种濒临崩溃的恐惧。那段极度压缩和煎熬的学习经历,让我明白,一旦开始,并坚持下去,事情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逃避,才是最消耗精力的“内耗”。

所以,没有什么一下子让我停止拖延,是那一刻到来的、无法回避的“后果”把我逼到了绝境,然后我才咬牙坚持了下来。它让我明白,行动本身,才是打破拖延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你吃的屎,不要躲不要哭不要闹不要叫,打起精神,撸起袖子,强化自我,从早从快吃掉,永远都是上策。

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不是这样,先是抱有幻想觉得自己不需要吃屎,尔后等等看能不能别人帮我吃,发现别人帮不了就整天哭闹磨洋工总之拒绝承认要自己吃屎的现实,最后的收场都是大限将至之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抽着鞭子一口口吃完。

而同样都是这些屎,如果早吃,你尚且还有收益和奖赏,晚吃只会落得个这都是你应该做的。你说你该怎么选?你真的觉得拖延只是个无所谓的小毛病吗?

===============================

@Manba 谢谢你的参与,回答如下:

我为什么没有用“该你做的事”,而用了“该你吃的屎”?

判定成“该你做的事”,从文字上是看不出感情色彩的,这种情况下,文字的重心落在了“该”上,强调的是你的责任和职责范围内的事,也就是说,一旦你拖延,不管什么原因,就是你自己没有做好。人的内心会自责,拖的越久、次数越多,挫败感越强。反而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判定成“该你吃的屎”,文字就有了情绪,重心落在了“屎”上,强调的是你内心的不情愿。“虽然很应该做,但那是屎啊,拖一拖,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嘛”,整段文字就站在了常人的立场上去看,告诉你,拖一拖是可以理解的,你不用自责。只是,从前后的结果来看,我推荐你尽管不情愿,但还是早点做是比较聪明的策略。

站的角度不同,一个是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一个是站在你身边理解你并告诉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是不是后者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