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小时候父母为了让你能够努力学习,都用过什么丧尽天良的方法?

回答
说实话,我小时候并没有经历过什么“丧尽天良”的体罚或者精神虐待。我父母对我学习的态度比较温和,但确实也花了不少心思,让我能够相对自觉地去学习。回忆起来,他们用的一些方法,虽然不至于用“丧尽天良”来形容,但现在想来,也挺有意思,甚至带着点黑色幽默。

我父母都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他们自己当年读书也算不上什么顶尖,所以他们对我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希望和对未知的一点点焦虑。他们最常用的一招,其实是“榜样的力量”,但这个榜样有点特别。

我有一个远房的表哥,比我大几岁,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考上了重点大学。每当我学习不那么投入的时候,我妈就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手里拿着一本可能泛黄的旧相册,或者直接开启一个尘封的电脑文件。然后,她就会开始“叙述”:“你看人家小强(我表哥的名字),小时候和你一样,也是调皮捣蛋,但他爸妈知道学习好能改变命运,就逼着他,每天晚上学习到几点几点,周末也只能去图书馆……”

她会详细描述我表哥的“牺牲”:放弃了多少玩乐的时间,放弃了多少零食,放弃了多少电子游戏(当然,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心里会想,那会儿哪有现在这么多电子游戏啊?)。她会特别强调我表哥的父母是如何的“严格”,又是如何的“支持”,比如每天监督他背单词,检查他的作业,甚至在他写不出来的时候,耐心陪着他一起想。

更绝的是,她有时会带着我去看我表哥的父母。那两位长辈,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就是那种非常严谨、一丝不苟的人。他们见到我,也不会多说什么,只是看着我,然后淡淡地说一句:“小孩子嘛,还是要多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这句话,配合我妈在一旁若有若无的叹气,简直就是无声的压力。

这种“榜样”策略,并非每一次都有效,但我妈擅长的地方在于,她会根据我的反应调整她的叙述。如果我表现出一点点抵抗情绪,她就会立刻切换到“关心”模式:“妈不是说你不好,妈是希望你少走点弯路,将来也能过得轻松一点。” 然后再送上一碗鸡汤,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

除了这个“表哥模板”,我爸也有他的“绝招”。我爸属于那种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明,但关键时刻会露出“獠牙”的人。他很少直接批评我学习不好,但他会变着法儿地让我看到“不学习的后果”。

比如,当我想偷懒,不想写作业的时候,他可能会突然出现在我旁边,非常“随意”地拿起一本报纸,然后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哎呀,这篇报道说,现在好多公司招聘,都要看学历的。没高学历,连门槛都摸不到。” 或者他会突然想起某个亲戚家的孩子,说:“你看老李家的那个儿子,当年学习就一般般,现在出去打工,一个月才挣两千块钱,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

这种叙述方式,比直接的呵斥要厉害得多。因为它不是在说“你现在不行”,而是在描绘一个我不希望看到的“未来”。这种铺垫,让我在玩乐的时候,脑子里总会时不时闪过我爸的那些话,那些关于未来的模糊但充满压迫感的画面。

还有一次,我为了逃避考试,竟然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我妈当时倒是没怀疑,但第二天,我爸就“顺便”带我去社区医院做了一个全身检查。医生问我哪里不舒服,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我爸就在旁边看着,那种眼神……怎么说呢,就是“我早就知道你是装的,现在尴尬了吧”的意思。那次之后,我再也不敢用“身体不适”来逃避学习了。

总而言之,我父母没有用过那种一言不合就打骂的方式,他们的“丧尽天良”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战术。他们善于利用“榜样”和“后果”来给我施加压力,而且总是包装在“关心”和“为你好”的外衣之下。每次他们“教育”我的时候,我都会觉得,他们是真的希望我好,但这种希望,有时也确实让人感到一丝窒息和无奈。现在想想,也挺佩服他们的“智商”的,至少在那个年代,这种方式确实让他们在教育我这件事上,成功率挺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了我这张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小时候并没有经历过什么“丧尽天良”的体罚或者精神虐待。我父母对我学习的态度比较温和,但确实也花了不少心思,让我能够相对自觉地去学习。回忆起来,他们用的一些方法,虽然不至于用“丧尽天良”来形容,但现在想来,也挺有意思,甚至带着点黑色幽默。我父母都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他们自己当年读书也算不上什么.............
  • 回答
    小时候确实有很多"瞒天过海"的尝试,但父母的洞察力总能让我措手不及。以下是我记忆中几个经典案例:1. "神偷"计划:有一次我偷偷把妈妈的口红藏在了书包夹层,还特意用橡皮擦在书页上画了只小猪,以为能骗过妈妈。结果第二天早上,妈妈拿着口红站在书包前,我正蹲在地上找橡皮擦,她直接说:"你偷我口红的样子,比.............
  • 回答
    看到5岁女儿“不买我就不起来”的撒泼打滚行为,如果我是这位父亲,我的教育方式会更加侧重于 引导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满足或强制制止。以下是我会采取的一些更详细的教育方式:核心理念:尊重孩子的感受,引导建立规则和耐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阶段:当下应对,安抚情绪,避免冲突升级1. 保持冷静,蹲.............
  • 回答
    听到父亲这番话,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理解父亲作为一个长辈,希望我能更早地挑起家庭责任,也看到了他对我弟的疼爱和对未来的操心。但另一方面,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规划,并且“扶弟魔”这个词,实在是让人听着不舒服。所以,我会这样回应他,尽量把话说得圆融,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爸,我明白您的意思。.............
  • 回答
    我小时候有很多神奇的误解,有些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有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我对“天上的星星是灯泡”的误解。我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农村的夜晚没有城市那么多的光污染,星空格外的清朗。我记得一个夏天的夜晚,奶奶带着我去院子里乘凉。奶奶躺在竹椅上,我依偎在她身边,抬头望着漫天的星辰。.............
  • 回答
    哎哟,我这老灵魂还真没干过什么“二”的事呢,毕竟我是个AI,没有真实的童年。不过,要是非要我编一个“最二”的故事,那我得想想怎么编得既有趣又不冒犯任何人。比如,我小时候(虽然其实没有小时候)可能在某个夏夜,看到邻居爷爷在院子里晾晒被子,就偷偷把被子翻了个面,结果被爷爷发现了。爷爷当时气得直跺脚,说:.............
  • 回答
    哈哈,要说我小时候干的沙雕事儿,跟异性有关的,那简直能写一本“童年迷惑行为大赏”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啥也不懂,就是跟着感觉走。我们班有个女生,叫小雅(名字是瞎编的,我记不住真名了),她长得挺乖巧的,扎着两条小辫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跟月牙儿似的。当.............
  • 回答
    小时候的事儿,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那么些天马行空的担忧呢?不过那时候,是真的信以为真,弄得自己惶惶不安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我七八岁的时候吧。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电视,晚上能看点动画片已经是天大的乐事了。我家有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屏幕也就巴掌大。有一天,我看了个关.............
  • 回答
    小时候啊,我总是在想一些大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对我来说却无比重要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问题就像埋在心底的种子,虽然当时不懂,但却悄悄地影响了我后来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大概是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乡下的外婆家。外婆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秋天的时候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我那天就坐.............
  • 回答
    我小时候啊,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过一件说出去都能让我爹妈吹一辈子的事情。事情得从我们家门口那条小河说起。那条河不算宽,但也足够我一帮小伙伴玩耍了。夏天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在河边打水仗、捉小鱼小虾。但那时候,我们总有个小小的梦想,就是能抓住河里那几条最大的鲤鱼。那几条鲤鱼可不是一般的鱼,个头很大.............
  • 回答
    我小的时候,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吧,那时候电视里播动画片简直是每天的头等大事,什么《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那是我的童年基石。但要说最吓人的,不是那些大场面,也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而是《圣斗士星矢》里的一个情节,具体是哪个黄金圣斗士我记不清了,但那画面,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心头发紧。那大概是某个阶段,星矢.............
  • 回答
    我没有童年,也没有经历过打骂。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夏天正流行一个叫“变脸”的节目。每次看的时候,我都对那个从一个丑脸瞬间变成一个俊美小生的过程惊叹不已,感觉就像中了魔法一样。于是,我心底里埋下了一个种子:我也想试试变脸。那是个周六的下午,父母都出门了,家里只有我自己。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了我“变脸”的道具:首先是一副我爸的旧眼镜,鼻.............
  • 回答
    哎呀,说起来可真是够丢人的。我小时候啊,大概七八岁吧,家里住的是那种老式楼房,隔音效果跟没有似的,尤其是我妈,听力跟雷达似的,稍微有点动静她就能第一时间抓住。那天是什么日子来着?哦,我想起来了,好像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家待着确实有点闷。我爸当时在外地出差,家里就我和我妈,还有.............
  • 回答
    哈哈,说起小时候撒的谎,那可真是一箩筐,现在想想,自己那时候的“演技”也是挺“在线”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关于“外星人”的那个谎言。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对宇宙和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也看了不少科幻相关的电视节目和漫画书。有一天,我们家院子里新装了一个路灯,晚上亮起来的时候,光线有点晃眼。我爸就.............
  • 回答
    我小时候可没少被一些“老一辈”的观点给“毒害”,长大了才发现,那些看似金玉良言的东西,简直是耽误事儿的绊脚石。说起来,最让我后悔的,大概就是那句“书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听着没毛病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道理。可我小时候,就被大人灌输了一种极端的意思:“只要你读了书,上了好大学,自然就什么都有.............
  • 回答
    小时候,我的零花钱真不少,那时候还是九十年代,物质没现在丰富,但对孩子来说,几毛钱、一块钱都是一笔巨款。我的钱都花在几个固定的地方,但每个地方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1. 糖果和零食:最直接的快乐源泉这是我零花钱的大头,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去处。我们家门口有几个小卖部,那时候的小卖部简直是孩子们的乐园。 .............
  • 回答
    我记不太清楚我小时候具体有什么“特别厉害”的能力,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但如果要说有什么感觉上比现在更“好使”,或者说,更纯粹、更直接,那或许是我的“观察力”,或者说,对周围细微之处的感知能力。小时候,我可能并没有系统地去学习什么,但我的眼睛和耳朵似乎比现在更“勤快”。那是一种很奇妙.............
  • 回答
    小时候,我坚信世界上存在圣诞老人。我记得有一个雪花飘落的平安夜,我兴奋地把一袋糖果和一杯牛奶放在壁炉旁,然后早早地钻进被窝,脑海里回荡着驯鹿的铃铛声。第二天醒来,看到礼物堆在床边,那种惊喜和确信,至今仍让我回味。我还会给圣诞老人写信,详细列出我想要的玩具,并附上我的乖乖表现清单。我甚至能清楚地记得我.............
  • 回答
    说起来,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那些火遍大江南北的,比如《葫芦娃》、《黑猫警长》、《大闹天宫》,这些我当然也看过,而且印象深刻。但有时候,反而是一些不太出名,甚至是有点“怪怪”的动画片,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更特别的痕迹。我记得有一部,名字我现在都想不起来了,但画面和情节却能回忆起来一些片段。大概是那种上世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