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一某一天,一个国家由于海平面上升被淹没了,会不会有别的国家收留他们?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但并非不可能发生的场景。当一个国家被海平面上升吞噬,其国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届时,他们能否获得其他国家的收留,以及这种收留的规模和形式,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国际法、地缘政治、经济能力、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国内政治等多重因素。

国际法的视角:一个灰色地带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现行的国际法体系下,并没有明确规定“国家灭亡”或“国家被淹没”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有义务或权利大规模收留其国民。

难民定义: 现有的《1951年难民公约》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因为种族、宗教、国籍、特定社会团体成员身份或政治见解的原因遭受迫害而逃离本国的人。由于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而被迫迁徙的人,在法律上通常被称为“气候难民”或“环境难民”。然而,“气候难民”目前在国际法上尚未获得明确的法律地位,这意味着他们不符合现有的难民定义,也无法直接套用《难民公约》下的保护条款。
无国籍状态的潜在风险: 如果一个国家完全消失,其国民可能会面临无国籍的风险。虽然国际法有关于减少无国籍状态的公约,但具体如何操作,尤其是在国家整体消失的情况下,仍然是未知数。理论上,那些被淹没国家的残存人口可能会寻求其他国家的庇护,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
主权国家原则: 每个主权国家都有权控制其边境和决定谁可以进入其境内。即使在人道主义危机面前,各国在接纳外来人口时也会受到国内法律和政治意愿的制约。

地缘政治与现实考量:期望与挑战并存

尽管法律层面存在空白,但在实际操作中,人道主义的呼声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考量,可能会促使一些国家提供援助和收留。

人道主义的驱动力: 当一个国家真的被淹没,那将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全球范围内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可能会形成强大的道德压力,促使各国发挥人道主义精神,提供紧急援助和庇护。像二战后对欧洲难民的援助,或者近年来一些国家接收叙利亚等地的难民,都体现了这种人道主义的驱动。
地理位置与历史联系: 那些地理上与被淹没国家接壤或有着长期历史、文化、经济联系的国家,可能会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接纳一部分幸存者。例如,一些岛屿国家可能会寻求其较大邻国的帮助,或者曾经是殖民地的国家可能会考虑其原宗主国。
经济能力与资源: 收留大量人口,尤其是需要重建生活、提供安置和就业的国家,对接收国的经济能力和资源是巨大的考验。那些经济发达、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拥有大量可开发土地的国家,理论上更有能力提供长期的收留。
政治意愿与国内反弹: 即使国家有能力,接收大量外来人口也可能在国内引发政治争议。公众对就业、社会福利、文化融合等问题的担忧,可能会导致国内出现抵制声音。政府在做决定时,需要权衡国际责任与国内民意。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承担起如此规模的救援和安置任务。国际社会很可能会需要通过联合国的框架,或者建立新的国际机制,来协调各国的责任和资源,共同应对这场危机。这可能包括资金援助、技术支持、以及有计划的、分批次的安置方案。

可能的收留模式: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收留的形式可能多种多样,而且极有可能是混合式的:

1.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与临时庇护: 初期,各国可能会提供船只、飞机、食物、水、医疗等紧急援助,并在本国境内设立临时避难所,让幸存者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2. 有计划的移民或定居: 在初期援助稳定后,一些国家可能会基于人道主义和国际合作的原则,允许被淹没国家的国民以移民身份永久定居。这可能需要根据接收国的移民政策、技能需求、以及与被淹没国家国民之间的历史联系来决定。
3. “流亡政府”与国际承认: 被淹没国家的幸存者可能会在新的土地上建立“流亡政府”,并在国际社会寻求承认和支持。这会为他们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权益提供一个平台。
4. 在国际水域或公海的安置尝试: 如果国家整体消失,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在国际水域建造浮动平台或人工岛屿进行安置的设想,但这将面临巨大的技术、法律和环境挑战。
5. 国家主权与原有国土的延续: 一些国家可能选择在其他国家境内保留其“流亡政府”的席位,并继续声索其原有的主权,但这只是政治上的延续,而非实际的国土和人民的回归。

关键的“是否”取决于:

灾难的规模: 是某个小岛国,还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国?规模越大,挑战越大,国际社会的反应也会越复杂。
幸存者的数量和构成: 是只有少数精英,还是大量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技能、年龄结构等都会影响接收国的决策。
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整体意愿: 世界各国是否愿意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共同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
是否有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 在缺乏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能否快速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协调各国行动的国际平台。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届时,其他国家是否会收留他们,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这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是人道主义呼声与现实政治博弈的交织,是国际法条文与国际社会共识的碰撞。我们可以期待国际社会的善意和援助,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援助将伴随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共同思考和准备的问题,因为气候变化的威胁是真实的,我们或许需要提前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人道和公正的全球回应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且只有一个!就是中国。

这些国家的价值在于没有淹没的部分和淹没前的领海。

这些东西只对海洋霸主有用,太平洋的战略重点位置,美帝占了一半,剩下的就是这些构不成威胁的太平洋小国组成这些节点,在小国手里屁用没有,在有志于海洋帝国的国家来说就是一座座永不沉没的航母,一个航母多少钱?还送这么多的海洋经济专属区。安置几万几十万人口不要太值哦。

有能力,有信心,有胆量这么玩的只有中国,其他的,直接被两家捶死

user avatar

似乎有些太平洋小国已经在为沉没做准备了。太平洋小国如果觉得走投无路了,可以投共。但不是一般的投共,而是“举旗哭庭做保安”方式的投共。

“举旗”就是不妨直接在小岛国上升五星红旗,然后全体国民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公开跟中国讲,我们主动要求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接下来你们怎么安排我们都尽量配合,不管你答应还是不答应,反正我们先在这儿升国旗唱国歌了,这是我们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也不会变的。

“哭庭”指的是派一些代表团到中国来,到了首都北京之后在主要街道上列队,举着求援血书一步一磕头,或者到外交部门口集体嚎啕大哭以头抢地请求中国救援。最好安排一些漂亮姑娘和一些儿童来做这件事情。

“做保安”就是主动提出自己的国民可以如何为中国人民服务。由于中国人民对接受移民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所以太平洋岛国不要试图要求移民到中国来。考虑到岛国的人口比较少,不妨自己主动建议全体国民集体做中国在海外的保安。

比如说中国在非洲开发需要很多保安,就可以用如下模式实施:少部分中国的退伍军人作为骨干指挥太平小国的男丁作为保安队。其他的该国妇幼可以和保安队保卫的中国公司外派工人一起住,平时做做后勤领一份工资。无非就是多盖点临时房多种点菜,条件肯定比难民营好。

放眼未来,中国的海外保安需求可能越来越高,而中国社会越是发展则对海外伤亡可能越敏感。一旦太平洋岛国把自己打造成为最忠心的中国海外保安,就把自己变得对中国很有用了,长期饭票就有了。

user avatar

如果是小国,其实还好,大不了化整为零,全体旅居海外,找一个大院,象征性维持国家主权即可。毕竟,世界上的确存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土」,但依然能够维持主权存续的例子。

比如马耳他骑士团(全称耶路撒冷、罗得岛和马耳他圣若望主权军事医院骑士团),别看就缩在了意大利罗马市的一个大院里,但毕竟得到上百个国家承认,属于国际法上的特殊主权实体,能发布自己的护照和货币,还有作为宪法性质的骑士团宪章及骑士法规,司法上也具有独立地位。

接纳这样的「国中国」,对于地主来说,也不亏。一方面,提供一处场所,以私人租赁的形式用于安置难民所属国家政府首脑,自己的领土并没有因此被割让;另一方面,还能因此获得旅游收入和劳动力;再者说了,甚至也不需要自己出钱,国际社会也会有资金援助。

中国近几年来虽然没有公开、大范围接受难民入境,但对于难民援助的事业,还是愿意慷慨解囊的。下图是来自联合国人群理事会的一份工作报告节选,其中提到,中国在 2016 年就承诺出资四亿美元,用于协助应对国际难民问题。

要我看,可以这么操作:可以由中国出资,由坦桑尼亚政府牵头,在坦桑尼亚境内建立环境难民安置点,并在难民所属国家完全被淹没之后,依然承认该国的主权地位。这样既能够承担起对应的国际责任,也和目前的政策导向和社会价值观相适应,还能让大佐接收一下多元文化的熏陶,岂不美滋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