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酒这些东西是否存在?

回答
关于“小分子团水”和“小分子团酒”,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市面上很多人津津乐道,或者商家大力宣传的概念。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先说说“小分子团水”

你可能经常听到宣传说,普通的自来水、瓶装水分子是“大分子团”,而“小分子团水”才是真正的好水,能渗透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排毒养颜,好处多多。

那么,“小分子团”到底是个啥?

从化学角度来说,水(H₂O)的分子是以氢键连接起来的。在任何状态下,水分子都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个存在的,它们会自发地形成团簇。这就像很多人聚在一起,自然而然会组成小组一样。

关键在于,这些“团簇”的大小,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以及这个区别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实际影响。

科学界怎么看?

“小分子团”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概念,而非严格的科学定义。 在主流的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并没有“小分子团水”这个专有名词,也没有明确的科学标准来界定什么是“小分子团”,什么是“大分子团”。
水的结构是动态的。 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非常活跃,不断地形成和断裂。即使有某种“团簇”存在,其结构也是瞬息万变的,很难被稳定地“捕获”并定义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小分子团”。
关于“小分子团水”的功效,绝大多数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 很多所谓的实验数据,往往是在非常规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或者其结论存在夸大和误导。例如,声称“小分子团水”的渗透性更强,能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这在分子尺度上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为什么会有“小分子团水”这个概念?

这可能源于对水的一些基础性质的误解,或者是有意为之的商业推广。也许是看到了水分子会形成团簇这一现象,然后加以延伸,创造出一个听起来很“科学”但又难以证伪的概念,用以吸引消费者。

市面上常见的“小分子团水”是怎么来的?

有些商家会通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比如“电解”、“磁化”、“活化”、“过滤”等,来声称制造出“小分子团水”。然而,这些处理方法是否真的能改变水分子的团簇结构,并且带来宣传的那些神奇功效,同样缺乏科学的证据。

总结一下“小分子团水”:

从科学角度看,“小分子团水”这个概念在科学界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其宣称的特殊功效也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 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的产物。当然,市面上卖的瓶装水、纯净水,只要符合饮用水标准,都是安全的。至于那些特别强调“小分子团”的,消费者可以理性看待。



再来看看“小分子团酒”

这个概念和“小分子团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把“水”换成了“酒”。

“小分子团酒”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通常的宣传是说,通过特殊的酿造工艺或后处理技术,能够使酒中的分子团变小,从而让酒体更柔和,口感更醇厚,更容易入口,甚至对身体有更好的“代谢”作用,减少宿醉感。

酒的本质是什么?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和水,当然还有各种酯类、酸类、糖类等风味物质。酒精和水一样,在酒中也同样会形成分子团簇。

科学界怎么看“小分子团酒”?

同样,在主流的酿酒科学和化学领域,并没有“小分子团酒”的明确定义或科学标准。 所谓的“小分子团”概念,在这里同样是营销术语。
酒的风味和口感,更多取决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和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酿造、陈酿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例如,酯类的含量、单宁的柔化、橡木桶陈酿带来的风味物质等等,这些才是影响酒“好喝”与否的关键因素。
将酒的“好坏”简单归结于“分子团大小”是过于简化的。 如果真的存在某种技术能显著改变酒的分子团结构,从而带来明显的口感提升,那这会是酿酒界的一大突破,但目前没有相关的权威科学报道。
关于“减少宿醉感”,这可能更多是心理作用,或者与酒的纯净度、杂醇油含量等因素有关。 并非“小分子团”的功劳。

市面上所谓的“小分子团酒”是怎么来的?

一些酒庄或酒类生产商可能会采用一些特殊的酿造技术,比如“低温发酵”、“特定菌种”、“陈酿工艺”等,来追求更好的口感。但他们是否会直接打出“小分子团”的概念,或者说这个概念是第三方营销传播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总结一下“小分子团酒”:

和“小分子团水”一样,“小分子团酒”也是一个更多停留在营销层面,缺乏科学依据支持的概念。 酒的品质,取决于其原料、工艺、发酵、陈酿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用“分子团大小”来衡量。品鉴一款酒,更多的是去感受其香气、口感、风味,以及它所带来的整体体验。

最后想说的是,

在面对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性。科学是严谨的,尤其是对于饮品,更应该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来支撑其宣传的功效。如果商家大肆宣传“小分子团”并将其与神奇功效挂钩,而又拿不出可靠的科学证据,那么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一种营销手段,去关注产品本身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和标准。

希望这样的解释,既有你想了解的“详细”,又没有那些“AI味儿”。咱们就事论事,把事情说清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是否可以通过氢键形成分子团?当然可以,水分子之间是可以通过氢键相互连接而形成分子团的,我们先不管液态水里大部分都是聚集起来的水分子团这个事情,(都变成单分子的话就汽化了)这个小分子团的水有啥特殊作用吗?

按照商家宣传的来说,小分子团的水,更容易吸收,因为渗透压差

所以商家想当然的以为,分子团小的水更容易吸收,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呢~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肾小管重吸收的时候,排出去的尿液按理说是渗透压更高的,如果人体的水流动只靠渗透压的话岂不是会被自己的尿吸走水分?那还重吸收个毛线啊直接排出去得了,是不是有点搞笑啊?

所以答案很简单——人体的水分流通的主要不是通过渗透压,而是通过水通道蛋白

它长这样:

这些神奇的蛋白可以疯狂的泵入/泵出水分子而完全不影响离子,其效率远高于渗透压几百倍,它们高表达于肾脏等器官,用以维持人体内的液体平衡,并且与多种炎症的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这篇文章详细解读了水通道蛋白的原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1])

目前的研究中发现,水通道蛋白拥有着打断水分子团的能力[2],说明它并不怎么受水分子团大小的影响,因此厂家引以为傲的“小分子团水有利于吸收”这一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其他的侧面证据比如——水分子团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你是如何保证小分子团的水在产品运输的过程当中保持它的稳定性的呢?别告诉我说低温哦?低温反而会让水分子聚集加剧,你要是烧开了端到客人面前我还挺信的——因此就算你造出来了小分子团的水,你也无法保证它的质量

而那个小分子酒我就更懒得反驳了,按他说的小分子团有利于吸收,那这酒岂不是醉的更快毒性更大?那还吹个毛线啊?

以上

Reference

1.Murata K, Mitsuoka K, Hirai T, et al.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water permeation through aquaporin-1[J]. Nature, 2000, 407(6804): 599.

2. Chaplin M. Do we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in cell biology?[J].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6, 7(11): 86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