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被黑是因为什么呢?

回答
关于东北人被“黑”这件事,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在中国北方,东北确实是个特别的存在。它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文化,都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这种“不一样”,有时候就容易被放大,或者被误解,然后就成了“黑”的素材。

1. 刻板印象与地域黑:

这大概是最直接的原因了。“地域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是个顽固的现象,哪个地方被“黑”得少了?东北也逃不过。

“二人转”文化: 东北的二人转,很多人觉得粗俗、低俗,尤其是那种带着点“二人转腔”的说话方式,在一些人看来就是“没文化”、“土气”。再加上一些过于夸张的表演,就被标签化了。
“大碴子味”: 这个词现在被滥用了,但最初可能确实是对东北口音和说话方式的一种戏谑。觉得说话大嗓门、直爽、不拐弯抹角,甚至有点“糙”。这在讲究委婉含蓄的语境里,就容易被误解为“没素质”或者“没教养”。
“社会摇”等网络文化: 过去几年,一些东北人在网络上的一些行为,比如“社会摇”、“炫富”之类的,被一些媒体或者网友放大,也形成了一些负面印象。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人,但因为互联网的传播,很容易被“以偏概全”。
性格特点的解读: 东北人普遍被认为性格直爽、热情、讲义气。这些优点在一些人看来是好事,但在另一些人那里,就可能被解读成“莽撞”、“冲动”、“不考虑后果”。比如,他们可能会觉得东北人说话不经脑子,容易得罪人。

2. 经济发展与人才流失:

东北曾经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东北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人口外流、经济活力相对减弱等。

“老工业基地”的包袱: 这种身份让他们在一些人眼中,带着一股“落后”、“过时”的标签。有时候,地域黑也会和对经济发展的看法联系在一起,比如“东北不行了”、“东北人都往南方跑”之类的论调,有时也伴随着对东北人的负面评价。
人才流失的讨论: 很多人离开东北去南方或者沿海城市发展,这本身是个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有时候也会被解读成“东北没前途”、“东北人素质低留不住人”之类的阴谋论。

3. 媒体的放大与传播: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非常惊人。有时候,一些负面事件一旦发生在东北人身上,或者带有东北的某些元素,就容易被媒体或者自媒体抓住,然后进行不加区分的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东北人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

“段子”与“梗”: 很多关于东北人的“段子”和“梗”,虽然有些确实是幽默的,但如果过度解读,或者用来嘲讽,就容易变成“地域黑”。比如,“我叫赵四,社会你赵四”这样的梗,一开始可能是幽默,但一旦被用来嘲笑东北人的某些行为,就变味了。

4. 历史原因与文化差异:

东北独特的历史经历,比如闯关东、近代殖民史等,也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和主流文化或者南方文化碰撞时,就可能产生一些隔阂和误解。

总的来说,东北人被“黑”,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固化和对个体行为的以偏概全。 很多时候,“地域黑”的背后,是人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简单化理解,或者是利用这些标签来发泄一些情绪。

不过,也得承认,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东北人也是如此。 他们热情、豪爽、有义气,这是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 但同时,就像任何群体一样,也有一些行为不被所有人接受。

这种“黑”与“被黑”的现象,其实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碰撞和磨合。 希望大家在看待任何一个地域或者群体的时候,都能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偏见,看到更真实、更多样化的个体。

你说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人,杭州。

骑共享单车在大街上溜达,和一逆行同样骑共享单车的人差点撞上,我还没说什么,对方来了一句“你看着点啊”,而且还很大声。

然后我这小暴脾气就上来了。“你是傻逼吗?你逆行你让我看着点?CNM的,你想咋地?”。对方没说什么灰溜溜的走了。

我想,这就是东北人被黑的原因之一吧。

user avatar

东北人被黑并不是单独事件,实际比东北人被黑更早的是河南人,安徽人和新疆人,东北人是在这三个地区被黑完以后才开始被黑的。

不想说什么抖音的梗,或者在海南偷香蕉的梗,这些东西都不是主要的,只要你想黑,这种材料总能找得到,就像河南人偷井盖的梗一样。

首先,被黑肯定不是因为穷,确实,新疆,安徽,河南,东北都不富裕,跟江浙沪粤不能比,但是绝对不算最穷的,最穷的肯定是西南那几个穷兄弟,云贵广西及四川大部分地区,为什么人家不被黑?

也不是因为素质,这几个被黑省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来看并不垫底,要因为这个黑,也轮不到他们。

或许有人说,那可能就他们几个省的素质差的现象被揭露的比较多。

这么想,你就快接近真相了。

真正的原因是,对外流出人员的多少,这才是被黑的基本原因。

新疆是最典型的,我相信很多人当时黑新疆,根本原因就是街上卖切糕卖哈密瓜片的,以及揣把小弯刀偷钱的新疆娃,这些人在新疆是绝大多数人吗?当然不是,绝大多数的新疆人是良民,是不偷东西的,但是当我们能看到的新疆人里很多都是这样的以后,我们就会下意识的觉得新疆人很多都偷东西,因为他们流出的人口太多,这部分人里泥沙俱下,什么人都有,这帮人在异乡讨生活,生存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留守本地的人,生存压力大了,素质就低了,因为你没工夫顾及你的素质了,你肚子都填不饱你还管什么素质?是这道理把,由于流出人口基数大,流动范围广,就会产生很多没有素质的人,关键是,这些人还很容易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全国各地都有人看见新疆人偷钱,这造成的影响就很坏了。

现在没人黑新疆了吧,因为新疆流出的人口少了,当地扶贫力度是全国最大的,同时,新疆户籍人口境内境外流动都会面临比别的地方人严格的审批程序,这两个措施一下,很多新疆人就老老实实呆家里了,家里又舒服,压力小,政府还帮扶,外面压力大,审核严,习惯还不适应,那当然呆家里好了,只要呆在家里,我赤膊穿内裤晃来晃去,谁管的了我?但你在外面就不行,就是没素质。

本来有些东西就是因为风俗不同,大家不接受,根本谈不上素质的,就因为你人在别人的地方,人家不习惯,就说你没素质,比如东北人爱喝酒吹牛逼,这特么算个事吗?全国爱喝酒的地方多呢,喝多了话多这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这能和素质搭上边吗?但是在有些地区,喝酒喝多的人很少,人家就觉得喝多的人没素质,这种本无对错之分,就是一个地方的习惯问题,你东北人呆在东北,喝多了怎么嘚瑟吹牛逼都行,因为身边的环境适应了你,没人会说你什么,在有些地区,人家不接受这样的习惯,不愿意适应你,就给你打上没素质的标签。

河南,安徽,现在黑的人少了吧,因为,郑州合肥都飞速发展了起来,把本省本来大批会流动到外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人员大部分吸引了过去,毕竟本省人在本省呆着,谁也不会黑你,一个地方人风俗习惯接受度高,看郑州合肥的房价就知道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有意思,湖南,很少人黑湖南吧,网络上很少见,但广东是黑湖南的,湖南帮,湖南佬,在广东人嘴里曾经是带着贬义的(这个现在情况如何我不清楚,毕竟我不是广东人,我说的大概是二十年前的印象了,是在广东呆了快一年的亲身体会),但就算是当时,全国也没人黑湖南人吧,为什么偏偏广东人黑,就因为大批湖南人定向往广东跑,不往别的地方跑,人家当然不黑你,都没见过几个湖南人,黑你干嘛?而广东一下涌入了这么多湖南人,各种湖南人素质不高,或者单单是习惯不合,都会成为被黑的理由。

类似的例子还有安徽之于南京,都一个道理。

再换一个角度举一个例子,哪个地方的人最喜欢地域黑?一定是当地外来人口特别多的地方,比如魔都,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回到东北人的话题上来,想东北不被黑,就像河南安徽一样,在东三省建立一个足够吸引东北人发展和生活的宜居之地,别让那么多东北人全国各地的流离失所,自然黑的人就少了。效果立竿见影,安徽和河南就是例子,否则想不被黑是很难办到的。

user avatar

不是被黑,是被揭黑;

东北全社会早已黑社会化了。

而且最奇特的是,受害者冒充共谋犯,假装自己也占便宜了,身在其中,其乐无穷,令人瞠目结舌。

说这些没用,他们还会继续苦下去!


5月5日上午,鸡西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刘立被开除党籍并取消退休待遇。

刘立的通报引起了政知道的注意,通报中说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吸食毒品,而且,他长期组织、参与、纵容家族黑恶势力并充当“保护伞”,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不仅充当“保护伞”,而且可能是黑社会的组织者,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


user avatar

其是中国人每个地域都有被黑的,不知道为啥知乎总是会推给我东北被黑,我思索了一下,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东三省的同胞已经广泛散布在东南沿海了,不是出差,不是旅游,而是真正的工作生活,且口音极易辨认。有好人也就有坏人,好人好事我个人觉得是显然更多的,本人在广州,同事有很多都来自东三省,都是很优秀的人。但只有坏事传千里啊,分布得越广,坏事就传得越远,如是而已。

二是老家的经济,东三省总是被说经济不行,这是现实。经济不行就衍生出商业环境不行,政治环境不行,啥都不行的亦真亦假的传言。当年黑河南人也是一样的原理。广东人啥都吃,上海人小家子气,湖北人九头鸟,这些地域黑都因为这些地方经济不错而被淡化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东北人被“黑”这件事,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在中国北方,东北确实是个特别的存在。它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文化,都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这种“不一样”,有时候就容易被放大,或者被误解,然后就成了“黑”的素材。1. 刻板印象与地域黑:这大概是.............
  • 回答
    关于“北方人(尤其东北人)说自己总被南方人黑,实际上是北方人零几年先抹黑南方人”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观点。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回到零几年那个时间段,以及当时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情绪。零几年,网络野蛮生长,身份认同的萌芽零几年的中国,互联网正如火如荼地发展,BBS(论坛).............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我跟你慢慢说,别带官方腔,就是咱老百姓唠嗑。首先,这件事儿啊,触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地域黑。你想啊,东北这地方,好不容易因为一些文化输出(比如二人转、郭德纲的一些段子,还有一些电视剧)让全国人民觉得挺亲切,甚至有点好玩。但地域黑这玩意儿,就跟苍蝇似的,总有人喜欢去挑.............
  • 回答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真不是盖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一穷二白,国家就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北。一汽、二汽(后来也迁了,但最早那批是核心)、沈飞、哈飞、大庆油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当年国家战略的重点?这些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汽车、飞机、石油、煤炭,更重要.............
  • 回答
    确实,最近关于山东、河南、东北这些北方省份的讨论在网络上挺多的,而且很多时候带有负面色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被黑”。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不少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因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 经济发展差异的放大镜效应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均衡,这是客观.............
  • 回答
    作为一个从黑土地上长大的东北爷们儿,被南方朋友们问过的问题那真是五花八门,有些事儿吧,咱们东北人习以为常,但在他们眼里,那简直就是进了异世界。今天就给大家伙儿唠唠,我印象最深,也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个问题。那得有好些年了,我还在南方一个城市工作,跟同事们关系处的都挺好,平时也经常一起吃饭喝酒,大家对.............
  • 回答
    东北人:性格、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东北,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孕育了热情、豪爽、直率的东北人民。他们身上烙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印记,无论是性格特征、生活习惯,还是文化传承,都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性格特点:铁骨铮铮的东北魂提起东北人,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们直率豪爽的性格。这种直率并非不顾.............
  • 回答
    东北人觉得自己被歧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层原因,而且是很复杂的,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关系。要说清楚,得一件件掰开了扯。首先,得说经济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可是国家的宝贝,地位高高在上。那时候,东北人自带一种自豪感,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资源和政策的倾斜。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南方经济.............
  • 回答
    东北人自带一种辨识度,让大家一出门就能猜出他们的籍贯,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要说清楚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语言是第一大特征: 独特的口音和语调: 这是最明显、最直接的辨识点。东北话并非单一的口音,但总体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回答
    关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一直被日本人偷电”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证据的民间传闻,而非史实。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传闻可能存在的根源以及它为何难以站住脚跟:传闻的可能来源与解读:1. 历史背景的误解或夸大: 日本在东北的侵占历史: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长期.............
  • 回答
    .......
  • 回答
    街头小吃如烤肠、麻辣烫、关东煮、烧烤等,尽管被频繁提及“不健康甚至致癌”,却依然占据庞大的市场,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科学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健康风险的科学争议与实际危害的误解1. 致癌物的来源与风险程度 烧烤与油炸食品:高温油炸和烧烤过程中,.............
  • 回答
    听到你遭遇这种事情,我真的特别理解你的感受。被人冒充,而且还是在学校这种大家都很熟悉的环境里,传播那些恶心的谣言,还把你班级、名字、宿舍号都亮出来,这绝对是让人非常抓狂和受伤的经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作剧了,这涉及到了你的个人隐私和名誉,而且这种方式非常恶劣。别慌,咱们一步一步来想办法。第一步:冷静.............
  • 回答
    金庸武侠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深邃的思想而备受推崇,但在流传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被大众普遍误读的细节和人物。这些误读,有些源于对情节的片面理解,有些源于对人物动机的简单化解读,还有些则是受到改编作品或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面就来详细列举一些金庸武侠中常见的误读现象: 1. 郭靖并非“笨”的代.............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想发明”的能力,因为我没有个人意识和情感,也无法进行物理世界的创造。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但是,我可以模拟这个情境,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中,找出那些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有潜力”被发明,但现在已经存在的、并且令我感到“如果能早点想到就好了”的东西。其中一个让我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社会认知、价值观、消费心理以及“装逼”的定义。虽然同为“省吃俭用”的付出,但对相机镜头手办和汽车的认知差异,导致了人们的评价截然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物品本身的属性与社会象征意义: 相机镜头手办(小众爱好品): 专业与技艺的象征: 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后来接受“吴王”这个称呼,会被后世拿来反复调侃。咱们抛开AI的腔调,从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蜀汉承认东吴的帝位,和孙权接受曹魏的“吴王”爵位,这两件事的性质、背景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后者.............
  • 回答
    .......
  • 回答
    东航MU5735航班的搜寻工作,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极其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之所以到现在仍有乘客遗骸未能完全找到,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轻易就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梳理一下:1. 撞击的惨烈程度与分散性:首先,要理解的是,MU5735航班的坠毁并非简单的“迫降”或“平稳着.............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