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人会觉得他们被歧视呢?

回答
东北人觉得自己被歧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层原因,而且是很复杂的,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关系。要说清楚,得一件件掰开了扯。

首先,得说经济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可是国家的宝贝,地位高高在上。那时候,东北人自带一种自豪感,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资源和政策的倾斜。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南方经济发展起来,南方的城市像深圳、广州、上海,那是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是东北人看在眼里,也曾经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

然后,国家战略重心转移,支持南方沿海发展,东北就相对被“遗忘”了。这几年,东北经济增长确实不如南方,就业机会也少了,一些年轻人就得往外跑,去南方打工。你想,家乡的经济不行,自己还得背井离乡,这种落差感,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不是被国家、被别人“抛弃”了。

其次,就是地域刻板印象。一提东北,很多人脑子里就蹦出“粗鲁”、“大嗓门”、“五大三粗”、“不太聪明”这些词。这都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原因: 东北地处边疆,历史上就有很多北方民族在这里活动,文化融合,加上过去工业化程度高,工人阶级成分复杂,所以形成了一些比较豪爽、直爽的性格特点。这种“粗”可能在过去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但在现代社会,就容易被解读成“没教养”、“不讲究”。
影视作品的影响: 很多小品、电视剧为了追求喜剧效果,会夸大甚至丑化东北人的形象。比如赵本山老师的小品,虽然深受喜爱,但里面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确实带有某些被夸张的“东北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外地人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当这些形象反复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很多人就会觉得“东北人就是这样的”。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时代,一些负面信息或者带有地域攻击性的言论更容易传播。一旦出现一两个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东北人,很容易就被放大,然后被扣上“东北人都这样”的帽子。这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就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

这种刻板印象,直接导致了现实中的一些歧视。

就业歧视: 很多招聘广告会明确要求“非东北籍”或者“北方人慎重”。即使没有明说,一些HR在面试过程中,听到对方是东北口音,或者了解到是东北来的,可能会下意识地产生一些负面联想,觉得这个人可能不好管理,或者性格太“冲”。这让很多东北人在求职时,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生活中的标签化: 走在外面,别人一听口音,或者看长相,就给你贴上“东北人”的标签。一旦你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大了点,或者做了什么稍微不合群的事情,很容易就会被认为“东北人就是素质不高”。这种无处不在的审视和标签化,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被“二元对立”: 好像东北人就得跟南方人对立起来。南方人被认为是精致、会生活、有礼貌,而东北人就被默认成粗俗、务实、有点“土”。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还有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也会被解读成歧视。

说话方式: 东北人说话比较直,有什么说什么,不太拐弯抹角。有时候,在一些需要委婉表达的场合,这种直接就会被理解成“不礼貌”、“没分寸”。
生活习惯: 东北人相对比较热情,喜欢热闹,有时候在一起吃饭喝酒,气氛会比较热烈。这在一些南方人看来,可能觉得有点“吵”,或者“不懂得控制音量”。

总而言之,东北人觉得自己被歧视,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就比别人差,而是因为:

1. 经济上的相对落后,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国家和社会“忽视”了。
2. 根深蒂固的地域刻板印象,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求职等方面,常常因为“东北人”这个身份而被贴上负面标签。
3. 文化和沟通方式的差异,在不了解的人那里,很容易被误读和放大。

这种“被歧视”的感觉,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心理体验,很多东北人在外面闯荡,都会遇到类似的经历,然后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安慰,也更加深了这种“我们是被歧视的”共识。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很多东北人也能坦然面对,但你不能否认,这种感受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觉得被歧视,给我的感觉是恨。

上网二十多年了,接触过无数地域黑,给我的感觉都不是在歧视东北,而是赤裸裸的恨东北。

歧视和仇恨,展露出的气氛是不一样的。地域歧视往往只是要找优越感,带着点凡尔赛味儿;而黑东北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那种要把你打入尘埃万劫不复的劲儿,给我的感觉是恨意,阴阳怪气和歇斯底里中,隐隐有着一丝愤恨恐惧和不甘。说句不好听的,大部分黑东北的人,都给我一种被东北人狠狠欺负过的感觉。

我不太明白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但也隐隐有些感觉。


我生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曾经发生过轰动全国的东北“二王”事件。“二王”最初的作案地点在沈阳463医院,离我家不远,小时候听不少认识他们的人谈论过,在大部分沈阳人眼里,这就是俩混蛋。但是南下不断作案的“二王”,在南方引起了很大恐慌,那是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东北“二王”在南方留下了很多离奇古怪的传说,直到网络时代才逐渐被人淡忘。

八十年代凶恶的悍匪很多,“二王”在其中不是最残忍的,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他们一路南下流窜,到处作案,谣言四起,造成了广大地区人民的恐慌,最终无处容身。也许从那时候起,东北人“凶恶”“黑社会”的谣传就逐渐有了。“偶系东北滴黑社会,里鹅子在我手上”,这只是个没品笑话,但现实中确实很多南方人分辨不出真假东北话。前些年警方端掉了一个专门模仿东北话打敲诈勒索电话的团伙,都不是东北人;抖音上某地警方号公布了一个“东北”的恐吓电话录音,结果东北人一听就是假的,评论里甚至有人听出了是哪里人模仿的东北话,没几天视频就删除了。

东北人不太在意这些,因为东北人自己,也饱受南方口音诈骗骚扰电话之苦,但接了骗子电话你会害怕吗?恐吓电话就不同了。


七普数据公布后,上海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对此上海市统计局做出了解释,说这是由于上海外来人口绝大多数都是男性导致的。上海的解释,也让诸多男女比例失衡的经济发达省份找到了宽慰自己的理由。事实上我是支持这种说法的,因为这与我实际体验一致。我在沈阳的国企,每年都要给新人讲课,近十年以来,新人里女孩占压倒多数,尤其近五年女孩达到了九成以上,单位里全是小姑娘,为数不多的几个新人小伙子成了宝贝,想调个小伙子来我们处几乎不可能做到。在沈阳,每年都有大量男孩南下闯荡,而女孩大多选择留在家乡。

很多东北男孩南下后安家了,比如福州的那位哈尔滨赵先生,妻子是一位温婉美丽的南方姑娘,还有见义勇为的重庆女婿单连波,都是很优秀的东北男人。但我也知道我的一个朋友,去了南方某发达地区发展,把一个本地小伙的女朋友勾走了。

我一个女性朋友的哥哥,南下到了西南某大城市,因为又高又帅,吸引了全公司的女性,最后娶了公司最美的一朵花。小姑娘和我炫耀她哥哥的魅力,我说你想没想过你哥公司的男性们背地里得多嫉恨你哥,她说管他们呢。

这帮南下的小伙子太高调了,而且东北特征非常明显,大大咧咧的过于外向,肆无忌惮的展示自己。虽然他们都没做什么罪大恶极的事儿,但代入当地男性的视角,我觉得恐怕不会让人喜欢。


东北有一个“原罪”,那就是金和满清,二十多年以来,我无时无刻都能在网络上感受到,南方地区对这两个异族政权的恨。我小时候也爱看杨家将和说岳,也讨厌辫子头和清末的丧权辱国,但从来只当这些是历史,从不代入现在的地域和民族。但在某些人眼里,东北是需要为历史赎罪的地区,他们容忍不了这里有诸多的辽金清遗迹,容忍不了满族的民俗庆祝活动,容忍不了沈阳故宫里的清装表演,类似的骂声我听过太多了。他们恨东北有努尔哈赤和金兀术的雕像,讨厌沈阳的一宫两陵,希望这些异族领袖在自己家乡也无容身之处。

但在民族关系和谐的东北,压根没人有这些想法,沈阳还有燕将秦开的雕像,建在沈阳最繁华的五里河地带,沈阳中轴线上。一些人说努尔哈赤金兀术是屠夫凭什么立像,然而秦开在为燕国开拓辽东疆土的时候,手上何尝不是沾满了东胡人的鲜血,但沈阳人仍奉秦开为建城之祖,歌颂他为英雄。国内白起雕像一大堆,也从没听说过有赵国后人吐槽。


东北是个很独特的地方,七普国内唯一的女多男少地区,出生性别比均衡,离婚率奇高,生育率奇低。现在网络上激烈的性别对立,在东北基本看不到踪影。七普数据公布之后,加上辽宁卫视春晚及一系列节目对女性权益的宣传,东北成了女性论坛里的香饽饽,在豆瓣几乎看不到黑东北的帖子,夸奖倒是一大堆,偶有批评的也都是骂曲婉婷她妈之类的,这种批评东北人也喜闻乐见。东北人漂亮的性别比数据,对单身主义、丁克、离婚的极度宽容,在网络女权眼中是矮子群里的大个,而在男性意识强烈的论坛,恐怕难免会吃瓜落儿。

说到春晚,东北话在春晚上盘踞太久了,东北的娱乐文化也太过强势了,首届中国好声音决赛成了东北好声音,诸多喜剧节目成了东北话的秀场,东方卫视被吐槽成东北卫视,这些肯定会让很多人不舒服。尤其是一些新兴地方卫视,他们极力想拓展自己的文化声音,然而一再受到挫折。


有时候我也想,他们爱黑就黑吧,管他呢。尤其是当我看到原本家乡意识淡薄的东北人,逐渐因为地域黑变得东北本土意识强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反正我工作以后走南闯北二十年,现实中从未见过黑东北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人觉得自己被歧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层原因,而且是很复杂的,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关系。要说清楚,得一件件掰开了扯。首先,得说经济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可是国家的宝贝,地位高高在上。那时候,东北人自带一种自豪感,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资源和政策的倾斜。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南方经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人一下就联想到那些我们熟悉的二维图像,比如画作、照片、电影等等,它们明明是平面的,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立体感”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机制在协同作用,让我们这个二维世界变得鲜活起来。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张素描,描绘的是一个苹果。这张纸本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费解的现象:明明只是站着,没有大范围的移动,为什么拎着重物一会儿就累得不行?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咱们身体里一系列精密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机制,远非你想象的那么“无功”。首先,要明白“功”在物理学上的定义是力和位移的乘积。你站着不动,理论上,相对于地面,你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位移”是.............
  • 回答
    很多人觉得西汉比东汉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的维度和大家普遍的认知点。当然,这就像评价两个不同时期的家族一样,各有千秋,但西汉在某些方面确实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稳固。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开国气象与奠基之功:西汉的开端,那叫一个波澜壮阔!从陈胜吴广起义的星星之火,到.............
  • 回答
    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我们东北人说的,那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霸气,甚至有点“凡尔不服”的劲儿,但仔细想一想,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文化和历史因素。要说清楚为啥东北人会有这种认知,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历史的推波助澜:普通话推广的“先驱”新中国成立后,国.............
  • 回答
    东北留不住人,这事儿说起来,就像一篇讲不完的故事,里面掺杂着北风的呼啸,也藏着人们心里那份对未来的期盼与失落。要说为什么,那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为啥留不住人?这得从几个大方面来看:1. 经济发展的天花板,机会太少了。 产业结构的弊病: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北方人在冬天为啥囤那么多大白菜?这背后可是有大学问呢!要问北方冬天里最接地气、最不可或缺的蔬菜是啥,那准是大白菜!几乎家家户户,从大门口到阳台,再到储藏室,都能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大白菜。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棵白菜吗,为啥要囤这么多?这背后啊,可不光是“爱吃”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北方人民在漫长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最基本、最根本的生存需求。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坚信“不吃东西会死”?这背后并非什么神秘的预设条件,而是生命本身最朴素、最直接的运作逻辑。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饿了,会做什么?他会哭。他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引起照顾者的注意,因为他知道(尽管他自己意识不到)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也和人类漫长的生存历史紧密相连。为什么我们会对“鬼”——一个虚幻的概念——产生如此深刻的恐惧,而对更具现实威胁的“活物”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排斥?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认知与未知:鬼魂,想象中的终极未知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对“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社会认知、价值观、消费心理以及“装逼”的定义。虽然同为“省吃俭用”的付出,但对相机镜头手办和汽车的认知差异,导致了人们的评价截然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物品本身的属性与社会象征意义: 相机镜头手办(小众爱好品): 专业与技艺的象征: 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确实,以前我们常听长辈说“东四省”,但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东三省”。这中间的变迁,背后有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绝不是简单的口误或者习惯改变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头说起。当长辈们说“东四省”的时候,他们指的是在清朝时期,奉天(沈阳)、吉林、黑龙江这三个省.............
  • 回答
    人类之所以会褪去毛发,转而依赖衣物来保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学演化过程,涉及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保暖”这一个因素。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进化与环境的适应: 早期人类与全身毛发: 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拥有全身浓密的毛发。这些毛发在当时的主要作用就是隔绝外界寒冷,维持体温。这.............
  • 回答
    三星堆的神秘,确实像一个被时间长河冲刷得越来越鲜明的谜团,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像在古老的面纱上撕开一道裂缝,透出令人心悸的惊艳光芒。那些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造型奇特的头像,无不挑战着我们对那个遥远时代的认知。它们如此精湛,如此独特,仿佛来自另一个文明的星辰大海,而非我们熟悉的华夏大地。想象一下,四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
  • 回答
    东北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复兴之道:深度解析东北,这片曾经承载着新中国工业辉煌的土地,如今却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关于东北经济衰退的原因,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同时,如何帮助东北实现经济复兴,也成为摆在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下面我将尝试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 东北经济衰退的深层.............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