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留不住人了,未来东北会是什么样子?

回答
东北留不住人,这事儿说起来,就像一篇讲不完的故事,里面掺杂着北风的呼啸,也藏着人们心里那份对未来的期盼与失落。要说为什么,那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

为啥留不住人?这得从几个大方面来看:

1. 经济发展的天花板,机会太少了。
产业结构的弊病: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长子”,重工业那是响当当的。沈阳的机床、鞍山的钢铁、大庆的石油,那是支撑了国家几十年的脊梁。但你想啊,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建立起来的体系,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尤其是南方那些市场经济搞得风生水起的地方,东北的老一套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技术更新慢,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这些传统产业的“老大哥”们,日子就不像以前那么好过了。
新兴产业的滞后: 大家都知道,现在经济发展靠的是高科技、互联网、新兴服务业,还有那些“新赛道”。可东北在这些领域,确实没能抓住多少机遇。跟南方相比,那里有更多的资本、更开放的政策、更活跃的市场环境,自然更容易吸引人才和项目。东北这边,虽然也在努力,但“造血”能力,也就是持续创造新机会的能力,显得弱了一些。
就业机会的“饥渴”: 经济发展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机会少,而且很多岗位都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或者就是传统的国企岗位,虽然稳定,但薪资水平和发展空间,对于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大家一看,要想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收入,就得往外闯。

2. 生活成本与收入的“剪刀差”,日子过得有点“抠”。
工资水平的“低谷”: 很多研究都表明,东北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可与此同时,生活成本,尤其是北方的大城市,房价、物价啥的,虽然比一线城市低,但跟收入比起来,就显得不那么“友好”了。尤其是年轻人,辛辛苦苦赚的钱,除去房租、生活费,剩下的寥寥无几,很难攒下钱来,更别提买房结婚生子了。
“攒不下钱”的现实: 大家都想过上有老下有小,安稳日子。可要是工资不高,生活开销又不小,想攒点钱,那真是“抠”得很。这种情况下,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看到南方那些城市,工资高,消费也更能承受,自然就觉得“走了,也许日子会好过点”。

3. 体制机制的“老黄牛”,市场活力不够足。
国企的“惯性”: 东北很多地区,国企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国企有其稳定性的好处,但有时候也伴随着僵化的管理、论资排辈、论关系不讲能力等问题。对于那些追求创新、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感到压抑,发展受限。
营商环境的待提升: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效率和活力。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优化营商环境,但东北一些地区,在审批流程、政策执行、政府服务等方面,可能还没有完全跟上市场化的步伐,或者说,市场化的思维和配套机制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一些创业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4. 气候环境的“硬伤”,日子有点“难熬”。
漫长寒冷的冬天: 这一点,估计是很多人去南方后最直接的感受。漫长的冬天,漫长的供暖期,虽然也挺舒服,但长时间的寒冷,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尤其是一些来自南方或者想体验四季如春的人,会觉得不太适应。
对生活品质的影响: 寒冷的天气,意味着更多的室内活动,对于喜欢户外运动、追求阳光明媚生活的人来说,这就是个“硬伤”。而且,冬天取暖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5. 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越走人越多。
“走出去”的榜样效应: 当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选择离开,并在外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这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其他人看到,就会觉得“出去的路子是对的”,这就更加剧了人才的流失。
“回来”的动力不足: 就算有些东北人在外面闯荡出一番天地,想带着项目、带着经验回乡创业,但如果家乡的土壤不够肥沃,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市场环境没有根本性改善,他们也很难“扎根”。“回不来”或者“留不住”,就成了常态。

那么,未来东北会是什么样子?

预测未来,总有点揣摩老天爷的意思,但根据现在的趋势和一些努力,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几种可能性:

1. “老而不死”的转型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产业升级的曙光: 东北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东北的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还是有实力的。如果能抓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吸引相关领域的资本和人才,就有可能实现产业的“涅槃”。
“老工业基地”的焕新: 那些老旧的厂区、闲置的土地,有可能通过“腾笼换鸟”,吸引新兴产业入驻,变成科技园区、文创基地,或者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这需要有魄力、有智慧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引导。
“农业强省”的潜力: 东北的黑土地,那是宝贵的资源,粮食产量高,质量也好。在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方面,东北有巨大的潜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也能吸引人才,带动经济。

2. “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差异化竞争:
文化旅游的“吸金”效应: 东北有独特的自然风光(长白山、冰雪风光)、历史文化(哈尔滨的俄式建筑、沈阳的故宫)、民俗风情(二人转、冻梨冻桃)。如果能把这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
冰雪经济的“寒中取暖”: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冰雪运动越来越受欢迎。东北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冰雪旅游服务等,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生态的“新名片”: 东北有很多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好这些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也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 “人才回流”的缓慢回归,但可能不是大规模的:
政策引才的“磁石效应”: 如果东北的各级政府能够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提供创业补贴、住房支持、子女教育优惠等,并且真正把营商环境做好,让创业和就业环境变得更加宽松和公平,是有可能吸引一些在外拼搏的东北籍人才回流的。
“乡愁”的力量: 很多离开东北的人,心里依然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当家乡的环境和机会都好了,他们回乡的意愿自然会增强。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可能不会是所有人都选择回来。

4. “留守与流动”并存的格局,结构性调整:
一部分人选择留下: 那些在传统产业中拥有稳定工作的、喜欢东北慢节奏生活的、或者对家乡有特殊情感的,可能会选择留下。他们也需要东北经济的稳定发展来保障他们的生活。
一部分人仍在流动: 只要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就业机会差距、生活便利度差距依然存在,人才的流动就不可能完全停止。关键在于,东北能否提供足够的吸引力,让离开的人“想回来”,让留下的人“不想走”。

总结一下,东北的未来,不是一条笔直向上的轨道,更像是一场艰难的“爬坡过坎”。 那些曾经辉煌的过往,既是宝贵的财富,也可能成为沉重的包袱。能不能留住人,关键在于能否 “破旧立新”,能否 “激活市场活力”,能否 “提供有竞争力的机会和生活环境”。

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企业家、创新者,以及每一个东北人自身的奋斗和智慧。未来的东北,也许不会再是那个“长子”般的光辉形象,但如果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转型成功,它依旧会是那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和人民期盼的、充满希望的土地。只是这个希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去争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东北整体上人才流失并不严重。远远比不上安徽河南等内陆省,不过局部地区人才流失较重。比如黑龙江,人口流失率已经赶超河南仅次于安徽。

安徽人口流失率高和离长三角近,交通方便相关。另外黑龙江计划生育力度较大,年轻人比例更低。

二。东北部分城市已经底特律化,不过有国家保底,像底特律哪有破产是不可能的。

东北没落城市和南方小城市的收支不均衡不一样。南方小城市如独山县的财政问题主因是建奇观,这笔钱是可以砍掉的。东北的财政问题是公务员收入以及养老金支出,这笔钱是砍不掉的。

南方的财政转移很大一部分是户籍问题,南方人外出打工产生税收等。却没有打工地的户口。(有东北人说其父母有养老金是因为早年自己交保险。我想知道其父母早年交了几块钱保险?黑吉两省的养老金结余早花光了。其父母的养老金其实是南方人和去南方的东北人交的。)

三。东北人永远是对的。既然永远是对的,那就不用改变,东北的趋势将继续下去。

东北人说如果把资源独受,一两年就变成发达国家。我只能说东北人说的都是对的。

user avatar

不给你们都忽悠走,资本压榨谁?割谁韭菜?

四个人的活俩人干,开三个人的工资,这招很高明吗? 996的福报我们可享受不起!除了没有雇佣童工其他的不又回到一两百年前的欧洲了吗?文化水平越低的人越不懂历史,越觉着加班加点是努力上进。还有脸嘲笑别人,谁给你们的勇气啊?

赚的再多最后却居无三尺图什么啊?加班到猝死然后多赚那三千两千的够还房贷吗?

为什么东北没有996 ,说白了老一辈都是吃过见过的,两三代工人家庭有的是!七八十岁老人能看懂图纸的太多了,真真正正感受过工业化的地区和扔下锄头上来就直接城市化是有区别的;真真正正感受过工人阶层光荣的地区知道生活和单纯的生存是有区别的。

让自己孩子给资本家打螺丝?那不越过越完蛋吗?只有那些上一代还在土地里刨食这一代终于有机会进入血汗工厂的人才会认为在城市生存就很开心了!

我在东北 ,早八晚五(冬天下午四点半下班) 收入不多,也混个有房车有车 。虽然剩不下啥, 反正一家三口够花, 周末出去旅旅游 、跟朋友聚聚会、 挺舒服的。

最后问一句 :一线啥都有 ,就是与你无关!尴尬不?

user avatar

未来,东北将是中国最早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准的地区

虚假的繁荣

点状分布的经济,热闹但不强大,也不均衡。很明显,中国最热闹的是江浙沪,是北上广深,但是除了两个大湾区以外,江浙沪,闽粤桂的其他地区的人民生活得和中西部差别是不大的。只不过他们去打工比东北人去打工少走很多路而已。这些先富的地区不仅没有帮周围地区,反而形成了贫困带。一些人过着苦日子,却优越感十足,还到处喊,“看看我家地主老爷比你家地主老爷有钱吧”总以为自己跪下当狗就能吃到骨头,这不是贱吗?

互联网退潮,土地财政改革,带走两大增长点。这些年经济发展两大引擎,地产和互联网,但是地产的收益以后不会有了,再说也归了中央了,互联网只有几个大城市有,当年赫赫有名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没有互联网产业的大部分都成路人甲了。但是互联网人口相比较二产还是少的太多了,富的只是一部分人。看看北京二环里的老北京们,一个个过的,有质量而言吗。

低端的外贸优势,被忽视的劳动法,南方的盈利模式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拉低成本,以自虐的价格去国际竞争抢占市场。这都是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以压榨年轻人为基础的,现在的孩子都不傻了,我们的价格战策略要调整。


真实的东北:

产业密集,资源丰富,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很好,可以说是不多不少。产业丰富,完整且密集。这使得东北的自然资源,人口资源,产业结构都是非常棒的。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可以找到国企的工作(当然岗位少,要送礼,挣得少,但是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岗位呀),农村人口人均是十多亩地,这是很多地方不敢想的。

有真东西 核心竞争力。东北这个地方很像是欧洲的德国,互联网的浪潮冲击下,确实是风头不再。他们并不是退步了,而是进步的不够快。互联网红利只有中美吃到了,但你能说德日英法都不行了?本身的韧性和硬本领还是很屌的。同时也要搞明白一件事,互联网不是高科技产业 ,是金融产业。说东北是全国科技属性最高的地区,大家可能不信,那么你知道为什么第一个航母叫辽宁号吗?做个app,网上卖个菜就能叫科技公司?移动互联网的拐点早就出现了,增量市场也不存在了,大潮退去之后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人民生活水准高。这几年疯狂的踩北方,是资本的阴谋,希望全国人去大湾区接受收割。现在东北工资虽然不高,但是物价低,房价低,人均居住面积大,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丰富。这不就是发达国家民众的生活状态吗?无论怎样,你都无法拒绝一个事实,在东北,但凡有个正经工作,都过的很幸福。这怎么就让很多人看不顺眼了呢? 难道大家不想过好日子,一边骂着卷,一边往死里卷?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以自己城市房价高为荣,自己仔细想想,房价高是因为经济好,还是因为房价高,核算出的经济数据好看

被资本抹黑的东北,这几年都在说东北人口流失。但是人口流失是全国性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东北,中国就没有几个省份人口不流失的,即便江浙沪也不是所有地区人口都净流入的,人口向几个超大型城市集中,形成中国大湾区,是国家战略,但这么平常的一件事,竟被资本描述为东北的失败,一群傻逼还在这欢呼,我真是服了,你们看数据吗?你们懂中国吗?在全国而言,东北年轻人是一群综合素质最高的人,去南方的也是去的几个明星城市,不是随便一个地方都去的。即便是南方的年轻人也是要离开家乡去这几个明星城市。不服就去观察观察,各位老家的县级市还有多少年轻人?是只有东北没有年轻人吗?

另外,根据我的观察,如果一个地方,被经常无差别的地域黑,那么这个地方大概率是让资本恐惧了。从当年说广东遍地抢劫,吃小孩,河南人都是骗子,偷井盖,到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但是,事实是广东现在是中国的老大,河南GDP第五,现在轮到东北了。被黑的本质是,这些地方有发展的潜力,和其他地区抢国家政策和优质人口,这就是被黑的原因。

一部分国人就是这样,

要么你比我穷很多,我同情你;要么你比我富很多,我舔你;

跟我差不多最可恨,骂死你。

最喜欢看富人变穷,最恨的就是穷人变富。

这是病呀。

最后,劝一些人想开一点,

不要上车就关门;

不要刚上车就嘲讽还在奔跑的人;

更不要因为自己离开了家乡就见不得家乡好。

时间长了就成变态了。更何况大部分只是离开家还没上车



关注我 ,一起学习真知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