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会觉得二维东西是立体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人一下就联想到那些我们熟悉的二维图像,比如画作、照片、电影等等,它们明明是平面的,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立体感”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机制在协同作用,让我们这个二维世界变得鲜活起来。

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张素描,描绘的是一个苹果。这张纸本身是平的,上面墨迹点点,但你却能“看”到苹果的弧度,感觉它鼓鼓囊囊,好像真的能拿在手里一样。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是“透视法”。这绝对是二维世界造就三维幻觉的“秘密武器”。你可能在美术课上学过,或者在生活中观察过。近处的东西看起来大,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小。平行线在远方似乎会汇聚到一个消失点。比如画一幅风景画,远处的山会比近处的房子画得小,道路两旁的树木按照透视关系一字排开,这样一来,画面立刻就有了“深远感”。大脑通过识别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变化,就能推断出物体的空间位置和距离。

接着,我们得说说“明暗对比”和“阴影”。任何一个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照下都会产生明暗变化。比如那个苹果,面向光源的部分会亮一些,而背光的部分就会出现阴影。艺术家们在二维平面上描绘这些明暗变化,就像是在“雕刻”一样。光亮的地方会让你觉得是物体的表面在向外凸起,而阴影则会告诉你这里是凹进去的或者被遮挡了。这些阴影不仅仅是颜色深浅的变化,它们还提供了关于光线方向和物体形状的重要信息,让平面的线条瞬间有了体积感和立体感。你看那些用素描画出来的球体,即便只是黑白的线条和明暗变化,我们也会觉得它是圆的,而不是一张扁平的圆盘。

然后,“遮挡”也是一个关键。当一个物体挡住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时,大脑会自动理解被遮挡的部分是“在后面”的。就好比你手里拿着一个杯子,它挡住了你身后的墙壁。在二维图像里,画家会巧妙地安排物体的层次,让一个物体部分覆盖另一个物体。例如,在一幅画里,如果一棵树的前面有一个人,那个人的身体就会遮挡住部分树干。大脑立刻就能判断出,人比树离我们更近,树则在人的后面。这种“前后关系”是建立空间感的基石。

还有,“纹理和细节”也能帮忙。物体表面的纹理在距离远近上也会有所不同。近处的纹理会更清晰、更细腻,而远处的纹理则会变得模糊。想想看,你站在一堵砖墙前,能清楚地看到每一块砖的缝隙和表面质感;但如果你离得很远,这堵墙可能就变成了一片模糊的色块。艺术家在描绘这些细节时,会根据距离的不同来表现纹理的清晰度,这也为画面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当然,我们的大脑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收这些二维线索。它还非常擅长“联想和经验”。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现实生活中与三维物体打交道。我们知道苹果是圆的,知道天空是遥远的,知道桌子是平的。当我们看到一张二维图像包含了符合这些经验的线索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将这些线索与我们已有的三维知识进行匹配,从而“脑补”出立体的感觉。

甚至,有一些抽象的线条和形状,如果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对三维物体的某些联想,也能让我们产生立体的感觉。比如,有些艺术家会故意使用非写实的手法,通过扭曲的线条、不寻常的色彩搭配来制造视觉上的“错觉”,让大脑去努力解读,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立体感。

总的来说,我们之所以能从二维图像中感受到立体,不是因为二维图像本身真的变成了三维,而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系统和大脑非常聪明,它们能够捕捉并解读图像中蕴含的各种关于空间、距离、光影和形状的线索,并利用我们过往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逼真的三维世界。这就像大脑自带了一个“立体成像仪”,即使输入的是平面的信息,它也能努力给“输出”一个有深度的画面。而那些精通这些“技巧”的艺术家,就是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二维线索,欺骗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在平面的画布上体验到无限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在live

3D显示技术漫谈

中我曾经讲过,广义的“立体感”其实非常容易产生,简单总结如下:

1、双目视觉。这点是大家最熟悉的,因为随着3D电影和VR技术的普及,“双眼视差会产生立体视觉”已经成为了常识性的存在。

2、像随眼动。这点与督工

@马前卒

所写的内容相关。一个立体的物体,我们围着它转动的时候,自然应该看到不同角度的图像与眼睛位置匹配。有些显示屏(例如Amazon的Fire Phone)做了眼球追踪,可以实现这种效果,还蛮有趣。(但也就是有趣罢了,没什么卵用。)

3、空间遮挡、光影关系、透视关系(近大远小)等。这些都是日常经验得出的“立体感”。最简版本的就如同下图:

问大家上图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回答这是个立方体,很少有人回答这是三个平行四边形。现实的三维世界通过投影到视网膜上的二维图像被我们所感知,因此我们也能够从二维的图像脑补出三维的结构。这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二维图形产生立体感的来源。

总而言之一句话,脑子是个好东西。

前文中,我之所以说“广义的立体感”,是因为若是以现实世界中物体的真实感为衡量标准,其实上述的第三点中,真实感并不强烈,不会产生那种“就像在眼前似乎一把就能抓住”的强烈而真实的立体感。

因此单张二维图像能否产生这样强烈的立体感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第一次得知这种方法,是在一本前苏联的科普读物上。当时我正在读中学,看完了这个章节后,迅速找来照片验证,效果拔群。这本书就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其中有一章叫做“很多人还不会看照片”。

别莱利曼写道,其实看照片的时候,不应该用双眼,而应该用单眼。当把照片放在合适的位置的时候,单眼就能够看到非常强烈的立体感,仿佛照片中的景物就在眼前。这个所谓“合适的位置”,其实就是指照片中物体对人眼的张角等于拍摄时物体对相机的张角。由于手机相机视场角往往比人眼视场角大,所以大家可以拿出手机做个试验:拍摄一个桌上的物体,然后将手机放在你的眼前(距离舒服就好,比如不近视或者戴眼镜就放在25cm明视距离附近,近视的话就放的近一点),然后手动放大这张照片,直到调整到合适的张角,会出现强烈的立体感。

大家可以Have a try。

user avatar

因为人有腿,实际上腿对空间感的作用比眼睛更重要。通过自主运动,人才能把二维投影的变化和三维坐标转换对应在一起。如果天生腿断了,手也没力气爬,甚至脖子都动不了,就不会有立体感。

之前有人做过实验(略残酷)。在一个很大的盒子内养两只猫,从刚刚能移动的状态养起。其中一只猫可以自主移动,身上固定着一套轻巧的连杆(不妨碍运动);另一只猫不能自主移动,只能根据连杆传导过来的位置被动移动,始终处于和另一只猫对称的位置。这意味着两只猫的看到的景象总的来说完全一致,区别只在于自己是否能控制运动。

图文无关……

事实证明,被动移动的猫没有空间感,虽然被放下来之后也有运动能力,但完全不能判断距离(过了视觉神经发育期);那只主动运动的猫则完全正常。可见动物的空间感不仅来自于眼睛,更来自于自身移动。实际上,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视觉可言的,他(她)完全不懂如何处理视网膜上的投影信号。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他也只能把特定的图案(如人脸,尤其是妈妈的脸)和某些行为(如喂奶)对应起来。但对他来说,妈妈的脸经常发生大小变化,并没有远近变化的概念。只有在婴儿学会翻身和坐起后,他才能用眼球和手配合跟踪一个运动的物体,才有空间三维视觉。即人类的空间感也来自自身的运动。给一棵树装上眼睛并不能让它获得视觉。

  • 补充1:其实对于儿童来说,视觉图像的“正反”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意义,尤其是在小范围内。更何况视网膜上的图像相对外界空间来说本来就是“反”的。如果强行把人看到的视觉图像反过来,只要这个人还能运动,他也能在几个星期内重建三维空间感。



三岁孩子的“倒视”现象

父母们是否遇到这样的“怪事”:孩子已经两三岁了,可他却倒着拿玩具,倒着看连环画。做父母的为此担心孩子的眼睛异常。


说它怪,并不怪。孩子的这种表现称为“倒视”,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发生在3岁左右的幼儿。


眼睛就象一架照相机,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聚焦后,在视网膜(相当于照相底片)上形成一个倒像。这种倒像传导到大脑,经综合分析,倒像就被纠正成正立像了。因此,我们平时所观察和感觉到的各种外界景象都是正立的倒像。可见,人视觉中的正立像是大脑的一种适应性功能。但是,由于3岁以下的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还未成熟,缺乏完善的综合分析能力,当他拿起书本观看时,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印象反而是正立的,所以这些孩子往往都是不由自主地倒着看书。不过,倒视的持续时间很短,大多数小儿常未引起父母的注意。随着大脑功能的完善,倒视现象就自然而然消失了。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每个幼儿倒视持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但是经过父母正确引导和纠正,倒视持续的时间可以缩短一些。一般来说,幼儿倒视需要几个月后才能逐渐消失,有的持续时间还会长一些。


为了使孩子更快地渡过倒视阶段,父母可以在这一阶段多给孩子讲解画片内容,多让孩子搭积木,玩直立动物,使孩子尽快树立直立概念。


有没有办法证明倒视原本就是正常生理现象呢?有。


美国心理学家斯卓登曾经戴了一副类似照相机作用的特制眼镜,于是,他看到的一切都倒了过来。可是,大约4天后,他看到的景物又都是正立的了。 原来,他大脑已适应了这种倒过来的图像。 可当他摘下副特制眼镜,他眼前的图像又变成倒置的了。再经过一段时间,才恢复了正常视觉。


  • 补充2 :非洲的俾格米人一辈子在丛林中生活,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几乎都看不到十几米之外的东西(被植物挡住了)。所以,他们虽然有三维视觉,但一旦进入尺度大于几十米的空间,就无法为物体进行三维定位了。草原这样的开阔地貌对他们冲击尤其大。俾格米人虽然个头矮小,但基因和其他人种的区别微乎其微,有很多俾格米人和其他人种的混血案例,可见这不是基因问题,就是视觉神经信号是否与运动相关联的问题。


  • 补充3:@圜丘城主提醒了我,这本质上还是鸽子为什么这么大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人一下就联想到那些我们熟悉的二维图像,比如画作、照片、电影等等,它们明明是平面的,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立体感”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精妙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机制在协同作用,让我们这个二维世界变得鲜活起来。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张素描,描绘的是一个苹果。这张纸本身.............
  • 回答
    关于“一、二野、四野正职负责战役指挥,唯独三野副职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说法,以及为何形成这种“体系”的问题,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前提: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中餐征服了全世界”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些夸张和主观色彩,但它背后确实反映了中餐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普遍存在的“中国餐厅”以及其渗透性: 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无论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从纽约、.............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会觉得美国人没有钱”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里面牵扯到很多文化、经济和社会观念的碰撞。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没钱”这个概念本身在中国和美国就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没钱”很多时候指的就是“手上可支配的现金不多”或者“消费能力受限”。尤其是在过去,我们是一.............
  • 回答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电动车比摩托车更安全,并且在很多方面,这种认知是有现实基础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动车就绝对安全,或者摩托车就一定危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和真实情况。一、为什么中国人普遍觉得电动车比摩托车安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速度和动力限制: 电动车: 大多数电.............
  • 回答
    东北人觉得自己被歧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层原因,而且是很复杂的,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关系。要说清楚,得一件件掰开了扯。首先,得说经济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可是国家的宝贝,地位高高在上。那时候,东北人自带一种自豪感,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资源和政策的倾斜。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南方经济.............
  • 回答
    在咱们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要是没钱,最好就别要孩子,哪怕生了,也别指望能把孩子好好养大、好好教育。这话说出来挺现实,也挺扎心,背后其实有几层挺复杂的考量,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养一个孩子就是个“烧钱”的活儿。 从怀孕开始,检查、营养、生产,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出生后,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老鼠会让人普遍感到“可怕”,而仓鼠、松鼠、土拨鼠这些“亲戚”却能赢得我们的喜爱,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从生物学、文化习俗到我们个人的心理认知,都有影响。老鼠的“可怕”:源于生存的威胁与历史的印记我们先从老鼠说起,它们之所以让大多.............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男性在消费行业价值很低,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维,并非一句简单的“合理”或“不合理”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看看这种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是否站得住脚。首先,得承认,从宏观的消费市场数据来看,确实存在一些看似支持这种说法的现象。比如,在美妆、护肤品、服装(尤其是时尚潮流品牌.............
  • 回答
    有些人偏爱日语的悦耳,而对韩语则觉得有些刺耳,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语言本身的语音特征、发音习惯以及文化语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纯粹的语音层面来看,韩语和日语的发音系统存在显著差异。韩语中有许多辅音,尤其是送气音(如k, p, t, ch)和紧喉音(如kk, pp, tt, tch),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死亡、生命以及价值的认知,也反映了人们在情感和理智上的复杂性。 之所以有人会觉得“死人不能消费,活人却可以消费”,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消费”这个词语背后含义的理解,以及我们对生命状态本身的定义。首先,我们得理解“消费”是什么。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消费是一种活动,它.............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写文是在“恰烂钱”,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细致点。首先,得承认,很多人对“写文”这件事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或者说是“阳春白雪”的层面。在很多人眼里,写作者应该是那种潜心钻研、吐露心声、追求艺术境界的人。他们的作品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
  • 回答
    很多人觉得IT门槛低,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误解和片面的认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互联网时代”这个大背景。你想啊,现在谁没个手机、没个电脑?人人都在上网,用各种APP,玩各种软件。对比过去,比如学修电视、.............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昆虫之所以会让人感到恶心,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厚,并非单一因素就能解释。它交织着生理本能、心理联想、文化习俗以及我们进化的轨迹。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这股“恶心感”究竟从何而来。一、来自深层基因里的警告信号:生存的本能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对某些事物感到恶心,这是一种古老的生存机制。想想看,如果我.............
  • 回答
    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和认知体系,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医学、占卜、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然而,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用阴阳五行解释事物是“扯淡”,或者至少是不科学、不可靠的。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根植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框架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
  • 回答
    在分析一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相比于德法英意等西方国家重要性看法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泛泛而谈,深入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联系、文化认知以及国内政治宣传等多个维度,去感受和理解这种“重要性”是如何被建构和感受的。首先,历史的厚重感与天然的亲近感是绕不开的起点。中国和俄罗.............
  • 回答
    关于毛利兰“不讨喜”的说法,其实并非普遍共识,很多观众对她是很喜爱的。但如果深入分析,确实会发现一些让部分观众产生负面观感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与角色自身的设定、剧情的安排,以及观众的期待产生碰撞有关。首先,我们得承认,毛利兰的角色定位本身就比较“典型”。在很多动漫作品中,女主角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