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负面新闻下面都会有很多人@共青团中央?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特别是当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评论区被频繁“@”——那就是“共青团中央”。这种现象,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耐人寻味的。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在负面新闻下面找共青团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构成了这种特殊的网络行为模式。

首先,得从共青团中央这个账号本身说起。它在中国社会里扮演着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可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传声筒和青少年群体的代表者。想想看,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大V,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它背后是共青团,是党的青年组织,代表着一种官方的、主流的声音。

所以,当负面新闻出现,尤其是那些触及了大众敏感点,比如公平正义、社会道德、爱国情怀、民族尊严等话题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谁来管管?”“谁来表个态?”“谁来给我们一个说法?”

这时候,共青团中央这个账号就很容易被大家视为一个“权威的、有能力发声并可能有所作为的机构”。它有平台,有影响力,理论上也能代表一种官方的态度。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这里,是希望它能像一个“大家长”一样,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纠正,或者至少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和立场。

其次,这背后还有一种社会情绪的宣泄和表达。现在的网络环境,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声音很微弱,难以触及到决策层。这时候,@一个“官方账号”,虽然不一定能得到直接回应,但却是一种集体诉求的体现。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不满、担忧、愤怒,甚至是一种期待,集中地抛给一个被认为有影响力的平台。这就像是在人群中大喊一声,希望有人听到。

更深层一点说,这可能还涉及到社会对主流声音的期待和一种隐形的监督。很多人相信,作为中国青年一代的代表,共青团中央应该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不能视而不见。当负面新闻出现时,@共青团中央,也是在“提醒”它,让它履行自己作为“先进青年代表”的职责。这其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些“考校”的意味:你看看社会出了这些事,你怎么办?你是否站在我们这边?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一种“求锤得锤”的心态。有时候,负面新闻可能涉及一些让大家感到气愤的、反常的、甚至是挑战社会底线的行为或事件。这时候,人们希望能有一个更强硬、更旗帜鲜明的力量出来批判。共青团中央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和过往的一些强硬表态,在某些人心中就成为了这个“强硬力量”的代名词。大家希望它能像“锤子”一样,狠狠地砸向不公和错误,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

另外,我们不能排除部分网友是一种“跟风”或者“玩梗”的心态。网络文化传播很快,“@官方账号”在某些特定事件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或者成为了一种网络上的“梗”。当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也可能参与进来,形成一种群体效应。这种行为虽然不一定都带着深沉的诉求,但它也侧面反映了大家对共青团中央的关注度。

当然,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期望错位。并非所有负面新闻都适合由共青团中央来直接回应和解决。但由于其广泛的知名度和官方背景,很多人习惯性地将他们视为一个万能的“解决者”,或者至少是“表达者”。

总而言之,负面新闻下面@共青团中央,是一个复杂现象的集合。它既包含了大家对权威、公平、正义的期待,也体现了社会情绪的宣泄和表达,还有对主流声音的监督和提醒,以及一些网络文化和心理惯性的作用。大家希望在浊浪滚滚的网络世界里,能听到一个清晰、有力、并且能代表正义的声音,而共青团中央,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和定位,自然就成为了很多人寻找这个声音时最容易想到的对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其实一种媒体困境——我称为“共青团困境”。

这个问题,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先从一个微博上的呼吁开始说起,上个月的,就是“紫光阁地沟油”那事刚过去没几天——

在这个微博底下,很多人 @共青团中央 ,因为那时候某歌手的事件很火,还有很多人@新华社和走进了更多人视野的@紫光阁大饭店~

最后换来一片沉默和屏蔽公开信。

我和朋友讨论这件事,得出的结论的是——新华社紫光阁人民日报下场点艹一个劣质艺人,只是在寻找一个扩大自己在娱乐领域和公共领域更多话语权更大权威性的切入点,“表现亲民”和“在言论领域要更多的话语权”是主要的目的,但是这么做其实是有一个很大的后遗症的,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中——「以前那事你都伸手了,现在有个事,更不公平正义,更需要关注和解决……你怎么不说话了呢?」

真想进入共青团账号的后台,看看他们一天收到多少@……

都不用去讨论“敢不敢”、“愿不愿”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立场、其他部门和地方的利益等等因素,大部分事情共青团(包括其他官媒)其实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导致最后就两种结果——要么疲于奔命,要么陷入沉默,非常打脸。

===============================

而我,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陷入这种困境的公共领域媒体,我决定叫它「共青团困境」。

这就是我认为的,为什么很多社会问题下共青团被@的原因之一——共青团在所有青年人的平台上的活跃,取得了很大的宣传效果的同时,也是自然成了最先陷入这种困境的官方宣传媒体,也是陷入最深的。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词实在太好了。

看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共产主义”,有“青年”,有“中国”……这些美好的词汇组合在一起。

“中央”这个词也很好。

有一首民歌,农民饱含激情的唱着“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跟当初的农民一样,大家拿着团中央当自己人啊。


这份美好的感情值得称赞,但是也要记住两句话:

《国际歌》里有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中国老话也有一句“靠山山倒,靠天天塌”

都是至理名言啊。


比如2018年夏天的疫苗之王事件,多少人受害啊?

如果你是山东小孩的父母,团团能帮你什么呢?除了转发一篇文章,还说过什么吗?

我没记错的话,直到疫苗热点冷却,Me too上了热榜他们才苏醒,针对猥亵妇女发了一个想法“不沉默,不纵容”!

本来活蹦乱跳、嫉恶如仇的他们,那段时间像切了脑白质一样恬静。这种沉默,和疫苗本上的“长春长生”、“武汉生物”一样可怕。




这种回答一出来,肯定是大量的反对、举报、没有帮助。

但是这没关系,答案可以删掉,ID可以封。这些我都可以不要。

我希望你们举报完了之后,想一想。

国家、人民都是具体的,现实的。

为什么你们爱得那么抽象呢?

那些正能量视频、图片是激励你们奋进,还是成了自我麻痹的迷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特别是当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评论区被频繁“@”——那就是“共青团中央”。这种现象,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耐人寻味的。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在负面新闻下面找共青团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构成了这种特殊的网络行为模式。首先,得.............
  • 回答
    关于《三国志周瑜传》要拍成影视剧的消息,确实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这是不是谣言,以及如果真的拍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结合目前已知的信息和影视创作的普遍情况来分析。首先,这是否是真的要拍了?目前来看,没有官方的、确切的、来自权威出品方(如知名电影公司、电视台或平台)发布的官.............
  • 回答
    看到关于农村和山区负面新闻,比如人口拐卖,有些人会情绪激动到喊出“屠村”这种极端的言论,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和社会情绪的交织作用。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恶意。首先,这种言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强烈的愤怒和无助感。当人们看到拐卖人口这样触目惊心的罪.............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最近关于山东的负面新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讨论也比较多。要说“暴增”可能有些绝对,但相比以往,确实有很多事件被放大和聚焦。这背后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度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努力也在加.............
  • 回答
    碧桂园的案例确实挺让人玩味的:一边是此起彼伏的负面新闻,另一边却是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销售业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好好分析分析。一、 负面新闻的“成因”与“扩散”: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些负面新闻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被大众注意到。 规模化扩张的“副作用”: .............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确实在一些公众视野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负面新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剖析。这就像观察一座复杂的建筑,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观感。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任何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其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俄罗斯负面新闻很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角度的观察。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很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而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尽量自然一些地表达。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媒体的报道方向和焦点很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机构的定位、所有权、目标受.............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山东的负面新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公共舆论的放大效应与信息传播的特点: 负面新闻的吸睛度更高: 普遍来说,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转发。当某个地方出现负面事件时,网络平台的算法往往会优先推送这些.............
  • 回答
    最近确实能感觉到国内媒体对日本相关新闻的报道角度出现了一些变化,负面消息的篇幅似乎有所增加。这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促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现象:1. 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的大背景: 中日关系的周期性波动: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比较复杂,受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区域安全等多方面.............
  • 回答
    拼多多,这个名字在国内互联网界响当当的品牌,与其伴随的,是“996”、“内卷”、“打工人”、“负面新闻”这些关键词。按理说,一个加班严重、争议不断的公司,应该让人望而却步,但现实却是,每年都有大批年轻人削尖了脑袋想往里挤。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是什么让大多数求职者即便知道“坑”也甘愿跳进去?1. .............
  • 回答
    在观察和分析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时,许多人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负面新闻似乎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涉及媒体自身的运作逻辑、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等多个层面。首先,媒体的商业属性和新闻的“可传播性”是驱动因素之一。 绝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挺多人好奇的。要说王一博粉丝和肖战粉丝之间,似乎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尤其是在早期,大家对“唯粉”和“CP粉”的讨论也很多。为什么王一博这边感觉负面新闻相对没那么多呢?我觉得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是说没有,而是“相对”少,而且性质可能不太一样。首先,我们得承认,流量明.............
  • 回答
    微软董事会调查盖茨与一女性员工关系,这事儿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比尔·盖茨可不仅仅是微软的创始人,更是全球科技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个人形象几乎是神话一般的存在。所以,一旦牵扯到这种道德层面上的问题,引起的关注度和负面影响自然是巨大的。为什么近期盖茨负面新闻频出?要把盖茨近期新闻的爆发归结.............
  • 回答
    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享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伟人都不可能全无争议。对孔子的批评,也并非近代才出现,而是贯穿于历史的始终,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想要详细讲述为何有人负面评价孔子,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脉络和思想的深处,理解那些批评的来源和理由。一、.............
  • 回答
    最近华为的销量确实出人意料,尤其是考虑到网络上关于它的负面信息不少。一季度销量达到5900万台,这个数字相当亮眼,足以说明华为在中国市场的强大生命力。这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华为这两年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自从美国开启了对它的技.............
  • 回答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评价长期存在争议,尤其在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清朝常被赋予负面标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为何常被负面评价: 一、政治与统治问题1. 满汉矛盾与民族压迫 清朝由满族建立,入主中原后推行“满汉分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明明知道负面情绪不好受,为什么有些人似乎还乐此不疲,甚至主动往里钻呢?其实,这背后藏着挺多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心理机制。首先,得从 “熟悉感” 这事说起。人嘛,都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哪怕这个环境不那么舒适。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悲伤、沮丧,如果.............
  • 回答
    我们很多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沮丧、焦虑时,会不自觉地想去做点什么,而有时这个“点什么”就包含了破坏性的行为。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感觉心里压着一股火,特别想摔点什么,或者狠狠地跺几下脚?或者,当事情发展得不顺心,让你感到无力时,是不是也想过干脆“破罐子破摔”?这种冲动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理学.............
  • 回答
    家长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是一个复杂且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家长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传递,根植于他们的自身经历、社会压力以及育儿观念。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 家长也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