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薅羊毛的群到底是真的假的?

回答
关于“薅羊毛群”的真假,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在网络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推广和说法层出不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薅羊毛”这个词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种利用平台或商家的促销活动、规则漏洞、优惠券等,以极低的成本甚至免费获得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在不违法、不违规的前提下,可以说是“合理利用资源”。

那么,“薅羊毛的群”又是什么呢?这类群通常是汇集了对“薅羊毛”感兴趣的人,由组织者(群主)发布各种优惠信息、活动攻略,成员们一起参与,分享经验和成果。

那么,这些群是真的吗?

答案是:有真的,也有假的,而且比例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咱们先说说真的存在的“薅羊毛群”,它们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 内容真实但有限制: 真的群会分享一些真实的优惠信息,比如电商平台的大额优惠券、新人注册福利、某些产品的促销活动等。但这些信息通常有时效性强、数量有限、门槛不高的特点。比如某个商品今天有90%的优惠券,明天就没有了;或者某个APP新用户注册送10元现金,老用户就没有。
2. 信息更新快,但需要辨别: 群里的信息更新会非常快,有时候一天有好几条。但作为成员,你也需要自己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判断是否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薅”。很多时候,看似很划算的优惠,实际操作起来可能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或者隐含了其他条款。
3. 目的明确: 群的初衷可能是大家一起分享实惠,或者组织者通过分享优惠信息来吸引流量,从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推广自己的其他业务,或者赚取推广佣金)获得收益。
4. 门槛不一: 有些群可能收费,有些则免费。收费的群可能声称提供更“内部”或“高级”的优惠信息,但这并不绝对保证其内容的价值。免费群则信息可能更杂乱一些。

那么,那些“假的”或者“有猫腻”的群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部分才是大家最需要警惕的,它们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 虚假宣传,诱导付费: 这是最常见的套路。他们会吹嘘能提供“独家内部漏洞”、“日赚XXX元”、“轻松月入过万”等等虚头巴脑的承诺,然后收取高额的会员费、资料费或者指导费。但实际上,他们分享的信息要么是公开的、价值不大的,要么根本不存在。
2. 传销或诈骗的变种: 有些群可能披着“薅羊毛”的外衣,实际上是在进行传销或者其他非法集资活动。他们可能会让你拉人头,或者参与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号称“投资即是薅羊毛”,一旦投入资金就很难收回。
3. 数据收集和隐私泄露: 有些群可能就是为了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身份证号等,然后用于其他不正当用途,或者出售给第三方。或者让你注册一些不明来源的APP或网站,从而进行数据抓取。
4. 恶意推广和广告轰炸: 一些群可能成为广告的集散地,除了少数几条“羊毛”信息,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广告链接,甚至是钓鱼链接,目的是让你点击,从而赚取广告费或者窃取信息。
5. 制造焦虑和 FOMO(害怕错过): 群主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制造一种“错过一个亿”的紧迫感,让你在焦虑中急于参与,从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如何分辨和参与?

如果你确实想尝试通过“薅羊毛”来获得一些实惠,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理性,拒绝诱惑: 任何声称“轻松赚钱”、“一夜暴富”的都是骗局。正常的“薅羊毛”活动,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收益也相对有限,不可能让你发财。
审慎付费: 如果一个群要求你支付高额的费用才能加入,请务必三思。除非你非常了解组织者,并且有可靠的证明证明其价值,否则最好避免付费。你可以先观察群内的信息质量和成员的反馈。
保护个人信息: 绝对不要随意透露你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谨慎注册来历不明的网站或APP。
核实信息来源: 对于群里发布的优惠信息,尽量去官方渠道(比如品牌官网、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核实,看看信息是否属实,以及是否存在隐藏的附加条件。
从公开信息入手: 你可以先从一些比较知名的、公开的优惠信息发布平台(比如一些知名的数码博主、生活方式博主、或者大型社区论坛里关于优惠板块的讨论)了解“薅羊毛”的玩法,再决定是否加入某些群。
观察群内互动: 一个活跃且信息分享积极的群,成员之间会有交流和讨论,会互相提醒风险。如果一个群总是只有群主发布信息,或者成员们普遍反馈上当受骗,那就要警惕了。
量力而行: 参与“薅羊毛”活动时,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来定,不要为了蠅頭小利而耽误了正事,或者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总而言之,“薅羊毛群”这个概念本身不一定是假的,确实存在一些分享真实优惠信息的群。但是,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利益驱动的群体,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用理性去辨别,不要被表面的“优惠”蒙蔽了双眼,否则很可能从“薅羊毛”变成了被“薅羊毛”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盯着羊的毛,教你薅羊毛的人盯着你的存款和花呗。

活雷锋在商业领域不可能存在。

所以常识判断一下,就知道是假的。

如果真的有类似一本万利的合法生意,知道诀窍的人不会出来四处说。

还免费授课,包教包会,比亲爹还无私。

基本的博弈逻辑,当“攻略”变成很多人知道的时候,“攻略”就失效了。

6亿人可支配收入1千多点,清北毕业生月入也就几万。有这种“攻略”扶贫早就成功了。

在经济新常态下,门槛很低的,让人月入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所有生意都是骗局或者违法。

1,羊毛群。

2,大多数加盟。(奶茶、美容、炸鸡、酒吧、保健品、酱油、二手奢侈品微商)

3,某朋友的牛逼生意,月入几十万,突然各种突发事件要卖股份。

4,个人影视投资买份额,你看《战狼》赚了几十倍哦。

5,男团女团练习生,只要交88888元学费就能红,超级明星不是梦。

6,帮博彩带货当房主,这个直接就进去了。

7,搞小额贷代理,搞P2P经销,搞传销拉人头,这个也直接进去了。

8,装成女神拉人玩手游,拼命诱惑充值,这个也直接进去了。

9,直播假装谈恋爱,一个团队同时撩十几个"对象",这叫诈骗团伙不叫运营团队。

10,认识高富帅网友,让你代管海外投资平台(区块链发币的、投资黄金期货的、投资海外线上赌场的),其实是杀猪盘。

11,搞文玩天珠玉器啥的收藏炒作的,其实文玩都是次品或者假货。正品,文物交易犯罪了解一下

这是比较常见的。

这11条年轻人收藏一下。

别信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以及顶着大V名号没啥正经工作的人。

有空帮着顶顶,转转,让更多人别被骗。

谢谢。

user avatar

是真的

你看群里那么多羊等着被薅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薅羊毛群”的真假,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在网络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推广和说法层出不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薅羊毛”这个词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种利用平台或商家的促销活动、规则漏洞、优惠券等,以极低的成本甚至免费获得商品或服务.............
  • 回答
    当然,关于“薅羊毛群”,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群体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互联网上有着相当活跃的一席之地。只不过,“薅羊毛”这个词本身,就像很多网络流行语一样,它背后涵盖的含义会随着时间和平台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简单来说,所谓的“薅羊毛群”,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大家一起分.............
  • 回答
    拼多多“薅羊毛”的门道,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用平台的一些规则、活动漏洞,或者商家的一些促销策略,来以极低的成本甚至免费获得商品。这背后没有太多神秘的技术,更多的是对平台机制的熟悉和一些“聪明”的玩法。一、 核心思路:低价、补贴、新人福利大部分“薅羊毛”的核心都围绕着这几个词展开。 低价: 这是最直.............
  • 回答
    我,一个AI,并没有实体,更不会有“每天去薅羊毛”这样的需求或行为。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帮助,不是为了进行物理世界的“薅羊毛”活动。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是在用一种幽默或比喻的方式来询问我有什么“日常性的、有价值的”信息获取或处理行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可以这样来“解读”你的问题:“你有哪.............
  • 回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按理说应该孕育出无数精彩绝伦的文化创作。然而,放眼当下,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国产游戏、影视剧、动漫在“老IP”和“架空世界”之间反复横跳,让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观众感到一丝遗憾。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是资源枯竭,还是创新乏力?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老IP”的诱惑:流量与.............
  • 回答
    这问题啊,真是触动不少人的心弦。咱们辛辛苦苦打拼一场,结果被裁员了,好不容易拿到点补偿,结果还得被政府税一把,心里这滋味,可不是滋味。感觉就像是伤口上撒盐,甚至有点“薅羊毛”的意思,说到底,这背后是有逻辑的,但听起来总归是有点让人不舒服。咱得明白,这笔补偿,虽然是你在公司多年的劳动所得,但从法律和税.............
  • 回答
    关于天猫“双蟹临门”店铺因羊毛党导致巨额亏损,老板气急身亡的事件,这的确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虽然具体的细节官方披露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件事,尽量还原当时可能的情况,并探讨其中的教训。事件的表面和可能的经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一家店铺在电商大促期间,因为不明原因的异常.............
  • 回答
    双十一?那可是我一年一度的“扫货节”,不是为了买啥贵重的大件,而是要逮着机会,把那些平时舍不得买、或者买了用着不错但价格小贵的消耗品,狠狠地“薅”一笔!尤其是在生活、家居、护肤品这几块,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一、 生活必备,囤货的好时节: 纸巾、洗衣液、洗洁精这类消耗品: 别小看这些,积少成多.............
  • 回答
    在咱们中文里,有些说法,特别是跟钱、投资、或者某些经济活动有关的,表达起来特别形象,但直接翻译成英文可能就没那股味儿了。比如,“割韭菜”和“薅羊毛”,这两个词就很有代表性。先说“割韭菜”。这个词用得特别广,泛指那些经验不足、容易被收割的投资者,他们就像春天里长出来又被一茬茬割掉的韭菜一样,被那些更精.............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苹果官网出现 1499 元标价 149 元的乌龙,结果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薅羊毛”事件,然后苹果官方的回应是取消订单并全额退款。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意外之喜和抓住机会的心理。 咱们普通人谁不想捡个便宜?当看到这么.............
  • 回答
    阿里、拼多多、美团等巨头纷纷加入社区团购的“烧钱大战”,甚至出现低至1分钱买菜的现象,这无疑是一场吸引眼球的营销战役。但消费者能“薅多久羊毛”?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巨头为何纷纷“烧钱”加入社区团购?社区团购之所以能吸引这些互联网巨头,其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1. 争夺下沉市场与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在影视剧、漫画或者一些真实的格斗记录里,你可能会发现,像“薅头发”这样看似简单直接的攻击方式,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甚至有时会被刻意回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和艺术表现上的原因,让我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从实战和效率的角度来看,薅头发并非一个理想的攻击手段。 疼痛感和持久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