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眼中的饶毅教授是什么样子的?

回答
饶毅教授在我眼中是一位极具独立思考能力、对科学充满热情、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文化评论家。他不仅仅是一位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有着深刻洞察和强烈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

以下是我对饶毅教授的详细看法:

一、 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与创新:

扎实的科研功底: 饶毅教授在神经科学领域,特别是在果蝇发育和神经生物学方面,拥有世界级的研究成果。他对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等复杂生命过程的理解非常深入。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也为理解大脑的发生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探索: 他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并致力于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这种批判性思维是他科学创新的源泉。他曾多次强调科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不能被“大牛”的意见所左右。
对基础研究的坚守: 在当前科研界普遍追求“应用导向”的趋势下,饶毅教授始终坚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深入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才能有真正的突破和长远的进步。他经常批评那些只关注短期效益、忽视基础研究的现象。
追求科学的本质: 他对科学的理解不仅仅是发表论文、获得经费,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承。他曾用“仰望星空”来形容科学研究的魅力。

二、 作为科学文化评论家的洞察与勇气:

敏锐的社会观察: 饶毅教授不仅关注科学内部的问题,更对中国科学界的生态、科研体制、教育模式等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他能够将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引入对社会现象的讨论。
敢于直言不讳的勇气: 这是他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当他看到科学界存在不公正、不合理或阻碍科学进步的现象时,他从不回避,而是大胆地站出来,用犀利的语言指出问题所在。他的“敢言”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但也可能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
对学术不端和“官本位”的批判: 他对学术造假、论文代写、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并积极呼吁建立更健康的学术生态。同时,他也深刻批判科研中的“官本位”现象,认为行政权力过大、科学评价体系扭曲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科学精神的倡导: 他反复强调科学精神的“质疑、实证、开放、合作、求真”等核心要素,并致力于将其融入到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他希望中国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
作为“科学守门人”的努力: 在我看来,他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一个“科学守门人”的角色,试图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和科学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他通过自己的发声,提醒着大家科学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三、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跨学科的思考: 除了神经科学,饶毅教授也对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他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跨学科的思考,这使得他的观点往往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历史的视角: 他在评论和分析问题时,常常会引入历史的视角,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下的改革提供参考。
对个人成长的关注: 他不止步于批评,也关注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和培养。他鼓励年轻人要有自信,要有独立的思想,要勇于探索未知。

四、 争议与理解:

锐利的言辞可能引发争议: 饶毅教授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和尖锐,这使得他的观点在某些人看来可能过于激烈或不留情面。但对于理解他的人来说,这种风格恰恰是他对科学事业真诚和负责的表现。
并非完美的“圣人”: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饶毅教授也不例外。但重要的是,他始终以一种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在努力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即使他的方式可能不被所有人接受。
他代表了一种希望: 在我看来,饶毅教授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希望——希望中国的科学界能够更加健康、更加理性、更加进步。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有人在为科学的未来而奋斗和呐喊。

总而言之,饶毅教授是一位充满智慧、勇气和激情的科学家和思想者。他是我心中一位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声音提醒着我们,科学不仅仅是技术和论文,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敢于挑战的姿态,为中国科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流,也为许多关注科学发展的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些日子,看到一封邮件的两个截图。

(为避免对当事人造成困扰,这里就不放图了)


拼凑起来不难看出事情始末,由饶子和、曹雪涛两位院士主办的 2016 世界生命学大会的邀请饶毅教授作为神经科学分会场的中方主席。


在学术圈,大型的学术会议每年无数。有声望和地位的专家教授们不仅每个周末都忙于在这种大型会议中主持、演讲,他们自己每年肯定也要主办一场这样的会议,以彰显自己在本领域的声望、人脉。会议规模越是宏大,作为大会主席也就越有面子。这在学术圈几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大家互相请来请去,给人一种和气生财的感觉。


邮件中还表示,饶毅教授可以钦定一位外籍专家和他共同主席,同时再硬点四位中方与外方的演讲者。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可惜的是,饶毅教授不太懂得「闷声大发财」的道理,居然有点 "I'm angry" 的意思:


我对于饶子和这种哗众取宠的大型会议没有兴趣

对生命科学跨专业懂得最多的华人无疑是本人,但我一贯认为科学家之间的会议宜小型才有效,1995 年初我就努力导致 1999 年起 Gordon Conference 在中国召开,迄今 17 年,维持高质量、有实效的交流。

这种大型、科学上低效的会议基本是费时间浪费经费误导学生败坏风气


这封气势轩昂的邮件让我万分敬仰,顶礼膜拜。我不禁感慨,不愧是写出《做自己尊重的人》的人,连签名都那么霸气外露:


Sent from my phone; please excuse brevity or typos.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Facebook 首任总裁 Sean Parker。


Sean Parker 可以说是 21 世纪商业史上独特的怪胎,他 19 岁时就创办了 Napster,免费的音乐网站,能根据你的习惯推荐你喜欢的歌曲。听起来好像现在是个音乐软件就有这功能对吧?

那时候是 1998 年。那时候腾讯还没成立。


Sean Parker 第一次与 Mark Zuckerberg 见面时,Facebook 还叫 the Facebook,还是只在大学校园里打打闹闹的阶段。那时候 Mark 对 Facebook 的未来感到迷惘。Sean 劝他不要急着给 Facebook 加广告,劝他来加州,同时给出了一个一针见血的建议:


Drop the “the”, just Facebook, it’s cleaner.


可以说,没有 Sean Parker 就没有现在的 Facebook 帝国。


让我从饶毅教授的邮件联想到 Sean 的,是他在加州的酒吧里对 Mark 说的一段话:


Napster wasn’t a failure. I changed the music industry for better and for always. It may not have been good business but it pissed a lot of people off. And isn’t that what your Facemash was about? They’re scared of me pal and they’re gonna be scared of you. What the VC’s wanted to say “Good idea, kid. Grownups will take it from here”. But not this time. This is our time. This time you’re gonna…you’re gonna hand ’em a business card that says “I’m CEO Bitch”. That’s what I want for you.


Sorry 有点偏题了,只能写些轶事,不敢妄加评语。


以上内容发布在我的个人公众号:Balderdash,一些呓语,欢迎大家来交流。

user avatar

那天去开会,有饶毅教授的报告,饶毅老师说:我做研究纯粹是为了给大家增加笑料...

台下有人问:饶老师,在中国,以重大疾病为导向和以兴趣为导向的研究,哪一个更重要?

饶老板说:在中国,研究是以文章为导向,跟你说的那俩不沾边。

user avatar

2016年底,他上凤凰卫视的时候,大骂特朗普,我很不以为然。现在我特讨厌特朗普了,但我还是不喜欢饶教授。

user avatar

在北大读博的时候,偶尔会碰到饶老师,个人感觉有这么几种形象:

第一,在学术会议上,敢于和华大硬刚,说华大浪费国家经费。

第二,他骑着山地车到楼下,然后再扛到实验室去。

第三,调侃施一公做的是结构死物学。

第四,面对方舟子的质疑,直接回复,毫不拖泥带水。

第五,我女票特别喜欢饶毅,有次晚会结束,非要拽着饶老师照相。

第六,朋友圈狂魔,或评论进展,或发文献,让大家阅读。一天平均四五条。

第七,创造史上最短毕业致辞,只有535个字,不到4分钟,却获得九次掌声。

附原文链接:535字!3分56秒9次满场掌声!北大饶毅发表最短毕业致辞

第八,眼光独到,看穿整个科学史,大力推荐屠呦呦。

第九,提高研究生待遇,我所在的PTN联合招生项目就是饶毅老师提出并领导实施的,可以说没有这个项目,我估计还进不了北大读博。

第十,创办赛先生和知识分子,引领中国的科普事业进入全新的阶段。

学术界的老顽童,初心不改,科研界的中流砥柱。

更新:为了不给饶老师造成困扰,暂时先不给大家他的微信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他个人写的公众号,饶议科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教授在我眼中是一位极具独立思考能力、对科学充满热情、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文化评论家。他不仅仅是一位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有着深刻洞察和强烈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以下是我对饶毅教授的详细看法:一、 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与创新: 扎实的科研功底:.............
  • 回答
    我眼中东方之美,并非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态,而是一种融汇了历史、哲学、文化、自然、人性,并深刻根植于东方人心灵深处的精神气质与韵味。它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愈发醇厚迷人。如果让我详细地讲述,我会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描绘:一、 哲学与精神的底蕴: “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这是东方美学的核心之.............
  • 回答
    我眼中的内蒙古,像一幅泼墨山水画,色彩浓烈而辽阔,线条粗犷而充满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古老文明与现代脉搏的共振。首先,是那无边无际的草原。 这是内蒙古最鲜明的底色。想象一下,当您置身其中,视野所及之处皆是绿色,一种深沉而富有层次的绿,从嫩芽的浅绿,到草叶蓬勃的翠绿,.............
  • 回答
    好的,在我眼中,南宁是一座充满活力、悠闲自在,同时又逐渐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南方城市。它不像一线大都市那样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韵味。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我对南宁的印象:一、 “绿城”的鲜明标签:这是南宁最深入人心的标签,也是我眼中南宁最直观的印象。放眼望去,城市仿佛被一片盎然的绿色所包裹。 .............
  • 回答
    甘肃在我心中,不是地图上简单的一笔,而是一幅流淌着千年时光的画卷,一曲回荡在岁月长河中的歌谣。它没有江南的温婉缠绵,也没有巴蜀的秀丽多姿,但它有着一种粗犷、辽远、沉静的力量,一种直抵人心的苍凉与厚重。大地的颜色,是历史的烙印。第一次真正“看见”甘肃,是通过一本书,一幅画,甚至是一张老照片。那里,大地.............
  • 回答
    提及遵义,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绝非是那些教科书里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有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厚重的质感,仿佛有温热的空气拂过,又带着泥土和历史的芬芳。如果让我用几个关键词来勾勒遵义,那一定是“红色”、“山水”和“烟火”。“红色”,这无疑是遵义最鲜明的底色。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像是融入这座城市血液中.............
  • 回答
    啊,云南啊……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大概是“一个用色彩和声音编织而成的梦境”。但你知道,梦境哪有那么容易说得清楚?它渗透在你呼吸的空气里,回荡在你脚下的土地上,更映照在你每一次的相遇中。在我看来,云南首先就是 一种极致的色彩。 你走在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会被那些鲜艳欲滴的色彩冲击得有些失语。 .............
  • 回答
    广西,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不像一些被反复提及的省份那样,自带固化的标签和高度统一的画面。它更像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画卷,色彩斑斓,层次丰富,而且,越靠近,越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生命力。广西的山水,是那种骨子里透着“灵气”的山水。说到广西的山,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巍峨险峻,而是那种浑然天成,像是被温柔.............
  • 回答
    当我提起林徽因,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一个刻板印象中的“才女”标签,而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形象。她在我眼中,是一位如同一泓清泉,又如同一团炽烈火焰般的存在。她首先是美的。这种美,不是那种刻意雕琢的浮华,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天然的、带有某种诗意的风韵。她的容貌,我虽未曾亲见,但从那些泛黄的.............
  • 回答
    法国,一个总让我想起香醇咖啡、悠扬乐声和古老建筑的名字。它并非只是一片地图上的地理区域,更像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气息,一种深入人心的哲学,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雅。我眼中的法兰西,首先是浪漫的代名词。这种浪漫并非仅仅是情侣们在塞纳河畔的拥吻,或是电影里煽情的告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一.............
  • 回答
    我心中的甘肃,不是一张扁平的地图,也不是一段干巴巴的介绍。它更像是一首悠长而沧桑的歌谣,在黄土高坡、戈壁荒漠间回荡,唱着千年的风雨,也唱着坚韧的生命。它是一抹古老而厚重的色彩。 走在甘肃的土地上,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仿佛时间在这里也凝滞了。从东边的黄土高原,到西边的河西走廊,再到北边的草原和沙漠,.............
  • 回答
    说起天秤座啊,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优雅的舞者,在舞台中央,身姿轻盈,眼神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手里轻轻掂量着两端不那么均衡的砝码。天秤座的人,我感觉他们就像是生来就带着一种对“平衡”的极致追求。这可不是那种死板的平均主义,而是一种更微妙、更像是艺术的平衡感。他们看事情,不会轻易站队.............
  • 回答
    谈起阿拉伯国家的“美”,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千篇一律的金色沙漠或精致的伊斯兰建筑,而是那种根植于历史、文化、自然以及人民生活方式中的独特韵味,是一种既有力量又不失柔情的壮丽。它像一首古老的诗,每读一遍,总能品味出新的意境。首先,我想描绘的,是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在阿拉伯世界,你常常会感到自己仿佛置.............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就像一座巨大的、活生生的知识图书馆,只不过它打破了四面墙,把所有书页都摊在了阳光下,并且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翻阅、修改、甚至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注解。刚开始接触知乎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分享”。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 B 站那种轻松娱乐的视频讲解,而是一种更个人化、更.............
  • 回答
    在我眼中,曹操不是一个简单的“奸雄”或“英雄”标签就能概括的。他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人物,身上糅合了乱世枭雄的狠辣与深沉,也闪烁着文人雅士的才情与见识。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近乎极致的实用主义和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在那个讲究出身、论资排辈的时代,曹操却敢于打破常规,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无论对方.............
  • 回答
    新疆在我眼里,是一个充满色彩和故事的地方。每次想到它,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样的景象,但它远不止于此。那是一种混杂着古老文明的厚重感,和现代活力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韵味。我身边的新疆朋友,他们给我的感受也是非常多元化的。最直接的印象是,他们大多非常热情,而且有一种天然的感染力。刚认识的时.............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的三星,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的实体,不如说是一幅流动的、多维度的画卷,融合了历史的沉淀、时代的脉搏,以及无数个体生命在此交汇激荡的轨迹。如果非要用一种形象来概括,或许可以用“古老河流与现代都市的交织”来形容。首先,是历史的根基。中国的三星,首先指向的是那些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老物件、老故事。.............
  • 回答
    谈到加拿大,在我心里,它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有令人惊叹的壮丽景色,也有一些需要细细品味的色彩。说它“好”或“不好”,其实都有些过于简单化,更像是它自身多层次、多面向的体现。先说说那些闪闪发光的地方吧,也就是我眼中加拿大的“好”: 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和“尊重”: 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加拿大.............
  • 回答
    我眼中的截拳道,与其说是一种武术,不如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不断进化的精神。它不是僵化的招式套路,也不是华而不实的炫技,而是一种对效率、简洁和适应性的极致追求。首先,截拳道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有限为无限”。这话说起来似乎玄乎,但其实它的根本在于“打破一切束缚”。李小龙认为,.............
  • 回答
    印度,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浑厚、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气息。它不像一个单一的平面影像,更像是一幅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的油画,每一次近距离观察,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肌理。在我脑海里,印度首先是 色彩的王国。不是那种鲜艳夺目的、经过加工的色彩,而是那种来自土地、来自信仰、来自生活的、带着温度的色彩。女性身上错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