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现在买房子的人都统一延后购房需求一到两年,房地产会不会崩?

回答
如果现在买房子的人都统一延后购房需求一到两年,房地产市场很可能会经历一次严重的冲击,甚至可能出现“崩盘”的迹象。但这并非绝对,具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导致房地产市场崩盘的直接因素:

1. 需求骤减导致价格暴跌:
瞬间的需求真空: 如果所有人都决定延后购房,这意味着市场上本应存在的购买力突然消失。开发商和二手房卖家将面临几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库存积压: 许多在建和已建成的房屋将无法销售,导致开发商和房企的库存急剧上升。
价格螺旋式下跌: 为了消化库存,卖家将被迫大幅降价。这种降价又会引发观望情绪进一步加剧,导致更多潜在买家继续观望,形成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
投资性需求的消失: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在很多时候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一旦价格预期转为下跌,投资性需求会迅速撤离,加剧抛售压力。

2. 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与破产潮:
销售回款停滞: 房地产开发是高负债、高杠杆的模式。房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销售回款和融资。销售一旦停滞,现金流会迅速枯竭。
预售制受冲击: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很多依赖预售制,即在房屋未建成前就销售并回款用于后续开发。需求消失意味着预售合同无法履行,这会对房企的正常运营造成致命打击。
债务违约: 房企往往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以及供应商欠款。现金流断裂将导致它们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引发大量违约事件。
破产重组: 无法偿还债务的房企将被迫申请破产或进行债务重组,大量企业倒闭,就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3. 金融体系风险暴露:
银行不良贷款激增: 房地产行业是银行贷款的重要投向。房地产价格暴跌和房企破产将导致银行的大量抵押贷款成为不良资产,银行的资产质量急剧恶化。
信贷紧缩: 为了应对风险,银行会大幅收紧信贷,尤其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这会进一步抑制房地产投资和消费。
金融机构风险传导: 银行的风险可能会传导至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券商等,可能引发更广泛的金融危机。
地方政府财政困境: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占比较高。房地产市场崩盘意味着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影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4. 上下游产业的连锁反应:
建筑材料需求断崖式下跌: 钢材、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行业将遭受重创,大量企业面临倒闭和裁员。
家电、家具、装修等行业萧条: 购房是带动装修和家居消费的重要引擎。需求延后意味着这些相关产业的销售额也会大幅下降。
房地产中介、物业、设计等服务业受损: 这些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将面临业务量锐减甚至倒闭的风险。
整体经济增长乏力: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崩盘将对整体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二、 为什么说“崩盘”是极有可能的,而不是仅仅“调整”:

之所以强调“崩盘”,是因为“统一延后一到两年”这个前提条件非常极端。它不是市场自然调整中的一部分需求放缓,而是人为制造的、几乎同步的、大规模的需求冻结。

需求的极端性: 正常市场波动会有各种因素影响需求,但往往存在结构性差异(如改善型需求依然存在)。而“统一延后”意味着所有购房需求瞬间消失,这种同步性是毁灭性的。
预期的颠覆性: 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价格会持续上涨的预期之上的。当所有人都认为“未来价格会更低”时,这种预期会自我实现,形成踩踏式的抛售和观望。
负财富效应: 当房产大幅贬值时,大量家庭的财富会大幅缩水,这不仅会抑制其消费能力,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三、 可能存在的缓解因素和不确定性(但影响有限):

虽然崩盘可能性极高,但也需要考虑一些潜在的缓解因素,但它们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能作用有限:

1. 政府干预(托底):
降息降税: 政府可能会大幅降低利率、减免购房税费,以刺激需求。
定向宽松: 提供更优惠的贷款政策,甚至直接的购房补贴。
直接救助: 对于无法偿还债务的优质房企,政府可能会提供流动性支持或协调资产重组。
国有化或接管: 在极端情况下,政府可能会接管烂尾项目,以保障购房者权益和稳定市场。
但问题在于: 如果“统一延后”是普遍的社会行为,政府的刺激政策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因为心理预期已经形成。而且过度的干预也可能埋下新的风险。

2. 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持续存在:
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仍然会有极少数人口因为结婚、生育、学区等迫切的刚性需求而必须购房。
一部分改善型需求可能仍会存在,但会被延后。
但问题在于: 这些零星的需求量相对于整体市场的规模而言微不足道,不足以支撑价格和市场活跃度。

3. 海外投资者的反应:
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价格下跌,国际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抄底。
但问题在于: 房产投资的流动性问题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如外资购买限制),使得海外资本的介入不一定能迅速稳定市场。

四、 结论:

如果现在买房子的人都统一延后购房需求一到两年,房地产市场极有可能发生系统性危机,导致价格暴跌、企业破产、金融风险暴露,并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达到“崩盘”的程度。

这种“统一延后”的行为相当于“集体拔腿”,瞬间抽走了市场的血液。房地产行业高度依赖于稳定的需求和良好的市场预期,任何导致需求断崖式下跌和预期急剧恶化的因素,都可能将其推向深渊。虽然政府可能会进行干预,但其救助能力和效果在如此规模和速度的冲击下将面临严峻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是某家公司崩,整个行业不能崩,上面不许他崩、

user avatar

首先,如果所有人两年不购房,房地产行业100%会奔溃,甚至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撑不到3个月都会倒闭,当然你让任何一个行业2个月0销售额,基本上这个行业都会崩溃。

其次,房地产行业崩溃了有什么好处呢?国家会受益吗?地方政府会受益?已经购房的会受益?没有交房的业主会受益?银行会受益?建筑工人会受益?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一看就是年轻的学生朋友提的,知乎上的学生朋友,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房地产公司不行了,房价肯定就会跌。

所以你会看到,外面说房地产公司的股票跌,很多人就觉得房价会跌,房地产公司理财产品爆雷,很多人觉得房价会跌。以至于现在说的你爹两年不买房,很多房地产公司显然是坚持不下去了,于是有人认为房价也会跌。我真的没搞明白这里的逻辑到底是啥。

你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上如果金矿挂了的话,金子会跌吗?如果造大米的挂了的话,米价会跌吗?如果油田都破产的话,油价会跌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房地产公司破产的话,房子到底会跌吗?

显然不会因为按照最朴素的市场经济原理来说,供给方如果受到抑制而需求不变的话,那么价格至少是不会跌的。你说的很明白,是推迟一两年再买,所以这只是一个延迟预期。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房价非但不会跌,反而会憋着等两年以后爆发性的增长,因为大家都非常确定这两年要买房的人全都集中在了两年以后你解封的那一刻购买。所有二手房的房东可以持房等两年,等着你两年期限过,所有的房地产公司扛不住的,倒闭了,供给减少,扛得住的捂盘等两年。

这还是建立在你可以成功的动员所有购房者跟你一致行动的基础上,而事实上最困难的其实恰恰是这一步,很多答主都已经论证了。除非以行政命令的手段一刀切,依靠民间的力量自发,不买房,历史上是有无数人试过的,无不以草草收场,消失在人海之中告终。

所以理性看待买房的问题,你可以不买,这是你的自由,但不要妄图以不买来对抗市场规律。一条大的原则你要记住,只要你心里想的是房价稍微跌一点你就买进去,但房价就不可能跌。除非大家发自内心真心实意不想买房。

user avatar

毫不客气地说,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得象牙塔,非常地脱离实际和想当然。

可能提问者很年轻,若干年前,也有一些人也很“年轻”,为了抵制不断飙升的高房价,在不同城市发起一轮又一轮的不买房运动。

2006年4月,深圳网友邹涛在网上发起“不买房行动”,呼吁市民持币待购对抗炒家。当时他的言论在深圳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共鸣。他曾经单枪匹马,只身跑到深圳房交会现场征集参与者签名,让无数房地产商大为光火。邹涛堪称“不买房运动”最为“著名”的人物。

2008年10月,在焦点房地产网重庆社区活动论坛,一名叫“江湖书生”的网友发布了“不买房运动,你支持吗?”的网络调查,由此重庆也掀起诸多网友“不买房”的响应。

2009年,针对当年三月后,上海房价一路高涨的现象,搜房名博陆骑麟呼吁,再次倡导“不买房运动”,用时间的战术消化房价泡沫。

2010.11.11,杭州版“不买房运动”发起人,35岁的律师王成,发起了律师版的倡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自即日起,本人浙江律师王成发起不买房运动,直至土地自由供应、市场竞争形成公平房价之日止。请各界买不起房子的饮食男女光棍们加人,有房子的愿意道义声援一下也很欢迎。

每当房价飙升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希望能带领更多的人去往一个没有高房价,人人都有大房子的“乌托邦”。

孩子,醒醒吧!你们去跟踪下这些“不买房大V”们,后来的人生轨迹和生活际遇又是如何?

有的是中途悔悟悄然上车,有的是回归乡野,从此“不愁居食”,有的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再也看不见。

搅动青春的鸡血和情绪最是容易,喧嚣过后,你成为别人的流量,简陋的出租屋生活,才是冷冰冰的现实啊!


愿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你看到这里,原创不易,希望能得到你的“赞同”。


更多房产买卖、信贷相关疑问,欢迎关注@未薇 ,为你买房、贷款路上答疑解惑、保驾护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