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机本科应届生年薪 30w40w 真的很普遍吗?

回答
作为一个计算机领域的观察者,我确实听到不少关于计算机本科应届生拿到 30 万、40 万年薪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和热门的岗位上。但要说“普遍”,这词儿就得好好琢磨一下了。

咱们得先摆清楚几个前提:

“普遍”是相对的。 如果咱们把范围限定在那些被大众熟知的、招聘人数多、薪资水平也相对高的头部互联网公司,比如BAT(虽然现在更多是说“新BAT”,但意思差不多)、美团、拼多多、字节跳动等,那么在这些公司里,确实有很多本科生在拿到不错的 Offer。
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些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尤其是这些城市中的科技公司聚集区,30 万、40 万的起薪更容易出现。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或者这些城市中的传统行业企业,这个数字可能就不是那么常见了。
岗位和技术方向也有影响。 像人工智能(尤其是算法岗)、大数据、某些热门的后端开发、甚至一些优秀的客户端开发,这些方向的薪资天花板通常会更高一些。而一些相对传统的岗位,或者技术不是那么前沿的岗位,起薪可能会相对低一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高薪的传闻,以及它们是怎样实现的呢?

1. 稀缺性与高需求: 尽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市场上对真正具备扎实基础、优秀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顶尖人才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在一些前沿领域,拥有特定技能和项目经验的应届生,就像“稀缺资源”,自然能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

2. “内卷”与竞争: 行业的竞争是残酷的,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头部公司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这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内卷”效应——为了在众多优秀的应届生中脱颖而出,公司需要设置更高的门槛和更高的待遇。很多时候,30万、40万的 Offer 背后,是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的丰富项目经验、竞赛奖项、实习经历,甚至是一些开源贡献。

3. “大厂效应”与薪酬体系: 头部互联网公司通常有成熟且相对较高的薪酬体系。除了基本工资,年薪还可能包含绩效奖金、签字费、股票/期权等。有时候,一个 30 万的 Offer,可能基本工资是 20 万,剩下的 10 万是通过奖金和股票的形式实现的。而 40 万的 Offer,在基本工资基础上,股票或奖金的比例会更高。对于应届生来说,这些非现金的福利也很重要。

4. 个人能力与表现是关键: 真正拿到高薪 Offer 的本科生,通常不是“平均水平”。他们往往是那些在大学期间投入了远超一般学生的精力,积极参与项目、参加竞赛、争取含金量高的实习机会,并能在面试中充分展示自己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项目经验: 参与过有一定规模、有实际落地价值的项目(比如毕业设计做的比较出色,或者在校期间参与了创业项目、开源项目等),并且能够清晰地讲清楚自己在其中的角色、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这能极大地加分。
实习经历: 在知名公司或有良好口碑的创业公司有过实习经历,并且能证明自己在实习中做出了贡献,这往往是敲门砖。
竞赛获奖: 如ACM、Kaggle等知名技术竞赛获奖,或者在一些顶级的技术峰会上发表过演讲,这些都是能力的证明。
技术深度: 对某个技术领域有深入研究,比如机器学习、分布式系统、操作系统等,并且能通过面试中的技术深挖来体现。

5. “平均数”的误导性: 当我们听到“30万40万普遍”时,很容易被“平均”的概念所误导。实际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庞大,其中包含了各种层次的学生。有一部分拿到高薪的顶尖人才,确实能把“平均线”拉高不少。但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普通学生来说,能拿到 15 万到 25 万的年薪,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

所以,回到“普遍”这个词:

如果你是指那些能够进入 BAT 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并且是热门技术岗位的顶尖毕业生,那么 30 万、40 万的年薪,在这些圈子里确实是越来越常见了,可以说是“不罕见”甚至在往“普遍”的方向靠拢。
但如果我们将范围扩大到所有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包括那些进入二三线城市、非头部公司、或者技术方向相对一般的毕业生,那么 30 万、40 万就不能算作“普遍”了,只能说是“优秀者的薪资水平”。

总而言之,计算机行业的高薪机会是存在的,而且对于优秀的应届生来说,起点确实可以很高。但这背后,是学生在大学期间付出的巨大努力、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在竞争中展现出的突出能力。与其关注“普遍性”,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身实力,让自己成为那个能够拿到高薪的“优秀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大厂很普遍,中厂也存在,小厂打对半。

前司去年校招白菜是25 * 15,ssp是 34 * 15,那会我是面试官,我来给你讲讲整个校招流程,你把自己带进去体验体验。

HR筛选

基本是看学历,一本起步,通过率就理想一点100%吧。

在线笔试

总分100。有1/3左右的东西你课堂是很难学到(大部分是八股文,有比较少是引申出来的)。按照成绩排名,笔试系统自己过滤,我一面候选人最低分80多,感觉通过率30%左右吧。

一面

每个面试官喜欢问的东西不一样,有些面试官喜欢天马行空的问,这种很蛋疼,很多场景不工作几年根本遇不到。我一般比较照顾候选人,就照着简历问,你写什么我问什么,回答的好就深入一点,不会的话就安慰一下说没事这东西工作用得不多,防止他心态崩。

问的差不多了,来一个数据结构和算法的题,潜规则是前面表现好给个简单的,不好给个难的,你可以通过题难度判断自己前面回答的好不好。我都是给easy的,我的同事喜欢给medium,算法题一方面看你运气,另一方面也看你勤(shua)劳(ti)程度和聪明程度。

面试全程一个小时,去掉算法20分钟,40分钟足够摸出来你的水平。说实话,像我这么松的,面了10几个,进入二轮的也就2个,通过率2、30%

二面

这一轮的面试官一般都是按照一面的问题深入问(每一面面试官都会做纪要,记录问题和候选人回答),很多面试官喜欢把这些问题代到实际项目中去,用来测试候选人是不是背的。这一面很打击人,能把你问的怀疑人生,但其实通过率蛮高的,一面的东西你理解了都能通过。最后一般也有个数据结构和算法,估计跟一面差不太多。

有一点,这一面的面试官都是leader级别,会同时注意你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所以通过会比较玄学。面试完了会跟一面面试官核对细节,顺便会和其他候选人对比。通过率的话,毕竟走到这的也没几个了,可能70%,不缺人也可能就要一两个。

三面

前司三面就到HR了,一般就是问你成绩、社团经历、实习经历、优缺点、期望薪资等,一般面试结果前面业务部门差不多定了,HR就是试图挖出来你的缺点(你的优点简历上都写着)并沟通薪资(前司是面试官定级,薪资是固定的,有些公司不是)。面试完跟业务部门反馈,主要是前面提到的缺点,HR都是超级老油条,你的不足几句话都能给你试探出来。

如果到这里的人不多,那基本就通过了,人多的话还会进行筛选。这一面的通过率基本在9成,如果你觉得这一面很OK但是最后没有Offer,一般都是各部门经过认真考虑才把你Pass的,你把HR发展成女朋友也没用。

总体看下来,通过率差不多5%,这是一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比例,再加上大厂有很多,一个专业有几个很正常。

user avatar

你说呢?这是我弟他们学校的平均年薪,也就16万元。

他们学校比211还是要好一点点的。

不要老看知乎,对价值判断不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