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笔下郭靖完美还是乔峰完美?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鲜活欲活,但若要论“完美”,这实在是个太过飘渺的词,毕竟人无完人。不过,如果非要在郭靖和乔峰两位大侠之间找寻“完美”的影子,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的特质、成长经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来仔细剖析一番。

郭靖:大巧若拙,坚韧如磐

郭靖这个人,初看之下,甚至有些“傻气”。他资质鲁钝,学武多年,进步却不如同龄人快。他的思维方式也显得有些木讷,甚至在很多时候,反应慢半拍。黄蓉这样聪明绝顶的女子,当初选择他,怕也是被他那份真诚和执着打动。

然而,正是这份“不完美”,成就了郭靖的“完美”。

傻人有傻福?不,是傻人有傻的智慧。 郭靖的“傻”不是愚蠢,而是一种纯粹和执着。他认定的事情,便会一条路走到黑。比如修炼内功,虽然进展缓慢,但他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成就了深厚的内力。他对蒙古和宋朝的忠诚,不是什么深谋远虑,而是源于朴素的是非观和对养育之恩的铭记。这种傻,反而让他不受外界的纷扰所惑,心无旁骛地追求心中的道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郭靖身上最闪耀的,是他身上那份浓到化不开的“为国为民”的情怀。从一开始为了阻止蒙古南侵,到后来坚守襄阳城,他始终将天下苍生的安危放在自己性命之上。即便面对强大的敌人,即便牺牲自己的幸福(比如与华筝公主的婚约),他也毫不退缩。他的侠义,是落地生根的,是承载着家国情怀的。襄阳城破那日,他战死沙场,也算是为他一生的信念画上了最悲壮也最辉煌的句号。
武学上的“大巧若拙”。 郭靖的武功,看似笨拙,却极具威力。降龙十八掌的刚猛,左右互搏的精妙,以及他融会贯通各家武学的能力,都显示了他非凡的武学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他的武功,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没有花哨,只有力量和精准。这和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如出一辙,简单直接,却能直击要害。
情感上的专一与深情。 对黄蓉的爱,坚定不移。虽然中间也有波折,但他们的感情,是经历过生死考验,互相扶持,最终修成正果的典范。他的深情,体现在他对黄蓉的信任和依赖,也体现在他对朋友的义气。

乔峰:天之骄子,悲剧英雄

乔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豪迈之气。他自小天赋异禀,武功盖世,年纪轻轻便成为丐帮帮主,是当时江湖上最令人敬仰的英雄。

乔峰的“完美”,体现在他近乎无可挑剔的个人能力和高尚的品格。

武功上的巅峰。 降龙十八掌在他手中,被演绎到了极致。他能以一敌百,力挽狂澜,他的武功几乎是无可匹敌的。他不仅武功高强,更拥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无论是面对千军万马,还是诡计多端的敌人,他都能从容应对。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概。 乔峰身上有股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豪迈和担当。他敢作敢当,光明磊落,从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在面对自己身世的揭露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寻找真相。他那种“欲辨已忘言”的痛苦,那种“千秋功罪,与谁人说”的孤寂,都令人心疼不已。
恩怨分明,重情重义。 乔峰对恩人肝脑涂地,对朋友赴汤蹈火。阿朱、阿碧、虚竹、段誉,这些与他生死相交的人,都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对阿朱的爱,更是感人至深,阿朱的死,彻底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民族大义的挣扎与升华。 乔峰最令人扼腕叹息,也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身陷于汉人和契丹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他作为契丹人,却在汉人社会长大,深受汉人文化影响。当他的身世被揭露后,他被迫在两个民族之间做出选择。他本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成为一方霸主,但他没有。他最终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来化解民族间的仇恨,以死明志。他的牺牲,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

谁更“完美”?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如果说“完美”是指人性的光辉,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那么 郭靖 更接近这个意义上的完美。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教科书。他的坚韧、执着、朴实,以及他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构筑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道德高峰。他就像一块璞玉,虽然未经雕琢,却有着最纯粹的光芒。

而如果说“完美”是指个人能力的极致、人格魅力的闪光,以及在极端困境下的悲剧式的英雄主义,那么 乔峰 则更具震撼力。他的武功、他的担当、他的孤傲,以及他最终为了化解民族仇恨而选择牺牲的伟大,都让他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英雄。他更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虽然燃烧殆尽,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个人认为,他们所代表的“完美”,侧重点不同,但都达到了各自人生的极致。

郭靖的完美在于他的“成全”: 他成全了他的信念,成全了他的国家,成全了他的爱情。他是一个将个人价值完全融入家国天下的典范。他的完美,是一种稳定、坚固的力量,如同磐石般不可动摇。
乔峰的完美在于他的“超越”: 他超越了血缘的限制,超越了民族的藩篱,超越了个人恩怨的纠葛。他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侠义,何为真正的超脱。他的完美,是一种燃烧,一种升华,虽然短暂,却极其耀眼。

或许,金庸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塑造了如此不同却又都如此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都代表了一种理想,一种我们内心深处所向往的品质。郭靖让我们看到坚持和责任的力量,乔峰则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悲壮和人性的光辉。

所以,与其说谁更完美,不如说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完美地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也完美地诠释了金庸笔下那波澜壮阔的江湖世界。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完美”,只是,这份完美,一个如大地般厚重,一个如烈火般炽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射雕三部曲中,我个人觉得最了不起的是这一句

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郭靖听他体会到了这一节,很是欢喜,说道:“经书文章,我是一点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人们常说升华主题,是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郭大侠这句则不然,他从最平凡中走来,劫波渡尽,直到屹立于襄阳城头,万人敬仰,单论自身经历,已是叫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好汉豪杰的称呼在整个武林中第一次拿来称呼贩夫走卒,他将全书的主题下探了、深沉了、扎实了,他告诉杨过,也是在告诉读书的每一个人,做真好汉、真豪杰不必文采飞扬、武功盖世,哪怕是像你我这样平凡的人,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便可以了。

请容我小小的引申一下,一千年后的今天,那些抗疫一线的人们,火神山的工人,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登上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外卖小哥,做基础数据统计的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安警察,你说他们盖房子砌墙最直、送外卖骑电动车最快,那也未必然,但是他们在为这场战斗忘我奉献、全力以赴,他们和钟南山教授一样,是郭靖称许的真好汉、真豪杰。


不好意思大家,以下是恰饭时间,推荐一本书,疫情期间,注意防护。打扰勿怪。

user avatar

郭靖是中国文化的大侠,仗义疏财,克己复礼,尊师重道,以天下为己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占全了,所以郭靖是儒侠。他的优点就是读书人的最终追求,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郭靖占了前两个。如果考虑倚天剑和屠龙刀里密封的武学,那他三个就占全了。郭靖就是武君子。


萧峰是希腊文化的大侠,萧峰的人设明显来自于古希腊神话的赫拉克勒斯,一样的武功盖世,一样的被长辈坑,一样的酒后发疯,一样的打死了朋友。甚至一样要完成8/9个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才能成名。萧峰和赫拉克勒斯一样都是悲剧英雄,是命运的伤害者。


郭靖可以说是完美的,因为他是人造的,没有缺点的,是不那么可亲的。

萧峰是有血有肉的神。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原本是给别人的评论,现在干脆放到这里并补充全。


本回答其实是跑题了,因为类似于“郭靖完美还是乔峰完美”,“郭靖伟大还是乔峰伟大”,“郭靖强还是乔峰强”这类问题早已有之。不管是哪个能讨论武侠的论坛,这类帖子都很多,尤其是把郭靖和萧峰在一起比较的。我见过很多,往往争论不休,最后互称对方为“郭吹”、”萧吹“、“郭黑”、“萧黑”而已。我认为这类讨论只怕容易变成吵架,因为很多人把郭萧当做偶像,拼命维护。所以,我本来不打算回答这个题目的。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对原著不足够了解,所以才有误解,故此,我把关于萧峰的一个问题拿出来单谈。我认为这是很多人的误解,所以用原文来反驳。当然了,也有人认为我才是误解。呵呵,没有关系,讨论而已,不必激愤,更不必人身攻击就是了。


———————————————————————————————————————————


********************************************************************************


先说我的结论:


1萧峰并不是“以自己一死换两国之太平”。

2萧峰的确不愿意攻宋,但他阻止的程度极为有限,且比较消极。

3抓住辽帝作为人质的人是段誉虚竹,他们的目的就是以人质要挟。

4萧峰是从两个义弟手里抢来了辽帝,抢的目的是怕义弟伤害辽帝这个皇帝义兄。

5萧峰对皇帝义兄极为看重,除了兄弟情义,更多的是君臣关系,是臣对君忠。

6萧峰自杀,是因为愧对皇帝义兄,觉得自己有罪于皇帝。


结论说完,列举证据并分析,以下原文证据均来自三联版《天龙八部》:


************************************************************************************


萧峰道:“臣平生杀人多了,实不愿双手再沾血腥,【求陛下许臣辞官,隐居山林。】”


“皇上叫阿紫去干甚么?定是要她劝我听命伐宋。我如坚不奉诏,国法何存?适才在南郊争执,皇上手按刀柄,已启杀机,想是他顾念君臣之情,兄弟之义,这才强自克制。我如奉命伐宋,带兵去屠杀千千万万宋人,于心却又何忍?何况爹爹此刻在少林寺出家,若听到我率军南下,定然大大不喜。唉,【我抗拒君命乃是不忠】,不顾金兰之情乃是不义,但若南下攻战,残杀百姓是为不仁,违父之志是为不孝。忠孝难全,仁义无法兼顾,却又如何是好?【罢,罢,罢!这南院大王是不能做了,我挂印封库,给皇上来个不别而行】。却又到哪里去?莽莽乾坤,竟无我萧峰的容身之所。”他提起牛皮酒袋,又喝了两口酒,寻思:“且等阿紫回来,【和她同上缥缈峰去】,一来送她和游君相聚,二来我在二弟处盘桓些时,再作计较。”


————毫无疑问,萧峰是不愿意杀人,是希望和平的。他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但是,面对已经下了决心征宋的辽帝,萧峰是怎么选择的呢?他只是拒绝了辽帝的任命,劝辽帝不要发兵。但劝不住的话,就辞官离开,隐居起来。第一段文字里萧峰对辽帝是这么说的,第二段文字里自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他对辽帝征宋的阻止程度只是口头劝告而已,不行就消极应对,辞职离开,所谓眼不见为净。很显然,假如辽帝当时答应他的辞官要求,他当时就走,不答应就悄悄离开,不辞而别。到此为止了,不会再对辽帝的决定有什么干涉。而且要注意的是,萧峰一直都把“抗拒君命乃是不忠”作为第一点考虑,在他心里,“忠”是第一位的,忠于谁?当然是“君”,是辽帝。



他早将一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既困于笼中,无计可以脱身,也就没放在心上。【他虽不愿督军南征,却也不是以天下之忧而忧的仁人志士】,想到耶律洪基既已发兵,【大劫无可挽回,除了长叹一声、痛饮十碗之外,也就不去多想了。】


————“他虽不愿督军南征,却也不是以天下之忧而忧的仁人志士”这是作者的评价,不知道这句话有多少人忽视了?不愿南征,但也不是忧虑天下的仁人志士,所以他不会继续阻止辽帝的,他只是不置身其中,悄悄隐遁就是了。想到不痛快的事情,多喝点酒而已。有人说,就算萧峰跑到灵鹫宫,但他看到辽帝发兵征宋,也一定会出手阻止——抱歉,不可能。假如萧峰真想那么做,在辽帝身边时怎么不做?何况这里说的很清楚,萧峰认为辽帝发兵就无可挽回了。



奔出十余条街,只听得北方号角响起,人声喧哗,大叫:“不好了,敌兵攻破北门,皇上给敌人掳了去啦!”【萧峰吃了一惊,停步道:“辽帝被擒么?三弟,辽帝是我结义兄长,他虽对我不仁,我却不能对他不义,万万不可伤他】……”阿紫笑道:“姊夫放心,这是灵鹫宫属下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我教了他们这几句契丹话,叫他们背得熟了,这时候来大叫大嚷,大放谣言,扰乱人心。


————辽帝被擒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但萧峰可是真吓了一跳,立刻就嘱咐义弟“万万不可伤他”。这说明这位皇帝义兄在萧峰心里很重要,他是不愿意别人伤害到他的。这就是一个伏笔,跟后面的劫持辽帝相关。



萧峰骑在马上,遥向东望,但见南京城中浓烟处处,东一个火头,西一个火头,不知已乱成怎么一副样子。等了半个时辰,又有一名探子来报:“【大理段皇爷、灵鹫宫虚竹子先生杀开一条血路,已冲入城中去了】。”【以往遇有战斗,萧峰总是身先士卒,这一次他却远离战阵】,空自焦急关心,甚为不耐,说道:“我去瞧瞧!”阿紫、木婉清、钟灵三女齐劝:“辽人只欲得你而甘心,千万不可去冒险。”萧峰道:“不妨!”纵马而前,丐帮帮众随后跟来。


————众人不愿意萧峰冒险,但萧峰还是去了。但是之前呢,大理皇帝灵鹫宫主人都是萧峰的义弟,他们先杀进城中,而萧峰却远离战阵。为什么?当然是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族人契丹士兵被杀。可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跟自己出生入死的义弟还是一国皇帝呢,萧峰就不怕义弟遇到危险吗?当然,这点也就罢了,毕竟萧峰心里很为难,很乱。


萧峰大奇,不明所以,却听得辽军阵后喊声大振,又见尘沙飞扬,竟是另有军马袭击辽军背后,萧峰更是奇怪:“怎么辽军后又有军马,难道有甚么人作乱?【皇上腹背受敌,只怕情势不妙】。”他一见辽军遭困,【不由自主的又关心起耶律洪基来】。


————萧峰对君主的关切之情不必多说了吧?念念不忘的就是皇上,请注意,他心里想的可不是“我大哥我义兄”,而是“皇上”,这个身份称谓意义很大的,足见在萧峰心里辽帝的重要位置。



群豪一惊而醒,只见北方烧红了半边天。萧峰和范骅对瞧一眼,心下均隐隐感到不吉。范骅低声道:“萧大王,你瞧是不是辽兵绕道前来夹攻?”萧峰点了点头。范骅道:“这一场大火,不知烧了多少民居,唉!”【萧峰不愿说耶律洪基的坏话】,却知他在女真人手下吃了个败仗,心下极是不忿,一口怒气,全发泄在无辜百姓身上,这一路领军西来,定是见人杀人,见屋烧屋。


————对这位皇帝义兄,萧峰是连坏话都不愿意说的。



萧峰知道耶律洪基这话是行使反间计,要使宋兵不敢开关放自己入内,心中微微一酸,当即跳下马来,走上几步,说道:“【陛下,萧峰有负厚恩,重劳御驾亲临,死罪,死罪。】”


————在萧峰心里,劳动辽帝御驾就是死罪了,足见他对君主之忠。假如劳动御驾就是死罪,那么胁迫御驾岂不更是死罪?


刚说了这几句话,突然两个人影从旁掠过,当真如闪电一般,猛向耶律洪基欺了过去,正是虚竹和段誉。【他二人眼见情势不对,知道今日之事,唯有擒住辽帝作为要胁,才能保持大伙周全】,一打手势,便分从左右抢去。


————至此,虚竹段誉已经出手。这里说的很清楚,这二人知道擒拿辽帝要挟是唯一出路。这不需要萧峰指点,而且二人出手也没有事先告知萧峰。



耶律洪基出阵之时,原已防到萧峰重施当年在阵上擒杀楚王父子的故伎,早有戒备。亲军指挥使一声吆喝,三百名盾牌手立时聚拢,三百面盾牌犹如一堵城墙,挡在辽帝面前。长矛手、刀斧手又密密层层的排在盾牌之前。这时虚竹既得天山童姥的真传,又尽窥灵鹫宫石壁上武学的秘奥,武功之高,实已到了随心所欲、无往而不利的地步,而段誉在得到鸠摩智的毕生修为后,内力之强,亦是震古铄今,他那“凌波微步”施展开来,辽军将士如何阻拦得住?


————辽帝是有防备的,这段描写是说以虚竹段誉之大能辽军挡不住。通过这段描写,我怀疑换了萧峰是做不到擒拿辽帝的。当然,这个推测不重要。



二人擒住辽帝,心中大喜,【突见萧峰飞身赶来】,齐声叫道:“大哥!”【哪知】萧峰双掌骤发,呼呼两声,分袭二人。二人都是大吃一惊,眼见【掌力袭来,犹如排山倒海一般】,只得举掌挡架,砰砰两声,四掌相撞,掌风激荡,萧峰向前一冲,已乘势将耶律洪基拉了过去。


————段誉虚竹的表现说明,他们不知道萧峰来是什么意思,绝不可能是事先商量过要一起抓辽帝。而且萧峰对义弟的出手是很突然的,出乎二人的意料。大家想一想,萧峰为什么急于出手?如果他本意就是想要挟辽帝,那么义弟已经做到了,他又何必出手?如果他很高兴打算告诉义弟该如何要挟辽帝,那么他直接开口跟义弟要来人质就行了,何必出手这么猛?排山倒海一般袭击义弟,是要人质吗?倘若武功不通的段誉没挡住会不会受伤?就算萧峰确定义弟不会受伤,为什么急于以出手袭击的方式从自己义弟手里抢人?


却听萧峰道:“陛下,这两位是我的结义兄弟,【不会伤害于你,你可放心】。”耶律洪基哼了一声,回头向虚竹看了一眼,又向段誉看了一眼。


————两个义弟真的不会伤害辽帝?萧峰为什么要先做这个保证?


耶律洪基回过头来,只见萧峰仍是一动不动的站在当地。耶律洪基冷笑一声,朗声道:“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这是萧峰的遗言,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胁迫皇帝有罪,没脸活着了。这最能说明萧峰的死因。


*****************************************************************************************


通过以上这些原文,所以我说,萧峰的确不愿意攻宋,但他阻止的程度极为有限,且比较消极。不是公开辞官退隐,就是悄悄离开,躲开是非。实际上,以萧峰的权力(兵权)和能力(武艺),他要想阻止辽帝是有机会的,手里有兵,就在辽帝身边,仿佛后世张学良的“兵谏”一样,直接以兵力要求辽帝停止征南,或是以武力抓住辽帝要求停止征南,哪个都有条件,但萧峰都没有做,萧峰只是消极辞职逃走。假如不是阿紫中计,萧峰会出现在哪里?会在雁门关前吗?当然不会。萧峰已经打定主意躲到灵鹫宫去了。到那时两国交兵萧峰能做什么?只剩下喝酒了。


而且,辽帝是萧峰的义兄,虚竹段誉是萧峰的义弟,按说基本平等。但是,辽帝额外还是萧峰的“君”,这一点最为重要。在萧峰心里,那些契丹士兵是自己的同族也还在其次,这个自己的君主才是更重要的。萧峰是绝对的“忠字当头”,听说皇帝被抓就担心,赶紧告诉义弟别伤害辽帝。一旦自己脱险,萧峰立刻就关心皇帝的安危。萧峰连辽帝的坏话都不愿意说。惊动辽帝来了,萧峰就觉得自己有死罪——很多人想不到,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丐帮帮主竟如此忠君吧?我也不敢相信,为什么萧峰对辽帝如此态度,简直跟央视版水浒里李雪健老师演的宋江有点像了!就萧峰对辽帝的这个态度,说他怕义弟伤害了辽帝,说错了吗?说他因为胁迫辽帝而内疚自杀,说错了吗?所以我说,萧峰对皇帝义兄极为看重,除了兄弟情义,更多的是君臣关系,是臣对君忠。


前面列出来了,想到劫持辽帝的是虚竹段誉。其实这个主意不难想到,就算是现在的抢劫犯抢银行的,还知道劫持人质呢。这个简单的办法是不需要萧峰提醒,虚竹段誉就已经做到了的。我们肯定不必怀疑虚竹段誉是否会要挟辽帝退兵——这个头脑他们有,就算他们没有,段誉手下还有精通兵法的大理国司马范骅,决不至于不懂要挟。只是有一点不同:抢银行的匪徒不会轻易杀死人质,但段誉虚竹也许会这么做。对于那个情况而言,劫持辽帝要挟退兵是肯定的,但如果做不到,杀死辽帝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杀死辽帝,辽军顿时群龙无首,至于是否国家内乱,那是后话。这个做法,神雕里杨过就是这么做的,直接杀死蒙哥,让蒙古内乱,暂时无心攻宋。那么虚竹段誉是否会做,这个不得而知,但的确是个选项。


正是因为如此,萧峰才突然出手!用排山倒海一般的掌力从义弟手中抢辽帝,难道他是要抢功劳?当然不是,萧峰真正的目的是救走义兄辽帝。因为辽帝是可能会被义弟杀死的,萧峰不能让他的皇帝冒这个险。有人说,萧峰是为了更好地“开价”,让辽帝一生都不能南征而不只是今天退兵——那么,萧峰完全可以用语言告诉两个义弟“把辽帝给我,我跟他谈”或是“两位兄弟,让他发誓一辈子不许南征”——能说话就解决的,何必要用抢的手段?何必要突然袭击义弟?


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段誉虚竹可能会做的有三种可能:


1要挟辽帝,终其一生不许南征。

2要挟辽帝,当时退兵。

3杀死辽帝,导致群龙无首。


我们且不说凭萧峰一个人能否擒拿住辽帝做人质,毕竟事实没有发生。我们也不说虚竹段誉以及大理国司马范骅是否会用第一种方式,假设他们不会——但萧峰完全可以用语言告诉虚竹段誉如何如何,为什么要出手抢人质?这一抢我认为最能说明问题:他是以此把皇帝保护在自己手里!所以人质一到手,萧峰马上告诉辽帝“我们不会伤害你”,其实并非没这个可能的,但萧峰不愿意这种可能发生。


也有人说,后面萧峰不是说过“(如果你不答应)臣便和陛下同归于尽,玉石俱焚。咱二人当年结义,也曾有过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吗?这说明萧峰也可能杀死辽帝啊。但这只是萧峰的恐吓,充其量是设想。别忘了,萧峰很了解契丹这种以财物赎身的风俗,更何况,对于一个皇帝而言,生命比什么不重要?辽帝能真的不答应?以死相威胁,辽帝怎么会不答应?退一万步来说,辽帝宁死不答应,萧峰杀了他,也不过是最坏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是段誉虚竹当初就可能做的事情。同样是最坏结果,让辽帝做选择是几乎不会选这个的,让段誉虚竹选就有一定机会选,萧峰抢辽帝入手,还是最大程度保全了辽帝。


最后,只能说,萧峰以抢来人质辽帝的方式,保护了辽帝这位君主,避免了辽帝被杀。而这样的结果,是萧峰觉得自己已经是“犯上不忠”了,“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这才是萧峰最看重的。也可以说,萧峰用自己的性命保护了辽帝的性命,然后内疚而自杀。说他死是为了“以自己一死换两国之太平”——唉,当时假如萧峰一动不动一言不发,虚竹段誉已经擒拿住辽帝了,两国和平不是也可以得到吗?有何区别?恐怕唯一的区别就是辽帝有可能会被杀,仅此而已,这才是萧峰最不愿见到的。

**********************************************************************

补充:


不明白萧峰为什么抢辽帝人质的,就不会明白萧峰真正要做的是什么。我打个比方:


假设你跟两个兄弟一起卧底黑帮,逃跑时黑帮人多包围了你们,你们已经是身处绝境了。你俩兄弟劫持了黑帮老大。这时,你并没有一动不动等着兄弟跟黑帮老大交涉,也没有帮腔交涉,更没有帮着兄弟用刀威胁黑帮老大这个人质,反而突然偷袭俩兄弟从他们手里夺走人质,还公开说“不会伤害人质黑帮老大”——呵呵,这事儿合理吗?谁会这么做?

user avatar

武侠小说不接地气,就从侠之大者开始。

这句话很牛逼,但前提是……大侠得参加革命。

郭靖没救得了大宋,侠之大者也救不了中国,在不革命的前提下,郭靖就好像在疯狂放屁……

贩夫走卒只要为国为民就是英雄……

但这种英雄能救世救民吗?

不能。

口号吹的山响,不能救老百姓,有何用呢?

侠之大者,革命造反,推翻大宋……

郭靖是个很经典的武侠形象,但距离完美,还差一丢丢革命精神。


乔峰更糟糕了,对大宋他实际上是个侵略者,因为侵略者的良知发现,阻止了辽的入侵……

这是个荡气回肠的武侠故事,好看,但真不是一个会被现代人接受的理念。

我们遇到外国入侵,会指望入侵者里有个人良心发现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鲜活欲活,但若要论“完美”,这实在是个太过飘渺的词,毕竟人无完人。不过,如果非要在郭靖和乔峰两位大侠之间找寻“完美”的影子,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的特质、成长经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来仔细剖析一番。郭靖:大巧若拙,坚韧如磐郭靖这个人,初看之下,甚至有些“傻气”。他资质.............
  • 回答
    说起郭靖对襄阳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会提到诸葛亮而非刘秀,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的笔下。咱们得结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还有金庸老爷子的一些创作思路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雕侠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末年,此时的襄阳正面临着蒙元的巨大威胁.............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笔下的武侠世界,常常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尤其是那些武功盖世、名震江湖的绝顶高手。然而,仔细一品,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像很少有像他爹娘那样,一出场就光芒万丈,镇压一个时代的“星二代”。反观古龙,笔下的“公子”们,要么本身就是绝世高手,要么即便资质平平,也总能碰到奇遇,最终接过父辈的衣钵,.............
  • 回答
    金庸笔下的角色中,杨过、小龙女、乔峰、独孤求败、张无忌等人物因其命运、情感和处境,常被读者视为“最孤独”或“最寂寞”的存在。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角色的孤独与寂寞,并结合小说情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杨过与小龙女:爱与分离的永恒孤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是金庸小说中最凄美、最悲剧的篇章。他们因误会导致分离.............
  • 回答
    金庸笔下的男主角是否属于严重误导年轻人的典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对人物性格、行为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多维度解读。总体来说,金庸笔下的男主角们展现了复杂的人性,既有光辉的品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局限性,因此用“严重误导”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波澜壮阔,人物塑造也极其丰富,其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更是多种多样,不乏一些我们现代人看来“变态”或极端的恋情。这里的“变态”并非贬义,而是指那些超越常规、充满执念、甚至扭曲的爱恋方式。要说“变态之恋”的数量,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变态”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定义。但我们可以.............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要说“凡尔赛大师”,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想到那些出身显赫、自幼便身怀绝技,又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优越感的人物。但如果我们将“凡尔赛”理解为一种不经意的、看似平淡却实则暗藏炫耀、轻描淡写地展现自己过人之处的特质,那么金庸笔下真正能称得上此道高手的,在我看来,并非那些张扬跋扈之人,而是.............
  • 回答
    金庸笔下,人才辈出,高手如云,但“潇洒”二字,往往能赋予一个角色独特的魅力,即使只是寥寥几笔,也能令人印象深刻。要说最潇洒的龙套角色,我心目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选,那就是在《笑傲江湖》中,风清扬。虽然风清扬在小说中并非主角,甚至出场次数屈指可数,但他身上散发出的那股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潇洒气质,是许.............
  • 回答
    金庸老先生笔下的江湖,风起云涌,恩怨情仇交织,而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历经磨难、生死相随的爱情。要说哪对情侣“最难拆散”,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感情有多深,更要看他们经历了多少外在的阻碍,又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其一一化解。在我看来,杨过和小龙女这一对,是金庸笔下最难拆散的.............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一向是快意恩仇、儿女情长,虽然明面上描写的多是男女之情,但细品之下,有些女子之间的情谊,也足以令人心动,甚至可以说是“百合 CP”的雏形。虽然金庸老先生并没有明确描写,但我个人确实从中品出了几对,并且觉得她们之间别有一番韵味,可以说是“萌”到了我。我最先想到的,也可能是最能引起共.............
  • 回答
    说起金庸笔下的人物,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那些行侠仗义、武功盖世的英雄豪杰。但细细品味,其中不乏一些在“好色”之路上走得格外远,甚至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角色。如果非要在这众多人物中挑选出最“好色”的那一个,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还得是那个曾经的“天下第一”——杨过。我知道,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意外。毕竟杨.............
  • 回答
    咱们来聊聊金庸先生笔下这个让无数读者魂牵梦萦的问题:张无忌,如果穿越到了《天龙八部》的江湖,他到底能排进前五吗?这可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毕竟两位都是各自时代风头无两的绝顶高手。要说详细,咱们就得从几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讨论的是“纯粹实力”,不考虑剧情安排、运气成分,就看他们各自.............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那些魅力与缺憾并存的男主角们,着实令人津津乐道。谈及“黑点”,其实更像是探讨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们身上那些不那么光彩夺目的地方。如果要“黑”他们,或者说深入剖析这些“黑点”,得找对角度,不然容易变成无的放矢。咱们先捋一捋几位大家熟知的,身上“黑点”比较容易被拿出来说事儿的男主角.............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能配得上“桃花运最盛”的名号,让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不是那些绝世高手,也不是那些深情专一的痴情种,而是一些看似风流不羁,又时常游走于红尘之间的人物。要说谁的桃花运最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桃花运”这东西,可不是光有异性缘就能衡量的,还得看这桃花开了多少,开了什么样的,以及.............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笔下的江湖,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那些鲜活的人物,而赋予这些人物灵魂的,除了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还有那些别具一格、或霸气、或飘逸、或充满故事的外号。说到外号,有人觉得响亮霸气就好,有人则偏爱那些带着诗意和韵味。对我而言,金庸笔下外号最好听的,绕来绕去,最终还是会落在“金面佛”苗人凤身上。为什么.............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轻功系统堪称一绝,招式奇妙,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要说“左脚踩右脚”,这在金庸先生的著作中,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里,对于轻功的描写,大多是侧重于“踏雪无痕”、“御风而行”、“点石成金”、“借力打力”等概念,强调的是身法的轻盈、速度.............
  • 回答
    金庸笔下塑造了太多令人神往的男性角色,他们或侠肝义胆,或温润如玉,或桀骜不驯,各有各的魅力。如果真要从中挑选一位来做我的夫君,这可真是一个甜蜜又艰难的选择。不过,思来想去,我心底最渴望嫁的,还是那一位,张无忌。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张无忌优柔寡断,感情上摇摆不定。没错,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他身上最真.............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构筑了一个充满恩怨情仇、江湖风波的独特空间。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无数身怀绝技、武功盖世的高手,他们或隐姓埋名,或名震武林,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能牵动江湖的脉搏。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些拥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武林高手,似乎鲜少直接将目光投向朝堂,不去刺杀那些他们可能看不顺眼.............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轻功绝顶之人如过江之鲫,要论“第一轻功”,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若要细细掰扯,几位身怀绝技的绝世高手,总会跃入我们的视线。轻功第一,当属“闪电”萧峰。萧峰,大漠雄鹰,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的轻功,并非那种缥缈如烟、迅捷如风的灵巧,而是带着一股霸道、一股勇往直前的气势。他施展轻功.............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里,武功招式千变万化,威力无穷,但若要问哪一种最难练成,怕是每位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若要我来评判,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那部被誉为“神功”的——《九阴真经》。为什么是《九阴真经》?绝非因为它的名头最响亮,而是它所包含的修炼之道,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招式比拼,触及了修习者内在的极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