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金庸笔下的江湖,实则揭示了老套而残酷的社会规则。
想要在江湖中实现阶级跃升,无非就几个途径,第一,拿到最优质的的学术资源,即高深的武学秘籍,比如九阴九阳、《葵花宝典》,第二,出身好或至少得是关系户,有时是师门显赫,有时是家学渊源。第三,天赋高,人聪明,万一你是脑子不太灵光的郭靖,起码也得踏实勤勉、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学苦练。
所以你看张无忌、杨过、令狐冲、胡斐、袁承志、乔峰、虚竹、段誉、陈家洛、石破天的大佬成长之路,基本满足了上述两个甚至三个条件。你觉得概率小,试着把这些小说换成《马化腾传》、《马云传》……就会发现,成功的顶级大佬不就是万中无一的小概率事件?成功的道路很多时候,不全看个人奋斗,也看历史进程、时势使然甚至运命所归。
现实中资源的惨烈竞争,关系户和富二代权二代的先发优势,恰恰就是小说中的真实写照,腾讯在艰难的时候,有IDG和盈科数码雪中送炭,但多少互联网公司撑不到那一步就垮了,这是运作,也是运气。郭靖遇到洪七公,固然运气好,但也离不开黄蓉的运作。
我们说金庸的小说是成人童话,因为其浪漫之处在于,获得这些宝贵资源的钥匙,并不是通过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手段,很多时候,则是依赖于主角身上最可贵的品质。
你觉得张无忌撞到武林秘籍是偶然,金庸先生告诉你,你得先千里送不悔,再给老猿医治,才能拿到《九阳真经》,你得在爆炸时挡在小昭前面,才能知道要如何看到乾坤大挪移羊皮纸上的字迹。
你觉得杨过学到打狗棒法、遇到大雕也是偶然,金庸告诉你,你得当一个守信重诺、急人危困的大丈夫,洪七公黄蓉才会对你青眼有加。你得提醒雕兄巨蟒之厄,雕兄才会教你独孤求败练剑的法门。
你觉得虚竹、段誉运气更是好得没话说,金庸先生还说了,虚竹你得先善意提醒段延庆以防堕了丁春秋的伎俩,才能解开珍珑棋局。段誉也得善良心诚,方能拿到凌波微步北冥神功,至于六脉神剑——那本来就是家学渊源好么?
同理,还有性情淳朴仁善的石破天、狄云……最不热衷于江湖名利的人,反而能拿到最顶配的资源。
这是金庸先生留给读者最温柔的善意,你要做一个不负于国民、不负于己的仁侠之士,最起码,你得是一个俯仰无愧的好人,一旦如此,因缘果报,全天下都会来帮你。
但是现实中,成功的钥匙真是“善良”吗?不,起码世俗上的成功不是,所以金庸先生留下了《鹿鼎记》,他提醒你,世俗上的成功,常常是见风使舵、溜须拍马、厚颜无耻之人——但也不是全无底线。纵然如此,也希望你早日从童话中醒来,做一个取舍。
如果只看到了主角运气好、开挂,并认定为是金庸的误导,那与从《红楼梦》见宫闱秘事、风月野史无异,只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罢了。
事实上,算的。
金庸小说里的一些观念对年轻人有很强的误导性,最为突出的有三点:
第一是金庸对于女人的描写,金庸笔下的女人是飘着的,更多突出其女神的一面而不是女人的一面,以至于你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女人的“重量”。她们生存的全部意义就是把自己弄的非常完美可爱,然后等一个侠客路过,把她绑定,之后捡不捡走看作者安排。这些女角色绝对不会担心下一顿饭吃什么,而是沉浸在对感情的执着中。
这种描写就让金庸式的爱情充满了一见钟情,年轻人如果总是看这种童话式的恋爱模式,对于现实中爱情的理解就会变得很戏剧性,不明白人来人往才是日常,一惦记好几年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状态。
一直到金庸写鹿鼎记的时候他才抛开自己的这个女神情结,但是在这前面留下的余毒,确实影响了一代人的爱情观,这也是我认为金庸小说对读者价值观误导最严重的一个地方。
第二是对于能力的成长方法上。
有一个大神曾经说过,金庸的武功其实不是武功,而是知识,知识分子的知识。你知道就比别人厉害一点,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时候,怎么都解不开这个代码,你知道了,很轻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古龙的武功是技能,你知道没有用,你要苦练,你练到极致,砍柴的刀法里也有大道。
如果接受了金庸的知识分子思考模式,就会产生“我知道”胜过“我会了”的错觉,总觉得世界上的“方法”有“更优解”,觉得那些僵硬的机械重复和积累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杂鱼才会在那认真的1+2+3+4+5……,一定有一个(1+n)×n÷2的简便算法,可以把那些笨人都比下去。
这种想法的遗害还是很大的,但是因为不能只怪金庸,所以我排在第二位。
第三就是对体制的态度。
金庸这个人是个从政失败的文人,这就让他和历史上同样境遇的文人们有了同一个毛病,那就是“清高”。
清高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清高的人就会不自觉的去诋毁体制内的东西,歌颂一种反体制的生活。
反映在金庸小说里,就是绝顶高手绝对不会进入体制,在野的“隐士”永远要更强大,而且他们普遍看不起用自己的劳动来混饭吃的人。
古龙的小说里,镖局是一个很正面的角色,走江湖的时候挺直腰杆,见了江湖中人正面打招呼,有什么江湖盛世也没人忘了他们。学了武,靠武功吃饭,在古龙看来是很正常的事。
金庸不一样,金庸笔下的镖局,地位基本等同于奴才,不但地位低下,而且被人看不起,被视为“向权贵卑躬屈膝”,俞岱岩被打的半死不活还要死撑着来一句“平生最看不起走镖的,没想到被镖局救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已经说过了,金庸世界的武功就是知识,知识越多越强大。金老认为知识分子(武林中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宅在家里研究学问(闭关练武),而你有了知识之后呢,你可以收徒教学(建门派),可以著书立说,但是你攒一群人组个组织什么的就落了下乘(帮会),除非你这个组织是个不和权贵打交道的“爱国会”(丐帮)。而如果你是靠出卖自己的能力给资本家、政府,来赚钱——武侠里的开镖局,现实中的当书吏——那,对不起,我们这个知识分子圈子不认你,你们是权贵走狗,垃圾杂碎。
为了宣扬这种清高,金老爷子不遗余力的往小说里加私货:
刘正风金盆洗手买了个官,进体制了,洗白了,全场的态度是“不屑”,刘正风买官的理由是“自污”。结果舒服的埋汰了体制后直接导致了剧情上的bug——嵩山派哪来的胆子敢当着几千人的面杀官?
这种清高放在自己脑子里嗨,安慰一下无法实际掌握权力的空虚也就算了,拿出来到处说,问题就大了。
因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清高说多了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体制内,那些靠某一项专业技能吃饭的人,都是二流货,真正牛逼的人物都隐居了,都不屑出来争名利。
翻译一下就是,“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高手在民间”。
这种思想我觉得十分有害!
有多有害,像之前那个吃了几十年空饷的所谓流浪大师,竟然能够名利双收,就让我觉得简直就是在毁坏国家的文化根基。
金庸不是唯一一个宣扬这种思想的文人,但是绝对是影响力最大的那一批。
这种想法深入人心,不但让民间所谓的大师、高手、民哲、民科层出不穷,让那些传武、神医死不绝,更让民众对那些真正专业、权威的失去了信任。
到头来,真的是欺世盗名,夸夸其谈的骗子被封为大师追捧,兢兢业业苦学深研艰难评职称的教授讲的课却没人听。
那是读者的误读。
就说说《鹿鼎记》吧,金庸写了一辈子的大侠,最后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居然是反武侠的。
主人公没有父亲,母亲是个妓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武不会功夫,文不会读书写字。没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没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要啥没啥。
但他就靠拍马屁,无论是江湖好汉,还是和朝廷官员,全都被耍得团团转,最后封为爵士,跟皇帝称兄道弟,娶了8个老婆。
为什么韦小宝可以得逞呢?因为里面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自私且虚伪。所谓绝世武功,所谓权力政治,敌不过几句花言巧语。作者写这些是带着辛辣的讽刺的,语气充满了嘲讽,嘲笑了整个社会。
但读者,只记住了韦小宝娶8个老婆,是人生赢家,每个男人都幻想自己是韦小宝。
《鹿鼎记》电视电影的卖点也是8个老婆如何性感。
全然不知道这是本讽刺的书。
所以,这是读者的问题还是金庸的问题?
还有《红楼梦》,作者前面不厌其烦的介绍贾家生活的奢华,目的是为了突出抄家之后当乞丐的悲惨。前面写得越豪华,后面就反衬得越惨。
但读者只记住了生活的奢华。
或许这就是《红楼梦》只剩半部的原因。前80回都是美好生活,从第81回就走下坡路了。
《古惑仔》前面街头砍人挺热血,但里面说得明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些人没一个有好下场。
但读者没看到他们的下场,只记得他们在街头潇洒了,羡慕得要死!
如果你现在看看网络上的网文,各种网文,你就会发现,金庸的小说简直是要通过主角把年轻人培养成杰出青年。
比如郭靖,有实力,性情敦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比如杨过,聪明有实力,之前私欲很重,后来也是为国为民。
比如袁承志,有实力后为国为民。
比如韦小宝,大字不识一个,也要为人民为国家。
那一个不是好榜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