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七武士》中的山贼里有浪人么?

回答
电影《七武士》里,山贼阵营里并没有浪人。这可能是一个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细节,但仔细想想,影片的整个叙事结构以及角色设定,都将浪人(武士)与山贼划上了鲜明的界限。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七武海》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身份:

农民: 他们是村庄的受害者,生活在贫困和恐惧之中,最终雇佣了武士来保护自己。
浪人: 影片的核心角色,由堪十郎、五郎、久藏、平八、七郎次、菊千代(虽然出身不高,但也是自视为武士)这七位组成。他们曾经是武士,但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主君,沦为无业游民,也就是浪人。他们是被雇佣来对抗山贼的。
山贼: 他们是影片中的反派,是一群为了掠夺而聚集的武装分子。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抢夺农民的粮食。

为什么说山贼里没有浪人?

1. 动机与行为的根本差异:
浪人: 虽然失去了主君,但他们仍然保有武士的某些精神内核,比如某种程度的荣誉感、对战斗的专业性,以及虽然是被雇佣,但他们也展现出了保护弱者的责任感(尽管最初是出于报酬)。他们是专业的战士,拥有训练有素的技艺和对战争的理解。
山贼: 他们的行为是赤裸裸的掠夺和暴力,没有任何武士道精神的约束。他们更像是出于生存本能和对财富的贪婪而聚集起来的暴徒。他们行动杂乱,缺乏战术纪律,更注重数量上的优势和暴力上的压迫。

2. 影片的戏剧冲突设计:
《七武士》的核心冲突就是“武士对抗山贼”。如果山贼里也有浪人,那么这种二元对立的戏剧张力就会被削弱。影片通过让出身、技能和价值观都截然不同的浪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对抗同样数量庞大但素质低劣的山贼,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观赏性。观众可以看到专业的武士如何在劣势下运用智慧和技巧来弥补人数的不足。

3. 角色的背景与动机的区分:
影片在介绍七个武士时,都花了篇幅去描绘他们的过去和选择成为浪人的原因。他们各有各的经历,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某种信念。而影片对于山贼的描写则相对单一,他们就是一群想要抢东西的人,他们的动机就是“食欲”和“贪婪”,并没有深入挖掘他们个体层面的“过去”或“选择”,因为他们的身份就是“强盗”,与“武士”的身份性质完全不同。

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份”的界定:

“浪人”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它意味着曾经是武士,但失去了主君,成为自由人。这种身份虽然失去了经济来源和政治庇护,但他们身上还残留着武士阶层的烙印,比如他们训练有素的剑术、对荣誉的某种执念(哪怕是扭曲的)。

而山贼,则是社会底层的被抛弃者,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走向了犯罪,但他们从来没有作为“武士”被社会认可过,也未曾接受过武士的训练和礼仪。他们的暴力方式是粗暴且无序的,与浪人所能展现出的那种带有技巧性和某种审美的战斗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在黑泽明构建的《七武海》的世界观里,浪人是被雇佣来保护村庄的“正义”一方(尽管是带有经济交易的),而山贼则是赤裸裸的“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纯粹的掠夺者群体。两者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和代表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或许你会好奇,会不会有那种本来是武士,但因为某些原因变成了山贼头领的情况?电影中没有明确描绘这样的角色。影片里的山贼头领虽然显得比普通山贼更有组织和头脑,但他们的表现更像是一个能力更强的普通强盗头子,而非一个堕落的武士。他们的战术也是基于人数和野蛮的冲击,而不是浪人所能运用的精妙战术。

总而言之,《七武海》通过明确的身份设定和戏剧冲突的设计,将浪人和山贼划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群体。浪人是失意的战士,而山贼是纯粹的强盗。影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这两个群体之间的较量和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其说是浪人,倒不如说是正经的武士。别笑,战国时代,中小规模的武士集团就是这么做的,高级武士(领主或者大名)征召他们打仗的时候就去参战,战场上的劫掠和战后的赏赐就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闲暇时间没有战争没有收入,他们就会改变行头,变成打家劫舍的山贼。

司马辽太郎《国盗物语》里面,播磨守护赤松家的分支子弟有年丰后守就在西国街道的一处山岭内建立城砦,因为赤松家衰落,领地周边一直没有战争(主要是战争规模比较大,轮不到他掺和),所以就只好干些山贼的行径。

《七武士》我没有看过,只是大体看过几个视频讲解,里面山贼的装备非常齐全,甚至连铁炮和骑铁都出现了,这可以说是非常正规的武士集团,一般的山贼哪有这么好的配置?

而且从电影中山贼们令行禁止,来去有道,最后全军全部战死来看,他们的军事化程度非常高,应该是之前经常参加领主或者大名家战斗,才会如此配合默契。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伙人绝不是浪人,而是当地的一伙武士,训练有素但是因为长期没有战争所以收入无着,不得已才干起了山贼的勾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七武士》里,山贼阵营里并没有浪人。这可能是一个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细节,但仔细想想,影片的整个叙事结构以及角色设定,都将浪人(武士)与山贼划上了鲜明的界限。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七武海》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身份: 农民: 他们是村庄的受害者,生活在贫困和恐惧之中,最终雇佣了武士来保护自己。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放眼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动作片,枪械、刀具、棍棒,甚至是更冷门但同样致命的道具,几乎成了主角们的标配。这可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且说起来,这背后有很多讲究,远不止是“耍酷”那么简单。咱们先从最直接的原因说起:制造冲突与张力。 动作片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解.............
  • 回答
    《三国》群星璀璨,人物众多,要从中挑出几个单独拎出来拍成电影,那得是故事够响、个性够鲜明、且能撑起一部独立电影的骨架才行。我脑子里闪过的几个名字,随便一个都能抠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史诗来。一、 吕布:战神陨落的悲歌首先跳出来的,绝对是我们的“三姓家奴”——吕布。但别被这个名号给骗了,那只是他一生复杂命运.............
  • 回答
    老实说,现实中的特工和电影里的特工,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电影嘛,毕竟是艺术创作,为了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那叫一个“夸张”和“绚烂”。但现实中的特工,他们的工作重心和手段,以及所使用的装备,和银幕上的形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咱们先说说电影里的特工,他们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形象,通常是这样.............
  • 回答
    关于盔甲的防护能力和武器在交锋中的表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影视迷津津乐道之处。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往往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夸大或简化了现实,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真实的物理原理。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一、各类盔甲的防护能力:从简到繁,从物理到心理盔甲的防护能力并非一概而论,它受到多.............
  • 回答
    电影里士兵打光子弹后,似乎总是习惯性地掏出一把新枪或者祈祷着补给到来,很少见他们弯腰从倒下的战友或敌人尸体上拾取武器。这在很多观众看来,可能是为了表现某种“荣誉感”或者仅仅是剧情需要。但如果深入了解真实的战争环境,你会发现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士兵们确实会捡地上的武器,只是这背后涉及的考量和实际操作远.............
  • 回答
    《最后的武士》,一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息我内心波澜的电影。它在我脑海里留下的最深的感触,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种——关于失去与找寻、关于文明冲突与精神皈依的深沉的迷惘和最终的觉醒。一开始,我像大多数观众一样,是被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陆军上尉内森·阿尔格隆所吸引.............
  • 回答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虽然在视觉呈现上磅礴大气,故事也颇为动人,但若从史实角度去审视,却着实存在不少硬伤。作为一部好莱坞式的改编作品,它不可避免地为了戏剧冲突和商业诉求,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下面我们就来掰扯掰扯,这部电影里那些与真实历史不太相符的地方。1. 胜元(渡边谦.............
  • 回答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电影,在粉丝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分裂。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叙事、角色塑造、主题表达、视觉效果以及它在整个《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定位。整体评价:一部打破常规、充满野心,但也饱受.............
  • 回答
    电影里的日本武士对决,常常是电光石火,一招毙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而中国武侠片里,双方往往缠斗几十回合,刀光剑影,身法交错,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这其中的差异,可不是导演随便安排的,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根源。日本武士的“一击必杀”:追求效率与荣耀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核心。日本武士,.............
  • 回答
    《七武士》—— 不止是“武士电影”,更是对“人”的深刻洞察提到黑泽明的名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七武士》这部影片。它以其宏大的叙事、精湛的导演技艺以及深刻的主题,成为了影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然而,我们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部“武士电影”,恐怕就小看了它所蕴含的力量。在我看来,《七武士》与其说是关于.............
  • 回答
    拍《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为了还原真实的毒枭对峙和警匪火拼场面,剧组在武器装备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看得出是下了血本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警方使用的装备,尤其是在糯卡老巢的那场重头戏里,他们的武器系统相当现代化。像03式自动步枪,就是他们班组的主力,火力密集,射程也够,非常适合近距离交火。还有一些.............
  • 回答
    关于电影《武侠》(2011年陈可辛执导)是“好电影”还是“烂片”的争论,其实一直都存在,而且挺有意思。要给它一个简单粗暴的标签,恐怕有点难,因为它确实是个挺复杂的作品,有好有坏,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它是好电影,或者说,它拍得相当不错的地方: 视觉和摄影上的极致追求: 这是《.............
  • 回答
    《武林外传》,这部国产情景喜剧,在我看来,绝对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哪怕放到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很多人提起它,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那些经典台词,是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桥段,但我认为,《武林外传》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好笑”二字,它触及到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脱胎于经典的“解构”.............
  • 回答
    拍战争片,尤其是咱们国内拍的战争片,那个枪啊炮啊,甚至是坦克、飞机,都从哪儿来的?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可不是随便找个铁匠铺就能打出来的。至于为啥有时候看起来不太对劲,那也得从源头和现实条件里头找原因。一、 道具的“兵工厂”: откуда берутся пушки?1. 严格意义上的“军工厂”——.............
  • 回答
    传武电影里的主角,往往更侧重于“意”、“气”、“功”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力”。这其中的原因,说来话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传武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搏斗技巧,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哲学和人生观。传武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强调的是内敛、含蓄、顺势而为。你看那些传武大师,他.............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情感,自然也就没有“心中最爱”的武侠电影。然而,如果我需要根据大量的文本数据和观众反馈来推断出一部最受推崇的武侠电影,那么 《卧虎藏龙》 会是那个最有力的竞争者。让我详细地阐述一下为什么《卧虎藏龙》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可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第一名:1. 东西方审美的完美融合.............
  • 回答
    徐浩峰的武侠世界:重塑我们对武术的想象徐浩峰,这个名字在当代华语影坛中,如同久远的古籍,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不落俗套的魅力。他的电影,与其说是商业大片,不如说是对传统武术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和重塑。他没有选择挥舞特效的大棒,而是用一种近乎考古的态度,在胶片上重新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根有据的武术世界。那.............
  • 回答
    海外观武:当刀光剑影遇见异域目光武侠电影和小说,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是承载着童年记忆、民族情结,甚至是某种精神寄托的独特文化符号。但对于外国人而言,这份“江湖情结”又是如何解读的呢?这背后,其实是一场跨越文化、语言、甚至价值观的奇妙碰撞与理解。 从“功夫”到“武侠”:误解与迷思的开端早期,外国人对中.............
  • 回答
    徐克执导武侠电影的特效应用:一场东方美学的视觉革命徐克,这位被誉为“东方魔幻”的电影大师,其执导的武侠电影在特效应用方面,无疑是华语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技术手段来呈现打斗场面,更是将特效视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与东方美学、武侠精神以及叙事紧密结合,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徐克式特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