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电影中,士兵的子弹打光了好像从来不会捡地上敌军的武器。真实战争中也是如此吗?

回答
电影里士兵打光子弹后,似乎总是习惯性地掏出一把新枪或者祈祷着补给到来,很少见他们弯腰从倒下的战友或敌人尸体上拾取武器。这在很多观众看来,可能是为了表现某种“荣誉感”或者仅仅是剧情需要。但如果深入了解真实的战争环境,你会发现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士兵们确实会捡地上的武器,只是这背后涉及的考量和实际操作远非电影镜头那么简单。

为什么电影里鲜少出现拾取武器的场景?

首先,镜头语言和叙事节奏是关键。电影需要流畅的动作场面和清晰的角色动机。频繁地让士兵停下来,笨拙地在尸体间翻找武器,会极大地拖慢节奏,破坏紧张感。而且,为了突出主角的光环,电影往往会赋予他们超乎常人的装备和弹药储备,或者安排友军及时支援,从而规避了这种“尴尬”的场景。

其次,视觉效果和统一性。战场上的武器装备种类繁多,如果士兵突然掏出一把和自己制式装备完全不同的枪,可能会在视觉上显得杂乱,影响整体的美感和风格。电影制作方也更倾向于使用统一的、易于识别的武器模型来呈现自己的军队。

再者,道德和伦理的顾虑(虽然这一点在许多残酷的战争片中会被淡化)。在某些语境下,拾取敌人武器可能被解读为对敌人的某种“认可”或者“利用”,尤其是在强调意识形态对抗的影片中。当然,这更多是后期考虑,在激烈的战斗中,生存是第一位的。

真实战场: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战场

而在真实的战场上,“实用主义”才是永恒的法则。一旦子弹打光,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持战斗力,而拾取敌人的武器是完成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 弹药短缺是常态,也是极大的风险。在激烈的交火中,子弹消耗的速度非常惊人。即使是事先准备好的弹药包,也可能很快耗尽。这时候,如果附近有倒下的战友或者敌人的武器弹药,而自己又处于安全的掩体中,出于本能的求生欲和完成任务的责任感,捡起武器使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 武器的兼容性和差异性。虽然现代军队都会尽量标准化装备,但战场是变化的。例如,如果你的步枪卡壳了,而你看到旁边一名敌人手里拿着一支同样型号的步枪,并且看起来完好无损,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来用。更常见的情况是,当你所在的部队与另一支装备不同的敌军交火时,你可能会捡到一些你在自己部队里不常接触到的武器,比如RPG(火箭筒)、轻机枪或者手枪。

3. 学习和适应是生存的关键。士兵们在战场上需要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会学习如何快速识别和操作不同类型的武器,包括敌人的武器。这不仅仅是为了应急,有时也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火力支援或战术优势。比如,在某些近距离战斗中,一把威力更大的手枪或者一把更易于近身操控的冲锋枪,可能比手中的步枪更实用。

4. 实际操作的细节。士兵拾取武器并非像电影里那样随意。他们会首先评估武器的状态,是完好无损还是已经损坏。然后,他们会迅速检查弹药量,并尽可能地快速完成弹药的更换(如果可能的话)。这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和熟练度,并非所有士兵都能在压力下迅速完成。而且,如果在交火最激烈的时候,冒着枪林弹雨去捡地上的武器,风险实在太高。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在火力间隙,或者在已经控制的区域,士兵才会进行这种操作。

5. 战友的支援和装备共享。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一个士兵弹药耗尽,他们更可能向身边的战友寻求弹药支援,或者暂时接过战友多余的武器。这种战友之间的互相支援,在真实的战场上是建立在信任和战术配合的基础上的,也比冒着生命危险去捡敌人的武器来得更稳妥和高效。

“拾取武器”并非没有,只是不那么戏剧化

所以,说士兵“从来不会”捡地上的武器,这并不准确。只是在真实的战场上,这是一种生存和效率的考量,是战术选择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某种戏剧性的表现。士兵们在面临弹药耗尽的绝境时,任何能增加他们生存几率和完成任务可能性的方法,他们都会尝试。只是这种行为不会像电影里那样被放大和突出,它更多地是融入到整体的战斗行动和战术决策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适应和进化。

举个例子,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被敌人包围,弹药极度匮乏,而你发现不远处有一名阵亡的战友,身上还有一支几乎满弹的步枪,那么你很可能就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地将其装备补充给自己。同样,如果一名士兵在巷战中发现一名敌人的冲锋枪比自己的步枪更适合近距离交火,而且弹药充足,他完全有可能在稍事喘息的时候,将其据为己用。

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创作,是基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的加工。真实战争的残酷和复杂,远远超过了电影所能展现的。而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生死边缘做出的最务实的判断。拾取敌人的武器,如果能让自己活下去,能让自己继续战斗,那么,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轻武器就不写了,发点重火力吧,富户肯定不屑捡,民兵就没那么多将就了,有啥用啥,有些还得自己改:

ISIS陶氏反坦克兵,

短号反坦克兵

美国人运了大约2000具AT4给伊拉克人,然后大部分就送IS了。

亲,各式选装都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伟大的!



这玩意还出了模型

user avatar

苏军惩戒营军官与德国机枪的故事——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苏克涅夫中校或许是唯一一位留下战争回忆录的苏军惩戒营指挥官。

他在前线待了三年多,三次负伤均重返前线。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苏联红军军官的杰出典范:聪明、果断、知己知彼、观察力强、记忆力牢固、勇敢、待人细心。

他荣膺两枚红旗勋章、两枚红星勋章、两枚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等等。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他的足智多谋和使用敌人武器的能力。

一个意外的发现

一次,苏克涅夫在检查前线时发现了许多被德国人遗弃的箱子,里面装了满满数十万发子弹。它们被忙着逃命的德军遗弃了——欢迎伊万们随意取用。

这里提醒一下,德国人使用的是7.92毫米口径的子弹,而我们(苏联)的是7.62毫米口径。

在沃尔霍夫方面军的我军将士弹药不足,守着这些德国子弹的苏克涅夫想:如果他有一挺能使用这些弹药的德国机枪该多好。

他把不同箱子里的穿甲弹、穿甲燃烧弹、爆炸弹和普通弹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

“这就是弗利茨款待我们的东西!可惜我们不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机枪手想。

由于苏克涅夫的惩戒营只有两门反坦克炮,弹药储备贵如黄金,因此看到敌人的“富足”便格外令人感慨和唏嘘。

惩戒营里倒是有“马克沁”重机枪,但它太沉了,枪身和轮架加一起重达70多公斤,而且苏克涅夫本人并不喜欢这款沙皇的老古董——要不卡壳了,要不棉布弹带受潮,要不就是过热时冷却水在套筒里疯狂沸腾等等。

后勤排长的礼物

苏克涅夫思索着回到了指挥部并感到难以言喻的惊讶,因为没过一会儿,后勤排长就把足足14挺德国MG-34机枪和一个重约7公斤的硬铝“架子”(重机枪三脚架)送到了指挥部。

这可真是命运的馈赠。

现在可以利用德国人任性丢弃的弹药和纳粹慷慨支援的机枪毫不吝啬地射击。而德国MG-34是非常不错的机枪,苏克涅夫很喜欢他。

当时德国设计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兼顾两脚架或者三脚架射击的单兵(通用)机枪。

MG-34也可用于防空和车载,被大量安装在德国坦克和装甲车上。

MG-34的重量(不含三脚架)为12.1公斤。射速每分钟800-900发。

该机枪安装两脚架的有效射程为800米,安装三脚架的有效射程为1800米。

而“马克沁”的射速是每分钟600发,捷格佳廖夫机枪的每分钟500-600发,有效射程为800米。

当然,关于马克西姆和MG的对比,有些苏联军官可能并不同意苏克涅夫的看法:

42年我在亚美尼亚高中毕业,同一年应征入伍。
当时我们一批入伍的有13个人,只有2个人,也就是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多少懂点俄语。所以后来我们俩人就被送到了克拉斯诺达尔机枪和迫击炮学校,当时这座学习已经被疏散到了斯捷潘纳克特
我们去了以后学习马克西姆机枪的射击。在军校上学的时候我们吃的挺不错、9个月之后,我们完成排长训练课程,被授予少尉军衔后派往前线。
你问我怎么评价马克西姆机枪?很漂亮的机枪,就是有一点沉。
除了马克西姆之外,我们排还有1挺德制MG-34机枪。也是很好的武器,但是跟马克西姆可没法比。
(和德国MG相比)马克西姆机枪的射击很准确,夜间射击也不在话下。总的来说,性能非常出色。

专业评估

在向战士们发放德国机枪之前,苏克涅夫本人彻底研究了德国战利品,并违背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民族感情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完美的杰作,是军事技术思想的顶峰。”

根据情况需要机枪可以左右进弹,当枪管发热时可以方便地更换枪管。

装有50发子弹的柔性金属弹链可以通过搭片接起来,从而让机枪可以不停地射击。

潮湿或炎热对MG机枪不会产生阻碍。

苏克涅夫训练惩戒营的罪犯战士们组装和拆卸机枪,并将机枪组派往各排。

从那一刻起,他的机枪手从伪装的火力点向德国人不停地开火。营长给自己留下了一挺配三脚架的MG-34,并将其部署在在最危险的位置。

在波布罗夫小溪后面的森林,德国人在一个伪装地堡里稳住了阵脚。

而苏克尼夫本人就用德国机枪在森林边盯住这个地堡,几个晚上都用热情猛烈的德国铁雨好好款待了纳粹的机枪手。

按照他的话说,在德国机枪上能“打出真正的踢踏舞”。与捷格佳廖夫轻机枪只有一个扳机不同,德国机枪有两个扳机——长扳机用于长连发,短扳机用于单发(MG-34是双半圆型扳机,上半圆型为半自动模式,而下半圆型设有按压式保险的扳机则为全自动模式)。

于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苏军机枪手就能在德国机枪上打出“踢踏舞”。

“不要把你的头伸到不该伸的地方”

有一天,备受苏克涅夫称赞的德国机枪突然出现故障:击针断裂。

新的击针是用一支德国步枪的击针制成的。

继续射击后一个新问题接踵而来——“击针像被剃刀刮过一样,一会儿就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和班长洛巴诺夫一起把德国机枪从掩体里抬了出来。

“洛巴诺夫正在钻研枪栓”惩戒营的老兵回忆说。

“我向枪口里望了望,这是条令严格禁止的。而当我把枪口往旁边一放,一声枪响突然在我耳边响起。我的右耳有一个星期听不到声音了。”

一名苏联军官如何拯救德国机枪的生命

与此同时,其它德国机枪的击针也开始断裂。照这个情况下去很快它们就会报废,但苏克涅夫止不住地来回思索德国机枪大规模损坏的原因。

半夜里,突然想到什么的他从木架床上跳起来,抓起手中的德国机枪,拉出枪管,发现消焰器上有一层积碳。

几分钟后,积碳被清除,“机枪像野兽一样工作起来”。

最后,敬请关注两位译者的公众号“近卫T34”和“她改变了苏联”。

user avatar

事先声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特例中的特例,当时地表轻步兵巅峰不是开玩笑,所以不要拿这个来杠

志愿军能够捡来美军的装备直接用,那是多亏了解放战争时期凯申公的美械师,甚至志愿军有一部分本身就是KMT起义投诚过来的,加上刚打完解放战争才没多久又被拉去打抗美援朝,手还热着呢,知道咋用美国人的装备很正常


说正事,一般来讲确实如题主所说,原因嘛

1:不会用,没错,二战期间兵源的平均素质能让他们会用自己手上的波波沙和莫辛纳甘就不错了,谁还有闲心教他们用MP40和stg44。哪怕是放现在没经过专门训练的PLA士兵直接扔给他一把北约制式的AR系列他都不一定能找到保险和怎么调半自动全自动,更别说处理卡壳之类的故障了

——请不要拿特例来杠谢谢,姚明能去NBA不代表你也能去NBA,苏炳添百米九秒九不代表你也能跑九秒九,百战老兵会用对方的武器是很正常的,但你不能不看那些普通兵

2:后勤麻烦,一般来说作战双方武器的弹药很难通用,你捡了对方的武器必然要搜刮他身上的子弹补给,真以为跟玩游戏一样走过去做个下蹲动作就子弹+100?所以最多搜集一下一次性武器例如手雷啊之类的。而且战场上有敌人的尸体也就有我们的尸体,有敌人的武器也就有我们的武器,就算要捡,基于上一条我也是捡自家的武器用啊,凭什么捡对家的

3:敌我分辨困难,战场上打得一片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靠枪声来分辨友军,假如你听见附近有MP40的声音,下一步应该是扔一颗手雷过去而不是跑过去喊一声是你吗达瓦里氏

4:也是最重要的,战场上基本你很难打完一个基数的子弹,而且后勤不是吃干饭的,再加上你还能从战友(无论死活)那里薅,真到了大家弹尽粮绝的情况了一般来说指挥官会下令撤退,再说你都可以捡对面的武器了,那要么是贴身肉搏阶段要么是清扫战场阶段。前者有这闲工夫弯腰捡枪还不如上刺刀干他丫的,后者一场战斗打完以后战场上掉落的武器十有八九都是坏的或者被动了手脚,哪怕表面上看着很完整可能用的时候会哑炮甚至炸膛,所以就算回收也是回收以后送往后方整备而不是拿起来就用

user avatar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

user avatar

苏军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没有多少和德军“铁拳”对位的武器(要么就是反坦克枪,要么就是反坦克手雷,美援巴祖卡数量不多),而后期德军兵败如山倒,苏军可以数以十万百万计地缴获“铁拳”。

最后的结果是苏军步兵装备了不少“铁拳”作为班组近距离支援武器。“铁拳150”后来成为苏制RPG-1等火箭筒的技术基础。

user avatar

首先是一张经典老图

随便捡起来用这事不太清楚,正式装备这事是有很多的,在二战中,各参战国都有不少使用缴获武器的例子。

苏联红军用德制MP-40冲锋枪

由于这款武器在苏德战争中被大量缴获,红军用的不少


德国人用苏联制pps冲锋枪

波波沙可能是德国人最喜欢的苏制轻武器了

在苏德战争前期一个又一个苏军被围歼的战役中,成千上万的波波沙被缴获

虽然从苏联缴获弹药很多,但德国人还是改装了很多枪来适应德国弹药




美军使用德制STG-44突击步枪

传奇二战老枪,至今还有在非洲中东发光发热的

盟军苏军都挺喜欢的铁拳

俄罗斯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就有苏军使用铁拳发射的镜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