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芳华》里描述的战争场面是历史中的什么战争?

回答
电影《芳华》中描绘的那场残酷而又充满青春哀伤的战争,指的是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也称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它并非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而是中国方面主导的一场有限的、速战速决的军事行动。其背景复杂,与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紧密相连。

战争的起因

1970年代末,中国与越南的关系急剧恶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奉行“东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政策,在地区事务中表现得日益强势。具体到两国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矛盾激化:

1. 越南的反华政策: 越南开始系统性地对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越南籍华人进行歧视和迫害,驱逐出境,制造了大规模的“排华”浪潮。大量华人涌入中国边境地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安置和人道主义压力。
2. 越南与苏联的结盟: 越南在1978年与苏联签署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这被中国视为苏联在东南亚地区扩张势力、围堵中国的重要一步。在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红色高棉政权(中国当时的盟友)后,这种担忧更是加剧。
3. 边境冲突不断: 在中国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开始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越南不断在中国边境地区制造军事挑衅和武装冲突,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袭击中国边民。这些冲突愈演愈烈,中国政府多次提出交涉但未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的反击决心

面对越南的步步紧逼,以及国内国际上对中国重塑国际形象的期待(尤其是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动荡后),中国领导层决定进行一次“惩罚性”的自卫反击。邓小平在当时是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他主导了这场战争的战略部署。

战争的过程与特点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了约50万兵力,从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北部边界的谅山、高平、河内等重要城市发动了攻击。

战线与兵力: 主要战场集中在越南北部边境地区,绵延数百公里。双方都动用了大量陆军部队。虽然中国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越南也调集了相当数量的军队进行防御。
战术: 中国军队采用了“多路并进,各个歼灭”的战术,旨在迅速突破越军的防线,摧毁其前沿据点,并对其实施战略上的打击。战争初期,中国军队进展迅速,很快就攻占了越南边境的多个县城和战略要地。
残酷性: 尽管中国军队在兵力上有优势,但越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于地形的限制(多山地、丛林),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片《芳华》中所描绘的战场,正是这种残酷现实的缩影:硝烟弥漫,弹雨横飞,战友们在近距离的殊死搏斗中倒下,生命在瞬间凋零。那种战场上未知的恐惧、战友间生死相依的感情,以及战争对个体命运的碾压,都通过年轻战士的视角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战争的结局: 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如期达到了战略目的——“教训”了越南。3月16日,中国宣布撤军。在撤退前,中国军队炸毁了谅山等地的许多军事设施和战略物资。越南方面也宣称守住了某些阵地,但实际上其边境防御体系遭受了严重破坏。

战争的影响与反思

战略意义: 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越南的军事扩张,对苏联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也产生了影响。中国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决心。
军事改革: 这场战争也暴露了中国军队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诸多不足,例如装备落后、指挥体系不够顺畅、基层部队的战术素养有待提高等。战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军队改革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人民的牺牲: 电影《芳华》最想传达的,也是这场战争留给普通士兵的伤痕。无数鲜活的生命在战场上熄灭,许多年轻的战士因此残疾、失去亲人,甚至永远告别了他们曾经为之歌唱、跳舞的青春岁月。文工团的女兵们,她们虽然不直接上战场,但她们的歌声、舞蹈是战士们精神的慰藉,她们也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忍和伤亡带来的悲痛,特别是何小曼的哥哥在战场上的牺牲,以及林丁丁因为害怕而对刘峰的误解和疏远,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和撕裂。

总而言之,《芳华》所描绘的战争场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参与的一场规模较大、且离普通民众生活相对较近的现代战争。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那一代年轻人在特定历史时期,面对国家命运、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复杂情感的写照。影片通过何小曼、刘峰、萧穗子等人的经历,让观众看到了战争如何毫不留情地吞噬青春,又如何塑造或摧毁一个个年轻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24晚更新)

很惭愧,谢谢大家提醒,有个他字用错了。

顺便因为这个字想到一些其他的事。

坦率的讲,我爸肯定是不会在意这个字的。

为什么?

老家一直有两盘录像带,是长方形那种老式的,索尼的,你们应该能懂,就是需要插进录像机才能放的那种,当然我们家是没有的,卡带也保存的不好。印象中爸偶尔几次和舅舅们聊天,应该是放不起了,卡带里录的就是80年代两山轮战的前线作战实景,准确的说距离芳华已经过了几年了。

还有一件事,因为战地摄影的原因,从小家里就有非常多对越作战的照片,大部分是后方的,就在衣柜里,同时因为衣柜里还放着我的课本啊杂志草稿纸什么的,所以经常大晚上翻着翻着,就开始看相册,有几页我会尤其留意,因为小时候我可能会奇怪怎么这几页没有人啊,长大了我上网才知道,那几页全是一个地方,麻栗坡烈士陵园。

没在爸妈家,手机里一直存着这张照片,应该是哪年回家我特意拍的。

看图无言。

我曾经指着图问过爸,当然不像此刻我再从手机里翻到这张图时,无比沉重的心情。

我其实就笑着说,爸,你这几张拍得挺特别的

我不记得他怎么回答的了,只是说很好的战友,没有特别的表情,我现在回想起来我问他的时间,距离这些照片的拍摄,大概有20年了,我爸当时坐在我的旁边,应该有40好几了。

很巧,前天晚上重新把硫磺岛的战争片找出来看看,其中就有《父辈的旗帜》。

我的心中,对于父亲的这段往事,有些同样的疑问和期待。工作后我其实一直有个想法,就是陪爸再去一次云南,再去一次老山前线,再,去一次麻栗坡。听他说说以前的故事,但他好像并不是特别有这个想法,除了每年本地的战友聚会,有些相册上出现的当年的朋友,我说爸他们还在吗?在昆明?那可以去找他们啊。哎呀有啥好找的找不到了吧

有时有一丝尴尬。就是我爸并不像我接受的教育中,政治正确中那种想法的人。

小时候我回老家镇上,翻箱倒柜会找出爸妈的很多玩意,避孕套、80年代教写书信的书、蓝色壳的特别通行证、钢笔、还有,二等功和三等功奖章。然后我有一次全戴身上在镇上去找小伙伴玩。

我想,我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多英雄,没有那么多崇高,身上曾经挂着光荣弹,也藏着千里之外心上人的照片,曾经在猫耳洞外的枪林弹雨中创下功勋,也会在单位下岗,自谋生路。这是个。平凡的世界。他和它没有区别。

工作之后有一年回家,我又看了一遍相册,当我发现爸当时,背着那些奢华的德国产日本产的胶片单反,我发了条朋友圈说,看来我在我爸面前玩相机还是图样。一大推赞,评论也主要是说我长的太像我爸,而且没我爸年轻时帅。。。哈哈哈。我想,我心底,对我爸是充满崇敬的,无比的自豪,就像我此刻的回答。我又想起照片里的麻栗坡,那一排排,小山一样漫无边际的墓碑,每一块,就是一个永远定格在我爸当年那么大岁数的,青春的,帅气的像黄轩一样的年轻战士。我炙热的胸腔告诉我,他和它确实不一样,我爸不会在意,它平凡的一辈子,闪光的一瞬间,都在我的眼里。而那些年轻的墓碑,永远躺在国境的麻栗坡,我想他们的一辈子,都在闪光,他们自己不知道,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照亮了我们的路。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伤,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但是共和国偶尔也有记性不好的时候,芳华的预告片一出来,我就发现了,居然可以拍!?那场并不遥远却没多少人记得的往事,我一定会去看的,即使就那么几分钟,我要发朋友圈!我已经很久没有发过除了周末踢球之外的朋友圈了!我的心里今晚压抑着,那些尘封档案里每一个1组成的数字,那些父辈的旗帜,在你我手中。



…………………………………………………

爸是普通士兵,警卫员、驾驶员、战地摄影。春节回家,我爸突然激动的拉着我,说在纪录片上看到自己了,从卧室的书桌里拿出张照片,非常激动。。。我其实一直想问爸,为什么我出生之后这么多年,再也没见他玩过相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