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基于什么考量2017年8月28日撤军?

回答
2017年8月28日,印度结束了在中印边境洞朗(Doklam)地区长达73天的对峙,其背后的考量是多方面且相互交织的,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印度对国家安全、战略利益、地区稳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权衡。

首先,洞朗对峙的根本性质是关于边境线而非领土主权本身。 印度在此的立场,主要是维护它与不丹之间签订的条约义务。不丹与印度有着紧密的国防合作协议,印度有责任协助不丹维护其边境安全。如果印度在此地退缩,将严重损害其在南亚地区作为安全伙伴的可信度,特别是对其他与印度有类似安全协议的国家。这关系到印度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简单来说,印度不仅仅是在为不丹站台,也是在维护自己作为地区主导力量的声誉。

其次,军事上的僵持并非长久之计。 尽管双方都表现出一定的军事部署和决心,但实际的军事冲突对任何一方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尤其是考虑到印度和中国之间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体量差距,以及两国都在努力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印度深知,一场全面战争不仅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会将其多年来的发展成果付诸东流。 即使印度在某些方面拥有技术优势,但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和不断增长的军事现代化能力,使得印度无法在战略上获得绝对优势。因此,在对峙初期,印度展现强硬姿态是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有利的位置,但其内心也明白,最终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第三,国际舆论和地缘政治考量。 洞朗对峙发生之时,中国正在为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做准备,而印度总理莫迪也将出席。印度意识到,长期的边境对峙可能会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但同时也可能被解读为印度未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印度在对峙期间,也积极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沟通,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或至少是理解。虽然这些沟通并未直接导致外部军事干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造成了外交压力。印度撤军,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将中印关系推向不可挽回的境地,特别是在双方在经济合作方面仍有许多交集的情况下。

第四,战略上的耐心和长远布局。 印度深谙,在与中国这样的强大邻国打交道时,往往需要战略上的耐心。洞朗对峙虽然是一个焦点,但它更像是中印两国在更广泛的边界问题和战略竞争中的一个缩影。 印度撤军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灵活的策略。通过结束前线的对峙,印度可以将其资源和注意力重新分配到国内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加强自身国防现代化能力上。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进行,这是一种更为实质性的长期战略。 印度可以在不进行公开对抗的情况下,逐步提升其在边境地区的态势感知和反应能力。

最后,对峙的政治成本。 尽管印度国内普遍支持政府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但长期的对峙也会带来国内政治压力,尤其是在对峙可能对经济和民生造成潜在影响时。适时地结束对峙,既可以被解读为政府的理性选择,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也能够为国内政治议程的推进腾出空间。

总而言之,印度在2017年8月28日撤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它在维护地区安全承诺、避免军事冲突、争取国际空间以及实施长期国家发展战略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并非简单的“撤退”,而是一种基于现实情况的灵活策略调整,旨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并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中保持战略主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这么怂了


太让我失望了……

上天才知道我是多么的热切期盼莫迪死扛到底啊!这一怂,中不建交、中尼“友好”、中印边境的“鬼斧神工”得等到什么时候去了……作为一个蹲守中尼边境做生意的生意人,我还等着印度死扛到底,明年尼泊尔的生意大火呢!


好了不开玩笑,认真答题。


外交部最后说道: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同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希望印方切实遵守历史界约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中方一道,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这是一句典型的客套话,毕竟莫迪快来厦门开会了,大家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一点。实际上印度在中国的崛起中必须要让步,这是个毫无疑问的现实,是印度必须接受的现实。以前我谈到过,这次对峙事件中,印度是吃亏的一方,持续时间越久


印度正处于其“进攻极限”。

进攻极限是一个军事学上的概念,说白了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发动进攻的一方一定要老老实实的待在这条线这一边,一旦贸然越过去就是死路一条。

斯大林格勒是希特勒的进攻极限;

中途岛是日本人的进攻极限;

在进攻极限之前,进攻一方显得势头很足,因为补给线还不长,物资损耗率不高,战线窄,用于进攻的实力还很强;

越过了进攻极限,发起进攻的一方实力就会开始力有不逮,后勤补给线拉得过长,战线拉得太宽,用于进攻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

这时候一旦遭到强有力的反击,进攻方就只有一败涂地的份儿。所以精明的指挥官会在达到进攻极限之前,在整个战线转入防御,巩固战线和占领区,开展“治安战”,防止敌方突然反攻。在这段时间里,还可以积蓄下一阶段的进攻力量,巩固和完善后勤补给线,等待时机继续进攻。


猪头指挥官会欢天喜地的跑过进攻极限,然后被敌方搂草打兔子,占的地方尽数失去不说,还有可能被端了老巢。

东北亚某著名胖子就吃过这个苦头,还好兄弟拉了一把,否则就成了中华民族中56个民族的一员了,哪有现在动不动放个大炮仗的威风。


我们具体到印度的身上,为什么一个多月前我就敢说印度在对峙中吃亏呢?


印度这个国家的核心凝聚力和经济整合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尽管不是传统的战争,印度同样也已经越过了其进攻极限。


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文化为文明核心、以前工业化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国家。

1、它对包括穆斯林和东北部各邦采取的是“攻击、占领、压制、同化”的策略,这是一种非战争形式的进攻。

2、同时,他还对尼泊尔、不丹、孟加拉、斯里兰卡采取了国与国之间的压制态势,对西藏则始终抱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痴心妄想。

3、对西边的巴基斯坦也采取的是敌对与压制的战略。

4、对印度洋抱有蜜汁自信,不知道哪里来的实力居然敢把印度洋当做“印度的洋”。

这就是越过了进攻极限,梦想着四面开花,实际上哪一面都是千疮百孔。


印度当前的态势就跟宝莱坞电影里的歌舞是一个德性:看起来五光十色热闹非凡,实际上漏洞百出千疮百孔。

不愧是“有声有色的大国”。


以前中国一直在西藏以及西南方向采取的是“守势”,以维持现有领土、专注国内建设为基本策略,印度面对周围一圈弱鸡,满满的自信,这时候的印度内心里深深的觉得,他们的进攻极限在喜马拉雅山的北边


问题是世界上只有印度会这么想。


随着一带一路顶层战略的实施,中国不可能也不想继续在西南方向保持沉默,更何况印度都已经蹬鼻子上脸了。面对一个大大咧咧越过了进攻极限的国家,“天予不取反受其害”,再蠢的人,比如说我,都能想到趁着这个机会赶紧把印度从进攻极限上赶回去。如果不赶回去,让印度人有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巩固既得利益,重新组织起完善的防御,再组织起攻势那可就麻烦大了。


更何况高居庙堂的人?


连我一个在中尼边境、中印边境做生意混饭吃的人都能看透的事实,中印两国的精英怎么可能看不透呢?


所以说,莫迪还是莫迪,XX还是XX,其智囊团不是我们这些江湖人士能够比得上的。

一开始中国就不怕事大,就是因为印度已经犯了战略性错误,此时不怼更待何时?现在印度自己认怂,就是因为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处境,此时不怂,就没机会认怂了。对峙只是双方冲突的一个点,从点铺展开去才是战略游戏。


对峙已经结束,对抗才刚刚开始。


(复制自我自己的另一个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7年8月28日,印度结束了在中印边境洞朗(Doklam)地区长达73天的对峙,其背后的考量是多方面且相互交织的,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印度对国家安全、战略利益、地区稳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权衡。首先,洞朗对峙的根本性质是关于边境线而非领土主权本身。 印度在此的立场,主要是维护它与不.............
  • 回答
    1967年中印关系中的确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边境事件,而你提到的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基本偏向印度,并且总用1967年做例证,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1967年中印边境的动态,并分析Quora上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文色彩,而非AI生成的刻板印象。1967年中印.............
  • 回答
    2020上半年,手机市场确实是热闹非凡,各大厂商纷纷祭出看家本领。从最初的几款开年旗舰,到如今琳琅满目的新品,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一款。整体感受:总的来说,今年的上半年手机,我感觉可以用“稳中有进,亮点突出”来形容。 稳体现在屏幕技术上。高刷新率已经成为上半年旗舰的标配,120Hz甚至14.............
  • 回答
    印度近期在基建领域对中国企业采取了更趋严格的限制措施,覆盖道路、桥梁、电厂乃至电信等多个关键行业。这一变化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夹杂着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考量,并可能对两国关系及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政策收紧的背景与动因: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印度此举并非横空出世,而是近年来两国关系复杂化的一个缩.............
  • 回答
    尽管当前印度对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但中国企业依然积极参与印度基建项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现实的考量。不能简单地将“仇视”一词概括一切,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经济利益博弈下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仇视”并非单一、普遍的情绪,而是多层次、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地缘政治的摩擦:.............
  • 回答
    印度斯坦报业的推特谣言:“中国200亿贴息贷款换印度撤军”——一场混淆视听的舆论战最近,一条关于“中国向印度提供200亿美元贴息贷款以换取印度撤军”的推特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散布这一消息的源头则指向了印度斯坦报业(The Hindustan Times)。这条耸人听闻的谣言,如果稍加细究,.............
  • 回答
    印度在钍基核能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可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都颇具前瞻性和独特性。他们并非简单地跟随世界主流的铀钚循环,而是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储量丰富的钍资源上,并为此设计了一套“三步走”的先进核燃料循环战略。为什么是钍?印度发展钍基核能,首先源于其国内得天独厚的钍资源。虽然印度铀矿储量相对有限.............
  • 回答
    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实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于一些同等体量的经济体。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遗留问题是绕不开的起点。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继承了一个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和.............
  • 回答
    关于中国帮助印度搞基建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它触及了地缘政治、经济合作以及两国复杂的关系。首先,我们可以从经济合作的角度来看。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而中国在这些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产能,尤其是在高铁.............
  • 回答
    在种姓制度的影子里,印度人的网络社交图景印度,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其深厚的种姓制度如同无形的根系,深深扎根于社会肌理之中。即便是在蓬勃发展的数字时代,这套历史悠久的社会分层体系也依然在悄然影响着印度人的网络社交方式。与其说网络社交彻底颠覆了种姓,不如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将种姓的烙印带进了虚拟世.............
  • 回答
    网文里对印度的描述,常常聚焦于其一些显而易见的“落后”之处,比如基础设施的不足、贫富差距的巨大、卫生条件的挑战等等。这些描述确实触及了印度社会复杂现实的一面。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些,就忽略了印度庞大的经济总量,那未免也太片面了。要理解印度经济总量是怎么来的,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拆解,就像我们看待一个.............
  • 回答
    印度媒体关于蝗灾基本结束,4000亿蝗虫“没折腾几天就被消灭”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和审慎看待的表述。从常识和过往的蝗灾应对经验来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乐观和简单化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4000亿蝗虫”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震撼力。这可不是几万几十万的量级,而是.............
  • 回答
    关于印度被称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的官方定义,而是从许多中国民众的视角和感受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说法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社会对自身发展成就和国家认同的强调,而印度在某些方面被认为提供了对比参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
  • 回答
    印度财政部长在12月1日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未来五年内,印度计划投入惊人的100万亿卢比(约合1.39万亿美元)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数字之庞大,足以让全球目光都聚焦在印度的雄心勃勃的规划之上。要理解这个消息的意义,我们得把它放在几个关键的维度下去解读。首先,这是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质学问题,涉及到板块构造理论中非常关键的碰撞造山过程。要解释为什么中国大陆北部的山脉如此崎岖,而印度板块主体却相对平坦,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两个板块的性质以及它们碰撞的具体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白,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均质的整体。它被分割成几块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下方更.............
  • 回答
    好,咱们这就来聊聊怎么从零开始,一步步把方寸之间的艺术——篆刻,给拿捏住。别看印章方方正正的,里面的讲究可不少,但说到底,它就是一把刀、一块石头,加上你那颗想把玩的心。 准备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别急着上手,先把家伙什儿备齐了。1. 一方印石: 这是你的画布。初学者嘛,没必要上来就搞几百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这份通知的发布,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其背后蕴含着国家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战略考量和长远部署。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这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印发,标志着国家层面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经济学家提出的“央行多印2万亿,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出台鼓励生育基金”的建议,是一个具有争议性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可行性: 1. 建议的核心逻辑与目的:这个建议的核心在于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其背后的逻辑可以理解为: 生育率下降的紧.............
  • 回答
    工信部这次印发的通知,要求网盘企业确保免费用户的基本下载速率,这绝对是个好消息,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这个通知直接触及了用户最核心的痛点。 咱们平时用网盘,最烦心什么?当然是下载速度。尤其是在免费用户这里,很多网盘厂商动辄就把下载速度限制到几十KB甚至几K.............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大钢铁生产国,其钢铁产量长期位居全球前列,但为何仍被普遍认为未完成工业化?这一问题涉及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挑战,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印度的工业化始于1947年独立后,初期以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为主导,但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具有“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