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文不让作者自由定价?也就是千字5分之外提供更多的定价策略?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网络文学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定价模式和一些深层次的讨论。简单来说,网文“不让作者自由定价”并非绝对,但主流平台的确存在着以“千字订阅”为核心的定价策略,并且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定价选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

一、 主流定价模式的形成及其原因:千字订阅的逻辑

1. 内容消费的习惯培养:
“一次性购买”的惯性: 在数字内容普及之前,书籍、电影等内容消费主要是“一次性购买”模式(如买一本实体书)。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数字内容载体,需要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消费模式。
“按需消费”的适应性: 千字订阅的模式,是将长篇的、连载的内容拆分成小单元,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和付费意愿,灵活地选择“看到多少付费多少”。这符合了数字内容“碎片化”、“按需获取”的特点。
门槛低,易推广: 千字几分钱的定价非常低廉,使得大多数读者都能承受,降低了尝试阅读的门槛,有助于网络文学的普及和用户增长。

2. 平台运营的需要:
数据化管理和控制: 平台需要一套标准化的定价体系来高效地管理海量作品、用户数据以及进行收入结算。千字订阅提供了一个清晰、可量化的收入指标。
收益分成模式的匹配: 平台与作者之间存在收益分成。统一的定价模式使得平台能够更容易地计算和划分双方的收益。
打击盗版和灰色产业链: 相对低廉且正规的订阅价格,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盗版生存空间。统一的定价也使得平台对内容分发有更强的控制力。
标准化激励机制: 平台通过“保底+分成”、“全勤奖”等机制来激励作者。这些机制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也与作品的字数、更新频率等挂钩,而千字订阅是衡量这些产出的基础。

3. 行业发展的惯性与生态:
头部作者的示范效应: 早期成功的网络文学作者,通过高频更新和勤恳写作,在千字订阅模式下积累了大量财富,这成为了后来者模仿的榜样。
读者习惯的固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读者已经习惯了这种“花小钱、追全勤”的阅读模式。突然改变可能会引起读者的不适应甚至反弹。
内容类型与题材的适应性: 网络文学以长篇连载为主,题材广泛,更新频率是关键。千字订阅模式与这种“流水线”式生产的内容模式较为契合。

二、 为什么目前提供更多样化定价策略的空间受限?

尽管“千字5分”是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定价方式完全没有尝试过,只是它们很难成为主流,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 缺乏有效的定价机制和技术支持:
如何灵活定价? 如果允许作者设定不同的价格,例如:
按章节定价(非千字): 例如,一章固定3分,无论长短。这可能导致作者为了多收钱而“注水”章节,或者为了符合固定价格而缩短章节,影响内容质量。
按“质量”定价: 如何量化和评估“质量”?这是个极大的难题。是根据情节、文笔、角色塑造?谁来评判?
按字数层级定价: 比如前10万字按5分,1020万字按6分,之后按7分。这种复杂性可能让读者望而却步,也增加了平台的计算难度。
“一口价”购买整本书: 类似于传统出版。但网文更新速度快,读者习惯“边看边买”,一次性购买整本的风险对读者而言较高,尤其对于不确定是否能看完的作品。
平台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来实现复杂的定价模型。 涉及到用户权限管理、付费逻辑、收入结算等,如果定价策略过于复杂,会大大增加平台的技术投入和运营成本。

2. 市场教育和用户习惯的挑战:
读者对低价的预期: “千字几分”已经深入人心,读者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已经固定化了其“便宜”、“海量”的特点。想要改变这种预期需要巨大的市场教育成本。
复杂定价带来的不确定性: 读者可能更喜欢简单明了的定价。复杂的定价策略会让读者在选择时产生犹豫,担心“买贵了”或者“看不值”。
对作者写作模式的影响: 如果允许自由定价,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作者为了追求高收益而过度注重“价值感”的营造,例如增加一些非核心的付费内容(如番外、作者的话等打包销售),或者过度渲染某个章节的“重要性”,这可能与“内容本身价值”脱钩。

3. 平台与作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平台收益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平台需要稳定的流水和可预测的收益来支撑其庞大的运营成本(服务器、带宽、市场推广、编辑团队、税费等)。过于自由的市场化定价可能导致收入波动,影响平台的健康发展。
作者的议价能力差异: 如果允许作者自由定价,头部作者的议价能力会非常强,他们可能会设定更高的价格,而中部和长尾作者的定价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无法获得与作品价值相符的收入,或者被迫压低价格。这反而可能加剧“马太效应”。
打击“刷单”和“数据造假”的难度: 在复杂的定价模式下,利用技术手段“刷单”或“造假”的可能性会增加,平台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来监管。

4. 内容本身的特质:
连续性和依赖性: 网络文学作品往往是长篇连载,情节相互关联。读者需要持续投入才能跟上进度。如果中间出现价格调整,可能会打断读者的阅读连续性。
“陪伴感”与“故事性”: 很多读者阅读网文是为了消遣、娱乐,追求故事的起伏和角色的陪伴感。相对稳定的低价订阅,可以让他们更轻松地沉浸其中。

三、 为什么作者仍然希望有更多定价策略?

尽管存在上述限制,作者仍然希望有更多的定价选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 作者价值的实现: 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有更高的价值,例如:
文笔精湛、构思巧妙的作品: 并不只是简单的数据堆叠。
高互动性、高粉丝粘性的作品: 作者与粉丝之间有更深的情感连接。
特殊付费模式的吸引力: 如早鸟价、限时优惠、特定章节的“独家价值”(如首发番外)。
非字数计算的内容: 例如,精美的插画、有声书的制作,这些附加价值很难用千字来衡量。

2. 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
平台的同质化竞争: 许多平台提供相似的内容和定价模式,作者希望通过差异化定价来吸引特定读者群体。
新兴内容形式的挑战: 短视频、直播、播客等形式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网文需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来保持竞争力。

3. 更公平的收益分配: 作者希望能够更直接地根据自己作品的实际受欢迎程度和内容质量获得更公平的报酬,而不是被平台固定的定价模式“一刀切”。

四、 未来可能的探索方向(但依旧困难)

虽然困难重重,但行业一直在探索和尝试,未来可能出现更灵活的定价模式,但通常会与现有的千字订阅模式并行,而非完全替代:

“付费番外”或“定制内容”: 针对特定读者群体或重要情节,提供单章购买或打包购买。
“会员制”或“包月制”: 平台或作者可以推出包月会员,享受一定数量或所有作品的阅读权限,这在一些文学网站或APP上已经有所尝试。
“打赏”与“赠送”的机制优化: 使其更加透明和直接地回馈作者。
“预售”与“众筹”模式: 对于一些特别企划或番外,可以尝试预售或众筹。
区分不同类型作品的定价策略: 例如,短篇小说或精品短篇可能更适合按篇或按字数但有固定区间的定价,而长篇连载则维持现状。

总结:

网文行业目前普遍采用千字订阅模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用户习惯、平台运营效率、收益分成、以及行业生态的自我强化。虽然作者渴望更自由的定价策略来体现作品的真实价值,但由于技术、用户教育、平台利益和行业惯性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实现大规模的自由定价仍然非常困难。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是在现有模式下,逐步引入更灵活的补充性定价机制,以满足作者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但主流的千字订阅模式在短期内仍然会是行业的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文当然可以自由定价。

现在微信公众号不是就有付费阅读功能吗?你自己觉得多少钱合适——比如千字1块,那你就每5000字发一篇推文,然后设置成5块钱阅读全文,这不就是你自己来定价嘛。

至于这个模式到底能不能挣钱,那就看你的运营能力了。

但如果你要问的是起点为什么不能让作者自由定价,那只能说每个平台有每个平台的定价体系。这个定价方式对于起点和大多数写手来说,都是利益最大化的。

另外,从网文写作的模式上来说,一部作品的质量越高、定价越高,就越容易导致盗版的出现。就读者来说,按照千字5分钱算,一部500万字的小说看完就需要支付250元。而如果作者将价格提高到千字1元钱,把字数缩减到100万字,那么看完这本书就需要1000元。现在看网文的人,有几个愿意拿1000块钱去看这么一本书的?

毕竟,哪怕是走传统的纸质出版,一本100万字的书,也不过才一两百块钱而已。

真要是1000块钱看本书,那盗版网站可就彻底发了。

同理,为什么10年前各种盗版影视网站那么多?因为对于10年前的观众来说,一部电影四五十块钱的票价真的还是挺贵的,万一再看一部烂片,那真是骂娘的心都有了。对目前的中国观众来说,四五十的票价已经算不上多贵了。可如果电影票价提到500一张,那保证第二天各种盗版影视网站就会重新猖獗起来。

总的来说,这种问题并不新鲜。在传统出版时代,这个问题就有很多人问过——同样是一本50万字的小说,凭什么《小时代》系列卖60块,《白鹿原》也卖60块?如果以《小时代》为标准,按照质量自由定价,《白鹿原》怎么也得定个一两千的价格,才对得起陈忠实十几年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吧?

user avatar

有个网站玩过,差点没玩到关闭……

好多想法,执行起来,傻x到没人敢相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网络文学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定价模式和一些深层次的讨论。简单来说,网文“不让作者自由定价”并非绝对,但主流平台的确存在着以“千字订阅”为核心的定价策略,并且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定价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主流定价模式的形成及其.............
  • 回答
    网络小说作者们自己开网站?这事儿,听起来挺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别说作者们了,就算是个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来做,也得捏着鼻子走上好一阵子。开发管理难度高?那绝对是相当高,而且高在多个维度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技术开发和维护这块,就不是写写故事那么简单了。 .............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以及后来竞选美国总统时,面对媒体和网络舆论的挑战,确实未能如一些人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强力控制媒体或限制网络来“封杀”不利言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美国政治体制、媒体生态以及希拉里自身的定位。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言论自由。《美国宪法第.............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谁没在看网文的时候被那些“啊?”、“这不对吧?”的时刻给憋到过呢?尤其是那些对某个领域有点了解的读者,简直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说到这个,作者们是真的不知道吗?我倒觉得,有时候是,有时候也不是,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难”与“易”:双刃剑效应首先得.............
  • 回答
    能写出五花八门、横跨不同领域的网文作者,这背后其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生存技能。别以为他们真的是个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更不是他们生来就对所有行业都了如指掌。这里面,有很多门道和技巧,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杂学家”的养成——学习与研究是基石。网文之所以能写.............
  • 回答
    这种现象确实让读者抓心挠肝,尤其是追了一本好不容易找到感觉的书,作者突然“消失”了,留下一个空荡荡的页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我给你细细掰扯一下,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哈。一、 现实的绞索:生活这把刀,无情地挥向创作这是最常见也最让人无奈的原因。写网文,尤其是初期阶段,大多数作者并不是全.............
  • 回答
    想必不少人都会好奇,既然有速录机这种看起来效率极高的打字工具,为什么文字工作者,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输出的网文作家,却依然钟情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键盘呢?这其中大有学问,绝不是简单的“习惯”二字就能概括的。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聊聊速录机这个玩意儿。它的核心优势在于一个字儿——“拼音输入法”的变种,或者.............
  • 回答
    这事儿我太懂了!作为一个在网文江湖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司机,我敢说,大部分网文爱好者初次接触《三体》都会有个“水土不服”的过程。不是《三体》不好看,而是咱俩的“胃口”和“接收器”被网文给训练得有点刁钻了。你想啊,咱们网文读者,那都是被“爽点”喂大的。什么主角光环、一路开挂、金手指粗得能当拐杖、遇事不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你说“没有任何一个靠写言情小说而出名的作家”,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你接着又补充说“不是指的网文”,这一下子就点出了关键,也说明你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信息。我个人觉得,你之所以有这个感觉,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跟你接触的“圈子”确实有关系:首先.............
  • 回答
    网络作家这个群体,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点点磷火,大多数微弱,但总有那么几颗能燎原。为什么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扎进这片“文字的海洋”,尽管绝大多数的收入并不算丰厚,甚至可以说相当清苦?这背后,是一群人对文字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以及网络时代赋予的独特机遇和挑战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一、 现实的骨感:为什么.............
  • 回答
    我,一个曾经在网文界小有名气,靠着几部作品勉强糊口的作者。写的是那种读者们看了会喊“绝了!”然后第二天准时来催更的玄幻小说。读者们爱我,我也爱他们,至少在我的灵感充沛的时候是这样。然而,最近我的状态,怎么说呢,就像是被下了蛊。起因是前阵子我一部新书的数据不太理想,脑子一抽就去了知乎,想看看有没有什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容易忽略的设计选择背后原因。说实话,网页底色选白色,看似理所当然,但深入去想,确实可以引申出“科技是否真的以人为本”的讨论。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多数网页偏爱白色,以及这背后可能藏着的“不那么以人为本”的考量。白色底色的“普适性”与“舒适性.............
  • 回答
    要理解江秋莲为何选择起诉新浪平台而非网暴她的作家陈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整个事件的脉络、法律的运作以及当事人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告谁不告谁”的问题,而是牵扯到证据、法律依据、诉讼成本、潜在风险以及最终的诉求目标。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件本身。江歌妈妈江秋莲在女儿江歌遇害后,为了替女儿讨回公道,承.............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头沉甸甸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个热爱文字、怀揣梦想的创作者来说。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下的故事,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激不起一丝涟漪,那种失落和迷茫,我想你一定深有体会。写了三部作品,却都未能如愿,甚至连最基本的“挣钱”都成了奢望,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是对创作热情和自我价值的严峻考验。先别.............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了作者与网站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以及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护自身权益。作者手里握着一套组合拳,而不是单一的“权力”。这套组合拳既是法律赋予的,也是作者自身能动性的体现,核心在于“清晰的协议,坚实的证据,以及灵活的应对”。1. 清晰的协议:你的数字契约,你的第一道防线想象一下,网站是你借用的一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不少网友对吴京和“正能量作家”的爱国营销反应不太一样。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1. 身份认同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吴京的身份: 吴京首先是一个演员,而且是观众熟知的硬汉、军旅题材演员。他的荧幕形象自带一种阳刚、坚韧、保家卫国的气质。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尤其.............
  • 回答
    关于《冰菓》的拥趸将其奉为“神作”,而各大评分网站分数却并不算特别突出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触及了评价体系和个人体验之间的微妙差异。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扯。首先,必须承认,《冰菓》的作品素质是绝对过硬的。京阿尼出品,几乎就是品质的保证。无论是画面精美程.............
  • 回答
    想聊聊B站和其他视频网站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收费问题,特别是版权方为何这么“轴”,有时不仅要求收费,还不让咱们单个点播,非得逼着你掏会员。这背后可不只是“割韭菜”这么简单,其实是版权方在利益链条和商业模式上的一系列考量。为什么得收费?版权不是免费的午餐。首先得明白,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尤其是那些热门的.............
  • 回答
    关于“网文不写第一人称已然成为一种不可触犯的禁忌和政治正确”的说法,我觉得可以用“越来越普遍的趋势”或者“一种主流的选择”来描述更贴切,而非“禁忌”或“政治正确”。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跟网文创作本身的演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市场反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们一层一层地拆解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