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所谓的超级中学牛在哪里?

回答
那些所谓的“超级中学”,在中国教育界往往拥有着“王者荣耀”般的地位,它们牛在哪里?这绝非一概而论,不同地区的超级中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但总体而言,它们的“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往往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一、 极其优越的生源筛选能力:

这是超级中学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它们能够吸引到全省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这种“牛”体现在:

严苛的选拔机制: 无论是通过中考成绩的绝对分数线(例如,将全市前几百名、甚至前几十名收入囊中),还是通过自主招生、特长生选拔等多种渠道,超级中学都能以近乎残酷的效率筛选出高潜力的学生。
虹吸效应: 它们的声誉和过往的辉煌成就,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虹吸效应”,让最优秀的学生和家长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它们。大家认为,进了超级中学,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名校。
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 很多超级中学位于大城市,本身就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教育配套,这进一步吸引了高素质家庭的学生。

二、 顶尖的师资队伍:

超级中学之所以能留住和吸引最优秀的生源,离不开其强大的师资力量:

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扎实: 很多超级中学汇聚了当地最资深的教师,他们往往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考考纲、命题趋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点清晰地传达给学生。
学科带头人与名师: 许多学校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享有盛誉,其教学方法和理念往往具有示范效应。
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队伍: 除了资深教师,超级中学也重视引进年轻、高学历(如硕士、博士)的教师,他们充满活力,熟悉新的教学技术和理念,并能与学生有更好的沟通。
激励机制: 超级中学通常拥有更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平台,这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三、 精细化、高强度的教学管理:

超级中学的教学管理是其“牛”的另一重要体现:

科学的课程体系: 它们会根据高考改革、学生发展等因素,设计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科和竞赛方面,课程设置往往比普通中学更为深入和广泛。
严格的学习纪律: 学校通常有非常严格的学习纪律,包括课堂考勤、作业完成、考试成绩等,这确保了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精细化的学业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超级中学能够提供更细致的学业指导。这可能包括:
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学科辅导: 针对性的课后辅导、错题分析、弱项提升等。
升学指导: 从高一就开始规划学生的大学目标,提供专业的志愿填报指导,甚至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升学咨询会。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 为了最大化学生的潜能,超级中学往往会营造一种高强度的学习氛围,作业量、考试频率都可能远超普通中学,但这也被认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学习毅力。

四、 卓越的升学(尤其是高考)成绩:

这是超级中学“牛”的最终体现,也是最直接的证明:

高分段人数遥遥领先: 每年的高考,超级中学往往能包揽省内高分段考生的大部分名额,被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录取的学生数量惊人。
高录取率: 整体而言,超级中学的学生升入重点大学(如985、211高校)的比例非常高,远超普通中学。
学科竞赛优势: 许多超级中学在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等)中表现突出,这些竞赛成绩不仅能为学生获得保送或加分资格,也代表了学生在学科上的高水平。

五、 强大的竞赛培养体系:

对于追求卓越学术成就的学生而言,超级中学的竞赛培养体系是其“牛”的重要支撑:

专业的教练团队: 拥有经验丰富的竞赛教练,能够系统地为学生讲解竞赛知识,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
完善的竞赛课程: 提供比普通教学更深入、更具挑战性的竞赛课程,涵盖大学先修课程等内容。
大量的练习机会: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模拟赛、选拔赛,积累竞赛经验。
优秀的竞赛氛围: 学校内有大量的竞赛爱好者,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六、 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资源(在某些方面):

虽然超级中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但一些顶尖学校也并非“死读书”:

社团活动多样: 在体育、艺术、学术探究等方面,也会组织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对外交流机会: 一些学校会与国外知名中学建立联系,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
校友资源: 强大的校友网络,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帮助。

然而,需要理性看待超级中学的“牛”:

尽管超级中学拥有诸多优势,但也要认识到它们并非完美,甚至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

巨大的学习压力: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唯分数论”倾向: 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教育公平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可能加剧教育不公。
学生同质化: 过度统一的培养模式,可能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受限。

总而言之,超级中学的“牛”在于其能够有效整合最优质的生源、师资、管理和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令人瞩目的升学成果和学科竞赛成绩。它们就像一个“高效的学习机器”,能够将高潜力的学生打磨成更优秀的学术人才,为他们未来的升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其高强度和高度集中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和需要警惕的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是生源,超级中学可以把附近县市的优秀生源都吸引过来。

第二是师资,超级中学由于有巨额赞助费收入,可以从别的学校把最优秀的教师挖过来。

第三是氛围,由于有了一流的生源和师资,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氛围。一些次级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毫不费力就达到了顶尖,往往就失去了进一步努力的动力。而在超级中学里,强中自有强中手,有天资的学生也难以懈怠。而且由于大量学生学有余力,在竞争氛围之外反而文化生活更活跃。

user avatar

把中等资质的孩子,培养出优秀的思维方式与高度自律的生活工作习惯,从而确保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这叫做教育;

把优秀孩子选拔集中到一起,通过高入学率,获得名声,建立良性循环,那叫产业;大中城市中上层家庭本身就优秀孩子的素质教育,与农村小城镇基层家庭刻苦孩子的衡水模式,路数差别并不一定很大。

把智商和道德均属劣质的孩子,培养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能心态平和地生活一辈子,这是良心,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默默无闻有意无意地为社会做出最伟大贡献。

中国社会数千年的绵延,核心机密在此。超级个p,牛什么牛?

user avatar

在中国,任何超级中学的重点班的本质就是养蛊,把几十个天赋过人的学生放到一起,任他们自相残杀。

有一部分人会胜出成为蛊王,带着自己酷烈的毒性进入社会。这种毒若用糖衣一包裹,摇身一变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还有一部分人会废掉,而他们换一个环境,有可能会成长得很好。

但是无论怎么样,因为生源质量,这样的班级的高考和竞赛成绩总是碾压性的。于是学校和老师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以此为招牌吸收更好的生源。

我虽然无缘躬逢当今衡水中学之盛,当年多少也领教了一二。如果说理科实验班是修罗道场的话,这里的众生则面目狰狞、魔幻扭曲。

初三那年,当父亲指着一张报纸,告诉我省城最好的的高中正向全省招生,我可以报考的时候,我好像听到心里有一蓬火砰的烧起来。

身为小镇做题家的我长大的地方是一个十八线县城,那里抬眼望去都是山,先是郁郁葱葱的绿山,再远处只是影影绰绰的青色了,小的时候我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样子。

后来我发现并非如此,我的小县城原来偏处于世界一隅的某个角落,几乎等于不存在,我常常在地图上摸索,惊讶于竟然可以找到自己居住的小城。

真实的世界在新闻里,在电视里,在小说里,在历史里,那里人声鼎沸,灯火辉煌,而我是一个旁观者,身在灯火阑珊处。

现在好像久处黑暗的人面前突然开了一扇门,你可以想象我当时内心的激动,雄心勃勃投入复习的我像一支射出去的箭,眼神穿过身边的一切,空洞而殷切。

考上了,在全省的考生中名次还很靠前,县城的小圈子里迅速传开,大家都在议论,那个夏天似乎都是轰闹的。

我见到的第一个老师是物理老师D老师,当他抱着一叠试卷走进理科实验班选拔考试的考场的时候,他那张长长的马脸上带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这让我很不舒服,似乎感到被冒犯。

我们可以推测这种表情的含义——它是一种防御性的笑容,带有嘲讽和戏谑意味,似乎在强调自己作为一个选拔者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后来当有学生对D老师非重点的母校表现出不屑时,他昂然道,“不要看不起师大,想当年咱们在师大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如果你要知道一个人内心的真相,就找他话中的否定词,否定词后面就是真相。

D老师很难把竞赛难度的题讲清楚,他似乎只在意两个物理最好的学生(一对双胞胎)的反应,觉得自己只是在为他们而讲,他忘了对这些人来说,可能讲不讲都一样。

当这两个本来就会的学生抢答时,D老师会变得异常兴奋,声音也变得高亢,陶醉于自己的巧妙讲解。

我的物理并不差,但我在物理课上常常会感到被羞辱。D老师喜欢盛赞那两个学生,同时对其他学生的智力表示轻蔑,然后自己获得一种优越感,好像自己与那两个天才有某种奇妙的关联,只有他们才是自己真正的学生,其他的庸才,只是他屈尊下顾的旁听者。

然而就讲课来说,D老师并不是最糟糕的。

化学Y老师生的鸠形鹄面,像志怪小说里的给阎王爷守门的夜叉。第一节化学课,Y老师夹着书庄重地走进来,头仰着仿佛在向上帝行注目礼。他像神父布道一样走上讲台,把书放下,讲了一大段不知所云的话,然后推荐学生看《道德经》。

然后他开始讲课,他讲课的方式是“念”,题目加答案,没有任何点拨,没有任何互动,所有学生在底下狂抄笔记,一节课下来抄得手酸臂麻。

班主任数学老师G老师生的白胖,是一个神情木讷、沉默寡言的人,但他偶尔朝你一看,眼神凌厉地吓人,也许因为肃杀之气过重,只三十出头,头顶已渐凋零了。

他为人过于严肃而缺乏转圜,有一次上课,G老师突然开始打嗝,那简直要了他的命,他简直不能相信这一切,尴尬而近乎乞怜地笑,又觉得不合适,笑容马上僵住,我觉得那一刻他完全崩溃了。后来G老师果然因为心脏病不再做班主任,由D老师代他。显然他也是某种教育的受害者。

英语老师S老师是一个中年妇人,看着下面的学生,她总是很畏闪,声音毫无底气,仿佛为自己出现在这个地方感到抱歉。这不难理解,毕竟这个班的学生都忙于竞赛,最终有大半的学生不会参加高考。

语文W老师则五短身材,相貌却还儒雅,显得是个当官的材料。他喜欢颇有感触地说起季羡林的某句话,对于矫情的作文也有特殊的癖好。班上有一个胖子,因为是军区领导的儿子的缘故,并不是考进来的。这个有虐待倾向的不学无术的胖子酷爱郭敬明,喜欢模仿郭敬明的文风写小说,把自己小说里的人命名为“王”、“后”,从而深受W老师的器重。

有虐待狂就有受虐狂:父母也都是大学老师的Z,本人写得一手辛辣幽默的好杂文,擅长足球、篮球。但他的脸上总有一种生无可恋的表情,他喜欢被胖子拖着打,同时眼神里闪烁着奇异的快感的光芒。

H来自省城周边的小县城,除了鹰钩鼻子太大以外长相还算端正,他为自己的美貌颠倒不已,打篮球运球的时候也仿佛身外有身,在鉴赏自己优美的身段,以至于他的运球总是原地打转,显得毫无目的。有一次他收到一个外班女生的情书,这让他非常苦恼。于是他去找 W老师,给他看女生的情书,哭丧着的脸充分表示着他苦恼的程度。W老师引用季羡林的话予以开导, H最终原宥了自己的美貌。

L是我的室友,来自本省一个贫困县,他身高足足有1米87,相貌俊美,面部线条好像古希腊的雕像,但他白皙的脖子上总有黑色的垢腻。当他躺在床上,两脚担在床外面,像远古的巨人在歇息。

他玩世不恭地笑,谈论存在主义,谈论加缪,谈论《西西弗的神话》,时而说话风趣。但有时他的眼里像有火,脖子梗着,喉结耸动,好像随时准备对轻侮进行强硬的反击。

有一次L和同学T产生肢体冲突,对方坚称L侮辱了自己的母亲,不停大喊,“你不能侮辱我妈!你不能侮辱我妈!”同时甩手蹬脚,弄得周围劝架的同学人仰马翻。L倒是不辩解,对旁边的人笑道,“我踹了他一脚,他好像没有打着我。”

对我来说,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第一,并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这里需要说明,在过去我并不是总是第一,但我觉得自己应该是第一。自然,应该是要比现实更真实的,所以我坚信自己是第一的化身。但在那里我似乎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种“应该”了。

于是,我希望G老师注意到自己的数学能力,用一个新的身份填充自己失去第一后留下的巨大空洞,这不是不可能,毕竟数学是自己的天命。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当年幼的我废寝忘食好几天,终于自己证明勾股定理,我觉得万物尽在掌握。

事实上,经过两次选拔考试,G老师似乎确实对我有所注意。为了加深这印象,在一次晚自习上,我拿一道竞赛题去请教G老师。

但是那道题挑得太难了。四十分钟过去了,G老师仍然没有做出来,然而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收场,骑虎难下,只能继续硬着头皮做下去,最后总算潦草搪塞过去了。我感到羞赧,假如这个请教的过程进行的滑溜顺利,我的动机的可疑和荒谬,也不会那样昭彰突兀。

还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我看错了的题目,以为成竹在胸,气势汹汹地举手,气势汹汹站起来,这气势也感染了G老师,他满怀期待地准备在黑板上写,“你说——”我一张嘴,却是驴唇不对马嘴。

我的努力失败了,决定从此做一个忧郁的人,并以此为骄傲,我看不起大多数同学,认为他们只是做题机器,他们没有灵魂,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不会有自己这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他们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你难道会嫉妒计算机比你计算速度更快吗?

于是我开始刻意表现自己对学业的漠不关心、满不在乎,开始扮演魏晋名士的狂狷,并在将来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在那个班级待了一年半,有一天突然特别想回家,我就给父亲打电话说我想回去,父亲说那你回来吧,于是我就回到县一中接着读完了高中。

我想,如果我可以再选一次,我应该不会去报考那个学校了吧,至少绝对不会进理科实验班。

那是一个修罗场,而我愿意在人间。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就是它吧。

@安子曰

公众号:安子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