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殖民香港时,英国从香港获得了什么?

回答
“日不落帝国”的东方明珠:英国从香港究竟淘到了多少金?

提起香港,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繁华的商业街,以及那句“东方之珠”的浪漫名号。但在这片土地的背后,一段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历史,塑造了今日香港的独特面貌,也为大英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财富与战略价值。那么,当维多利亚女王的旗帜插上香港岛时,不列颠又从这片弹丸之地攫取了哪些实质性的利益呢?这绝非简单的“贸易港”三个字能够概括。

首先,我们必须提到的是香港作为英国与中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核心枢纽和战略支点。鸦片战争的阴影笼罩下,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香港的割让,尤其是1842年《南京条约》中对香港岛的永久割让,以及后来对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和新界的租借(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在远东的永久性据点。

这意味着什么?

贸易特权的最优化: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对西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清政府的贸易政策颇为保守,港口限制重重。香港的割让,使得英国能够在这里建立自由港,免除中国关税,将香港变成一个绕过清政府贸易壁垒的“中转站”和“集散地”。英国商船可以在香港自由停泊、补给、装卸货物,然后将茶叶、丝绸等中国商品运往欧洲,同时将纺织品、金属制品等英国商品高效地销售到中国内地。这中间的利润,自然被英国商人所掌握。
鸦片贸易的庇护所: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黑暗现实。虽然鸦片贸易最终被英国法律禁止,但在殖民早期,它却是英国在华贸易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导致香港成为贸易枢纽的重要“动力”之一。香港的港口为鸦片走私船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和转运点,即使在中英两国都视鸦片为有害品的情况下,英国殖民政府也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协助了这一罪恶贸易的进行,并从中获取税收。
金融中心的早期胚胎: 随着贸易量的激增,香港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英国在香港设立了大量的银行(如汇丰银行)、保险公司和贸易公司,它们不仅服务于往来商船,也逐渐成为连接东西方资本的重要桥梁。香港的港口设施、稳定的法律体系(虽然是为宗主国利益服务)以及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资本在此汇聚,为英国的全球金融体系贡献了一份力量。

其次,香港的战略军事价值是英国不惜代价将其纳入版图的重要原因。

海军基地的理想选址: 香港天然的深水良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大英帝国在亚太地区扩张和维护海上霸权的理想海军基地。它能够提供舰船停泊、维修、补给的场所,辐射范围覆盖东南亚乃至整个太平洋。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的港口和军事设施都曾为英国海军的行动提供过重要的支持。拥有香港,英国就能更有效地威胁和封锁中国沿海,也能更方便地干预该地区的政治局势。
军事前哨与“定海神针”: 香港不仅是一个海军基地,更是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前哨。它能够作为英国陆军的驻扎地,震慑潜在的敌对势力,维护英国在华的利益和声望。尤其是在与中国以及其他欧洲列强的地缘政治竞争中,香港的存在就像一颗“定海神针”,确保了英国在东亚的战略存在和话语权。

再者,香港作为一块殖民地,其直接的经济收益也为英国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

税收与规费: 殖民政府通过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对商业活动征收牌照费和各种规费,为英国财政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尤其是作为自由港,虽然对进口商品免税,但对出口到英国本土的商品(如茶叶)却可以获得利润,同时对在香港进行商业活动的商家和公司征税,也构成了重要的财政基础。
土地收益: 殖民政府对香港土地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通过拍卖或出租土地,尤其是在商业繁荣的港岛和九龙地区,英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收益。这些土地被开发成商业区、住宅区,为殖民政府带来了持续的租金和增值收益。这些土地的开发,虽然也推动了香港的城市化进程,但其最终的获益者,无疑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殖民政府。
劳动力与资源: 尽管香港本土资源有限,但作为殖民地,它为英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大量中国劳工在香港从事各种服务业、建筑业和港口作业,他们不仅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其劳动价值的很大一部分也间接或直接地流向了英国资本家手中。

最后,香港的意义远不止经济和军事,它还象征着大英帝国全球影响力的体现。

“面子”与声望: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拥有并成功运营一个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是大英帝国作为世界强国的象征。香港,以其繁荣和战略重要性,无疑是“日不落帝国”在东方的一颗耀眼明珠,是向世界展示其力量、秩序和文明的窗口。
文化与制度的输出: 英国通过在香港推行其法律体系、教育制度、政治管理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并为英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提供了传播的载体。虽然这被视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软实力的输出和文化殖民。

总而言之,英国殖民香港并非一时兴起或纯粹的“文明使命”。从深层次看,香港是英国扩张全球贸易、巩固其在亚洲军事战略地位、获取直接经济利益以及维护其作为世界霸权国家声望的关键棋子。它为英国提供了贸易的特权通道、海军的战略锚点、金融的东方枢纽,以及源源不断的税收和利润。从这个角度审视,香港对大英帝国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地图上那片狭小的区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关乎香港回归的深层次利益较量。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说:“中国的领导人提醒我们,福克兰群岛事件不能成为处理(香港)这块殖民地的先例。不论从军事还是从法律角度看,我都理解这一点。”英国人当然能理解这一点,撒切尔的内阁与背后站着利益集团的国会议员们更了解这一点。


近代英国人在殖民地问题上从来都不是只懂武力的二愣子或者谈战色变的软蛋,而是每一分都在精打细算。

军事上的风险与代价是英国无法通过武力维持在香港殖民统治的原因,但输赢并不单单在战场上。比这更重要的是一旦开战,中英交恶,不仅仅过去一百多年里已经与香港融为一体的英国资本将血本无归,更会让英国痛失即将开放的中国大陆市场。
比起重新崛起的德国、法国,战后30年饱受经济滞胀困扰的英国陷入持续衰弱中,经济上的“英国病”从始至终困扰着撒切尔夫人首相任期。在重重压力之下,香港回归问题处理不好的代价带来的经济损失是英国人难以承受的。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香港作为一个口岸城市在中国近二百年的国运起伏中必然回归的历史定位。英国殖民当局即使不会用上述口吻,也明白香港的命运最终必然要与中国大陆联系在一起。

在1945年以前,香港主要就是做的转口贸易,比起广州、上海、天津等等开埠的沿海传统大城市根本没有优势。但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后,大批内地企业家与资本云集香港,利用香港的区位优势、不断涌入的青壮年劳动力,在西方对大陆对外经济的严格封锁的情况下建立了一大批出口型轻工业(其中纺织成衣类甚至占据了当时资本之一世界第一名),推动了80年代以前的香港经济繁荣,进而在制造业经济支柱下,凭借中间区位、自由港以及在英国当局主持下宽松自由的金融政策等优势,成长为亚太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

英国人怎么看待如此重要的一块殖民地呢?

“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末代港督彭定康如此定义他管辖下的香港,这句话来自英国经济学家R·Hughes的同名著作《香港,借来的地点—借来的时间》。

香港的经济在英国统治下是典型的殖民地管理模式:物尽其用,其典型表现就是过热的金融市场与高涨的房价。70年代中期以前,英资财团凭借着垄断地位与特权,在金融、地产公共事业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伴随着香港经济的崛起是英资的坐地膨胀。港英当局也以殖民地地权所有者资格垄断地皮生意,高标价出售获取丰厚土地收入,这是在英国本土无论如何也做不了的(不妨联想一下………)。汇丰、渣打不用讲,怡和、太古、嘉道理、香港电讯以及后来被李嘉诚收购的和记黄埔等等都是英国在香港的重量级财团。

一个繁荣的经济体内利润最高的产业是金融与地产,于是两者就成了英国资本殖民香港最好方式,同时股市也进入了非理性繁荣。这种过热的经济繁荣之下,制造业成本高涨的香港原本的经济支柱就维持不下去了。经济支柱疲软甚至倒退就表现在香港股市在八十年代就经历了81年、87年、89年三次大的股灾与萧条。

但另一方面,这种资本过热的市场也给了华人财团崛起的机会。7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济环境的转变让一大批借助实业发家的华人资本家开始挑战英资的垄断地位。有人这么说:香港人的历史的真正开始,发端于1979年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

所以,80年代的英国人在香港需要考虑一下:
1、香港的主权问题没有太多疑问,这是英国人明白与马岛不同的一点。
2、以金融与地产榨取香港殖民地利润的模式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且受到华人资本的威胁。(华人资本接替了英资,这也是日后香港房价问题的历史渊源)
3、随着香港经济的疲软,改革开放的内陆腹地是明天发展必然要依靠的对象。
4、英国资本已经深深的与香港经济捆绑在一起,经历一波波逃港又返港的折腾,到了1992年英国资本控制了香港1000多家公司,占了香港股市总市值的30%。
5、香港的相对衰弱与大陆市场的崛起几乎是那个年代全世界所有投资家们的共识。

“一旦我们接受了中国的主权地位,一旦你们采用了‘一国两制’的观点,就仅仅剩下谈判的细节问题了。

这句话是前英国议会议员、下院英中关系小组主席罗伯特·艾德里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前夕对中方记者的讲话。
这句话里,由中方提出的“一国两制”反而变成了英国方面的主张,这种令人玩味的句义并不是奉承中国领导人的英明决定,而是欣喜于英国利益得到体面保证的肺腑之言。

为什么英国人乐见“一国两制”原因有如下:
1、一国两制下,全球殖民主义背景衰退下的英国对香港的各方面影响力得到尽可能的保留。
2、两国冲突引发的香港经济灾难性后果得以彻底避免,同时英国人殖民当局也能从容撤离。
3、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国两制”的香港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区位条件,而不是直接面对大陆沿海的竞争,这样在港的英国资本长远利益得到保证。
4、在中英关系稳定后,香港成了英国资本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最好跳板。

上诉几点从回归前后,英资、港英当局的在香港的动向就可以看出来:
1、大量英资公司将注册地迁往海外,但业务依旧留在香港,甚至在伦敦与香港双重上市。
2、港英政府迅速开始改革之前行政主导的殖民地统治体系,扶持了一大批现在的香港民主派人士,以维持对香港政治的影响力。
3、仓促上马大型公共工程,如新机场工程、西北铁路计划,给在英资公司大笔撒钱,还拉拢美国资本以图97年后共同对香港问题施压。
4、为英资在公共领域的专营权尽快续约铺路,许多协议跨越了97年。
5、尽管资本逃时有风声,但英国在港投资在整个八十年代以每年1.8亿英镑是持续上升的。
6、英资借助香港跳板大陆有一个最典型例子:
2004年渣打银行成立香港本地注册的全资子公司渣打香港,利用03年内地与香港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港资身份拓展中国市场。
Chartered 意思就是特许经营权,渣打银行1853年由维多利亚女王特许,为运东殖民地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总部设在伦敦的渣打银行主要的客户遍及亚非而不是英国本土。

综上,战争从来都不是英国人考虑香港问题的优先选择。对于英国人而言,在殖民地纷纷独立的情况下,与其以在牺牲港英资产为代价强行维持一个宗主国的名头,不如转而为资本创造一个亲近英国又吃定大陆、退可延续经济活力、进可作为跳板深入大陆这个资本蓝海的香港。

用政治妥协换取资本利益,这才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的手段。当然中国也不是阿根廷那样的莽撞对手,两个大国在香港问题外交交手的那一刻就深知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以及矛盾中心所在,并稳稳的站在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位置。

但也需要想想为什么今天成长在特区政府治理下的香港年轻人会怀念所谓的港英时期?单靠思想灌输、文化宣传是无法达到的,真正的原因就是英国资本、殖民地经济形态遗留在金融与地产的影响力在香港依旧无所不在、不可小觑。

这也是为什么“一国两制”在近些年引起不断反思的深层次原因。

user avatar
  • 获得一个离中国最近的深水港
  • 获得一个和中国接壤的情报中心,而且靠近广州这个重要城市(广交会可是外国人能进入中国的罕见机会!),西方阵营只此一家

下图引用《GCHQ The Uncensored Story of Britain's Most Secret Intelligence Agency》,可见英国对中国的情报机关全部集中在香港,弹丸之地最高峰时有4个情报站同时存在,你说英国有了这个地方高兴不高兴啊?


小西湾曾经是英国政府通讯总部(GCHQ)对中国最大的监听中心,附近山头依然有天线杆遗留下来。现在小西湾满满都是住宅和运动场,不了解的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远东电子谍战的中心。


现在的小西湾


大帽山是香港最高点,过去是禁区,上面除了气象设施之外,也有监听站和军用雷达。


  • 香港长时间只能购买英联邦重工业制品,英国公司获得不少商机,甚至限制解除了也依然有其优势。现在英国的巴士厂要是没有香港、新加坡的订单早就倒闭
  • 培养了大量对英国有好感的、到英国留学过的中产阶层。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及其子女,还有中高级公务员,没有几个没有英国的学历的(除了我 ==)
  • 获得中国人(不管是本土或者南来的移民/难民)作为基本劳动力,比缅甸、马来亚的土著好用勤劳又聪明多了

单单头两点已经够英国高兴好些日子。


=========

至于现在/未来潜在的利益,环顾亚洲唯有香港同时继承英国法制,又与中国内地距离足够近,而且高度开放,营商方便;加上一班在英治时期阶层上流的人对英国的好感,这些人不在少数,当今许多高官都是穷家子出身,靠政府奖学金读完大学,进入政府去英国深造;还没算其他专业人士的子女,出发留学的8月高峰,甚至能够影响港元兑英镑汇价,当然让英国念念不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