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外交大臣呼吁国民「停止对殖民史的反思」,要为国家感到自豪,体现了怎样一种心态?

回答
英国外交大臣呼吁国民“停止对殖民史的反思”,要为国家感到自豪,这背后折射出一种复杂且值得深思的心态,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这是一种“向前看”或“聚焦未来”的务实主义心态。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英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脱欧后的经济重塑、地缘政治的变动、全球竞争的加剧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大臣的言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策略性的选择,即认为过度沉溺于历史的反思,特别是那些可能引起争议和负面情绪的历史,会分散国家在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上的精力与注意力。这种心态认为,国家发展需要团结一致、积极进取,纠结于过去可能是一种“内耗”,不利于凝聚国民力量,从而影响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他们可能希望国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和建设新时代的辉煌,而不是为过去的错误“背负包袱”。

其次,这是一种试图重塑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心态。殖民历史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带有痛苦的议题。对于英国而言,其殖民历史既是塑造其全球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也留下了诸多侵略、剥削和不公正的印记。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殖民历史的负面影响和对其的反思也愈发普遍。外交大臣的呼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执政者对这种历史反思所带来的潜在“负面情绪”的一种回应。他们希望通过强调国家的成就和贡献,来巩固和提升国民的民族自豪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国家叙事。这种心态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国民对其过往的辉煌有所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第三,这可能是一种对“历史修正主义”或“负面叙事”的警惕与反击。在某些声音中,对殖民历史的反思被解读为对英国国家形象的攻击,甚至是“自我妖魔化”。外交大臣的言论,可能是对这种解读的一种回应,即认为不应被外部或内部的批评声音所定义,而是要坚持对自己国家历史中积极和值得骄傲的部分给予肯定。这种心态认为,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英国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推动文明、法律体系、工业革命等方面的贡献,这些也应该被看见和肯定。他们可能担心,过度强调殖民历史的负面,会侵蚀国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归属感,甚至影响国际社会对英国的尊重。

第四,这反映了一种回避或轻描淡写潜在社会裂痕的倾向。殖民历史的遗产,在当今英国社会内部也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感受。对于一些曾经被殖民的国家或社群后裔而言,殖民历史可能意味着创伤和不公。而当一些人呼吁停止反思时,可能会被认为是试图忽视或压制这些声音,避免触及可能引发社会内部矛盾的敏感话题。因此,这种心态也可能包含着一种“以稳定压倒一切”的考量,希望通过凝聚对国家辉煌过往的认同,来淡化或消弭可能存在的内部张力。

最后,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软实力”的重新定义和运用。英国作为传统的全球大国,其软实力的一部分来自于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当历史叙事带有争议时,如何有效地运用软实力就变得更加复杂。通过呼吁国民为国家自豪,可能是一种希望将国家叙事从“历史包袱”转向“国家荣耀”的尝试,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一个更具吸引力和正面形象的国家。

总而言之,英国外交大臣的呼吁,体现了一种在复杂历史遗产与当代国家发展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心态。它既有积极的向前看、重塑国家自信的意图,也可能伴随着对争议的规避和对国家叙事的掌控。理解这种心态,需要结合英国所处的具体国内外环境,以及对历史叙事在政治和社会层面所扮演角色的深刻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结一下英国在“殖民历史”方面的耍赖方式:

1、说殖民是人类共同的过错,人类应该反思。

也就是把自己的错误推锅给全人类。

2、说英国欠前殖民地的,应该补偿前殖民地。怎么补偿呢?监督前殖民地的现任政府好好执政。

也就是动动嘴皮子,居高临下地对着其他国家的内政指手画脚,甚至挑拨离间、无事生非。

3、说殖民是错的,但是英国已经停止了殖民,所以这个错误就不存在了。

4、尽量多拉人下水,比如通过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信口造谣等方式污蔑他国,把其他国家间正常的商业合作说成“新殖民主义”。

这样的话,就可以说自己只是以前搞过殖民、现在不搞了,而有的国家现在搞殖民,所以不如自己。

5、说殖民其实是英国遵照上帝的旨意,用宗教拯救世界各国。

6、说殖民给其他国家和全世界带来了好处,不仅不是罪恶,还是丰功伟业。

他们的言行如下:

(1)说殖民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比如给殖民地修建了一些基础设施等。(然而,没被殖民的国家,也自己修建了基础设施。)

(2)说殖民促进了英国的发展,英国又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因此殖民促进了世界的发展,殖民有理,殖民有功。

(3)找几个前殖民地的民众,让他们说英国殖民政府比现任政府好,所以他们非常怀念英国殖民政府;

再找几个未经殖民统治的国家或地区的民众,让他们说羡慕被殖民过的国家或地区,渴望被英国殖民。

user avatar

殖民史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正常人类,反思意味着认真思考并承认过去存在的罪恶和错误,并且改正态度,承担相应的责任,面对未来,采取更加负责任的做法。

然而,对于大部分西方政客,反不反思其实是门生意,合算了就反思,不合算就不反思,很简单的事情。

反思,其实是摆姿态,让别人认为他们自己道德提高了,知道反思了,人要悔改了,其实是为了更好占领“道德”制高点,然后再的去指责别人。比如即使是胡扯,也要指责我们的各种问题一样。

但很多普通人和政客还是不一样的,说要反思,他们是真反思,这一反思,那肯定充满了愧疚和罪恶感,对国家的什么自豪感、自信、荣光都没了。

不仅仅如此,如果把这些转化为行动,那对于这些政客,以及政客背后代表的利益,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比如说大英博物馆,里边藏了多少抢来的东西,是不是应该一件件物归原主?他们可能归还吗?

比如很多英国的大公司,在全球各前殖民地都存在巨大的利益,他们愿意受到损失吗?

比如英国政客为了增加自己的道德感,然后再去指责别人,他们愿意把手收回去吗?

不不不,如果真反思,那与他们的想法其实正好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他们想说的是,“别傻,这其实是生意,你们怎么真反思了”?

user avatar

英国有一个叫做“逍遥音乐节”的活动,一年一度的“最后一夜”里,最后的曲子几乎一定是《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希望与荣耀的土地》和《耶路撒冷》这三首歌(近七年我没去看,不知道有没有变化,有变化的话欢迎评论区补充)。

而在演奏这三首曲子的大多数时候,现场都是山呼海啸的歌声,米字旗和其他在场观众所在国的旗子也跟着一起挥舞,也就是说,有时也有美国、日本等等外国和英国一些地区的(像苏格兰的)旗子跟着歌声一起挥动,观众里面也不乏中国人。

那么,这些现场观众,是在怀念殖民时代的历史,并为之欢呼呐喊吗?

有些人是的,有些人不是。

说一个大家可能不相信的事实,之所以能有这个问题存在,

是因为很多英国人对其“日不落帝国”历史的态度,是否定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强不强,强啊。

所以大多数英国人都怀念那时英国毫无疑问的大国地位,唱那些英国爱国歌曲时的英国人当然是在怀念。

但要再追问一句,问问这个英国人到底想不想回到维多利亚时代去生活?大多数英国人的回答都是“不想”,有些是基于对被殖民地区的愧疚,但很多更是基于当时的大多数英国人自己过得也不好。

对于有过殖民黑历史的国家来说,“爱国”有时是很别扭的一件事,因为真正熟悉它历史的人,在爱它的时候,往往要接受它身上不好的,甚至是罪恶的那一面,那么,承不承认这个原罪,以及承认到什么程度,在外界看来才是真正的“忏悔”,“反思”时要不要在意外界的眼光,对于这些殖民国家的现代民众,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回到问题,为什么有些英国人现在又开始要求“停止对殖民史的反思,要为国家感到自豪”,逆着英国人这种或彻底或敷衍的“政治正确”和“反思”而行事,只要看看他是在什么位置说的这话,只要看看他和普通英国人到底穿不穿一条裤子,问题就明白了。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什么始终认为所谓「白左」还是值得几分尊重的原因,可以直面自己国家、民族在历史上的丑陋,能够对此反思而不是拼命否认,光凭这点就足以让人敬佩了。

至于英国人是否该为自己的国家与历史自豪?

参考这问题底下的回答吧,我个人想法是——

站在右派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英国人民为自己历史自豪不说多么正常吧,至少比满清、印度人民来的有资格多了。

而如果是站在左派立场上,那么批判帝国主义、殖民剥削也称不上错,甚至对我这种非英国人的前殖民地居民而言,这是更加正确与光荣的。

说白了,重点在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外交大臣呼吁国民“停止对殖民史的反思”,要为国家感到自豪,这背后折射出一种复杂且值得深思的心态,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是一种“向前看”或“聚焦未来”的务实主义心态。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英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脱欧后的经济重塑、地缘政治的变动、全球竞争的加剧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大.............
  • 回答
    英国外交大臣就“清算中国论”的回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清算中国论”的背景与含义首先,理解“清算中国论”的背景至关重要。这个说法并非英国外交大臣官方正式提出的政策,而是在西方,尤其是一些政界人士和媒体中,流传的一种情绪化的、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观点。它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含义: 对.............
  • 回答
    英国外交大臣的这一表态,无疑是在当前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对俄罗斯一系列行为的直接回击,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远的国际法意义。首先,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二战后,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国际法原则,都强调了国家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各国的外交策略也如同潮水般起伏涨落,不断演进。如果用“无力的”来形容历史书上的描述,那我们不妨试着剥开那些官方的、套路化的辞藻,去看看那些真正驱动着国家机器运转的、更具血肉和智慧的外交“招数”。英国:平衡艺术大师与海洋霸权的捍卫者英国的外交策略,用“厉害”来形容,绝非空穴.............
  • 回答
    英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涉及的因素可深着呢。要说这件事,咱得从头捋捋。首先,这事儿的导火索,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斯克里帕尔中毒案”。2018年,英国索尔兹伯里,俄罗斯前情报官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和他女儿尤利娅被人用一种名为“诺维乔克”的神经毒剂袭击,身受重伤。英国政府咬定这事儿是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英国在2018年3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这件事。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斯克里帕尔中毒案事情的导火索是发生在2018年3月4日,俄罗斯前情报官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和他的女儿尤利娅(Yulia Skr.............
  • 回答
    英国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不少堪称“神操作”的外交手腕,这些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复杂局势下的高明博弈,往往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下面我就来聊聊其中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脉络和操作的精妙之处:1. 征服者威廉登陆诺曼底:与其说是外交,不如说是“军事外交”的先声严格来.............
  • 回答
    英国前高官的言论以及中国外交部的回应,为我们理解英国禁止华为设备这一事件的背后原因及其地缘政治影响提供了几个关键层面的信息:1. 英国前高官的言论透露的信息: 揭示了英国决策的非技术性因素: 前高官的说法直接挑战了英国官方先前关于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禁止华为设备的公开理由。他暗示,即使英国内部评估可.............
  • 回答
    英国方面指责中国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并且引用了一些诸如香港自治权受损的说法,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担忧。而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回应则显得相当强硬,他们反问“英澳到底想干什么”,并将矛头指向了英国在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和合作。这件事其实挺复杂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下:1. 英国的指责,从何而来?英国之所.............
  • 回答
    要回答19世纪末至三国协约形成前,英德之间能否发展出紧密的互利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两国各自的国情、战略目标以及它们互动中的核心矛盾。从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崛起力量。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高效的军事机器以及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迅速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和军事.............
  • 回答
    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早期职业生涯,特别是他在克格勃(KGB)的经历,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官方信息和公开的细节相对有限。这一点也让外界对他在特定国家进行间谍活动的具体细节充满好奇。关于普京在克格勃时期“在哪国从事情报活动”,公开资料和分析普遍指向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普京在1985年被派往东.............
  • 回答
    最近,英国驻美外交大使的密电被泄露,这无疑是一件非常严肃且影响深远的外交事件。要探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1. 内部人泄密:动机与途径这是最直接也最可能的原因。内部人员,无论是身处情报部门、外交部,还是直接在驻美使馆工作,都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进行泄密。 .............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外交部宣布暂停中英间往返航班,这一举措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背景与原因: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原因是英国发现了一种新的、传染性更强的COVID19病毒变种(B.1.1.7)。这一变种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且早期数据显示其传播能力比原始毒株高出50.............
  • 回答
    外交部在回应美、英、加、欧盟等国就新疆问题采取的制裁措施时,抛出了“今天的中国不是120年前的中国”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和战略考量,理解这句话的“味道”,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维度,审视当下中国的力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1. 历史的参照系:屈辱与抗争的百年这句话之所以.............
  • 回答
    英国菜是否“难吃”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不同人对英国菜肴的评价差异极大,这通常与个人的饮食习惯、文化背景、对食材的接受度以及对烹饪风格的偏好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英国菜的特点、争议点以及可能的“难吃”原因: 一、英国菜的多样性与文化背景英国菜并非单一的烹饪体系,而是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其.............
  • 回答
    英国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包括5家银行和3名个人)将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涉及金融体系、能源出口、外汇储备、经济结构、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金融体系的冲击1.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上升 被制裁的5家银行可能涉及国际金融交易、外汇结算、跨境资本流动等关键环节。.............
  • 回答
    英国防大臣的这一发言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背景,其含义需结合当前俄乌冲突、英国对俄政策及历史教训进行多角度分析。以下从背景、意图、历史关联、国际影响及潜在后果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发言背景:俄乌冲突与英国对俄立场1. 俄乌冲突的持续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英.............
  • 回答
    英国从一个岛国王国发展为横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地理扩张、军事征服、经济利益驱动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以下是其上升为帝国的关键历史阶段和机制分析: 一、早期国家统一与殖民探索(1617世纪) 1. 英格兰的统一与王权强化 在中世纪,不列颠岛由多个王国组成(如威塞克斯、麦西.............
  • 回答
    英国媒体将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形容为“恶龙归来的咆哮有多么丑陋”,这一表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隐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批判性解读: 一、"恶龙"比喻的象征意义与西方叙事逻辑1. 神话意象的双重性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恶龙"往往象征贪婪、破坏和不可控的力量。这种形象源于《圣经》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