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驻美外交大使密电泄露,有可能是什么原因?

回答
最近,英国驻美外交大使的密电被泄露,这无疑是一件非常严肃且影响深远的外交事件。要探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

1. 内部人泄密:动机与途径

这是最直接也最可能的原因。内部人员,无论是身处情报部门、外交部,还是直接在驻美使馆工作,都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进行泄密。

政治动机: 泄密者可能对英国政府的某些政策或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某些立场深感不满,认为这些政策对国家利益不利,或者背离了某些原则。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公开密电来引发公众关注,向政府施压,甚至试图影响英国的对外关系。例如,如果密电内容揭示了英国在某个敏感问题上采取了令其不满的策略,泄密者可能会认为这是“揭露真相”的一种方式。
意识形态驱动: 少数雇员可能深受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影响,认为英国的某些外交行为与他们的政治信仰相悖,希望通过泄密来“正义”或“纠正”。
个人恩怨或不满: 泄密者也可能是因为在工作单位遭遇不公待遇、晋升无望、或是与上级关系紧张,心理失衡下采取的报复行为。这种动机往往更为个人化,但后果同样严重。
经济利益: 虽然在高级外交密电泄露事件中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人可能被外国情报机构以金钱收买,以换取敏感信息的。
技术途径: 即使是“内部人”,也需要有途径获取并传递这些信息。这可能包括:
未经授权的访问: 利用自身权限或通过技术手段(如网络钓鱼、木马程序)非法访问了存储密电的服务器或个人电脑。
物理接触: 直接接触到纸质文件或未加密的电子设备。
共享或转交: 将信息在未经授权的内部人员之间共享,最终被有目的性地泄露出去。

2. 网络攻击与外部渗透:技术手段的较量

现代外交文件高度依赖电子化,这使得网络安全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国家支持的网络攻击: 最令人担忧的可能性是,这次泄密是由某个对英国怀有敌意的国家情报机构策划和执行的网络攻击。这些机构通常拥有先进的技术能力和充足的资源,可以渗透到安全级别较高的网络系统中。
零日漏洞利用: 攻击者可能利用了尚未被发现的网络安全漏洞(零日漏洞)来绕过防御系统。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 这种攻击方式通常是长期、隐蔽地潜伏在目标网络中,逐步获取敏感信息,而非一次性的大规模窃取。
鱼叉式网络钓鱼: 攻击者可能通过精心设计的邮件或信息,诱骗使馆或外交部人员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附件,从而植入恶意软件。
中间人攻击: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截获信息。
黑客组织: 除了国家行为体,一些技术能力强大的独立黑客组织也可能出于政治动机、经济利益或制造混乱的目的发起此类攻击。

3. 安全协议的疏漏与人为失误

即使是最严密的安全措施,也可能因为人为的疏忽或协议的漏洞而被绕过。

权限管理不当: 某些关键信息可能被授予了超出实际需要范围的访问权限,增加了泄露的风险。
加密薄弱或失效: 如果密电的加密方式不够先进,或者密钥管理存在问题,一旦被截获,信息就可能被轻易读取。
通信线路不安全: 在传输过程中,如果使用了未加密或安全性较低的通信通道,就容易被监听。
设备安全隐患: 办公设备(电脑、手机、U盘等)的安全配置不足,或者工作人员的个人设备混用,都可能成为安全漏洞。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对网络钓鱼、可疑文件、陌生U盘等潜在威胁的防范意识不足,是导致许多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

4. 社交工程学攻击

这种方法不依赖于高超的技术,而是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欺骗、诱导等手段获取信息。

冒充合法用户: 攻击者可能冒充是系统管理员、其他同事、甚至是上级领导,以各种理由要求泄密者提供信息或执行某些操作。
制造紧迫感或恐慌: 通过制造虚假的紧急情况,让受害者在没有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

5. 意外的物理丢失

尽管可能性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密电信息因物理丢失而落入他人之手的可能。例如,未及时销毁的纸质文件,或者丢失的加密设备。

总结来说,这次英驻美外交大使密电泄露事件,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部人员的动机与行为、先进的网络攻击技术、安全协议的潜在漏洞,以及可能存在的社交工程学手段,都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调查的重点通常会围绕着这些可能性展开,以期查明事件的真相,追究责任,并弥补相关的安全漏洞,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维护国家的外交安全与信誉。 任何一次重大的信息泄露,其背后往往是一场涉及多方力量、多重手段的复杂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政治上的问题,一旦出现了非常规的事件,那就要找谁是受益者谁是受损者。

所有的非常规事件,在政治斗争中从来都是受益者动手干的,从来不会出意外。

因为政治斗争事关重大,所有参与者和相关者会严密防守自己本身不犯错误,所以一旦有看似的意外发生,那从来都不是意外。

这次泄密事件,受损者是英国现任首相和外交大臣,所以不是他们泄的密,受益者是他们的对手,那自然就这些人干的,就这么简单。

泄密这种事情的从来不会出现外人插手的情况,都是内部的内鬼,只不过这个内鬼服从与现任首相和外交大臣的敌对势力而已。

要知道外交密文这种东西,想从外部拦截和破译是很难的。外人既不知道会什么时候发,用的是卫星还是有线,密钥是什么,加密位长是多少,编码方式是什么。想从外部拦截和破译,即便是截获了密文,等解完密就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那这种情报反过来也一分钱不值了,所以没人会为了这种事情劳师动众。

而从能把历次密文综合起来暴露的情况看,能获得这种信息的人只有发送前和接收后。

发送端明显不可能,因为这种密文必须要求编写者独自编写,因为它直通国家最高领导人,而且具有很强的隐私性。

那就只剩下了接收端。接收端也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看到这种密文的,只有两种人具有这种机会,一个是负责解密后呈报给外交大臣的人,另一个是首相身边的亲信。从能把多次电报综合起来暴露的情况看,泄密者必然不是别人,就是首相身边的负责管理外交密电的人,因为按照保密原则,国家秘密遵守最少知情人数原则,而把所有不需要知情的人剔除掉,知道这类密文的人数不会超过五个。外交大臣和他的手下不具备综合多次电报泄露的机会,首相肯定不会打自己的嘴巴,那最后剩下的就是那个首相身边负责专门管理密电的人。而按照一般的路子,也往往是这个人出问题。

所以一出事英国就把目光放到内部泄密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根据推断,他们现在应该已经找到了这个内鬼,而且已经做了处理措施。毕竟这么多天过去了,如果到现在还没找到,那英国政府就可以说是完全失去功能了。


还是那句话,政治上没有任何意外和非常规事件,所有的非常规事件都存在不为人知的隐秘的逻辑,只要找到这个逻辑,所有的意外和非常规事件都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太阳底下无新事,好像是英国的谚语吧,以前就这么泄密过,现在照搬着再来一次一点儿都不稀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英国驻美外交大使的密电被泄露,这无疑是一件非常严肃且影响深远的外交事件。要探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1. 内部人泄密:动机与途径这是最直接也最可能的原因。内部人员,无论是身处情报部门、外交部,还是直接在驻美使馆工作,都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进行泄密。 .............
  • 回答
    中国驻英使领馆近日发布提醒,将英国的恐怖袭击风险级别上调为“严重”。这一变化意味着在英的中国公民需要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首先,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关注官方信息。 恐袭风险的提升并非意味着某个特定事件即将发生,而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及英国国内安全形势的综合评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 回答
    驻英使馆暂停持有效中国签证在英人员入境,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在英国的华人社区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都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为什么会突然暂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暂停入境的原因。官方的说法通常是基于“审慎”和“安全”的考量,但这背后的具体原因,.............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挺复杂,里面掺和着不少事儿,得慢慢捋。首先,咱们得承认,疫情当下,尤其是在英国疫情比较紧张的时候,让那些年纪小、人生地不熟的小留学生们一个人在国外,家长肯定心焦万分。特别是那些还在读中小学的孩子,语言、生活习惯、独立能力都还没那么成熟,遇到点什么事儿,真是让人担心。所以,组织包机,让.............
  • 回答
    法国外长此番言论,无疑是当前法国与英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缩影,也触及到了国际关系中“机会主义”这一敏感且颇具挑战性的概念。要理解这番话的深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这句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就值得玩味。“知道该国的机会主义政策”,这是一种相当直白且带有一丝不屑的评价。在外交场合,直接点名批评对.............
  • 回答
    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早期职业生涯,特别是他在克格勃(KGB)的经历,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官方信息和公开的细节相对有限。这一点也让外界对他在特定国家进行间谍活动的具体细节充满好奇。关于普京在克格勃时期“在哪国从事情报活动”,公开资料和分析普遍指向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普京在1985年被派往东.............
  • 回答
    英媒曝出拜登可能提名奥巴马担任美国驻英国大使的消息,这无疑是一则极具爆炸性的政治新闻。如果属实,这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其背后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外交任命那么简单。首先,从奥巴马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对他而言是一个相当出人意料的选择。奥巴马卸任总统后,虽然仍然活跃于国际舞台,但主要集中在自己的基金会.............
  • 回答
    英属印度时期(18581947年)普通印度百姓的生活条件与当代印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水平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与现代印度的快速发展和复杂问题形成鲜明对比。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经济状况:殖民剥削与资源依赖1. 经济结构 殖民经济模式:英国通过《印.............
  • 回答
    英伟达(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Jensen Huang)是一位极具魅力、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的领导者,他的个人特质与英伟达的成功密不可分。要全面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1. 远见卓识的科技先驱与战略家: 早期洞察力: 黄仁勋在成立英伟达之初就看到了图形.............
  • 回答
    英国政府叫停切尔西俱乐部出售计划,除非按原价 1.4 亿英镑出让,这个消息的解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简单来说,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在确保出售过程的透明度、公平性以及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交易的必要制约。下面我将详细解读:1. 背景:切尔西俱乐部的特殊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切尔西俱乐部成为英.............
  • 回答
    英国前高官的言论以及中国外交部的回应,为我们理解英国禁止华为设备这一事件的背后原因及其地缘政治影响提供了几个关键层面的信息:1. 英国前高官的言论透露的信息: 揭示了英国决策的非技术性因素: 前高官的说法直接挑战了英国官方先前关于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禁止华为设备的公开理由。他暗示,即使英国内部评估可.............
  • 回答
    奔驰广告“眯眯眼”事件引发的争议,以及高赞评论“中国人就长这样”的出现,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在多个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西方刻板印象与文化傲慢的遗留与反弹: 历史根源的再现: 历史上,西方在与东方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以自身为中心的视角,将东方文化和民族进行简单.............
  • 回答
    “美国高超声速导弹可21分钟闪电攻击莫斯科”——这条英媒的报道无疑是在国际政治军事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释放的信号是多维度且复杂的,需要细致地解读。首先,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信号是“威慑”。 报道强调了美国高超声速导弹的速度和打击能力,将目标锁定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并给出了具体的攻击时间——21分.............
  • 回答
    在《是,大臣》这部经典的英式政治喜剧中,吉姆·哈克爵士(Jim Hacker)所在的部门,行政事务部(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简称DAA),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舞台。要理解DAA是个什么样的部门,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DAA的“名”与“实”:.............
  • 回答
    英剧《是,大臣》(Yes Minister)和《是,首相》(Yes, Minister)以辛辣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揭露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结构、官僚主义与道德困境,其“细思恐极”的细节往往隐藏在看似轻松的对话和情节中,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批判。以下是两部剧中的关键细节分析: 一、《是,大臣》(Yes Mi.............
  • 回答
    英属印度之所以被称为“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并非浪得虚名,它在大英帝国扩张、维持和繁荣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价值之高,足以被比作皇冠上最璀璨夺目的宝石。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 1. 经济上的巨大价值 原材料和资源宝库: 英属印度是英国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地.............
  • 回答
    英格兰足总的这一声明,即“未来英格兰不会在任何国际足球赛事中对阵俄罗斯”,无疑是将体育与政治的界限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这引发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竞技体育,这项本应超越国界、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运动,是否应该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从英格兰足总的角度来看,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其背后必然是复杂且多层面.............
  • 回答
    英短银渐层,这小家伙的身材比例,尤其是腿和尾巴,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总的来说,它们是一个“圆滚滚”但又不失协调的体型,给人一种敦实、稳重的感觉。先说身体,英短银渐层属于“矮脚猫”的范畴,但不是所有英短都腿短。它们的身躯是比较紧凑、结实的,肌肉发达,胸部宽阔,这使得它们看起来比实际要粗壮一些。你可.............
  • 回答
    关于英短异瞳白猫是否罕见,这确实是个值得聊聊的话题。简单来说,算是比较少见,但并非稀有的程度。 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异瞳”。异瞳,医学上称为虹膜异色症(Heterochromia iridum),是指猫咪两只眼睛的虹膜颜色不同。这就像人的眼睛有深棕色、浅棕.............
  • 回答
    关于英伟达(NVIDIA)和AMD显卡(常称N卡和A卡)的优劣之争,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谁更好”,而是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预算以及你所关注的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两家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帮助你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核心技术与架构的差异: 英伟达 (NVIDIA)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