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属印度时期普通印度老百姓的生活是否比现在的要好?

回答


英属印度时期(18581947年)普通印度百姓的生活条件与当代印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水平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与现代印度的快速发展和复杂问题形成鲜明对比。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经济状况:殖民剥削与资源依赖
1. 经济结构
殖民经济模式:英国通过《印度土地法案》(1882年)和《印度农业法案》(1901年)将印度的经济转化为原材料产地,印度成为英国工业化的“资源仓库”。棉花、茶叶、黄麻等农产品出口占印度GDP的50%以上,但工业化程度极低。
印度人收入:印度人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行业,收入水平远低于英国殖民者。19世纪末,印度人均GDP仅为英国的1/1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贫困率高。
税收与剥削:英国通过“土地税”和“间接税”(如盐税)剥削印度农民,导致大量农民破产。19世纪末,印度农民的粮食产量下降,但税收却增加,引发18701872年“印度农民大饥荒”(死亡人数达1000万)。

2. 现代印度的经济独立
独立后,印度通过“绿色革命”(1960年代)提高粮食产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GDP约3.7万亿美元),人均GDP约2500美元,远超殖民时期(1947年印度人均GDP约160美元)。
印度的制造业(如IT、汽车、纺织)和服务业(如金融、电信)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



二、基础设施与技术:殖民时期的“现代”与局限性
1. 交通与通讯
铁路与电报:英国殖民者修建了超过6万公里的铁路(1947年时印度铁路总里程达6.6万公里),覆盖主要城市和工业区。电报和邮政系统也得到扩展,但农村地区覆盖不足。
现代对比:印度目前铁路总里程约12.5万公里,公路里程超300万公里,但基础设施质量参差不齐,农村地区仍面临交通不便问题。

2. 能源与工业
殖民时期印度缺乏工业基础,主要依赖英国进口工业设备。19世纪末,印度仅有少数工厂,主要生产纺织品和手工艺品。
现代印度已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占GDP比重约25%,是全球第三大制造业国。



三、教育与医疗:殖民时期的“启蒙”与局限
1. 教育体系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立学校(如“印度大学”),推广英语教育,但教育普及率极低。1947年,印度识字率仅15%,90%人口为文盲。
现代印度识字率已超过75%(2022年数据),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增长迅速,但教育不平等仍严重。

2. 医疗条件
殖民时期印度医疗资源匮乏,主要依赖传统医学(如阿育吠陀)和少数英国医院。19世纪末,印度仅有约100家医院,且多为英国人专用。
现代印度拥有约7000家医院,每10万人拥有约1.5名医生,但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农村地区医疗条件恶劣。



四、社会结构与生活标准
1. 种姓制度与社会不平等
殖民时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推行“种姓制度”作为社会控制工具,印度教种姓制度在殖民者眼中被视为“传统”,但英国人通过法律(如1935年《印度法案》)限制印度人权利,加剧社会不平等。
现代印度虽然废除了种姓制度的法律形式,但社会不平等(如贫富差距、性别歧视)仍存在,但法律和社会运动推动了部分进步。

2. 工作与生活条件
殖民时期,印度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或为英国企业工作,工资低且工作条件恶劣。19世纪末,印度工人平均工资仅为英国工人的1/5。
现代印度的就业结构更多元化,服务业(如IT、金融)占GDP比重超过50%,但低薪行业(如农业、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五、殖民时期的“进步”与长期影响
1. 技术与制度的“移植”
英国在印度推广现代法律、行政体系、教育制度,为印度独立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然而,殖民者将印度视为“殖民地”,其经济政策(如资源掠夺)和文化霸权(如英语推广)对印度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2. 独立后的“现代性”转型
印度独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工业化、教育普及等政策,逐步摆脱殖民经济模式,但殖民时期的不平等结构(如土地分配不均)仍影响社会公平。



结论:殖民时期与现代印度的对比
1. 经济与生活条件
殖民时期印度百姓的生活水平远低于现代,主要因殖民经济剥削、基础设施落后和教育医疗资源匮乏。
现代印度通过经济独立、技术进步和政策改革,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贫困、不平等和基础设施不足仍是挑战。

2. 历史教训与现实
殖民时期的“现代化”是殖民者主导的,其本质是剥削而非真正的进步。
现代印度在摆脱殖民后,需在经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持续努力,以实现更全面的“现代性”。



总结
英属印度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与现代印度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殖民时期的经济剥削、资源掠夺和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印度百姓长期处于贫困和不平等状态。而现代印度在摆脱殖民后,通过工业化、教育普及和全球化的推动,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社会不平等和基础设施短板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对比揭示了殖民历史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也凸显了现代印度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没有。

不管是出自刻意,还是治理能力的限制,英国人治下的印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相当悲惨,不要说和现代相比,不管以横向还是以竖向对比都是如此。

随便来看几组数据:

整体经济:从1757 年到 1947年,近200 年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印度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没有任何增长[1],原因在于这一时期英国人对印度的农业几乎没有重大投入,因此这一时期印度农业规模虽然扩大,但人均收入和生产力却没有增长;与此同时,英国又摧毁了印度原有的棉纺工业,去工业化对印度许多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印度的财富以支付贷款利息、汇回利润、工资和养老金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流向英国,“持续了 190 年的大量资金外流……如果这些资金投资于印度,它们本可以为提高收入水平做出重大贡献。”(by麦迪逊)与此对应的,1950-1951年印度人均GNI是7513卢比,2011-2012年达到了41255卢比;1960年印度人均GDP是303美元,2020年是1798美元。

生活水平:以实际工资水平来衡量的话,研究表明[2],北印的白银计价工资16世纪末略高于英国水平的五分之一,在18世纪下降到略高于英国水平的七分之一。与此同时,印度的粮食工资在18世纪之前本来较为接近英国的水平的。北印度和孟加拉的实际消费工资在17世纪初接近英国水平,但在18世纪之后就大幅下降。这是什么意思呢?货币没能跟上粮食价格水平上涨幅度,劳动所得可换的粮食减少了,以至于到了一个非熟练工人的工作根本无法供养家庭所需的地步(见图1)。实际上,直到独立前印度20世纪上半叶生活水平依然停滞不前,独立后生活水平上升,尽管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业部门(见图2)。

人均寿命:在 1872 年至 1921 年英国统治的鼎盛时期,印度人的预期寿命下降了 20%。1947年印度从英国独立时,人均预期寿命不到32 岁(甚至不如解放时中国预期寿命35岁)。72年之后,2019年印度平均预期寿命69.7岁,曾属英属印度的巴基斯坦平均预期寿命也达到了67.27岁。实际上,你会发现大部分殖民国家在摆脱了殖民统治后人均寿命都有增长。

教育水平:印度独立时,识字率仅为16%(同样低于中国1949年建国时20%左右的水平),南方土邦主王国识字率高于英国直接治理的诸省。实际上,从 1860 年到 1912 年,英属印度的公共产品供给是世界上最低的,人均政府支出不到 0.01 英镑,低于印度土邦(0.02)、巴西和墨西哥等不发达国家(0.05)以及其他英国殖民地(0.18)的平均政府支出,换句话说,英国对为印度提供公共教育卫生等几乎没有任何兴趣和贡献,甚至不如封建土邦主关心属下的子民[3]。换而言之,所谓“白人的负担”,只是白人的傲慢罢了。 到了2018年,印度识字率为77.7%[4]。你可以说,就印度那对文盲的定义,这个数据绝对有水分,但也不要忘记,印度独立时对是否识字的衡量标准也就是一个“能看懂亲朋好友的来信并回信”,换句话说会写“是”或“否”就能算识字的程度。当然了,上个财年印度政府用于教育的开支占比相比依然非常低,区区3.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便放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不是什么光彩的数据。

健康:1951年印度婴儿死亡率为146‰,2017年时这项指标下降到37‰。当然这也不算什么特别厉害的指标,因为中国的这一项在2020年已经下降到5.4‰了,实际上因为长期母婴营养不良,印度这项数据算是相当差的。

可能还会有人说,英国人好歹为印度带来了工业和铁路对不对?印度好歹至今还在享受这些殖民遗产对不对?唔,我相信许多印度人和中国人都对这点深信不疑,觉得英国老爷对印度做过不少好事的,而且就在印度内部,英国人殖民过的地区也要更进步更文明,比没被殖民过的地方好很多(就在知乎我也不止一次见过这样的看法,非常想建议持这些观点的人不要老在孟买转悠,不妨去原联合省腹地长长见识)。不管英国人印度人中国人,认为英国殖民是发生在印度的唯一一件好事的恐怕也大有人在。

然而,现在已经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能说明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对印度造成的负面影响延续至今,特别是殖民造成的阶级结构扭曲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长期影响。它对印度铁路港口运河的投入本来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将财富汲取到英国,因此“重点非常狭窄,仅仅只为协助商业性农业商品生产的推广和军事行动,很少以普通人口的发展为目标,……实际上对该国的发展有害。它可能没有发展经济,反而减少了对印度工业的保护……这些特定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印度经济‘欠发达’的一部分,并未导致经济的普遍增长”[5]。与此同时,殖民地经济模式不仅仅摧毁了当时印度的棉布纺织业和本土工业发展机会,还摧毁了印度农村经济。英国人为印度农村带来的最重要的经济遗产之一,就是其通过土地整理在印北推广(并没有发明)的柴明达尔制。柴明达尔制导致了土地兼并加重,自耕农民由于大量负债而被迫出卖土地并沦为佃农。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的“土地贵族”至今依然是印度农村经济和社会改革最大阻力,并经常和宗族、种姓结合在一起,成为印度内部最大的封建势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曾施行柴明达尔制地区发展比未施行地区缓慢,这差距甚至还在绿色革命期间进一步放大了。[6][7]

除此之外,英国在部分地区搞的种植园也破坏了当地民生,比如在特伦甘纳的甘蔗种植导致这个地区在20世纪倒退回了奴隶制;又比如比哈尔邦以恒河为界南北经济和发展水平差别明显,原因就在于英国人在恒河以北推广的靛青种植和对劳动力的剥削损害了当地农业,并导致这一地区的长期发展滞后[8](这也影响了这个邦的政治版图,发展落后的地区更倾向支持印人党及其盟友)。

在社会治理方面同样。独立后,曾受大英帝国直接统治的地区在学校、医疗中心和道路等指标上表现不佳,甚至比不上曾经受土邦统治的地区[9][10]。此外,在造成社会问题方面,英国人同样间接或直接地做出了不少杰出贡献,摧毁家庭土纺布产业导致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降低,并由此导致嫁妆习俗开始普遍流传;“分而治之”的做法,刻意煽动和放大了不同宗教和语言族群之间的对立;为殖民控制的和征兵目的对种姓简单粗暴的处理和划分,导致原来模糊不清的种姓边界被划定,并为后来印度社会被种姓组织切割奠定基础(在英国人出现之前,很多种姓阶层划分只停留在婆罗门编造的理论中或只在“印度教核心圈”实际运用,换而言之,英国殖民统治实际上加快了整个印度社会僵硬婆罗门化的步伐)。

更不要说其他答案里也提到过的,印度200年殖民史里几次造成百万人口死亡饥荒的经济根源和制度根源都是英国人亲手乃至刻意造成的。1769-70 年间的巨大的饥荒可能导致“大约三分之一的孟加拉人”死亡,十九世纪下半叶则发生了多达11次大规模饥荒,1866 年的奥里萨邦饥荒造成300万人死亡,1877-1878,1889-1992,1897-1900年的三次饥荒规模最大,根据Romesh Chunder Dutt的粗略估计总共死了1500万人,“为害之烈,受灾之广,古今所未有”。顺带一提,饥荒最烈地区几乎完全与铁路系统(“英国人对印度最大贡献”)延线一致,这也就是森所提出的“铁路输送饥荒”的基础。而英国人对这样的灾难的态度是什么呢?“此乃天意,任何政府在预防或缓解方面都是无能为力的”。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是英治印度的最后一次饥荒,夺去了大约 300 万人的生命,温斯顿丘吉尔对此的想法?印度人应该为自己的死亡负责,因为他们“像兔子一样繁殖”(尽管实际上由于大规模瘟疫和饥荒,1870-1920年印度人口增长率只有0.37%,1920年到1940年才恢复到1.22%)。问题在于,在英国人来到印度之前,离开印度之后,印度都再没有发生过那么大规模的饥荒了。

假如英国人从未在印度殖民过会怎样?做或然分析是很危险的。但至少可以确认的是,从英国人打赢普拉西战役直到印度独立,整个印度经济发展前景最好、工业基础发展最好、普通人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是提普苏丹治下的迈索尔王国,后来他和他的王国怎样了?

任何形式的殖民统治本质都是罪恶的。它可能会给一个国家的部分精英阶级带来好处,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殖民带来的都只有苦难。想要证明现代印度国家是个low比国家的方式多了去了,不要说和中国比较,你就算拿它和南亚其他国家比,也会发现印度在社会发展、公共治理和人均收入上被斯里兰卡吊打,全球饥饿指数甚至低于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人均GDP还被孟加拉国超过,但要用搅屎棍帝国更仁慈英明的方法来证明,那还是算了吧。

参考

  1. ^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modern-asian-studies/article/abs/studying-a-colonial-economywithout-perceiving-colonialism/5A4AA6A1A73FAC4399B2FFC957B560A6
  2. ^ Broadberry, Stephen, and Bishnupriya Gupta. "India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Living Standards: 1600–2000." A New Economic History of Colonial India. Routledge, 2015. 15-32.
  3. ^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087140
  4. ^ http://mospi.nic.in/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_reports/Report_585_75th_round_Education_final_1507_0.pdf
  5. ^ Roy, T. (2002). Economic History and Modern India: Redefining the Link.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16 (3), 109-130.
  6. ^ Banerjee, Abhijit and Lakshmi Iyer. 2005.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Legacy of Colonial Land Tenure Systems in Ind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 (4): 1190-1213.
  7. ^ 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12613/w12613.pdf
  8. ^ https://nickledanddimed.com/2020/08/30/one-state-two-stories-how-the-river-ganga-creates-a-social-divide-in-bihar/
  9. ^ http://www.isid.ac.in/~tridip/Teaching/DevEco/Readings/06Institutions/04Banerjee%26Iyer-AER2005.pdf
  10. ^ https://direct.mit.edu/rest/article-abstract/92/4/693/57848/Direct-versus-Indirect-Colonial-Rule-in-India-Long
user avatar

话要分开来说,首先大城市里面的印度人,怎么说都比以前好很多。但是你要是去偏远山区、乡村,我问过一些老人,他们说和以前一样。

所以我能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印度人生活比以前好。

这是世界银行的数据,公布了从1960-2019年的印度人均寿命变化。可以看到这个变化还是很大的。寿命从40延长到70,接近了中国1995年的水平。

印度婴儿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

这些数据表明,印度人的生活是越来越好。

看看网上信息:

19世纪后半期,饥荒杀了8000万印度人。当代灾荒观察员诸如罗马什(Romesh Dutt)、研究灾荒的学者阿马尔蒂亚·森指出降雨的不均衡和英国人的经济管理政策失误是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自1857年以来当地人赖以为生的土地向外国人拥有的种植园集中,同时国内贸易受到限制,通货膨胀导致食品价格飞涨,大宗农作物从印度出口到英国。有些英国人诸如威廉·迪格比对政策改革和赈灾措施深表不安,但爱德华·布尔沃-利顿和总督当局反对这种变化。相信如果这样会导致印度工人逃走,直至印度独立为止,导致饥荒不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于1943年到1944年孟加拉饥荒夺走了300~400万人的生命。
在经历1857年的起义以后,尤其从1870年至1900年的30年间,重商政策盛行,进口猛增,与此同时本土生产和出口极少,导致印度民族工业也锐减,只有得益于全球产业革命的黄麻业是个例外。历史学家估计,由于次大陆民族工业迅速下滑,其经济从1800年大约占全世界GDP总量的25%减至20世纪仅有的十分之一。

附言几句,我看到一些没有去过,或者说去过但是写的东西细节存疑的作者写的内容,感觉有种把印度写成非洲的现象。

实话说,印度比非洲好得多。就拿饥饿来说吧,印度的饥饿是吃不饱,非洲的饥饿是饿死人。这两者有很大区别。

只有充分了解敌人,才能更好去战胜敌人。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user avatar

感觉我这个回答还能用

另外印度经济在殖民时代长期停滞

而在独立后到1998年平价购买力GDP比起建国时增长近3倍。

英属印度时代长期面临饥荒威胁,虽然今天印度营养和饥饿指数也谈不上好,但是比英属印度还是强太多了


user avatar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在一个有机能的民主社会,不会发生这样的饥荒。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发生了大约25次大规模饥荒。其中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饿死300万人。

1947年印度独立后,建立了民主政府,虽然许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但是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饥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